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的前八年,都是輔臣掌控著國家,康熙本人幾乎是在幕后,幾年都看不到他的真面目。政令雖都以他的名字頒行,但其中肯定沒有他的見解或是利益。他最早作為個人現(xiàn)身,是在十二歲的時候,就是在剛剛描述過的鰲拜與蘇克薩哈的爭斗過程中。但不出三年,康熙個人就開始主政朝廷,介入并決定了一項重要朝廷事務(wù),然后就大膽地推毀了輔政體制,乾綱獨攬。一瞥成長中的皇帝的最初階段,我們就能領(lǐng)略將主導(dǎo)接下來半個世紀中國政治的這個人的統(tǒng)治風格。
康熙
年輕的皇子與統(tǒng)治者
康熙是順治的第三子,1654年5月4日出生。盡管他是滿人所建立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但他的滿人血統(tǒng)還不到一半?;侍珮O是他的祖父,血管中流淌有蒙古人的血,因為皇太極的母親(努爾哈赤的孝慈皇后)是蒙古一部落首領(lǐng)的女兒。康熙的祖母——孝莊皇后,是蒙古貴族之女,她的父親是成吉思汗兄弟的后人。因此,康熙的父親從民族上說更多的是蒙古人而不是滿人??滴醯哪赣H孝康皇后,是一半滿人一半漢人血統(tǒng),她的父親佟圖賴,一直為滿人效力,但祖先過去長期生活在遼東,為明朝效力。關(guān)于孝康皇后的母親,除了知道她出自滿族的覺羅氏,其他的一無所知。如果將這些所有的條件簡化為分數(shù)表示,那么康熙有著四分之一漢人血統(tǒng)(出自佟圖賴),四分之一蒙古血統(tǒng)(出自孝莊太后),四分之一滿人血統(tǒng)(出自佟圖賴的福晉),另四分之一是混合血統(tǒng)——大概滿、蒙對半(來自皇太極)。康熙的先世表明,即便是清朝初期,滿人和漢人的血統(tǒng)也是混合的,最高層的人也是這樣。然而,從政治上看,年輕的康熙只能被認作滿族皇子。
這個小男孩可能少有其他皇子的幸福家庭生活經(jīng)歷。他的父親順治,很快就對孩子的母親,可能也對小孩本人失去了興趣,因為順治在康熙兩歲時,找到了他的真愛——董鄂妃。董鄂氏1656年進宮,時年十八歲,立刻就成了順治的愛妃。他想升任她為皇后,但是他的母親孝莊太后以及官員反對這么做。她被封為皇貴妃。1660年她去世,皇帝悲傷欲絕,想到了自殺,后來想要出家,幾個月后他去世,但去世前還是追封他心愛的妃子為孝獻皇后。
有則故事——可能是虛構(gòu)的——說的是順治和康熙間的一次談話。當時康熙五歲,他和兩位兄弟到宮里探望父親。順治問每個孩子的志向。最小的常寧只有兩歲,無法回答?;书L子福全說他愿意成為賢王。輪到康熙回答,他占得了上風,說的是,長大只愿效法了不起的父親。順治對康熙的回答特別滿意,但從后來看,他只是與兒子有著正式的父子名分,別無其他。
母愛可能也遙不可及,因為康熙的母親在他出生時只有十四歲。無論如何,當時習慣做法是將皇子交由乳母和保母照料??滴跎踔僚c保母一起在宮外的京城內(nèi)城生活了一段時間。我們只知道其中的一位保母孫氏,她是曹寅的母親。不管還有誰,康熙的保母尤其是乳母,必定對他的性格養(yǎng)成留有印記,甚至在政治決定上有著影響,或兩者兼而有之。她們的服侍并非沒有回報:孫氏的丈夫,還有她的兒子在康熙長大成人后都得到了恩賞。
除了乳母和保母,與這位皇子形影不離的就是太監(jiān)。康熙出生的前一年,太監(jiān)的復(fù)興達到了頂峰,這時成立了內(nèi)十三衙門。這位皇子無論到哪里,無論做什么,太監(jiān)都會在場服侍。我們有一些關(guān)于年輕的康熙與太監(jiān)關(guān)系的直接材料——無論是當皇子還是后來當皇帝的時候,并且借助后來的一位皇帝(宣統(tǒng))對自己幼年的回憶,可以重建許多情景。
首先,生活的基本方面——吃、穿、睡,所有一切都在太監(jiān)的照料下完成。吃可能最講排場和最具儀式感。宮中各關(guān)鍵地點已安排好的侍奉太監(jiān),接力式地喊出皇帝想吃的食物,這是一種原始但有效的溝通體系,會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將命令傳到御膳房??偸莻浜貌⒌戎松系某允?,快速地上桌,先由太監(jiān)試吃以防萬一,接著在皇帝面前擺好并打開蓋子??滴跏欠癯跃土懋攧e論了。宣統(tǒng)(清朝末代皇帝)是不吃的,他享用的是由皇太后專門為他另備的餐食,不過,御膳房依然照舊備辦。
