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棗梨工房雜綴

“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西廂記》里的崔鶯鶯看花落水流紅,她的青春里有花落水流紅,于是自覺閑愁萬種,只得無語怨東風。

“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span>

《西廂記》里的崔鶯鶯看花落水流紅,她的青春里有花落水流紅,于是自覺閑愁萬種,只得無語怨東風。

晚明時代,刻版書大量涌入市民生活,種類多樣、圖文并茂的書籍更能在閑暇時光里充實人們的生活。雖然晚明的圖書并不像現(xiàn)在這樣普及、發(fā)達,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在中上階層中流傳的深度和廣度足以創(chuàng)造書籍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巔峰。不同作坊、不同畫師、不同刻工生產了截然不同的書籍刻本,繪畫與書籍交融的同時,藝術也在反復印拓與時代流傳中不斷升華,而其中最為杰出的代表便是戲曲刻版書籍。

緣起

庚寅辛卯間,余客麻省劍橋。去國既遠,雪驟夜寒,無聊中讀書稍勤,所積筆錄、書影,竟成兩厚冊及數(shù)十G硬盤。部分問題,當時著力較深,形成數(shù)篇文字,戲題曰《燕云讀書札記》,刊于《新美術》。一些師友看后,認為比我之前喜歡宏觀敘事、空發(fā)議論的文風,略有進步;我也覺得這種“札記體”,于版畫史的圖像、文獻基礎工作十分適合,便決意繼續(xù)做下去。轉過年來,撿起放了許久的博士論文,發(fā)愿大修,未敢“不悔少作”,多處史實立論,依據旅美筆記,再考其詳,數(shù)月后重寫處早在三停之上。因知札記雖散漫無序,留之來日,未必不能啟發(fā)研討、賦作新篇。此番選編《中國古代戲曲版畫菁華》,完稿后略覺意猶未盡,便將十年來所作札記,整理謄清,擇稍稍自得者附于各卷之末。敝帚自珍,略存舊聞,思慮草率、文意欠通處甚多,更未及詳加注釋,不可作論文觀也,無非積習冬烘、末技雕蟲,聊供方家消遣。


《增編會真記》

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蘇州眾芳書齋顧玄緯刻本《增編會真記》,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記作《西廂記雜錄》,版畫史界一直沿用這一名稱。實際上,這部書卷前序文、目錄皆作《增編會真記》,卷首、版心則鐫《校編會真記》,卷二又改題《增編會真記雜錄》,所謂“西廂記雜錄”即出于此,并非原書題名。王驥德以顧玄緯本與徐士范本、金在衡本并列,允為《西廂》早期善本?,F(xiàn)在所存“雜錄”即為顧玄緯本附錄?!对鼍帟嬗洝酚胁鍒D四幅,其中《宋本會真圖》為曲意圖,繪張生與鶯鶯隔墻酬答,刻畫較差,按鄭振鐸的話說是“古拙異常,粗豪生辣”。另一幅《河中普救寺西廂圖》,類于地圖,顧玄緯題詞其上。此前則為兩幀“鶯鶯像”,一幅題款為“唐崔鶯鶯真”,署“宋畫院待詔陳居中寫”,另一幅題“鶯鶯遺艷”,署“吳趨唐寅摹”。從這兩幅圖的造型筆法上看,超越了同一時期版畫插圖稚拙、粗獷的樣式,平和大氣,堪稱佳構。更為重要的是,這兩幅作品,西諦以為鶯鶯像“最早見之于刊本”者,可謂開風氣之先的“祖本”,對后世影響深遠。明末刻“西廂”者,或直接借用,或略略加工,使這兩幅“鶯鶯像”屢屢出現(xiàn)在不同刊本《西廂記》的卷首。

