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原住民、移民與不同種族的人的相關問題早已成為公眾探討的話題。而對應所有的這些人群,是否可以用“外人”來稱呼?
2024年60屆威尼斯雙年展以“處處都是外人” (Foreigners Everywhere,意大利語Stranieri Ovunque)為題,在軍械庫和綠城花園為當下這一多元而復雜的問題寫下注腳。當地時間4月16日,主辦方舉辦了開幕式,在4月17日的預覽日上,已有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觀者涌入,觀看這一關于“外人”的展覽。在這里,藝術家是外邦人,而參觀者也大多都是外人,他們在這看到陌生的他國文化,也能找到屬于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符號及思考。
策展人阿德里亞諾·佩德羅薩(Adriano Pedrosa)說,“‘處處都是外人’擁有多重含義。首先,無論你到何處,你總會遇到‘外人’——他們/我們(they/we)無處不在。其次,無論你身在何處,在內心深處,你實際上永遠都是一個‘外人’。
威尼斯街頭的雙年展廣告牌
威尼斯街頭的雙年展廣告牌
澎湃新聞了解到,主題“處處都是外人”來源于誕生于巴黎、總部設在巴勒莫的藝術團體克萊爾·方丹(Claire Fontaine)從2004年開始的系列作品。這些作品由不同顏色的霓虹燈雕塑組成,用多種語言呈現“處處都是外人”這句話,而“Stranieri Ovunque”也是20世紀初對抗意大利種族主義和仇外情緒的一個都靈無政府主義團體的名字。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主策展人阿德里亞諾·佩德羅薩 攝影/Andrea Avezzu
主策展人、藝術史學家阿德里亞諾·佩德羅薩(Adriano Pedrosa)目前是圣保羅藝術博物館藝術總監(jiān),他是威尼斯雙年展首位來自拉丁美洲的主策展人,也是首位常駐南半球的主策展人。他在策展聲明中寫道,“‘處處都是外人’擁有多重含義。首先,無論你到何處,你總會遇到‘外人’——他們/我們(they/we)無處不在。其次,無論你身在何處,在內心深處,你實際上永遠都是一個‘外人’?!?/p>
克萊爾·方丹,《處處都是外人》,2004年至今
在展館內外,“處處都是外人” 的標語無處不在,與之對應的是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觀者,他們大多也都是“外人”,在這些標語下觀看展品。在這里,他們或許可以看到陌生且新鮮的他國文化符號,也能在其中尋找到屬于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符號及背后的思考。
據悉,此次共有331位/組藝術家受邀參與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主要來自拉丁美洲、歐洲、中東、北非、中南太平洋及南亞地區(qū),來自“全球南方”的藝術家在本屆雙年展尤為突出。
威尼斯雙年展軍火庫船塢展區(qū),主題標語
處處都是外人
據悉,主題展“處處都是外人”分為“當代核心”(Nucleo Contemporaneo)和“歷史核心”(Nucleo Storico)兩部分?!爱敶诵摹标P注的是處在不同性別之間、受迫害或受指控的酷兒藝術家;處在藝術世界邊緣的域外藝術家,如自學成才的藝術家、民間藝術家和街頭藝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卻被視為外人的原住民藝術家。
威尼斯雙年展,綠城花園展區(qū)
威尼斯雙年展,綠城花園展區(qū)
土著藝術家們的作品呈現在綠城花園展區(qū)。在這里,巴西的Mahku團隊在建筑的外墻上創(chuàng)作一幅宏偉的壁畫,為雙年展增添藝術氣息。新西蘭的Maatahoo團隊在展廳內呈現大型裝置作品,為觀者帶來新的視覺體驗。同時,綠園城堡亦致力于推廣酷兒抽象藝術的主題,以此彰顯藝術的多元與包容。這里還專設一個“不服從檔案”展區(qū),這是馬爾科·斯科蒂尼(Marco Scotini)自2005年以來一直在開發(fā)一個視頻檔案項目,重點關注藝術實踐與行動主義之間的關系。不服從檔案包括39位藝術家和集體在1975年至2023年期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
