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乾》云:“九四,或躍在淵?!弊鳛槿A夏文物收藏之淵藪,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古代銅鏡數(shù)量巨大,包括考古發(fā)掘品、出土品、傳世品,以后者占絕大多數(shù)。筆者曾經(jīng)總結(jié)出國博銅鏡的三大特點:一是時代蟬聯(lián),自成體系;二是發(fā)掘品精,工藝上乘;三是題材廣泛,形制多樣。
國博館藏與龍相關(guān)的銅鏡,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以龍紋的鮮明形象作為主體紋飾,第二類是以龍紋作為組合紋飾之一,第三類是以龍紋作為輔助紋飾,第四類是鏡背上看不到龍的形象,卻是反映與龍相關(guān)的傳說故事。
今選擇國博館藏部分與龍相關(guān)銅鏡,結(jié)合目前國博相關(guān)展覽展品,按照上述分類,記述其形制、紋飾等基本信息,總結(jié)不同類型銅鏡上的龍紋特點,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以充分展示國博館藏銅鏡上神龍形象的藝術(shù)魅力。
第一類:以龍紋作為主體紋飾的銅鏡
這一類銅鏡數(shù)量占有一定比例,如戰(zhàn)國三龍鏡、東漢盤龍鏡與雙龍鏡、唐代與遼代盤龍鏡、明代盤龍鏡等。
國博“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出一面戰(zhàn)國三龍十六連弧鏡,以鏡鈕為中心,環(huán)繞鈕座等距分布三條龍紋。龍首回顧,頭上長角,龍口大張,身軀呈S形,單腿獨立,龍尾細(xì)長宛轉(zhuǎn),后揚內(nèi)卷。另有一面三龍鏡,龍紋姿態(tài)夸張變形,富于動感,在國博“鏡里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以下簡稱“鏡里千秋”)展覽展出(圖一)。
圖一 “鏡里千秋”展覽展出戰(zhàn)國三龍鏡(霍宏偉攝影)
還有一些戰(zhàn)國蟠螭紋鏡紋飾以密集的細(xì)線來表現(xiàn),不易辨識。值得稱道的是1976年湖北江陵縣張家山201號戰(zhàn)國晚期楚墓出土的透雕蟠螭紋鏡,鏡背紋飾呈十字對稱,分為四組兩兩相對的蟠螭紋,均為側(cè)面形象,弧形短角,圓眼,張口,身軀呈S形,屈曲柔美,尾部向上翻起內(nèi)卷(圖二)?!扮R里千秋”展覽展出。
圖二 “鏡里千秋”展覽展出戰(zhàn)國透雕蟠螭紋鏡(霍宏偉攝影)
國博藏東漢盤龍鏡屬于典型的龍紋鏡。在其鏡背之上,有一條盤龍環(huán)繞鏡鈕,表現(xiàn)的是側(cè)面形象。龍首向右,瞋目張口,尖角后伸。仿佛龍的部分身軀壓于鏡鈕之下,鈕下方露出龍爪、卷尾(圖三)。另有一面東漢趙氏作雙龍鏡,圓鈕座外環(huán)繞雙龍,首尾相接,呈逆時針方向排列。龍首高昂,龍角后揚,雙眼凸出。龍身造型相同,均呈S形,龍身卷曲,仿佛身軀中段被一枚大寶珠所壓,后半段又從寶珠下鉆出,后肢一屈一伸,長尾下垂后卷,鈕右側(cè)鑄三字隸書體陽銘“趙氏作”(圖四)。
圖三 東漢盤龍紋銅鏡(國博供圖)
圖四 東漢趙氏作雙龍鏡(國博供圖)