昔人治版畫史,每有以此二像源自陳居中、唐寅真跡者,既悖畫史,亦違常理,可付一哂。讀《增編會真記》原書,顧玄緯跋“唐崔鶯鶯真”:“歲丁酉予就試南京兆,時鄰館文氏懸售鶯鶯像,觀者如堵。其描法師北宋矩度,其設色鮮瑩,身半可二尺余,肥瓠類美丈夫?;蛟瞥鰠窃放R本,豈索直太高,竟攜篋而去??贾尴瘢T畫錄不載作自何代,豈即都市所粥邪?其出陳別本邪?陳亦嘉泰能品,備紀《寶鑒》云”,并未深信昔年在南京見到的“鶯鶯像”,真是陳居中手筆,更無以其為底本刊刻版畫之說;又跋“鶯鶯遺艷”曰:“鶯照故藏之晉陵蔣比部所,予借覽載三不能得,豈亦質之他姓邪?茲重摹之,姑胥并夸之繪境爾”,直言未見此畫。顯然,刻入《增編會真記》的兩幅版畫,只是顧氏依據自己的追慕和想象,請畫工臆造而成。晚明版畫偽托大名頭,當時的刻書家與讀者都心照不宣,默契地享受其間所傳遞的風尚與趣味。倒是今天的某些論者,不明就里,大談名家廣泛參與版畫創(chuàng)稿,做了不少無用的考證,令人感到遺憾。

富春堂本《十義記》

十義記 明萬歷間南京富春堂刻本 臺灣圖書館藏


題《新刊音釋出像韓朋十義記》,是典型的富春堂曲本:版式設計得很擁擠,行間夾入“音注”,已顯雜亂,四周更飾以花框,徒增干擾。寫刻字體笨拙,大小參差,錯別字不少,可以判斷是廉價抄手所為。至于其版畫,正與曲本的總體水平一致:造型能力普遍較差,人物形象不僅粗陋,且常有扭曲、變形之態(tài);構圖也較原始,往往只能做到突出情節(jié)中的人物活動,場景描寫尚停留于略加示意的階段,有些定式未脫離對舞臺調度和布景的模擬??坦さ斗ㄆ街鄙玻儆屑毠?jié)表現(xiàn),衣紋處理尤嫌草率雜亂,許多地方習用大片黑色墨版代替繁雜的線條刻畫。

富春堂本《三元記》

三元記 明萬歷間南京富春堂刻本 臺灣圖書館藏


《新刻出像音注商輅三元記》,與《十義記》同屬無名氏所作弋陽腔曲本,版畫風格、水準也大致相似。此本卷首署“金陵書坊富春堂梓”;《十義記》卷首則題“金陵對溪唐富春梓行”;《灌園記》題署為“金陵唐富春堂梓行”。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刊本《新編古今事文類聚》卷前“重刻事文類聚序”末署“時萬歷甲辰孟春之吉金溪唐富春精校補遺重刻”,卷首題署“金陵唐富春子和刊”,版心鐫“德壽堂梓”。因知富春堂主人即名“唐富春”,另有“子和”“對溪”的字(號),后來也曾以“德壽堂”名義刊行曲本,風格與富春堂出品絕不相類,可證以本書第二卷《浣紗記》。

唐富春自署原籍為“金溪”,即江西撫州府金溪縣。同治《金溪縣志》卷三《地理志·都圖》,記縣城中有“巷十四”,其四即名“富春巷”。唐富春的名字和他開設在南京的字號,與其故里巷陌之間,似有一種聯(lián)系。金溪屬贛方言區(qū),即弋陽腔的發(fā)源地和流行區(qū),故富春堂現(xiàn)存曲本,大多數(shù)為弋陽腔傳奇,此節(jié)學者馬華祥已有論定。弋腔作品,總體說來應屬民間曲本范疇,常出自姓字難考的底層文人之手。其時縉紳仕宦“留意音律……具工度曲”“騷雅沸騰,風流掩映”“曲海詞山,于今為烈”的情景,尚未出現(xiàn);這些戲曲所指向的讀者和觀眾,當是層次較低的“識字人口”。對于初具閱讀能力、理解力有限的購買者而言,插圖的首要功用,確實就是說明故事情節(jié)以輔助認知,并能使他們建立起一種對舞臺演出的回憶或暢想,這兩點富春堂本都做到了。至于作為藝術品的精致、高雅等要求,既超越了“富本”刊刻者的能力,也超越了“富本”消費者的想象。不僅南京,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前后的各地戲曲刊刻,情形大致都是如此。

