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主辦的“2023中國傳統(tǒng)色彩學術年會”以線上直播的形式舉行。
“中國傳統(tǒng)色彩學術年會”是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院長??苏\于2016年發(fā)起,以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傳統(tǒng)色彩為研討對象的學術年會。會議的宗旨是“闡揚中國傳統(tǒng)色彩經(jīng)驗智慧,匯集中國傳統(tǒng)色彩研究力量,構筑中國傳統(tǒng)色彩話語平臺”。今年已連續(xù)舉辦8屆,匯聚了色彩學、美術學、歷史學、考古學和哲學等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對于傳統(tǒng)色彩的載體、事實、現(xiàn)象、觀念等,進行了廣泛而富有實效的研討,已結集出版了8本年會論文集,積累了近四百萬字的理論成果。這些學術成果,為中國傳統(tǒng)色彩研究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
專家合影
本屆年會主題是“東方色彩:生成·滋萌”,即回溯東方色彩的衍生歷史,探討其在觀念、體制、結構、理法、材質、語言等方面的生成路徑及積淀形態(tài);闡釋東方色彩在當代語境下重新萌發(fā)生命的內在根據(jù)及其理念、規(guī)律、方式、樣態(tài),以東方色彩的美學智慧化育當代色彩的理論構建和實踐應用。
汕頭大學的教授陳彥青主講的題目是“品與色:中國色彩的符號美學”,報告中提出,中國傳統(tǒng)色彩符號美學有屬于中國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和調性,與西方色彩有著較大的區(qū)別,但是現(xiàn)在曖昧不明,重新找到屬于中國傳統(tǒng)色彩的性格與調性十分必要。
中國美學,繞不過“品”,從《世說新語》到《二十四詩品》,中國美學逐漸體系化,“品”逐漸成為中國人社會生活中對事物之“美”最重要的一種表達。陳彥青認為,《二十四詩品》可以成為中國色彩美學的觀念基礎之一——《二十四詩品》各品描述,既有與色彩視覺直接關聯(lián)、以感官體驗為主的“纖秾”“綺麗”之類,也有如“雄渾”“沖淡”“高古”這種在含蓄層面進行意象轉換、感知的審美格調。舉例來說,雄渾位列二十四詩品第一品,“雄”為精神氣象,“渾”為整體涵括,雄渾二字,是對事物的整體形容。雄渾是由內而外、整體包容的。因此,可以看到“雄渾”涵括一切色彩,統(tǒng)攝視覺萬象的“玄”,其詩意品格,就是雄渾,而與之相類的“墨”“紺”“緅”“墨灰”“鴉青”“綠沉”等,也可類置于此品之下。
《二十四詩品》
彭德的發(fā)言題目是“五色與婚禮”,婚禮是人生和社會最根本的禮儀,在春秋戰(zhàn)國以后婚禮的舉辦開始大張旗鼓,五色繽紛。
五色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的婚禮儀式中都有使用,比如北方婚禮用青布做帷帳名叫“青廬”或“青帳”,到了元代以后婚禮的用品是青花瓷;婚禮崇尚赤色,北京故宮坤寧宮是皇帝和皇后的洞房,主色是赤色,坤寧宮里的照明是紅色的蠟燭俗稱“紅燭”,赤色也是民間婚禮最主要的顏色;黃色是皇家的專利,清朝皇帝婚禮用的瓷器底色是黃色,同治皇帝結婚時僅僅是皇后用的瓷器就超過了一萬件,有相當多的瓷器底色是黃色;而同治皇帝結婚時婚禮畫像,皇帝身穿的衣服有青、赤、黃、白、黑五色,皇后顏色更加豐富,除了五正色還有五間色。
清宮帝王婚禮用瓷器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鄭巨欣分享的題目是“物色與色名——東方傳統(tǒng)色彩的表述方式小議”,他認為,我們在討論中國色彩的時候,物色和色名各有內在的邏輯??茖W的研究必須強調其各自內在的邏輯,將某色名對應物色,是基于一種思維和主觀的表達,東方色彩是一種觀念的表達,并提出,“五德終始說”很可能不是鄒衍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而是在戰(zhàn)國末期受到了來自于波斯祆教東移的影響,正式服務于國家政治開始于秦代。