威尼斯雙年展,綠城花園展區(qū)
威尼斯雙年展,綠城花園展區(qū)
在軍械庫展區(qū),“歷史核心”板塊則匯集了來自20世紀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亞洲的作品,旨在質疑現代主義的邊界和定義。
威尼斯雙年展,軍械庫展區(qū)
威尼斯雙年展,軍械庫展區(qū)
軍械庫展區(qū)為“L”型,被分成多個展廳。其中,“肖像”展廳展示了112位藝術家的作品,時間跨度為1905年至1990年,展現20世紀“肖像”的表現危機。來自全球南部的藝術家以不同的方式探討人物的主題,反思20世紀大部分藝術作品中的人物表現危機。
威尼斯雙年展,軍械庫展區(qū)
威尼斯雙年展,軍械庫展區(qū)
而“抽象”展廳則展示37位藝術家,包括新加坡、韓國與新西蘭藝術家的作品。在這里,藝術家的作品都被并置同臺展出,從而使這些繪畫產生關聯與相似性。
Pacita Abad,《You Have to Blend in before You Stand Out》,1995,圖片:Image courtesy of Pacita Abad Art Estate / Photo by Peter Lee
杰拉德·塞科托,《自畫像》,1947,圖片:Photo Kristian Tobin Photography / The Kilbourn Collection
連接這些展廳的是繪畫與編織,這也是此次雙年展展品最主要的創(chuàng)作手段。藝術家們以質樸的畫面及圖案來勾勒自己對于家鄉(xiāng)樣貌、文化的想象與思考。這其中,不乏的是各地的原住民的創(chuàng)作。這里的作品所構成的是一幅精彩豐呈的民族故事的歷史圖譜,令觀者產生共鳴。
展覽現場呈現的編織作品
展覽現場呈現的編織作品
而之后,則有一個展示20世紀散居全球的意大利藝術家作品的展廳。這些藝術家游歷海外,融入當地文化,在非洲、亞洲、拉丁美洲以及歐洲其他地區(qū)和美國建立了自己的事業(yè);他們往往在意大利以外現代主義敘事的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展廳中,40 位第一代和第二代意大利作家的作品在玻璃和混凝土畫架上展出,由麗娜·柏·巴蒂(Lina Bo Bardi,移居巴西的意大利人,2021年建筑雙年展特別紀念金獅獎獲得者)設計。
對于主題展,佩德羅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如今,如果沒有來自墨西哥、尼日利亞、印度、土耳其、巴西、阿根廷或南非的藝術家,你甚至可能無法舉辦雙年展或大型全球藝術展。這些藝術家總是出現在這些展覽中,但在上世紀卻很少出現這種情況。這就是為什么我認為不僅要發(fā)展我所說的‘當代核心’,還要發(fā)展‘歷史核心’”。
威尼斯雙年展,軍械庫展區(qū)
威尼斯雙年展,軍械庫展區(qū)
響應主題展的國家館
除了主題展外,國家館的展示也是歷屆威尼斯的亮點。此次有88個國家的參展作品在綠園城堡、軍械庫和威尼斯城市中心展出。其中,貝寧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巴拿馬共和國和塞內加爾首次以國家館的形式參加。對應“處處都是外人”主題的是各國國家館的存在,他們使雙年展成為藝術與社會變革之間的獨特交匯點的首要因素。
威尼斯雙年展,意大利館
威尼斯雙年展,沙特阿拉伯館展品
威尼斯雙年展,烏茲別克斯坦館展品
其中,意大利藝術家內達·圭迪(Nedda Guidi)的十件作品在馬格拉堡的Polveriera Austriaca建筑中展出。圭迪因其在陶瓷雕塑中使用的創(chuàng)新技術而受到邀請,她將專業(yè)工匠的形象與藝術天才結合在一起。巴西藝術家比阿特麗斯·米哈澤斯(Beatriz Milhazes)以其將巴西文化意象與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相結合的作品而聞名。在預覽日的當天,法國館門口則是數字藝術結合表演的形式,吸引了一大批參觀者。
另外,中國國家館的展覽則由浙江大學教授王小松和策展人姜俊共同策劃,以“美美與共:集”作為主題,突出“匯聚、交流、融合”之意,希望傳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海納百川”“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價值理念。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組 作品: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文獻檔案 ,圖源: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組、王錦超