富春堂本《琴心記》

琴心記 明萬歷間南京富春堂刻本 〔日〕內閣文庫藏


在富春堂所刊曲本中,也有少部分明顯不屬弋陽腔體系,如鄭若庸的《玉玦記》、李日華的《南西廂》等。虞山孫柚所作《琴心記》亦在此列。此本卷前留有完整內封,實屬難得,其上欄作“皇明萬歷歲”,左右兩欄大題“刻出像音注司馬相如琴心記”,中欄小字“姑蘇改正金陵富春堂繡梓”,可見唐富春已感受到競爭的壓力,試圖與文人作家建立聯(lián)系,卻心有余力不足,此書版畫雖較《十義》《三元》更用心些,卻仍不脫粗率風貌,并無“質的飛躍”。

富春堂本《灌園記》

灌園記 明萬歷間南京富春堂刻本 臺灣圖書館藏


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前后,富春堂還成系列地刊刻了蘇州名士張鳳翼的《虎符記》《祝發(fā)記》和《灌園記》,大有向文人傳奇轉向之意。然而,從實際效果看,富春堂企圖適應戲曲發(fā)展趨勢的努力,顯得力不從心。其所刊張鳳翼作品,版畫繪刻極其草率,人物嚴重變形,刀法交疊錯亂,幾乎難成模樣,水平甚至遠在同坊之前出品的很多弋陽腔曲本之下?!豆鄨@記》一種,書、繪、刻可入末流,此處酌選二幅尚堪寓目者,聊備一格;其余《后識法章》等幅,應是不具備構圖、造型能力的低端刻工隨意而為的急就章。很難想象,這樣的刻本能為文人傳奇的作者和讀者所接受。張鳳翼早歲即游文太史門,精于書法,老于鑒藏,對自撰曲本行諸梨棗,水準上不會沒有要求。之后繼志齋學習徽州新風,先以《竊符記》小試牛刀,再以《紅拂記》步入佳境,當與張氏的鼓勵甚至贊助不無關系。

高石山房本《目連救母勸善戲文》

目連救母勸善戲文 明萬歷間徽州高石山房刻本 臺灣圖書館藏


“高石山房”原刊本《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以卷前序文觀,大致成書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此書乃以作者鄭之珍(高石山人)名義刊刻,前序后跋,頗具文人作品之面貌。觀其插圖,則與萬歷初年南京書坊富春堂、世德堂之制類同,部分造型、構圖甚或等而下之。值得注意的是,此書應當刊于鄭氏家鄉(xiāng)徽州,刻圖者黃鋌,則是后來于版畫史中享有大名的虬川黃氏刻工家族之前輩。此時距離萬歷中期版畫風格由粗而精的大變革,尚有十余年。

世德堂本《趙氏孤兒記》

趙氏孤兒記 明萬歷間南京世德堂刻本 〔美〕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世德堂曲本每署“繡谷唐氏”,查同治《金溪縣志》,卷二《地理志·山川》記:“錦繡谷在城中,縣治倚為屏障,登堂望之,四山青靄,萬瓦鱗差,景物風華,相錯如繡?!惫省袄C谷”所指代者,應正是江西撫州金溪,可見世德堂主人,亦出金溪唐氏,與唐富春當是同宗。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新刻重訂出像附釋標注琵琶記》,版式與世德堂諸曲本全同,卷首題“金陵唐晟校梓”。國圖還藏有多部“唐晟”刻本,除《新刻夷堅志》年代不明外,《指南錄》刻于萬歷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新刻沈漢陽先生隨寓詩經答》刻于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時代都很晚。另有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刻本《耳談類增》,卷首題署“繡谷唐晟伯成唐叔永梓”,因知唐晟字伯成,唐字叔永者,或為其仲。世德堂刊曲,仍包括一些弋陽腔傳奇,《趙氏孤兒記》即其中之一。《趙氏孤兒記》另有富春堂本,兩相對照,可見世德堂本版式較富春堂本變化很大,取消了四周花欄,每頁行距加大,字體整潔清秀,釋義移至眉欄,所釋內容也復雜了許多。這種版式后來為南京各坊所刊曲本沿用多年?!笆辣尽卑娈?,雖總體風格與“富本”無異,質量品相卻有很大提高,一些細節(jié)也做了改進,圖題統(tǒng)一為四字句,如“上元禁燈”“公孫死節(jié)”等,并且在兩側加上卷云圖案為飾,體現(xiàn)了曲本刊刻追求精致化和裝飾性的最初要求。

