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有,“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自立夏起,春日漸漸遠去,夏季自此開始,萬物漸漸長大,故名立夏。
立夏之時,關(guān)于時令風物的習俗很多,比如“吃立夏蛋”與“斗蛋”之俗,江南地區(qū)還有立夏嘗“三新”的風俗:“三新”一般指新鮮的食物,比如嫩蠶豆、初熟的枇杷、莧菜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歷代名家不乏有以蠶豆、枇杷入畫者,尤其是枇杷,如宋代林椿、崔白,明代沈周等均有枇杷的畫作流傳。
《呂氏春秋》記載:“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逗鬂h書·祭祀志》中對于立夏的典儀有更為詳細的記載:“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車騎服飾皆赤,歌《朱明》,八佾舞《云翹》之舞?!?/p>
立夏節(jié)至宋時禮節(jié)更繁,除迎夏外,還要祀南岳衡山于衡州,祀南岳會稽山于越州,祀南海于廣州,祀江瀆于成都。明代,立夏節(jié)開始有嘗新的風俗,至清代,風俗內(nèi)容更加豐富,有祭神、嘗新、饋節(jié) 、稱人、烹新茶等。
明 佚名 夏景貨郎圖 186.4×104.2cm 絹本 立軸 設(shè)色 故宮博物院
宋人陸游詩有《立夏》云:“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绷幊趺埽煓墒钌形?。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p>
故宮博物院藏明代佚名《夏季貨郎圖》可為立夏風物的注解之一:此畫繪初夏之時,一位貨郎給一位十來歲的少女倒冰水飲料,小姑娘身穿綠羅絞經(jīng)薄紗和寶相花紋緞金紅裙??拷柏浝伞笔窒路降呢浖苌?,有長流口銀壺、霽藍釉雙耳香爐、貼金乳釘象耳罐、戧金瓜棱壺和金瓶等,而且還有各色(耀斑釉、白釉、青釉、仿哥釉、琉璃等)帶托茶盞供“顧客”選擇使用。
明 佚名 夏景貨郎圖局部
舊諺有:“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古人認為,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jīng)受‘疰夏’的考驗。此外,還要在脖子上用再掛上一個咸鴨蛋,或進行斗蛋,蛋有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最后決出勝負。
浙江部分地區(qū)有“吃了咸肉蠶花飯,一年蠶花勿退板”“立夏吃蛋勝吃雞”等,說的都是立夏節(jié)氣的民俗。
浙江部分地區(qū)立夏的斗蛋畫蛋之俗
(南宋)佚名 《乳鴨圖》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江南地區(qū)有立夏嘗“三新”的風俗,比如嫩蠶豆、初熟的枇杷、莧菜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畫家中畫蠶豆的很少,而近現(xiàn)代知名畫家張大壯作于1974年的《新豆涌到》即以淋漓的沒骨技法描繪出青蠶豆新鮮的色澤和飽滿的水分。畫面中的蠶豆從遠景一直鋪展到近景,仿佛要傾瀉到畫面之外,表現(xiàn)出豐收的“多”和堆不下的“溢”。
張大壯 《新豆涌到》 1974年 上海中國畫院藏
立夏之時,江南枇杷初熟。說到江浙的枇杷,味之美者當然是產(chǎn)自太湖的洞庭山地區(qū)。
“枇杷,出東洞庭大。自種者小,然卻有風味?!?nbsp;枇杷易于栽種,且“它果須接乃生,獨此果直種之亦能生也。”此外,枇杷樹四季常青、果實金黃,宜于觀賞,可謂是一種既好吃又好看的植物。
歷代名家不乏有以枇杷入畫者,如北宋徽宗、林椿、崔白,明代沈周等均有枇杷的畫作流傳。如宋徽宗的《枇杷山鳥圖》頁,圖中枇杷果實累累,枝葉繁盛。一山雀棲于枝上,翹首回望翩翩鳳蝶,神情生動。此圖體現(xiàn)崔白清澹之體。宋徽宗趙佶的花鳥畫以設(shè)色為多,然而此圖純以水墨勾染而成,格調(diào)高雅,略似沒骨畫效果,別具一種蒼勁細膩之韻致,體現(xiàn)了趙佶多方面的繪畫才能。
宋 趙佶 《枇杷山鳥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
對開有清乾隆御題詩一首:“結(jié)實圓而橢,枇杷因以名。徒傳象厥體,奚必問其聲。鳥自讬形穩(wěn),蝶還翻影輕。宣和工位置,何事失東京?!备锌位兆谌绱司诶L畫,工于構(gòu)圖和經(jīng)營位置,緣何卻把國家丟失了?
宋 林椿 《枇杷山鳥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
林椿的《枇杷山鳥圖》頁圖繪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誘人。一只繡眼翹尾引頸棲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實,卻發(fā)現(xiàn)其上有一只螞蟻,便回喙定睛端詳,神情十分生動有趣。枇杷枝仿佛隨著繡眼的動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顫動,畫面靜中有動,妙趣橫生。繡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暈染,隨后以工細而不板滯的小筆觸根根刻畫,表現(xiàn)出鳥兒背羽堅密光滑、腹毛蓬松柔軟的不同質(zhì)感。枇杷果以土黃色線勾輪廓,繼而填入金黃色,最后以赭色繪臍,三種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從而展現(xiàn)出枇杷果成熟期的豐滿甜美。枇杷葉用筆致工整細膩的重彩法表現(xiàn),不僅如實地刻畫出葉面反轉(zhuǎn)向背的各種自然形貌,且將葉面被蟲兒叮咬的殘損痕跡亦勾描暈染得一絲不茍,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鳥畫在寫實方面所達到的藝術(shù)水平。
宋 崔白 《畫枇杷孔雀》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崔白(活動于11世紀)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鳳陽)人,仁宗時(西元1022─1063年)選入畫院當藝學(xué)。善畫花鳥,尤其擅長花竹、山兔、枯荷、水鳧、野雁之類。 《畫枇杷孔雀》軸描繪枇杷樹下,孔雀一對,一只停在樹干上,一只行走花叢間,頭頂上飛翔著綬帶鳥,太湖石旁盛開各種花卉。整幅布滿了圖案,著色鮮麗,畫面顯得非常熱鬧富麗。
“晚翠”是沈周對枇杷樹外觀特征的總結(jié)和代稱。枇杷樹冬季開花、夏季結(jié)實的特性也使它別具一格。在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沈周名下的《枇杷圖軸》上,有其同時代松江人陳章的題詩。其中“看花欵玄冬,結(jié)子向朱夏?!敝洌闶侵复?。
明 沈周《枇杷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不同于《枇杷圖軸》,《臥游圖冊》中的枇杷為淡設(shè)色畫,但兩作的技法與構(gòu)圖頗為相似。整套冊頁由沈周精心選擇并描繪的家鄉(xiāng)風物組成。畫家借南朝宗炳因老之將至,不能親歷山水,遂繪之于四壁,臥以游之的典故為全冊命名,創(chuàng)作動機很可能是希望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為朋友緩解鄉(xiāng)愁,而一句“天亦壽吳人”似乎也暗示著受畫人應(yīng)為畫家的同鄉(xiāng)。若果真如此,則說明枇杷足可成為異鄉(xiāng)吳人對故土幽思的寄托。這種寄托并非僅僅因為美味,更因它如桑梓一般常見于故園。
明 沈周《臥游圖冊》-枇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文參考故宮博物院資料、相關(guān)民俗介紹及澎湃新聞過往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