就寢對于年輕的康熙,如同所有的小孩子一樣,可能是講故事的時間,太監(jiān)們講起來沒完沒了。鬼怪的故事,宮殿以及它從前居住者的故事,不僅可以逗樂,也可能嚇唬這位皇子,當然也是教育他。故事當然不限于就寢時間;皇子醒著的時候,可能也在聽故事。
康熙從曾在明宮廷當過太監(jiān)的人那里了解到許多晚明歷史的細節(jié)。宣統(tǒng)皇帝也承認太監(jiān)們的教育作用,他說過,這些人既是他的奴隸,也是他最早的老師。他稱呼總管太監(jiān)為“實際的啟蒙老師”。
皇子漸漸長大,要嬉戲玩耍,這時太監(jiān)就成了伙伴。任何外出的場合,太監(jiān)都陪伴著皇帝,從花園里閑逛到莊嚴的行進隊伍,但皇帝的玩性使得行進隊伍一團糟。
康熙作為小孩子,得過最令滿人恐怖的疾病——天花。在早期的征服戰(zhàn)爭中,只有得過天花的滿洲軍官才被派去經(jīng)由蒙古地界的遠征,那里被認為天花肆虐。同一道理,康熙得過天花,被認為可能是順治在遺詔中立他為太子的最主要原因。七歲時,康熙就成了中國的統(tǒng)治者——名義上的,不是事實上的。政策的真正制定者,上面說過,是幾位滿洲輔臣,孝莊太皇太后也會起一些作用??滴醯纳?,孝康皇太后于1663年二十四歲時去世,她沒有機會對政策施加影響,她是皇太后,本來可以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她死后,祖母承擔起了撫育、教育的責任,后來在康熙碰到危機時協(xié)助他。據(jù)說她從來沒有干涉過朝政,但康熙常常就內(nèi)務(wù)府的事情征求她的意見。
可能孝莊太皇太后最重要的決定是選擇了康熙的第一位皇后——孝誠皇后。這位皇后是德高望重的輔臣索尼的孫女,這一婚姻顯然有明顯的政治意圖。它給輔政時期種下了不和諧的種子,促成了嫉妒心重的鰲拜實施自己的奪權(quán)計劃。孝誠皇后和康熙在1665年大婚,兩人只有十一歲,皇后還比皇帝大三個月。孝誠皇后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在1669年,不久就殤亡,一個在1674年。后者的出生時運不濟:母親難產(chǎn)而死,這個兒子(胤礽)后來墮落敗壞,可能精神錯亂,這導(dǎo)致了他的太子之位被廢黜,引發(fā)了康熙其他兒子為爭奪皇位的激烈斗爭。康熙的另兩位皇后——一個是輔臣遏必隆的女兒,一個是佟國維的女兒——都沒有生育,但康熙還有其他妃嬪所生的不少兒女。
在康熙幼年的活動中,人們知道他的早期教育情況更多些。宮廷史家告訴我們他四歲開始讀書。不僅如此,他喜歡讀書,通宵達旦。他的閱讀帶有目的性:他選擇的是各王朝史書,儒家經(jīng)典,以及關(guān)于統(tǒng)治的書??滴蹩梢砸荒渴校浯笠?,能夠作為現(xiàn)代速讀課程的范例。在1684年第一次南巡時,康熙自己向師傅高士奇,反復(fù)講到這個他早年閱讀習慣的故事(或是傳奇)。此前高士奇請求皇帝不要在深夜甚至是早晨讀書,這有損于健康,但是皇帝向他保證說從四歲時他就讀書,毫無倦意,興趣盎然。成為皇帝后,他繼續(xù)學習,立志要記住《大學》和《中庸》。
另一個清朝統(tǒng)治者宣統(tǒng)皇帝也很早就開始了學習,有伴讀,皇帝犯錯時這些人代為受過??滴跻部赡苁且赃@種方式開始學業(yè)的,現(xiàn)在知道他在宮外長大,有一些伙伴。這里有一個線索——當然僅是線索而已——曹寅,康熙保母之子,可能就是這些兒時伙伴中的一個??滴跻部赡芘c他的兄長一起學習,乾隆與宣統(tǒng)皇帝就是這種情況。
盡管康熙早年就表現(xiàn)出了對學習的嗜好,并以此聞名,但是他接受師傅的正式教育,是在他擒治鰲拜并開始親掌大權(quán)之后。從1661年康熙繼位開始,直到1669年鰲拜倒臺前夕,御史們一直請求,應(yīng)該為皇帝指派師傅教授經(jīng)史。除了最后一次,對于所有這些請求,答復(fù)都相同:“報聞”。只有最后的上奏者得到將要實施的承諾。這個人的奏疏,是1669年5月18日所上,得到了康熙的贊許,交禮部討論此事。僅僅四天之前,皇帝正式前往翰林院,鼓勵那里的師生勤奮攻讀。
康熙1669年5月的言行,清楚地表明他意在很快能開始他的學業(yè),但恰在此時一場重大危機發(fā)生,推遲了他的正式學業(yè),直到1670年。我指的當然就是擒鰲拜及隨后大規(guī)模的政府清洗??滴跞绽砣f機,無暇顧及學習。鰲拜事件的爆發(fā)實際上是皇帝經(jīng)歷的第二次洗禮:此前有1668-1669年的歷法之爭,他第一次與西學接觸,并首次嘗試著個人進行決策。
歷法之爭