世德堂本《還帶記》

還帶記 明萬歷間南京世德堂刻本 臺灣圖書館藏


與富春堂相較,世德堂版畫后來居上的態(tài)勢十分明顯,可從以下三方面觀察:其一,畫中人物造型相對準確,衣紋較流暢細致,各角色之間神態(tài)動作似有相互呼應顧盼之意,人物悲歡亦有表現(xiàn);其二,環(huán)境景物能與人物相合,且少雜亂隨意之處;其三,細節(jié)表現(xiàn)已有所留意,人物帽冠等,非簡單以墨版出之,而有較為復雜的刻畫。本卷所選《還帶記》“宗一生非”“生擒元濟”等幅都堪稱生動,富春堂版畫,鮮有達此水準者。但從“夫人榮歸”中人物比例的嚴重失調觀,世德堂所延繪工仍是未能真正諳熟畫理的俗手。值得注意的是,此本卷首題“新刊重訂出相附釋標注裴度香山還帶記?星源游氏興賢堂重訂?繡谷唐氏世德堂校梓”,卷前內封卻作“鐫重校出像點板還帶記繼志齋原板”,當是世德堂歇業(yè)后,繼志齋購入其版片重印時所加。

世德堂本《玉簪記》

玉簪記 明萬歷間南京世德堂刻本 〔日〕京都大學藏


此卷《玉簪記》為日人狩野直喜舊藏,現(xiàn)歸京都大學文學部,殘存目錄至第十五折,與世德堂《紅拂記》殘本合函,卷前扉頁有狩野氏題識。從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前后開始,越來越多的知名文人積極加入傳奇創(chuàng)作中來,新風蔚然而成,湯顯祖、沈璟的時代就要來臨。世德堂刻曲本,便處于這樣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世德堂主人,雖和唐富春一樣,來自江西金溪,但其所刻弋陽腔曲本已大為削減,轉向選刊了不少文人傳奇,如早期作品《香囊記》以及名劇《玉合記》《紅拂記》等,高濂《玉簪記》亦其一。前選富春堂諸本,多有表現(xiàn)屏風者,以白屏為主,間繪簡單圖形,不成畫面;本卷所繪屏風,可見描摹文人山水之意識,雖未臻完美,已非“富本”得望其項背。玩此細節(jié),當察其時南京坊間風氣之悄然漸變。

玩虎軒本《西廂記》

西廂記 明萬歷間徽州玩虎軒刻本 安徽博物院藏


玩虎軒本《北西廂記》,國家圖書館所藏為附錄,插圖不在其內,全帙僅見于安徽博物院,從未正式影印公開。庚辰以來,苦求多年,終于辛丑新正前數(shù)日得觀全豹,并蒙館方允可刊布,以饗同好。浙江博物館陸易女史居間協(xié)調,玉成此事,竊謂其于“西廂”之功至偉,雖“紅娘”未可及也。一笑。

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玩虎軒據吳懷讓本重刊焦竑《養(yǎng)正圖解》,其版畫刻手由“吳本”的黃奇易為黃鏻,黃奇疑即為《虬川黃氏宗譜》所載第二十五世之“黃锜”,黃鏻亦屬第二十五世,曾參刻《程氏墨苑》等書,并與第二十六世的黃應岳一同刊刻了玩虎軒《北西廂記》插圖?!巴姹尽薄娥B(yǎng)正圖解》版畫顯襲自“吳本”,卻有多處加工改易。臺灣學者林麗江認為,“玩本”的繪圖者很可能已不是“吳本”原作者丁云鵬,而換成了后來在戲曲版畫創(chuàng)作中享有盛名的汪耕。筆者十分贊同這個推測。

