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收到了四川省一位高中語文老師的來信,可以看出他(或者她)對《紅樓夢》不僅十分喜愛還頗有研究,今天就給各位喜歡《紅樓夢》的讀者推送秦老師長文中的一部分,分享其對《葬花吟》的看法。
飛紅萬點(diǎn)愁如?!獪\讀《葬花吟》
秦蘭勇
與前代寫傷春的詩歌相比,《葬花吟》在詩藝上應(yīng)該不是最高的(東坡詠楊花的《水龍吟》,令人有觀止之嘆,辛棄疾寫傷春的《摸魚兒》《祝英臺(tái)近》等,亦令人擊節(jié)嘆賞),但《葬花吟》的悲涼色彩卻是最為濃重的。
情感上濃重的悲涼與寫作上的手法密切相關(guān)。比如: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fā),明年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fā)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這八句在意思上與《代悲白頭翁》中“明年花開復(fù)誰在”一句是大致相同的。劉希夷用一句表達(dá)的意思,黛玉用了八句,但讀來并不覺得繁冗,而是浸沒于詩中一股透骨的悲涼。寫燕巢的四句,不易懂。周邦彥寫落花、燕巢:落花都上燕巢泥。此句與前一句“新筍已成堂下竹”,都是傷春之句。周邦彥只是借落花被燕子啄來筑巢寫傷春之情,對落花本身并不在乎。黛玉則不同。燕巢已經(jīng)壘成,眼前滿地的落花失去了一個(gè)好的歸宿,只能漂泊,或被人腳步踐踏(此時(shí)尚未寫到葬花)。明年花落雖可被燕子啄來筑巢,但明年燕子還來瀟湘館嗎?瀟湘館的主人還在嗎?
更為典型的是末八句。黛玉由憐花而葬花,又由葬花而聯(lián)想到自己不知身喪何日;由葬花而見責(zé)于人,聯(lián)想到自己將來葬身無地;余下四句,更是令人凄哀欲絕。寶玉聽后的反應(yīng)是,“不覺慟倒山坡之上,懷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而花撒一地,似乎正是寶玉無意間對“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回應(yīng)。
《葬花吟》比大多傷春詩更為悲涼的原因,往近了說,是前一日的誤會(huì)。晴雯把黛玉誤認(rèn)成丫頭而不開門,黛玉則誤認(rèn)為晴雯不開門是因?yàn)樽约骸案改鸽p亡,無依無靠”而寄食賈府的的處境,進(jìn)而誤認(rèn)為寶玉惱了她。當(dāng)然,黛玉以外孫女的身份客居賈府,確實(shí)遭遇了一些仆人的歧視。所以,她盡管誤會(huì)了晴雯,但這種被歧視的感受卻是真實(shí)的,有根據(jù)的。往遠(yuǎn)了說,與黛玉多病的體質(zhì)和憂郁的氣質(zhì)相關(guān)。更遠(yuǎn)一點(diǎn),還可以說與她草胎木質(zhì)的前世有關(guān)。但這些總覺得不足以完全解釋《葬花吟》透骨的悲涼。
寶玉聽完《葬花吟》的感受是,先設(shè)想黛玉香消玉殞時(shí),自己如何心碎腸斷,后又推之于寶釵、香菱、襲人諸人,再由這些女子想到自己,最后由自己之不知身在何所而感慨于大觀園之易主。脂評說:《葬花吟》是大觀園諸艷之歸源小引,故用在餞花日諸艷畢集之期。書中人賈寶玉的感受正可印證讀書人脂硯齋的評語。寶玉所設(shè)想的黛玉、寶釵、香菱、襲人諸女子的香消玉殞,正是脂評中“大觀園諸艷之歸源”的具體化。
黛玉在《葬花吟》的感傷只限于一己的范圍,寶玉則推及大觀園中所有的女子,寶玉的感受大概也是雪芹先生的意思。雪芹代書中人物作詩,會(huì)盡量考慮到人物的年紀(jì)、地位、文化素養(yǎng)、作詩時(shí)的處境等種種因素,力求做到貼合人物。但在寫《葬花吟》時(shí),卻在有意無意間超越了黛玉這一人物,為大觀園中所有女子譜寫了一曲悲歌。祭餞花神這天,“滿園里繡帶飄搖,花枝招展”,除黛玉外,寶釵、迎春、探春、惜春、李紈、鳳姐、巧姐、香菱及眾丫鬟等參加了,繁華熱
鬧,可謂極一時(shí)之盛。但書中并無一字寫?zhàn)T花時(shí)諸人的談笑聲,用筆最多的卻是黛玉葬花的凄哀之音,以及寶玉對《葬花吟》的深沉感喟,可以視為《葬花吟》凄哀之音的余響。餞花之熱鬧與葬花之凄苦,今日之熱鬧與將來之凄涼,都構(gòu)成了巨大反差。
寶玉設(shè)想的出路是,“逃大造,出塵網(wǎng)”。這正是小說開篇《好了歌》的意思,也是甄士隱選擇的出路和后來柳湘蓮的出路。但寶玉既不同于甄士隱,也不同于與他頗為密切的柳湘蓮。《好了歌》反思的是功名富貴、夫婦之恩、子孫之孝,甄士隱隨瘋跛道人出家,是因?yàn)椤澳耗曛耍毑〗还ァ?,“投人不著”。如果說甄士隱出家是因?yàn)榭雌屏耸缿B(tài)人情的話,那么同樣隨瘋跛道人出家的柳湘蓮,卻是因?yàn)閮号榈钠茰?。寶玉近于柳而又不同于柳。就愛情而言,寶玉的情?dāng)然是指向黛玉的;但就對美好事物的憐惜賞愛之情而言,寶玉的情則是指向所有女子、甚至是指向花草魚鳥這些無情之物的。
很多人喜歡在《好了歌》中,或與之近似的“到頭一夢,萬境歸空”等色空概念中去探尋小說主旨。我覺得《葬花吟》(寶玉意義上的《葬花吟》),可能更接近小說主旨。《紅樓夢》不是對世間萬物的否定,而是為黛玉、為香菱、為晴雯、為世間所有美好的人與物唱出的一曲充滿憐愛、無奈、凄哀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