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他一直堅持手工制作蘆笙,只為奏響民族之音

蘆笙這一古老樂器,聲音清脆,婉轉動聽,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雷山縣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13項,是全國最多的縣。其中,苗族蘆笙制作技藝是非遺的典型代表。

光明網(wǎng)9月20日貴州訊(記者王恩慧)蘆笙這一古老樂器,聲音清脆,婉轉動聽,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光明網(wǎng)記者在雷山縣采訪期間了解到,雷山縣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13項,是全國最多的縣。其中,苗族蘆笙制作技藝是非遺的典型代表。

66歲的莫厭學老人是苗族蘆笙制作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近些年,除了制作蘆笙,老人還經(jīng)常被邀請去各地進行蘆笙制作工藝的交流。雖然忙碌,但老人非常開心,因為他明顯感覺到這項古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制作工藝被越來越重視。莫厭學同時感覺自己肩上的責任更大了,老人下決心要傳承和發(fā)揚好這項古老技藝。在他看來,這是自己一生為之奮斗的事業(yè)。

莫厭學是家族的第四代傳人,他從15歲開始制作蘆笙,已經(jīng)有四十多年了。老人依然能清楚地回憶起當年蘆笙最輝煌時候的盛況,“每個寨子有幾百支蘆笙,每個人都有好幾支,遍地都是制作蘆笙的匠人。每到過節(jié),很多支蘆笙齊吹響,地動山搖,那才有氣勢呢。”說到這里,老人褶皺的臉上綻放出自豪的笑容。

改革開放以后,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演奏蘆笙的人少了,制作出的蘆笙賣不出去,很多匠人們被迫轉型。那些年,莫厭學內心很沮喪,一度擔心這一古老的樂器會消失。然而,他并沒有放棄制作蘆笙。哪怕賣不出去,他也堅持制作,他知道比滯銷更可怕的是把制作工藝丟掉就真的危險了。因此,四十多年來,莫厭學從沒有停止過蘆笙制作工藝。

隨著蘆笙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名錄,這些年國家開始重視非遺的傳承和保護,蘆笙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尤其是年輕人非常喜愛這一古老的民族樂器,蘆笙的制作技藝也再次受到關注和重視。 

他一直堅持手工制作蘆笙,只為奏響民族之音

苗族蘆笙制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莫厭學接受光明網(wǎng)記者采訪

莫厭學老人似乎又看到了當年制作蘆笙火爆的場面。最多時候,老人一個月接到700支蘆笙制作訂單,技藝純熟的他帶領一家十幾個人熱火朝天地加工制作,都能按時完成訂單任務,且質量上乘。老人一直堅持純手工制作工藝,“一支蘆笙要經(jīng)過六十多道工序,需要一百多個小時才能完成”。每年光使用的竹子就有上萬斤。常年手工制作,光明網(wǎng)記者注意到莫厭學的雙手十分粗燥,盡管很累,老人卻樂在其中。

莫厭學對蘆笙的制作要求極為苛刻,他制作的每一支蘆笙音質都一樣。因此,在選材、制作過程中,他都要求精益求精。同時,老人還對傳統(tǒng)的蘆笙進行了改良。他把原本只有六孔的蘆笙試著改成二十四孔,結果音域更寬廣,聲音更好聽,演奏曲目的范圍也更廣,取得意想不到效果。直到現(xiàn)在,很多二十四孔的蘆笙都是莫厭學老人的改良傳承。目前,老人制作的蘆笙非常受歡迎,很多音樂院校、民族樂團、演出團體都使用的他制作的蘆笙。而且,老人制作的蘆笙還被銷往國外。不少外國人慕名而來拜訪,讓莫厭學應接不暇,他制作的蘆笙在國外奏響民族之聲。

老人漸漸變老,身體并不是很好,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跟他學習蘆笙制作技藝,“只要有人愿意學習,我都會給教給他們”。

采訪結束時,光明網(wǎng)記者邀請老人演奏一段蘆笙曲目,老人憨笑,謙虛地說自己只是制作蘆笙的匠人,演奏蘆笙很一般。但是,在老人認真演奏的《同一首歌》的優(yōu)美旋律中,光明網(wǎng)記者似乎能夠到老人對于蘆笙制作工藝和蘆笙音樂的熱愛,感受到老人傳承和發(fā)揚好蘆笙工藝這項古老技藝的堅定信念。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