林氏觀察到“吳本”中線條較方折,而“玩本”的筆法更強調圓轉的弧線,將其歸結為丁、汪兩位畫家風格相異所致。對此,筆者的分析略有不同。在筆者看來,兩本版畫線條上的許多分別,實是由版刻工具和相關技術的優(yōu)劣決定的。關于此點,長期鉆研古版畫技法的王超先生認為,這一時期“細作版畫”的登場,技術方面的決定因素在于帶有“月牙口”的“內曲刃刀”取代了唐代以來的“直刃斜刀”,成為高層次刻工的主要生產工具。由此,以刀代筆表現(xiàn)圓轉線條,進而模擬書畫筆意方始可能。萬歷初年南京的富春堂、世德堂版畫,刻線所用還是“直刃斜刀”,刀法平直生硬,少有細節(jié)表現(xiàn),衣紋處理尤顯力不從心;到了十六世紀九十年代后期的南京繼志齋插圖,已能游刃有余地刻畫流暢、準確的線條,并做大量裝飾性細節(jié)描繪,“內曲刃刀”的登場應是關鍵。此種變化,很可能就發(fā)生在兩個《養(yǎng)正圖解》版本先后推出的時機。至于丁云鵬的畫風,有傳世畫跡可供鑒賞,很多作品在人物衣袖、裙裾處,皆以林氏所稱有韻律的弧圈出之,并無方折之感。緊接著,玩虎軒便又推出了《北西廂記》和《琵琶記》,兩書版畫風格與《養(yǎng)正圖解》的承繼關系很明顯,不僅是人物造型近似,許多景物及細部處理也頗相類,一般認為同出于汪耕團隊。汪耕這位開戲曲版畫一時風氣的名匠,其最初效法者,應當正是丁云鵬在《養(yǎng)正圖解》中所樹立的范本,又融入唐寅、仇英的人物畫風,當然也不免帶上個人的一些變化和特點。吳本《養(yǎng)正圖解》—玩本《養(yǎng)正圖解》—玩虎軒曲本,是一條清晰的風格發(fā)展路線。掌握“細作版畫”技藝的黃氏刻工,從這時起,獲得了大展身手的廣闊舞臺。

玩虎軒本《琵琶記》

琵琶記 明萬歷二十五(公元1597年)年徽州玩虎軒刻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國家圖書館藏玩虎軒本《琵琶記》,卷前序文末署“丁酉蠟日玩虎軒主人敘并書”,鈐印二:“汪光華印”“玩虎軒”。是為著名徽州書坊玩虎軒在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的出品,緊承《養(yǎng)正圖解》之后,與前論《北西廂記》一樣,亦是戲曲版畫轉向細作之初的重要“標準器”,精工似更勝《西廂》一籌。筆者嘗見浙江圖書館所藏《琵琶記》,當系萬歷間覆玩虎軒本,時代應與原刊相去不遠,筆意、刀法卻都大為遜色,神采則十停中去了七八停。后得以兩卷高清圖片細細比勘,方知繪刻之事,名工俗手間,失之毫厘,謬者尚未止千里耳。

玩虎軒本《紅拂記》

紅拂記 明萬歷間徽州玩虎軒刻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此亦玩虎軒本,卷首題“新鐫紅拂記”,版畫為單面方式,構圖略緊湊,細致精美卻不下于同坊《西廂記》《琵琶記》。所惜者,僅見國家圖書館藏一“卷下”,既為孤本,又是殘篇。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南京繼志齋《重校紅拂記》插圖雖為雙面連式,卻有幾幅顯系據玩虎軒本擴展重繪而成。凌初《北紅拂雜劇》卷前“小引”提到“剞劂圖像,有大冠修髯而隨隊拜跪者”,當指玩虎軒本第三十四出“華夷一堂”的插圖??梢姶司?,成書當在十六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影響則至明末猶存。