這兩面龍紋鏡均為傳統(tǒng)的圈帶式構(gòu)圖。龍紋為淺浮雕,充分運用線條的表現(xiàn)力,來展示盤龍的形象。東漢晚期,流行將主區(qū)紋飾與鏡鈕融為一體的設(shè)計理念,常見于龍紋鏡、龍虎鏡、飛鳥鏡上,成為此時銅鏡設(shè)計的一個顯著特點?!墩f文·龍部》云:“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xì)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所以,在兩漢時期鏡背上呈現(xiàn)出來的龍紋形態(tài)各異,不拘一格。作為龍紋鏡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一環(huán),東漢盤龍鏡將以單龍作為主體紋飾的表現(xiàn)形式發(fā)揚光大,其上承西漢龍紋大方鏡,下啟唐代盤龍鏡,后來宋遼金、元明清龍紋鏡已呈衰減之勢。隨著時間的推移,龍紋鏡不斷變化,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發(fā)展鏈條。
盤龍鏡也是唐代龍紋鏡具有代表性的鏡類。國博不僅收藏有直徑達(dá)到31.6厘米的大型盤龍鏡(圖五),而且還有目前僅見一面的螺鈿盤龍鏡珍品,1957年于河南三門峽市區(qū)工地1914號燕圣武元年(756年)墓出土。鏡背主體紋飾為一條盤龍繞鈕而行,呈順時針方向。龍的整個身軀向右,但龍首向左,回顧鏡鈕,龍口大張,有神龍銜珠之意。雙角后揚分叉,雙目圓睜。身形健碩,龍鱗刻畫層層疊疊,細(xì)致入微。前后肢粗壯有力,分布于近鏡緣處。前肢分列龍首下部左右,前伸后屈,張牙舞爪,龍爪均為三爪,前肢后爪略殘,僅存兩爪。后肢位于鏡鈕左上方與右側(cè)。龍尾略殘,繞于后肢前側(cè)。龍體下方及右側(cè)、接近鏡緣處,飾以七朵祥云紋?!扮R里千秋”展覽展出了此鏡的復(fù)制品(圖六)。
圖五 “龍肇新元”展覽展出五面龍紋鏡(霍宏偉攝影)
圖六 “鏡里千秋”展覽展出唐代螺鈿盤龍鏡復(fù)制品(霍宏偉攝影)
還有一面李彥河先生捐贈的盤龍鏡,形制為八出葵花形,內(nèi)切圓形。以鏡鈕為中心,一條盤龍身軀環(huán)繞,呈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龍首昂起,扭頸回眸,雙角高聳,張口伸舌,鱗爪飛動,一后肢被龍尾所纏繞,龍爪均為三個爪,四周各飾一朵祥云紋,鏡緣處飾以花鳥、蝶花。直徑19.5厘米。2024年,國博“龍肇新元:甲辰龍年新春文化展”展出(圖七)。
圖七 “龍肇新元”展覽展出唐代盤龍鏡(霍宏偉攝影)
遼代盤龍鏡的構(gòu)圖仿照唐鏡而為,亦為一條神龍圍繞鏡鈕盤旋,布滿整個鏡背。面向左側(cè)鏡鈕,龍角立起,雙目大睜,張口吐舌,曲頸后移。身軀彎曲回還,鱗爪飛揚,前肢張開,后肢略屈,向內(nèi)卷曲的龍尾被一后肢所壓。匠師在設(shè)計時將圓形鏡鈕視作寶珠,恰好處于龍口的涵蓋范圍,呈現(xiàn)出神龍含珠的意境。盤龍紋為淺浮雕,盤龍的五官、鱗片、四肢、四爪等局部均有細(xì)致刻畫。其創(chuàng)作題材、表現(xiàn)形式繼承了唐代盤龍鏡的傳統(tǒng),并在此基礎(chǔ)上有所變化,體現(xiàn)在頸細(xì)身粗,不是“尾纏腿”,而是“腿壓尾”?!褒堈匦略杭壮烬埬晷麓何幕埂闭钩觯▓D八)。
圖八 “龍肇新元”展覽展出遼代盤龍鏡(霍宏偉攝影)
元至元四年雙龍鏡,其圓形鏡鈕外飾一細(xì)線方框,框內(nèi)四隅各有一字楷書體陽銘,右旋連讀為“至元四年”??蛲馍?、下各有一條龍紋。上方龍紋頭左尾右,瞋目張口,鱗爪飛揚,為四爪,狀若利鉤。龍首前有一龍珠。龍體前后飾以花朵、荷葉紋等。下方龍紋形象與其相似,僅是頭右尾左,朝向與前者不同。鏡背紋飾構(gòu)圖飽滿,雙龍形象卻無大唐飛龍的氣勢,唯其為紀(jì)年鏡,為其他元代銅鏡的斷代提供了標(biāo)尺?!扮R里千秋”展覽展出一面,直徑25厘米;“龍肇新元:甲辰龍年新春文化展”亦展出另外一面,直徑21.5厘米。