從一開始,清朝就將它的歷法,建立在西方的天文計算之上,這是由在北京的耶穌會士做出的。在華最重要的傳教士是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明朝最后一個皇帝統(tǒng)治期間他就在欽天監(jiān)服務(wù),后來他也同樣忠誠地為新的統(tǒng)治者效勞。湯若望用西方的方法準確地預(yù)報了日食過程,這給多爾袞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的1644年12月23日,他被授權(quán)管理欽天監(jiān)事務(wù)。湯若望后來被任命為監(jiān)正,這是正五品官員,并多次得到順治和康熙輔臣的嘉獎。
湯若望
可以想見,欽天監(jiān)的回人和漢人官員看到湯若望步步高升而自己的地位遭到削弱,就會反對耶穌會士和他們的方法。回人官員吳明烜,爭取到一位古怪、以自我為中心的江南人楊光先。楊光先直接叩閽告御狀,認為西洋人會給國家?guī)砦kU。差不多從1659年開始,楊光先不斷發(fā)起攻勢,著書立說,并向皇帝上奏,反對湯若望,反對他的宗教,反對他的歷算。到了1664年,他的行動取得了成功。9月中旬,他向禮部上呈所收集的所有湯若望及其同僚——包括西洋人和中國人——顛覆國家的證據(jù),請求禮部提醒輔臣并采取行動。
楊光先的證據(jù),正如他的《摘謬論》一文中所給出的,包括各類問題。湯若望罪行中重大惡極者,是他宣揚異端宗教,誘騙人們信奉。更為惡毒的是,耶穌會士有教堂“共三十”,收徒“百萬”,遍布各地,包括京城,他們利用這些,大規(guī)模地刺探情報。楊光先認為,他們必定在謀反。對于謀反的指控——就像看起來的那樣毫無根據(jù),荒誕不經(jīng)——肯定觸到了輔臣的痛處。各省平定還不算太久,忠于明朝的殘余分子仍在東南沿海興風作浪。輔臣可能懷疑楊光先別有圖謀,但他們不能不重視它們。
楊光先解釋耶穌會士妄圖顛覆帝國權(quán)威的另一條證據(jù),是他們擬定的歷法封面的用語——“依西洋新法”。這只是說這部歷法是依照新的由傳教士引入的方法進行計算的,但楊光先卻從中讀出了更深的具有悖逆的意思來。歷法是帝國權(quán)威的象征,也是儒家世界秩序的支柱;屬國必須采用當時中國的歷法作為臣服中國宗主地位的標志。對于將他們在漢人眼中的合法性記掛在心的滿人來說,制定正確、無可挑剔的歷法無疑有著雙重重要意義。因此任何對中國歷法的公認優(yōu)越性的質(zhì)疑——即便只是計算方法而不是歷法本身或它的意識形態(tài)功用——都被解釋為大逆不道。最重要的是,湯若望所呈進的康熙朝歷法只包含了兩百年。這么做是輕率的,這與中國人萬世長存統(tǒng)治的情感格格不入。
楊光先最后說到由一個中國皈依者在湯若望的指導(dǎo)下所寫的異端宗教小冊子。這本書叫《天學傳概》,將基督教在中國的起源追溯到伏羲時代,伏羲是中國的文化英雄,這位作者認為他是以色列一個消亡部落的首領(lǐng)。這表明了中國人是希伯來人的后代——對中國人來說這想法荒謬絕倫——并將中國的經(jīng)典降至只是異端宗教的注解,這種崇拜上帝的宗教(天學)在中國周朝時就已滅絕,現(xiàn)在由耶穌會將它復(fù)興。
楊光先又向禮部上呈《選擇議》一文,控訴耶穌會士,尤其是湯若望對“風水”的不當使用。它指控說,湯若望早在1658年就用一套錯誤的風水理論,選擇榮親王安葬的日期和地點,榮親王是順治寵妃的孩子。楊光先以為,湯若望做出不祥選擇的意圖,是要詛咒年幼皇子的父母。1660年9月孝獻皇后的死,以及五個月后順治的死,似乎足以支持楊光先的說法。
朝廷將楊光先監(jiān)控起來,同時考慮行動方案。1664年9月24日,禮部和吏部得到旨令,就楊光先的指控審訊湯若望。此案由禮部和吏部交議政王大臣會議,仔細訊問湯若望和楊光先,逐條核實指控。議政王大臣承認天算不是他們的專長,難以確認哪一方的歷法正確。但他們知道一件事:湯若望的一些方法有別于中國的傳統(tǒng)程序。他們也知道,湯若望的二百年歷法和他的風水選擇極其不當。站在傳統(tǒng)和迷信的立場,議政王大臣會議在1665年4月30日宣判,湯若望及七位欽天監(jiān)同僚凌遲處死,他們的親人中有五人處斬(包括湯若望的養(yǎng)子潘盡孝)。
這一嚴厲的判決不符合近期宣布的大赦,大赦是在4月16日北京地震之后發(fā)布的。在復(fù)議這些判決時,輔臣(代表康熙)認為湯若望年老(當時七十四歲),且長期為本朝效勞,應(yīng)該從輕發(fā)落。他的兩個漢人同事也被給予了特別照顧,因為他們以前在挑選皇帝陵寢上做得很成功。議政王大臣會議認真地重新考慮他們的意見,5月17日,將湯若望、兩位漢人風水師以及湯若望養(yǎng)子減為鞭刑流放,其他九人仍處死刑。上諭最終對案件的處置更為寬仁:欽天監(jiān)七位官員中被判處斬的五人,都被寬免;湯若望等人也沒有流放。
