作家楊照在評論芥川龍之介的小說時,寫下這樣一段話:“進入二十世紀,現(xiàn)代主義中文學和讀者的關(guān)系徹底改變了?,F(xiàn)代小說往往刻意騷擾讀者,放入許多讀者原先認為不應(yīng)該寫、不能寫的內(nèi)容,諸如血腥殘暴、扭曲欲念,以及許多會讓你惡心嘔吐的成分。如此寫作的目前,其實就是喚醒在現(xiàn)代生活中變得麻木的人。”
這段話,適用于芥川這樣擅寫奇談的作家,也適用于改寫過芥川作品,并將其延展到更為詭譎境地的鬼才作家——小林泰三。
小林泰三出生于1962年,廣義來說,屬于日本“縫隙世代”(昭和三十年代前半期)的一員。和之前出生的,被媒體討論關(guān)注更多的“團塊世代”(戰(zhàn)后“嬰兒潮”一代)相比,“縫隙世代”的日本人,活得更加疏離,更愿意埋頭自己的世界。理工科出身的小林泰三,他的主業(yè)是三洋機電的一名“社畜”,刻板規(guī)律又自足自樂的生活,直到他1995年第一次發(fā)表作品《玩具修理者》,才有了某種“打破”。
雖然出道的緣由,是妻子想投稿日本恐怖小說大賽卻遲遲寫不出作品,看不下去的小林才“玩笑般”地三天揮就“神作”,但其后的高產(chǎn)足以表明:這位此前獨自在心中醞釀某種幻想宇宙的男人,一旦爆發(fā),將產(chǎn)生多么可怕的能量。
除了斬獲日本恐怖小說大獎短篇獎,他的經(jīng)典科幻作品集《看海的人》曾與特德·姜、劉宇昆等國際級科幻圣手們并肩獲得日本《科幻雜志》讀者票選大獎,他的《天獄與地國》和《奧特曼F》更是分別奪得第43屆和第48屆日本星云獎長篇部門獎。
要談小林作品的獨特魅力,其實繞不開他強大的“白切黑”能力。而談?wù)摗鞍浊泻凇?,就要聊聊?gòu)成“小林宇宙”的兩條主線:“白小林”與“黑小林”。
日本文壇常常把擁有“兩副面孔”的類型文學作家們,冠以“黑白”兩種定語以區(qū)分,一般把比較浪漫唯美的那部分稱呼為“白”,而陰暗詭異的部分則稱呼為“黑”。最有名的可能是作家乙一,以至于為了在“白乙一”和“黑乙一”之間游走,他還擁有中田永一、山白朝子、越前魔太郎等多個筆名。
小林的“黑白”則多以作品來區(qū)分。之前提到的口碑與獎項加身的《看海的人》,就是典型“白小林”風格的作品。它以“科幻版一千零一夜”式的唯美感,串聯(lián)起七個靈巧動人,又不失硬科幻內(nèi)核的短篇故事,帶著一種“文字版星際穿越”式的巨大溫柔,令讀者過目難忘;而靈感源自芥川龍之介作品集的《杜子春的失敗》,以驚悚的地獄乃至食人描寫,當之無愧歸于“黑小林”一邊;至于他的遺作《逃離未來》,因為是長篇作品,由此“黑白”交匯,互為表里,較為完整地展現(xiàn)了小林在科幻、懸疑、驚悚等多領(lǐng)域的世界觀與探索深度。
《逃離未來》
如果是初讀小林的讀者,可能會對他寫作上刻意營造的不適感到暈眩。畢竟《日本最新科幻書籍導(dǎo)讀150》曾經(jīng)這樣介紹他:小林泰三很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揭開膝蓋上的傷疤給朋友看,一邊揭一邊故意擺出齜牙咧嘴的表情,而且還要配上豐富的效果音,一直弄到皮開肉綻的時候,再把肌肉纖維一絲絲拉出來向朋友展示分析,然后很滿足地嘆一口氣,帶著滿身的血開心地舞蹈起來。但“變態(tài)”只是小林部分作品最淺表的“假象”,真正讀解他,還需要深入他的作品本身。
對于一個能夠在“黑白”間游走的作家來說,最重要的其實是確立自己的核心議題。無論是短篇還是長篇,小林總能夠在他自己的框架里反復(fù)提醒讀者們思考這樣幾個終極之問:人可以相信自己的記憶嗎?究竟是什么定義了人類?人,真的可以信任自己的頭腦乃至心靈嗎?