明代盤龍鏡布局亦仿自唐鏡,由此可見唐代對后世的深遠(yuǎn)影響。一條盤龍繞鈕旋轉(zhuǎn),首尾相接。龍首昂起,張口伸舌,龍口兩側(cè)有兩根細(xì)長的觸須,頜下有一撮水須。龍體健碩,龍鱗密布全身,背鰭、腹甲清晰可見。四肢前伸后收,后腿與龍尾相互交纏,龍爪為三爪,狀若雞爪,缺乏力量感。“鏡里千秋”展覽展出(圖九)。
圖九 “鏡里千秋”展覽展出明代盤龍鏡(霍宏偉攝影)
國博館藏一面雙龍鏡形制較為特殊,為橫長方形。鏡鈕上、下各有一條行龍,頭右尾左。兩條龍紋均為側(cè)面形象,昂首向前,閉口,吻部突出,眼、鼻、耳俱見,龍角如一束發(fā)向后上翹。龍的四肢均為三爪,前肢一抬一按。脊背隆起,長尾分叉,由兩個C形雙鉤線條組成,后揚內(nèi)卷(圖十)。其鑄造年代有金、元兩種說法,未提及斷代依據(jù)。今依大順三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雙龍鏡長尾分叉內(nèi)卷的特點以及北京明代故宮龍紋石刻、安徽明代徽州雙龍紋雕刻紋飾,將此鏡年代定為明代,其下限到清代初期。
圖十 國博藏明代雙龍鏡(國博供圖)
第二類:以龍紋作為組合紋飾之一的銅鏡
除了龍紋作為主體紋飾之外,龍還與虎、朱雀、玄武等其他動物紋相結(jié)合,形成龍虎、四神、十二生肖等多種組合形式,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銅鏡紋飾,如西漢鎏金中國大寧四神博局鏡、新莽鎏金桼言四神博局鏡、隋代四神鏡上的青龍,唐代八卦十二生肖鏡上的辰龍等。龍在其中的角色并不突出,與其他動物所占分量相等,僅占二分之一、四分之一或十二分之一。筆者在以往文章中對龍虎鏡、四神博局鏡談及較多,今重點講述別具特色的十二生肖鏡。
因為十二生肖鏡與每個人的屬相都有關(guān)聯(lián),所以此類題材的銅鏡受到歷代人們的喜愛。國博收藏的十二生肖鏡始見于隋代,晚唐、北宋、清代均見?!扮R里千秋”展覽展出兩面隋代四神十二生肖鏡,紋飾布局、動物造型相同,以一面鏡緣帶有綠銹的銅鏡為例。其鏡背紋飾分置于內(nèi)、外兩區(qū)中。圓形鈕座外為內(nèi)區(qū),四面各飾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呈順時針方向分布。龍首昂起,龍眼凸出,曲頸挺胸,肩生翼翅,身軀修長,呈S形,四肢勁健,長尾略曲內(nèi)卷。四神形象之外,以一周弦紋圈劃分出內(nèi)、外區(qū)。以兩周弦紋圈加十二條雙縱短線將外區(qū)分割成十二個小格,內(nèi)飾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二生肖。辰龍形象與其他十一個生肖大小基本一致,受小格空間所限,身形較短,呈行走之姿,長尾上揚(圖十一)。鑄造精細(xì),由于所處空間位置的不同,位于內(nèi)區(qū)的青龍與外區(qū)的辰龍造型風(fēng)格迥異。
圖十一 “鏡里千秋”展覽展出隋代四神十二生肖鏡(霍宏偉攝影)
晚唐八卦十二生肖鏡為八出葵花形,伏龜形鈕,荷葉紋鈕座。座外飾一周八卦卦象,應(yīng)是后天八卦。卦象之外,環(huán)繞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等十二生肖形象。鏡背紋飾均為淺浮雕,十二生肖均為側(cè)面形象,塑造得生動有趣,神態(tài)各異,動感極強。其中,龍首昂起,龍珠可見,身形矯健,短翼上揚,長尾后卷,呈奔跑狀。作為中心鏡鈕伏龜?shù)撵o態(tài),與外圍十二生肖的動態(tài)形成了強烈反差(圖十二),一靜一動,一大一小,一內(nèi)一外,在這種形象的對比中取得了視覺上的平衡?!扮R里千秋”展覽展出。