然而,經(jīng)過這次磨難的耶穌會士,大傷元氣。所有傳教士都被集合起來送往澳門——從帝國發(fā)配到這里,當時只有在北京的四人不必如此——湯若望、南懷仁、利類思、安文思。不久之后,湯若望去世,由南懷仁擔任北京傳教團的領(lǐng)袖,以及欽天監(jiān)的首席專家。不過他的知識能為朝廷所用,還要數(shù)年,因為審判的第二個結(jié)果是,在欽天監(jiān),耶穌會士和西洋方法被楊光先和傳統(tǒng)方法取代。
楊光先的天文學素養(yǎng)很差,他試圖推卸身為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的業(yè)務(wù),但請求未被理睬。他少得可憐的歷法和天文知識都來自吳明烜,他將吳明烜帶到欽天監(jiān)做他的助手。二人都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提交了數(shù)份奏疏請求幫助。楊光先和吳明烜就這樣疲于應(yīng)付,直到1668年,康熙決定親自驗證這些相互沖突的方法。
康熙親政正式始于1667年8月25日,當時十四歲,順治就是在這個年齡親政的,對于朝廷所有人來說,康熙遵循乃父先例的做法是允當?shù)摹2贿^,康熙仍舊未親掌政府或是決策。他不贊同鰲拜在處理更換旗地中對反對自己一方的冷酷無情,但當時他無權(quán)阻止他的這位輔臣。很容易想象這位年輕的皇帝韜光養(yǎng)晦,與鰲拜一決高下。他可能看到了歷法之爭是他親自決策、一試身手的良機,是在危險宮廷政治中歷練的機會,也是測試“風向轉(zhuǎn)變”的好時機。
康熙于1668年10月5日介入歷法之爭。吳明烜請求禮部尋求專家對歷法的意見,因為他和其他天文專家對制定的歷法有分歧。禮部認為吳明烜的歷法最為精確,應(yīng)該在康熙九年(1670)頒布;因為第二年的歷法業(yè)已頒布,無須收回??滴醪粷M意于此事這種漫不經(jīng)心的處理,下令吳明烜制定康熙八年的歷法,他要親自驗證??滴醭掷m(xù)關(guān)注此事,日益懷疑負責欽天監(jiān)的這些人,他尋求南懷仁神父的意見。
1668年12月29日(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這位佛蘭芒耶穌會士收到吳明烜所制的康熙八年歷法。他仔細研究了一個月,找到其中的一些錯誤。例如,他認為十二月后不應(yīng)再置閏月。吳明烜的歷法還包括了兩個春分、兩個秋分等錯誤。南懷仁也指出吳明烜沒有考慮帝國內(nèi)時區(qū)的變化,只是以北京為基礎(chǔ)計算所有一切。接下來,他將問題上升至國家榮耀以引起關(guān)注,他問道,皇帝的美德和權(quán)力的傳播至遠至廣,吸引眾多國家成為屬國并成為中國歷法的使用者,那皇帝如何能容忍不精確的歷法呢?
1669年1月27日南懷仁的奏疏上呈康熙?;实哿⒓匆笞h政王大臣和其他高級官員會商南懷仁所指出的問題。他們請求任命一個特別班子,公開驗證對立雙方南懷仁和楊光先及其西洋的和傳統(tǒng)的方法??滴跞蚊硕畟€人組成班子,以內(nèi)閣大學士圖海為首。
這個班子,與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馬祜一道檢驗了雙方康熙八年歷法的準確性,關(guān)于預(yù)測兩次剛剛經(jīng)歷的“立春”和“雨水”的太陽周期,以及計算這一時期木星和火星的星相。結(jié)果證實,南懷仁的預(yù)測與實測一致,而吳明烜的計算不正確。楊光先、吳明烜的傳統(tǒng)方法不可信,湯若望、南懷仁的西洋方法正確。2月26日,這個班子報告了他們驗證的結(jié)果,結(jié)論是制定歷法應(yīng)再次交給耶穌會士。
這場爭論本可以結(jié)束,但很顯然康熙并不滿意,想要一問到底。他想知道,為什么四年前議政王大臣判定湯若望的方法不準確,而現(xiàn)在又宣布是準確的?為什么班子沒有因案件完全反轉(zhuǎn),想要質(zhì)詢楊光先、吳明烜、南懷仁以及欽天監(jiān)的官員,難道他們要隱藏什么?康熙命他們再次問案。