在《看海的人》里,雖然七個故事看似互不相干,但小林泰三巧妙地設(shè)置了一組師生對話的“畫外音”,“學生”大概是寬松世代(1987-2004年出生的一代)的少女,而“老師”大概可以代入縫隙世代的中年人?!皩W生”和世界上所有年輕人一樣,會有“歷史虛無,科學無用,世界再無希望,人類不必存在”等青年人特有的躁動與喟嘆,而“老師”則在故事與故事間循循善誘,告訴下個世代的人們:要思考,要實踐,之后再來評判這個世界?!澳愕氖姑悄阕约旱模瑳]人可以代替你完成”。
厄休拉·勒古恩在討論科幻短篇集時說,如果這些短篇小說共同講述了一個故事,那么讀者不得不在那些裂隙之間,在吉光片羽之間閱讀這個故事——這是一種有風險的開局,但它反而提供了獨特的走棋自由和更多可能性。而小林正是一位擅長在短篇集中謀劃更大“棋局”的作家。事實上,《看海的人》中的《天獄與地國》是他更恢弘的長篇寫作計劃的一部分。小林泰三不僅是一位可以有機“縫合”自己短篇的作家,也是一位有野心把短篇擴展為長篇,在寫作上始終雄心勃勃的作家。
《破爛回收店》
近年日本類型文學圈有一位比較矚目的新星,即1990年出生的白井智之,當然他“吸睛”的原因,也和“黑小林”的一些特質(zhì)相似:敢于且善于進行超感官刺激的驚悚設(shè)定。白井智之的代表作《晚安人面瘡》《東京結(jié)合人間》等作品,與小林泰三的《破爛回收店》《玩具修理者》,在閱讀上幾乎可以形成對照。在這些作品中,他們往往直接讓主角以一種生物體之間互相嫁接的狀態(tài)出現(xiàn),起筆就營造了充滿黏液感乃至嘔吐感的不適氛圍,然后讓角色在“異形”狀態(tài)下展開主線劇情,而劇情的推進與這種設(shè)定又密切相關(guān),最后在對設(shè)定的合乎邏輯的突破中迎來結(jié)局。
其實無論這些作品多么怪異,根本上他們都是以人體作為物質(zhì)載體,進行一種新的“忒休斯之問”:如果你的身體縫合了其他人身體的一部分,那么究竟雙方乃至多方的比例如何分配,才能保證,你,還是你?
聽上去有些起雞皮疙瘩,乃至坐立難安是不是?的確,這樣獨特風格的作家就是從設(shè)定到內(nèi)核都致力于不斷打破讀者的舒適區(qū),盡管很多人選擇類型文學是想享受“一讀到底”的快感,但對自我有要求的作家肯定也不愿意錯過與讀者們的智力與感受交手的機會。
我甚至從兩位作家這種“極限操作”里讀到某種令人感動的傳承:即如楊照所說的,“騷擾讀者”是為了喚醒麻木。如果我們可以在幻想的世界里推演一切極端的狀況,那是否回到現(xiàn)實世界時,我們在思考類似的問題時,會更加堅強有力呢?可能生活日常中不會有生物縫合的直接案例,但假如我們代換一下:我們?nèi)缃竦娜藱C關(guān)系,或我們與人工智能的關(guān)系,是否也進入了一種過度密切,過度依賴乃至逐漸“融合”的狀況呢?從倫理學上說,我們把多少東西讓渡出去后,我們還可以稱之為人呢?
小林泰三的深刻迷人之處,其實也在于他沒有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貌似溫情的明確答案糊弄讀者,他總是拋出你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逼迫你想,至少在你心中種下一些種子。其實很多科幻作品之所以高開低走,就是總在設(shè)定上花費心力,卻不曾思考過這種設(shè)定最終要給受眾怎樣的啟發(fā)。比如今年由劉宇昆參與編劇的美國動畫《萬神殿》第二季,它出街后沒能夠延續(xù)第一季火爆的討論熱度,部分原因也在于這一季是用糖水般的“愛最大”作為結(jié)局,沒有給期待硬核思辨的觀眾們真正的思想觸動。而小林泰三作為技術(shù)中立主義的科幻作家,雖然游走黑白,但不曾拿簡單的愛恨來處理人類終局。他在“黑”的那一面拿取近乎恐怖谷效應(yīng)的元素來刺激讀者思考“何以為人”,又在“白”的那一面用歸屬和群體的概念來提醒我們到底要選擇怎樣的環(huán)境自處。勒古恩在談?wù)摽苹皿@悚小說對讀者心理的拿捏時,仿佛已經(jīng)道出了小林泰三這種“黑白游走”風格的魅力所在:“盡管有害怕,有懷疑,但人類的心靈依舊渴望某種更大的歸屬,更寬廣的身份認同?!笔堑?,小林的“黑”或“白”都不會直接給出答案,答案永遠不言自明地藏在讀者們的心中。
小林泰三在2020年去世,他的中文譯者丁丁蟲說,小林去世前,仍有相當豐厚的寫作計劃待完成(譬如長篇版本的《天獄與地國》還沒完成),以他在世時日產(chǎn)兩萬字的強健筆力,如果他可以健康地活著,讀者們心中的“小林宇宙”,一定會更加絢爛精彩。著名推理作家綾辻行人也說過:“如果小林泰三沒有去世,日本科幻或許會迎來一個新的時代。”很可惜,那個“新時代”,恐怕只有在平行世界里,才能看見了。
如今我們只能說,鬼才已逝,但宇宙長存。如同小林改編過芥川一樣,白井智之某種角度也在傳承著小林的衣缽,而深愛小林的讀者如我們,當然希望小林的作品仍可繼續(xù)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也讓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深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