圖十二 “鏡里千秋”展覽展出唐代八卦十二生肖鏡(霍宏偉攝影)
北宋十二生肖鏡形制奇特,為六出菱花形加十二出葵花紋。位于中心圓形鏡鈕座之外,以一周弦紋圈將主體紋飾分為內(nèi)、外兩區(qū)。內(nèi)區(qū)用短豎線分割出十二個小格,分別鑄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楷書體陽銘,外區(qū)是十二個圓圈紋,分別置以與銘文相對應(yīng)的生肖動物形象,以概括、簡潔的剪影形式來表現(xiàn)。其中,辰龍頭上長角,吻部前突,四肢著地,龍尾上卷。
清代嘉慶七年十二生肖鏡是一面帶柄鏡。鈕外環(huán)繞三周弦紋,將鏡背劃分為三區(qū)。內(nèi)區(qū)鑄四字對讀楷書體陽銘,連讀為“東萊寶鏡”。中區(qū)配置十二生肖形象,自上部子鼠開始,順時針方向排列,依次為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其中,辰龍為側(cè)面形象,吻部突出,觸須上揚,前后肢直立,龍爪為四個爪,龍尾后伸,缺乏龍之神韻。外區(qū)鑄有一圈十四字右旋讀楷書體陽銘:“嘉慶七年壬戌,滇南撫署慎思堂鑄。”從銘文來看,“嘉慶”即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的年號,此鏡為云南所鑄,清嘉慶七年,即1802年。
第三類:以龍紋作為輔助紋飾的銅鏡
此類銅鏡數(shù)量較多,謹(jǐn)列舉三例,如東漢田氏七乳羽人四神鏡、明代狀元及第鏡、乘龍跨鳳鏡。
東漢田氏七乳羽人四神瑞獸鏡鈕座外分為內(nèi)、外兩區(qū)。內(nèi)區(qū)等距分布四葉座七乳,其間順時針方向排列七組不同紋飾,包括青龍、朱雀、玄武、白虎四神等多種形象。獸形青龍?zhí)ь^挺胸,尖角后揚,自龍首至前肢呈S形,四肢強健,闊步向前,長尾高揚,后伸內(nèi)卷。外區(qū)紋飾有青龍、白虎、玄武、羽人、三足烏等形象,因外區(qū)空間狹長,故上述形象變形夸張,卷曲窄長,蜿蜒回環(huán)。接近鏡緣處,裝飾一周禽獸紋,有龍、虎、朱雀、兩只三足烏及九只靈動飛奔的瑞獸(圖十三)。位于外區(qū)與鏡緣處的龍紋,皆為邊飾,屬于輔助紋飾。1956年,河南南陽百里奚村漢墓出土,“鏡里千秋”展覽展出。
圖十三 河南南陽百里奚東漢墓田氏七乳羽人四神瑞獸鏡拓本(國博供圖)
明代狀元及第鏡鈕座設(shè)計別出新裁,是仿造東漢龍虎鏡上的紋飾。一龍一虎夾鈕而峙,龍首與虎首兩兩相對,均為昂首張口,龍角后伸。顯露部分身軀,另有部分如同被鏡鈕所壓。盤龍后肢下方,鑄一圓形印記楷書體陽銘“馬”字。單字銘文之后,另有一條龍繞鈕而行,共計兩龍一虎。龍虎紋鈕座之外四隅各鑄一字,均衡分布四字楷書體陽銘,連讀為“狀元及第”(圖十四)。古時科舉稱廷試第一名為狀元;明清進士,殿試中一甲三名者,并賜進士及第,“及第”有科舉得中的含義?!盃睢薄霸眱勺种g,是一壽星端坐于祥云、仙鶴之上,其左右為祥云托起日月同輝,外側(cè)各立一位仙人拱手侍奉。鈕座兩側(cè),各立四位仙人,手持寶物。仙人之間,飾以方勝、樓閣、祥云等,營造一種仙境氣氛。
圖十四 “鏡里千秋”展覽展出明代狀元及第鏡(霍宏偉攝影)
在狀元及第鏡的鈕座內(nèi)仿鑄東漢龍虎鏡紋飾的原因,筆者認(rèn)為,鑄造龍虎紋包含著古人期望榮登“龍虎榜”的深刻寓意。據(jù)《新唐書》卷二○三《歐陽詹傳》記載:唐貞元八年(792年),歐陽詹與韓愈、李觀、李絳等二十三人于陸贄榜聯(lián)第,歐陽詹等均有文名,被當(dāng)時人稱作“龍虎榜”,有知名之士同登一榜的含義。上述銅鏡于鈕座盤龍后肢下方鑄一圓形印記“馬”字陽銘,應(yīng)是鑄鏡作坊主人的姓氏。龍虎組合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意義,如漢代有“左龍右虎辟不祥”的含義。到了明代,借用唐人“龍虎榜”的典故,將東漢龍虎鏡紋飾仿制于鈕座,有“金榜題名”的美好愿望,其含義發(fā)表了較大變化。此鏡在“鏡里千秋”展覽展出。