這個班子于3月8日再次回奏,還是同樣的決定,不過有了更多細節(jié)。此外,他們建議懲罰楊光先和吳明烜,以為這可能是康熙對他們第一次報告所做回應(yīng)的暗示。我認為康熙還暗示了別的——應(yīng)該涉及鰲拜以及要削弱他對政府的控制,但康熙沒有得到想要的。因此,康熙權(quán)且接受了將楊光先和吳明烜革職。4月17日,南懷仁被任命為欽天監(jiān)監(jiān)副,歷法也再次要用西洋方法制定。取消了康熙八年十二月置閏月,改用南懷仁的建議,置于康熙九年二月之后。這樣,“雨水”會在陰歷的正月,這是它總出現(xiàn)的月份。當然有一件事沒有回歸以前的做法,“依西洋新法”這話不再印在日歷的封面上。
1668-1669年的歷法之爭,讓我們領(lǐng)略了康熙作為統(tǒng)治者的初露崢嶸。他名不虛傳的特點——堅韌不拔加上觀察細致入微——在這里第一次盡顯無遺??梢哉f,我們目睹了在后來危機如三藩之亂或1711年科場案中他決策風范的一次預(yù)演。如果我們認為他有意將鰲拜與此案聯(lián)系在一起的話,他似乎未能從歷法之爭中得到如愿的結(jié)果,但畢竟這是他在政務(wù)上初試身手,而他也只有十五歲。
鰲拜最后被牽連進來,也只是康熙在找到了其他方法能夠制服他之后。對此案的重新發(fā)落,即便不是有利于康熙,也有利于耶穌會士。1669年9月5日,南懷仁指控楊光先在1664-1665年受鰲拜寵信,借此誹謗湯若望和基督教,清除他在欽天監(jiān)的對手。成為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之后的楊光先犯下大錯,顯示出他對天算的懵懂無知。議政王大臣會議利用這些指控,將楊光先繩之以法,證實了先前的受害者無罪。對于楊光先,他們建議處斬,但康熙饒了他一命。湯若望已于1666年去世,這時恢復(fù)了他的榮銜官職,并予祭葬。湯若望曾建有教堂(即南堂)的土地被沒收,這時也返還耶穌會神父們。五位被處死的欽天監(jiān)官員的家人從流放中召還,所有失去官位的官員官復(fù)原職(有的是在死后)?;浇倘匀槐唤瑐鹘淌恳廊槐幌拗圃趶V州和澳門,只有南懷仁和當時另兩位耶穌會士不在此列。此后,直到19世紀,耶穌會士都執(zhí)掌著欽天監(jiān)。
從這一事件中,康熙生出了一種強烈的對耶穌會士的敬重之情,尤其是對南懷仁以及他們所擅長的西方科學的新技術(shù)。他對西學的興趣與日俱增,這使得他與西方傳教士的關(guān)系日益親密。我會在后面做全面討論。
親政
鰲拜與同黨有效地壓制了反對者差不多七年時間。這從蘇納海、蘇克薩哈等人在圈換旗地問題上因反對鰲拜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就可以看到。受害人不止他們幾個。早在1664年,費揚古及子倭赫在皇帝面前表現(xiàn)出對鰲拜某些真實或想象的侮慢而被處死。蒙古正藍旗都統(tǒng)伊里布與鰲拜作對,鰲拜下令禁止他參與朝廷問題的討論。漢官,比如大學士李霨,發(fā)現(xiàn)唯一躲避麻煩的辦法就是在朝時緘默不語,不公開反對鰲拜,不管自己的真實想法是什么。
鰲拜
那些死心塌地支持鰲拜的人得到了獎賞。瑪爾賽與鰲拜同旗,1668年升至戶部尚書,盡管當時已有滿戶部尚書。為了解決這一困難,鰲拜聲稱前朝該部有兩位滿尚書同時在任的情況。1669年,瑪爾賽去世,鰲拜未經(jīng)皇帝同意就贈予他謚號。鰲拜一黨權(quán)勢熏天之時,將三十九人置于高層文武職位,包括大學士班布爾善,他是努爾哈赤之孫,滿尚書阿思哈、濟世、噶褚哈,滿侍郎泰璧圖、邁音達、羅多,總督莫洛以及巡撫白清額、阿塔。
康熙親政伊始,一些官員就敢于反對鰲拜。1666年有御史請求皇帝第二年親政,因為那時他十四歲,這樣做是遵循順治所定的先例??滴鯇@一奏疏沒有采取任何的行動,到了十四歲(1667年的新年),他仍沒有任何的準備以限制輔臣的權(quán)威或是廢止輔政??滴趿辏?667)的三月,德高望重的索尼,再次請求康熙親政,這一請求再次無聲無息。其實這是康熙的意圖,或是這樣記載的,再等待幾年直到他感到足以應(yīng)付皇帝要做的竭盡心力的工作。他的這一決定得到了祖母孝莊太皇太后的支持。但是輔臣們——機敏地平衡著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堅持康熙至少要形式上親政,而他們繼續(xù)協(xié)助。如此,輔臣既可以尊重順治的先例,又不放松對權(quán)力的控制。這一計劃也令太皇太后滿意,她令禮部選擇吉日舉行大典。選定的日子是8月25日,當天康熙宣布親政,修繕乾清宮以理政務(wù),此后這就成了他的日常行為。
鑒于輔臣過去和以后的襄助之功,康熙對他們大行賞賚。索尼德高望重,第一個得到恩賞。1667年皇帝晉封他一等公,同時允許他保留伯爵,兩個爵位都可以世襲。索尼去世(1667年8月)后不久,康熙宣布,將以同樣的方式賞賜另三位輔臣,但到了實際加封爵位的時候,蘇克薩哈已死。鰲拜和遏必隆都賜一等公,他們以前的爵位(二人都已是公爵,遏必隆是一等,鰲拜是二等)贈予他們的兒子。