觀化軒本《玉簪記》

玉簪記 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徽州觀化軒刻本 上海圖書館藏


觀化軒《新鐫女貞觀重會玉簪記》為上海圖書館藏孤本,兩卷合為一冊,卷前有序,首頁已殘,文末署“時大明萬歷戊戌孟冬下元之吉暮仙散人書于水月庵房”,后有“黃近陽鐫”,全書末二頁為鈔補,卷首題“新鐫女貞觀重會玉簪記歙北謝子虛校正觀化軒重梓”,可知亦為徽州書坊出品。

觀化軒本《玉簪記》有插圖十三幅,雙面連式,繪刻風格頗類玩虎軒本《琵琶記》《西廂記》,時代也應相近。細審則造型較玩虎軒二卷稍纖細而已,當亦列為萬歷中期“細作版畫”發(fā)端期的頂尖佳品。此卷刻工題署黃近陽(鍨),玩虎軒本《西廂記》則留有刻工黃鏻、黃應岳題名,鍨、鏻同為虬村黃氏第二十五代,是較早參與版畫刊刻的名手,歷史上刻書更多的第二十六世“應字輩”、第二十七世“一字輩”都是他們的后代族人。以版刻刀法論,觀化軒本《玉簪記》并不在玩虎軒二卷之下,若以線條的挺括干凈為標準,似尚有險勝處,宛轉柔韌,則略遜一線。三種版畫時代相近、地域相同,容或出自同一個“團隊”之手,觀化軒刊刻《玉簪記》,時在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較玩虎軒推出《琵琶記》僅晚一年,在刻書和版畫創(chuàng)作方面受后者啟發(fā)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觀化軒本當為現(xiàn)存《玉簪記》諸本之祖,還雅齋、繼志齋等坊刊本,版畫皆翻自此卷。

繼志齋本《西廂記》

西廂記 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南京繼志齋刻本 〔日〕內閣文庫藏


繼志齋本《北西廂記》應是和同坊《琵琶記》合刊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繼志齋本《重校琵琶記》,卷首有“刻重校琵琶記序”,末署“嘉靖戊午玉峰河間長君撰萬歷戊戌大來甫重錄”,鈐印二:“大來”“陳邦泰印”。戊戌,系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這是繼志齋曲本留有的最早刊刻年份。同樣在國家圖書館,我們可以見到玩虎軒刊于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的《琵琶記》,詳情已見前述。兩書的插圖,皆作雙面連式,玩虎軒本共三十八幅,接近于每出一圖,繼志齋本則只有二十二幅。兩本插圖相互對照,圖像基本一致。

繼志齋本《琵琶記》,日本內閣文庫也有一部,與國圖藏本沒有什么不同。然而這部書在《琵琶記》四卷二冊后,另有六卷二冊《北西廂記》。這部《北西廂記》,卷前有“刻重校北西廂序”,末署“萬歷壬午夏龍洞山農撰謝山樵隱重書于戊戌之夏日”。“龍洞山農”即著名文人焦竑,他刻于萬歷壬午(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的《西廂記》本子很有名,現(xiàn)已不傳,戲曲史界普遍認為繼志齋本是對“龍洞山農本”的延續(xù)。據筆者考證,“謝山樵隱”即繼志齋主人陳邦泰。接下來,繼志齋本又有題署“秣陵陳邦泰校錄”的“凡例”和“戊戌孟夏秣陵陳大來?!钡摹澳夸洝?。其后便是一幅單面方式的鶯鶯像,題篆書“鶯鶯遺照”,左下角署“明伯虎唐寅寫于田汪耕摹”,圖像襲自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顧氏眾芳書齋本《增編會真記》。文內夾雙面連式圖十六幅,全部襲自玩虎軒本《北西廂記》,除極少細節(jié)外,幾乎全同。玩虎軒刻《琵琶記》《西廂記》,完成于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的深冬,轉過年來,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的夏季,繼志齋就已經翻刻其插圖,并重新包裝上市了,效率之高,令人嘆服。如考慮到玩虎軒曾刊刻焦竑的《養(yǎng)正圖解》,繼志齋《北西廂記》亦與焦氏的“龍洞山農本”淵源頗深,那么這位南京著名文人在版畫新風流布背后發(fā)揮的作用,似不應小覷。