《淬厲新之》(局部)王紹強
展覽分為“集”和“傳”兩大版塊。在“集”版塊中,100件散落于海外的中國歷代繪畫作品的數字檔案將分別在檔案柜和LED屏幕中展示。展覽甄選了100件“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中的作品,如唐韓干《照夜白圖》、五代董源《溪岸圖》、宋郭熙《樹色平遠圖》、元倪瓚《虞山林壑圖》、明董其昌《江山秋霽圖》、清吳歷《墨井草堂消夏圖》等,進行數據可視化展示,挖掘作品背后的流傳歷程,以圖證史。
而在“傳”版塊中,則是7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基于傳統(tǒng)展開新的創(chuàng)作,從建筑、山水、人物、花鳥等不同繪畫元素切入,以藝會友,與古為新。其中,朱金石從建筑、車建全從山水、焦興濤從人物、汪正虹從花鳥、王紹強從筆法、施慧從法書、邱振中從造園,這7個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角度分別切入進行創(chuàng)作。
獲金獅獎的兩位女性藝術家
威尼斯雙年展的另一大亮點是“終身成就金獅獎”。據悉,本屆該獎項將授予出生于意大利的巴西藝術家安娜·瑪利亞·麥歐利諾(Anna Maria Maiolino)和居住在巴黎的土耳其藝術家尼爾·亞爾特(Nil Yalter)。
(左)安娜·瑪利亞·麥歐利諾,攝影/Maycon Lima (右)尼爾·亞爾特,攝影/Oliver Abraham
安娜·瑪利亞·麥歐利諾自稱為“自學成才的藝術家”,于1942年生于意大利斯卡萊亞,二戰(zhàn)后隨家人遷居至委內瑞拉,1960年來到巴西里約熱內盧,在巴西國立美術學校學習免費繪畫、雕塑和木刻課程,并投身于彼時巴西東北部的木刻運動,經過數年實踐,成為巴西著名的新具象派(Nova Figura??o)藝術運動的成員,該運動反映了巴西20世紀軍事獨裁初期的政治氣候。1960年代末至今,麥歐利諾逐漸發(fā)展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媒介,涵蓋繪畫、詩歌、行為藝術和粘土等。這是麥歐利諾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呈現的是一件全新創(chuàng)作的大型作品。
安娜·瑪利亞·麥歐利諾,《由一條線》,“詩意攝影行動”系列,1976年/2007年,攝影/Regina Vater
而尼爾·亞爾特于1938 年出生于埃及開羅,1965年移居巴黎并居住至今。她從未接受過正規(guī)的視覺藝術教育,她的作品涉及繪畫、素描、錄像、雕塑和裝置藝術。移居巴黎后,亞爾特的作品開啟了一個真正激進和先鋒的篇章,她開始關注社會主題,尤其是與移民和女性經歷有關的主題,并探索了觀念藝術。1973 年,亞爾特創(chuàng)作了開創(chuàng)性的裝置作品《Topak Ev》,20 世紀 90 年代起,亞爾特開始使用數字媒體進行創(chuàng)作。與前者一樣,這也是亞爾特亦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展示其裝置作品《Exile is a hard job》及其標志性作品《Topak Ev》。
主辦方表示,“因為展覽正是聚焦于那些在南北之間、在歐洲與其他地區(qū)之間旅行和遷徙的藝術家。作為移民,兩位卓越的先鋒女藝術家在許多方面都體現了‘處處都是外人’的精神。”
尼爾·亞爾特,《Topak Ev》,1973年
佩德羅薩希望展覽主題是兼具詩意與政治的維度,但同時也要給到觀眾足夠的提示,讓他們知道自己將會遇到什么。
在威尼斯,這是一座地中海最重要的國際貿易與商業(yè)中心,自古至今,也是外人無處不在。在這里,藝術家是外人,而觀者也是外人,他們在這里交匯,看到陌生的彼此與熟悉的彼此。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將于4月20日對公眾開發(fā),展至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