盡管政令仍出自鰲拜等輔臣,但無論怎樣康熙親政還是鼓舞了對滿洲輔政的批評,可能是因為現(xiàn)在可以更多地見到皇帝,可以更多地求助于皇帝。最初反對鰲拜的聲音還弱小,說的也是細末小事。有一次總管內(nèi)務(wù)府大臣米思翰拒絕了鰲拜臨時要使用皇帝的物品。又有一次,都察院左都御史馮溥向康熙奏報,奏疏批紅已經(jīng)發(fā)抄,但鰲拜予以改批。馮溥因秉公辦事得到表揚,鰲拜受到了皇帝嚴厲斥責。
第一個擴大批評范圍,全面攻擊鰲拜和輔政的是熊賜履(1635-1709)。熊賜履是位年輕的湖北人,因為1667年和1668年對鰲拜的大膽直言而聲名大噪。他慷慨陳詞,而自己沒有特別的權(quán)勢,當時只是內(nèi)三院的侍讀(正六品官)。他十年前即1658年中進士,被任命為翰林院檢討。1663年,他調(diào)任國子監(jiān)司業(yè),直到1665年任內(nèi)弘文院侍讀。
熊賜履最早引人注意是在1667年7月,當時輔臣和太皇太后在爭論年輕皇帝親政要采取什么樣的行動方針。為回應(yīng)皇帝對治理不善和百姓疾苦的關(guān)切,熊賜履上呈了一份長長的奏疏(1636字)。他提出建議,要改善四個方面,他奏疏的引言和結(jié)語部分都有著對改革的根本要求的論述。
熊賜履起首的話呈現(xiàn)出對改革的認識,也是上奏的漢人常用的表達:改革在整個政治體中傳播,就如同在水中的落點周圍形成越來越大的同心圓一樣。他的說法是:“京師者,四方之倡也。本原之地,亦在乎朝廷而已。”依此意再向前一步,人們就會說皇帝是國家的軸心,但熊賜履將此留到了他的結(jié)語。在進行具體論述之前,他也指出民眾不堪兩種重負:額外的賦稅和貪婪的官員。為了減輕民眾的負擔,熊賜履看重官員的考核以及晉升程序。地方官員也就是守令應(yīng)該視他們所服務(wù)的百姓的幸福與疾苦進行評定,而各省的長官也就是督撫應(yīng)該視他們屬下的貪污或是廉正情況進行評判。他認為這是消除腐敗和減輕疾苦之道。
熊賜履首先討論了帝國的行政律法。編纂《會典》是王朝的當務(wù)之急,否則人們會繼續(xù)改變法律以迎合自己的目標。這樣的人只看到當下可見的好處,而他們對法律的濫用會打開潘多拉盒子且視而不見。以古代的體制和現(xiàn)今條件為基礎(chǔ)的《會典》將會限制野心勃勃之人,并且也提供行動的準則,為高尚以及低等的人提供可遵循的法律。
官場的道德敗壞是第二點不足。熊賜履承認政府中根本性的滿漢復(fù)職制,同時也承認上下等級之分,但這不應(yīng)成為漢官對他們的滿洲同級官僚唯唯諾諾的理由,不應(yīng)成為下級迎合上級、上級庇護下級的原因。每一個官員——滿人和漢人,上級和下級——都必須憑良心行事,大膽反對邪惡,而不需要有任何的顧慮或是為后果擔心。
教育和學校也遭受破壞,熊賜履認為,需要皇帝的大力改進。身為恪守理學正統(tǒng)的程朱學派的信徒,熊賜履擔心學子沒有學到經(jīng)典的要義,而是被陸王學派的學說及其他異端思想帶向歧途。皇帝一定要注意整個國家的學校課程應(yīng)嚴格遵循正統(tǒng)學說:六經(jīng)、四書以及程朱對經(jīng)典的闡述。熊賜履也提倡國家獎學體系,通過此,將高官的子弟以及各州縣廣有前途的年輕人送至國子監(jiān)學習三年。
第四點,也是國家生活中令熊賜履震驚的最后一點,需要改革習俗和禮儀。他抨擊服飾和娛樂奢靡之風盛行,甚至卑微的仆人、妓女都穿戴著縉紳、貴婦的衣服和珠寶。他建言應(yīng)制定節(jié)約法令并嚴格執(zhí)行,而皇帝要節(jié)儉為先,以示表率。
在奏疏的結(jié)尾部分,熊賜履回到他在引言中所表達的主題:帝國的改革應(yīng)該從宮室車馬、一切器用開始。他不再猶豫,如他在引言中所說的那樣,將改革的重任置于皇帝肩上。他強烈呼吁,康熙盡管還很年輕,但現(xiàn)在正是培植美德并擴展知識之時。師傅和侍眾應(yīng)用心挑選,以指引這位年輕的皇帝的思想和行動。至于他的學業(yè),熊賜履選擇的是《大學衍義》,這是宋代一部研究《大學》箴言的著作,是能做到圣君般統(tǒng)治的原則和實踐的極佳指導(dǎo)書。此外,皇帝應(yīng)該學習經(jīng)史。
熊賜履的奏疏并未得到回應(yīng)——不論贊成還是反對,但是他的一些意見肯定引起了鰲拜的警覺。為了私利而操縱制度和法律的野心家,阿諛奉承的滿人以及唯唯諾諾的漢人,與同黨狼狽為奸的官員,對上級望風希旨的下級,這些類型的人都很容易被看作鰲拜及其支持者的“漫畫形象”。不過指責朝廷對帝國的種種不幸負有責任仍顯得很刺耳。但這一次,出于某種原因,鰲拜并沒有大張其事。