繼志齋本《古八義記》

古八義記 明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南京繼志齋刻本 〔德〕柏林國家圖書館藏


繼志齋本《重校古八義記》遠藏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久不為人所知。其版畫似乎回避了徽坊的精細謹嚴,卻又并非草率稚拙,而是希圖創(chuàng)造出一種近乎飄逸灑脫的風格。類似作風在繼志齋本中并不多見,較相似者只有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所刊《北宮詞紀》插圖?!吨匦9虐肆x記》有繼志齋主人陳邦泰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手書序言,屬于這家書坊較晚的出品。繼志齋晚期版畫風格并不統(tǒng)一,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的《錦箋記》《量江記》,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的《義俠記》等,插圖全改作單面方式,繪刻尚精美,有些作品卻很可能是從后起的唐氏書坊文林閣抄襲而來,弄的還是雙面改單面的老把戲,起碼《義俠記》是證據確鑿。繼志齋版畫,自始至終多是翻刻和模仿,從學徽州玩虎、觀化諸坊起步,發(fā)展到最后,竟吃起本地后來者的窩邊草,只有《北宮詞紀》《古八義記》的風格,還存在自出機杼的可能,因此值得重視。

繼志齋本《北宮詞紀》

現(xiàn)存《北宮詞紀》,最普通者,只在卷六目錄插圖一幅,《續(xù)修四庫全書》所影印者即如是。國圖入藏的幾個本子,都經過鄭振鐸先生之手,《西諦書目》中著錄了五部,其中以書號編為15733者保存最全,有圖六幅,卷一目錄中所插四圖,則為僅見。或云,全書六圖原應分插于各卷,非是。卷一之四圖,版心皆鐫有“一卷目錄”;卷五、卷六之二圖則分鐫“五卷目錄”“六卷目錄”,因知各圖具在最初位置。卷一題名“賞”,所附四圖確繪文士交游情形;卷五題“美麗”、卷六題“閨情”,圖繪亦正為仕女。所存疑者,二、三、四各卷,分題“祝賀”“棲逸”“送別”,緣何皆不插一圖?常見版本中,卷一目錄中無圖,其版心頁碼卻未見缺失,據此推斷,這部書也同汪廷訥的《坐隱先生全集》一樣,有計劃地印制了不同層次的版本,插圖亦分多寡,或贈或售,對象各異。鄭先生最后配齊的本子,未必各卷都來自刻書者的“高端本”,這樣看來,二、三、四卷曾經配圖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愿霄壤間尚能覓見其蹤。

北宮詞紀 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南京繼志齋刻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北宮詞紀》的版畫,筆者初見,是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當時并不感到十分精美,幾年中多次賞玩,愈看愈覺“掛味兒”。這六幀作品,風格上與萬歷中期繼志齋曲本翻刻或學習徽州諸坊者,頗不相類。此種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繪”而非“刻”,看得出此本畫手追求的是與汪耕一路迥然有別的意筆風味。不僅是人物造型,配景等雖與汪耕流派一樣多選園林景物,表現(xiàn)卻大異其趣,絕不強調繁復繚亂的裝飾效果。這當然也會使刻工轉變手法,對于假山石,此卷并沒有像稍晚的環(huán)翠堂《獅吼記》和起鳳館《西廂記》那樣表現(xiàn)密密匝匝的細點肌理,而是盡力模仿文人繪畫的皴擦效果?!侗睂m詞紀》刊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此前以玩虎軒、觀化軒曲本版畫為代表的汪耕一派已流行數(shù)載,并經由繼志齋的翻刻、效仿流布至南京,此后環(huán)翠堂、起鳳館之制則在對裝飾效果和版刻繁難的追求上變本加厲,達至巔峰,再往后代之而興的又將是山水園林小景式的插圖。此卷所嘗試的風格似乎后繼乏人,繼志齋中唯《重校古八義記》一種韻味差似,水準則多有不及矣。

(本文作者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全文選摘自北京畫院《大匠之門》刊發(fā)《棗梨工房雜綴》一文。)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