國博還收藏有一面明代乘龍跨鳳鏡。此鏡為雙龍紋鈕座,龍紋為輔助紋飾。鈕座四面各鑄一楷體陽文大字,上下右左連讀,為“乘龍跨鳳”(圖十五)。“乘龍跨鳳”為歷史典故?!俺她垺币辉~最早源于《易·乾》“彖”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以乘六龍以御天?!庇喽乜迪壬忉尨司洌骸疤斓赖倪\行適應(yīng)六個不同的時空環(huán)境,遵循由始到終的發(fā)展程序,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方式,初爻為潛,二爻為見,三爻為惕,四爻為躍,五爻為飛,上爻為亢,好比駕御著六條巨龍在浩瀚的天空自由翱翔?!?/p>
圖十五 國博藏明代乘龍跨鳳鏡拓本(《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7年1期,第124頁,圖23)
后人將他人女婿譽為“乘龍”,亦稱“乘龍快婿”。據(jù)《藝文類聚》四十引《楚國先賢傳》:“孫雋字文英,與李元禮(膺)俱娶太尉桓焉女。時人謂桓叔元兩女俱乘龍,言得婿如龍也?!薄冻鯇W(xué)記》三十引《魏志》,孫雋作黃尚,桓焉作桓溫。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二《李監(jiān)宅》:“門闌為喜色,女婿近乘龍。”宋吳曾說杜詩“乘龍”,是引用了秦女乘鳳、蕭史乘龍的典故。蕭史傳說為春秋時人。擅長吹簫,作鳳鳴。秦穆公將女兒弄玉嫁給他,筑鳳臺以居。一天,蕭史吹簫,引鳳而來,蕭史與弄玉跨鳳成仙,飛升而去,秦人作鳳女祠于雍宮內(nèi)。由此可見,這面乘龍跨鳳鏡上的銘文,源于蕭史、弄玉的故事?!俺她垺睂嵵甘捠罚翱瑛P”即為弄玉,此鏡的性質(zhì)應(yīng)是一份明代用于新婚饋贈的賀禮,直徑27.3厘米。
第四類:與龍相關(guān)的傳說故事鏡
這一類銅鏡數(shù)量極少,如金代柳毅傳書鏡。在國博“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內(nèi)可以看到,另有一面銅鏡尚未展出,刻畫的是龍女已順利回到洞庭湖、與柳毅依依惜別的場景(圖十六)。
圖十六 國博藏金代柳毅傳書鏡(國博供圖)
總之,通過對國博館藏與龍相關(guān)銅鏡資料的整理,可以歸納出以下三點:
其一,國博館藏龍紋鏡自戰(zhàn)國始,歷經(jīng)兩漢、三國、隋唐、宋遼金、元明清,時間長達(dá)兩千余年。
其二,館藏龍紋鏡少量為考古發(fā)掘品,源于河南、陜西、黑龍江、湖北、湖南等地。大多為傳世品,其來源較為廣泛。雖然出土地點不詳,但參照同類發(fā)掘品,仍能對其年代做出基本推斷。
其三,館藏龍紋鏡種類繁多,形成發(fā)展序列。具有代表性的銅鏡包括戰(zhàn)國三龍鏡、透雕蟠螭紋鏡,兩漢四神博局鏡、田氏七乳羽人四神鏡、盤龍鏡、龍虎鏡,三國孫吳四葉八鳳佛首鏡,隋四神十二生肖鏡,唐盤龍鏡、八卦十二生肖鏡,南宋雙龍丹鼎鏡,遼盤龍鏡、乾統(tǒng)七年四龍鳳鏡,金柳毅傳書鏡,元至元四年雙龍鏡,明洪武二十二年云龍鏡,清嘉慶七年十二生肖鏡等,為研究中國古代龍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