但熊賜履第二次的疾呼,就沒有這么幸運了。熊賜履呼吁大刀闊斧改革的第一次奏疏和第二次奏疏間隔了一年多。其間他升任內(nèi)三院的侍讀學士,與他人一道阻止皇帝出巡東北。對于此次出巡,熊賜履建議延期,待到任命起居注官以記錄皇帝的言行;而另一位上奏之人請求皇帝等到氣候轉(zhuǎn)好、更為吉利的時節(jié):現(xiàn)在是寒冷的10月,剛經(jīng)歷了洪澇和地震??滴踅邮芰怂麄兊姆磳σ庖姡∠诉@次出巡。就在宣布取消出巡的當天(1668年10月22日),熊賜履呈遞第二份奏疏,同樣針砭時弊,大膽放言。
這次熊賜履依然堅持批評皇帝未能開始學習并親政??滴跤兄ゾ恼J識和領(lǐng)導(dǎo)力的潛質(zhì),“天下之人,靡不翹踵拭目,以觀德化之成”,但迄今為止,熊賜履悲傷地指出,人民的期盼并沒有得到回報,他開列了一些令人失望之處:
早臨午御,勤政矣,而章程之叢脞猶煩也;蠲荒賑乏,恤民矣,而井閭之疾苦猶劇也。詔修太學矣,而辟雍之鐘鼓不聞;疏請經(jīng)筵矣,而文華之幾案未設(shè)。
另有其他令人失望之處,但一切都可以簡化為一種控訴:行不配言。熊賜履給出的解決方案,可以想見是建立在對皇帝的教育之上。這里所給出的建議如同以前的一樣:任命博學正直之人為師傅;規(guī)劃每日經(jīng)典的講讀;最重要的是將所學付諸實踐??滴蹰喿x此奏疏時,幾句話映入他的眼簾:“朝政積習未除”,“國計隱憂可慮”,“設(shè)施措置未大厭服斯人之望”。這些話刺激著康熙,他要求熊賜履據(jù)實明白具奏。熊賜履的答復(fù)只是加劇了康熙的憂慮。這位上奏人視近來的自然災(zāi)害是上天對人事的不悅,他“隱憂可慮”的話指的就是這種信念。至于“斯人之望”,他的意思是說康熙的臣民希望他如圣君堯、舜般進行統(tǒng)治。熊賜履為他的警告之語辯解,理由是要“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
康熙對熊賜履的回答并不甚滿意。的確,他的這些警句似乎比要他解釋的詞更為兇險?;实鄢庳熕袨^奏,將他的案子交刑部。刑部決定對熊賜履降級調(diào)用,康熙最終予以寬免。
我們能從這件事中解讀出什么呢?熊賜履的傳記說,斥責他含混不清的上諭不是出自康熙而是鰲拜,鰲拜疑心這一批評針對的是他本人,但從這份現(xiàn)存文獻的措辭并不能看出這一點。而且,在1669年,指控鰲拜的罪行之一就是壓制熊賜履敢言的奏疏。我認為,這可能是康熙的作為,嚴厲批評熊賜履,是預(yù)先阻止鰲拜進一步的嚴懲??滴跻荒昵霸谂c鰲拜的直接交鋒中告負,未能挽救蘇克薩哈的性命,因此這里他正在測試一種更間接、更巧妙的方法是否有效。
熊賜履的第二份奏疏和所受譴責,步康熙插手歷法之爭的后塵,這兩件事的發(fā)展,一并預(yù)示著政治的轉(zhuǎn)變。這種跡象也得到了此前發(fā)生的一件事的支持,這是1668年春,順治去世七周年,在他的陵寢立了一塊墓碑,上面是康熙所寫的悼文。這本不足異,但在悼文中,他特意贊揚他的父親,包括堅持先人的行政,滿漢一視同仁,嚴厲約束太監(jiān)。不論確切與否,康熙選擇稱頌順治的幾個方面,恰是滿洲輔臣所認為先皇帝的不足之處。這一悼文,無疑是康熙要補償他父親死后在輔臣之手所遭受的羞辱,也可能是康熙向輔臣發(fā)出的挑戰(zhàn)。
朝廷政治中權(quán)力的這種平衡轉(zhuǎn)換,在任命順治朝實錄的編纂官員上也有所揭示。1667年10月,鰲拜的最重要同黨之一班布爾善,被任命為總裁官。然而就在一年之后,他被康熙最早任命的大學士對喀納取代。
鰲拜及同黨的覆亡來得迅疾且沒有警示。1669年6月14日,鰲拜在朝廷之上被習武的年輕人擒拿。在這一大膽行動中,康熙得到了索額圖的建議和支持,他是索尼之子、吏部侍郎。索額圖有理由厭惡鰲拜,因為鰲拜設(shè)法阻止皇帝迎娶索額圖兄長噶布拉的女兒,不過未能得逞。索額圖成了康熙朝最顯赫的官員,他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從此次事件他所做功績得到解釋。孝莊太皇太后、未來的滿族顯要人物如親王杰書以及明珠等人也支持康熙反對鰲拜。
鰲拜的罪行,康熙在擒拿他當天就簡要說過,但他將此留給了當時主持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親王杰書,他要向朝廷提交鰲拜及同黨的詳盡罪行。差不多兩年前鰲拜曾命杰書擬定蘇克薩哈的二十四款大罪,現(xiàn)在又設(shè)法拿出更長的針對鰲拜的罪狀(共有三十款)。
對鰲拜的一些指控涉及上面討論過的問題:僭越權(quán)力(例如發(fā)布上諭未經(jīng)皇帝同意或是違背皇帝的意愿);在政府中大量安插支持他的人,打擊反對他的人;處死反對圈換旗地的蘇克薩哈等人;反對康熙迎娶索尼的孫女;任命瑪爾賽為戶部第二位滿尚書;反對批評他統(tǒng)治的熊賜履和御史;不讓蒙古旗都統(tǒng)參與廷議。
此外,親王杰書和議政王大臣會議還提出一些事情,如鰲拜使用皇太極和順治時期被革職不用之人;購買私人奴隸;改變順治所定的順序,他排在遏必隆之前;惡言相向或威脅要肉體摧殘以恐嚇康熙和大臣。康熙自己回憶在朝廷之上,鰲拜多次威逼,迫使反對他的人屈服。
在細數(shù)了鰲拜的罪行之后,議政王大臣會議瞄準了鰲拜的支持者。當大清洗結(jié)束之后,康熙幾乎要與新人共事。輔臣、大學士、部院尚書侍郎、八旗官員以及底層人等,他們所有人都與鰲拜一起垮臺。遏必隆,是除鰲拜之外唯一在世的輔臣,被指控十二款大罪,大部分緣于他默認鰲拜的作為。大學士班布爾善,在皇帝的秘書班子中是鰲拜的代言人,被認定二十一款大罪,許多是與鰲拜相勾結(jié),但也有一些看起來是自己的作為,比如有幾次未經(jīng)皇帝同意而改動諭旨的措辭。
追隨鰲拜而遭清洗的官員名單很長,這里詳列所有對他們的指控也沒有什么意義。僅從他們的名字和職位,就可以知道關(guān)涉人員的范圍之廣,人數(shù)之多,這些人包括:尚書阿思哈、瑪爾賽(已死,他的第二滿尚書職位,現(xiàn)已被取消)、噶褚哈、濟世,侍郎泰璧圖、綽克托、邁音達,學士吳格塞,總督莫洛,巡撫白清額、阿塔,提督劉邦柱,都統(tǒng)劉之源及子劉光,副都統(tǒng)希福。鰲拜家人中的成年男性,包括三個兄弟、一個兒子、四個侄子、一個女婿和一個孫婿被懲處。這些遭清洗的人中有十人包括許多上面已開列的,都是八旗的高級官員,鰲拜是在八旗結(jié)黨拉派。
議政王大臣會議很快就通過將鰲拜及支持者判處死刑,但康熙還是減輕了大多數(shù)人的懲處。最后只處死了九人:班布爾善、塞本特、訥莫(鰲拜的兩個侄子)、阿思哈、噶褚哈、穆里瑪(鰲拜的弟弟)、泰璧圖、濟世、吳格塞??滴跽f,他挑出這幾人是因為他們是朝廷所信任的高級官員或侍從,但這并不能解釋為什么其他高官如綽克托、邁音達被寬免。
鰲拜得以不死,投入了監(jiān)牢,他不久死去,所有財產(chǎn)被抄沒。
遏必隆也得到寬免,只是丟掉了公爵,七個月后又歸還給了他。他依然出入內(nèi)廷,死于1674年初。另一個得到特殊待遇的是侍衛(wèi)阿南達,他來自蒙古正藍旗,深得康熙的信任,令康熙傷心的是,阿南達過去一直夸贊鰲拜品行端正,皇帝還是拒絕將阿南達處死,甚至是流放。與鰲拜有牽連的其他人得到了各種各樣身體、政治、經(jīng)濟的懲罰。然而有一個案子(涉及數(shù)位高級官員的一起賄賂案),康熙決定放棄一切調(diào)查,因為擔心牽連太多。出于同樣的考慮,以前支持過鰲拜的許多低級官員也都被放過。
在對鰲拜一黨進行清洗的同時,那些因反對鰲拜而遭到迫害的人也被重新起用。蘇納海、王登聯(lián)、朱昌祚等在1666年未能成功反對圈換旗地之人得以平反昭雪,恢復(fù)職位,他們的子侄都給予蔭生。鰲拜的垮臺對許多人包括在北京的耶穌會士來說是一有利時機,開始矯正以前的不公正,但有一些情況,發(fā)現(xiàn)申訴者遭貶斥是出于正當?shù)睦碛?,而不是鰲拜的專斷?/p>
隨著輔政被廢止,以及這次大清洗中將鰲拜的支持者逐出政府,康熙開始了親裁大政。他現(xiàn)在可以將他在歷法之爭中拍板和在打破輔政時嫻熟運用的統(tǒng)治術(shù),應(yīng)用到帝國的治理。1669年7月3日,清洗還在全面進行,他命令所有官員,要他們發(fā)誓,幫助他解決所面對的問題。仍有腐敗要根除,有反叛和土匪要平定,首先,人民承受的苦難要解除——他尤其需要合作,給長期遭受苦難的人民帶來和平與繁榮。這是他們的分內(nèi)職責,要薦舉好人以及有益的政策,并譴責一切壞的、邪惡的或有害的人與物。秉持這種儒家思想的精義,康熙開始了長期、富有成效的統(tǒng)治。
(本文摘自勞倫斯·凱斯勒著《盛世的奠基:康熙與清朝統(tǒng)治的鞏固(1661-1684)》,董建中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4年1月。澎湃新聞經(jīng)授權(quán)發(fā)布,原文注釋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