北京聯(lián)合大學教授曲音以“唐代女性服飾中的‘紅綠’配色及其成因”為主題進行了分享,曲音認為,唐代女性特別敢穿,她們喜歡穿新奇的樣式,也喜歡穿色彩特別明艷的服飾,其中紅綠配色是不能忽視掉的一種方式,唐代女性穿得自信、穿得大方,很多古代圖像、詩文中都有著紅綠交相輝映的描繪和描寫,可見紅綠配色在唐代具有時代性。
唐以前如此普遍的“紅綠”配在服飾中并不常見,“紅綠”配色可以看作是唐代女性個體覺醒及審美主動性傾向顯現(xiàn)的一個符號,其成因離不開三個方面:染織技術、社會制度以及思想觀念的共同作用。
唐代進行著一套縝密的“自下而上”的“官營”的絲綢管理體系?;始以O有染織署,負責染色的煉染六作分別為“青、絳、黃、白、皂、紫”,其色彩表現(xiàn)也是十分明艷。民間納貢或進奉絲綢的染色也是謹遵官方要求或是緊追帝王審美的,在這一系統(tǒng)下,唐代的染織技術得到了飛躍性的發(fā)展,比如緯錦、提花技術、染纈等等都相當?shù)呐d盛與逐漸的成熟。為紅綠配色提供了基本的條件。唐代的染色以植物染為主,最常使用的顏料有這些。唐代女性服色中的紅色純度之所以非常高,紅花染普及尤為關鍵,這些鮮亮的紅色也在紅綠搭配中很好的起到了強化與主導色彩對比的一個作用。
服色中“紅綠”盛行離不開“胡風”的影響,“胡風”的用色觀念逐漸深入了唐代女性,不只是女性,唐人的日常并不完全因為獵奇,女性、技術人員會將這些外來的樣式完全消化吸收并進行一些本土化的改造。此外,女性服飾中的紅綠配色是唐人自然觀的顯現(xiàn)。唐人的自然觀吸收了儒、道、禪各家的觀點,追求以“愛物”思想為基礎的人與自然的理想關系。唐代女性將“紅綠”的服色作為她們身體表現(xiàn)的一部分,體現(xiàn)出一種個體意識強烈的“禮美并重”的“理想化”追求。但同時,服色的等級趨同與風尚多變則是朝向與“理想”背離的“世俗化”的方向發(fā)展,這也使得唐代的服色審美觀成為了一種承前啟后的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特殊存在,從另一個側面透露著唐代文化的深精與博大。
《楊貴妃上馬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關于本屆傳統(tǒng)色彩年會,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馮遠表示:“中國傳統(tǒng)色彩蘊含著中國人對于宇宙萬物的認知與感悟,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思想特質和價值觀念。在華夏文明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對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活等諸多領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綿延至今未曾斷絕。中國傳統(tǒng)色彩豐富而獨特的內涵,既是東方經(jīng)驗智慧的凝結,也是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反映,更是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呈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色彩學術年會在多維的視角和層次上對傳統(tǒng)色彩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研究,體現(xiàn)了學術界和業(yè)界對于傳統(tǒng)色彩研究的持續(xù)關注和高度重視,對于當代色彩文化體系的建構具有重要的意義?!?/p>
開幕式嘉賓合影
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院長、美術研究所原所長??苏\認為,中國傳統(tǒng)色彩研究需打通色彩文化及觀念、色彩技藝及表現(xiàn)、色彩歷史與理論這三個領域,對中國傳統(tǒng)色彩進行綜合性研究、體系性建構,建立富于闡釋力的概念、范疇及理論,建構與西方色彩學可以平等對話的東方色彩體系的主體性。中國傳統(tǒng)色彩研究也將透過色彩現(xiàn)象而抵達它的文化基盤及邏輯底層,從而增強中國傳統(tǒng)色彩研究的學理性, 以理性表述的經(jīng)驗事實建立系統(tǒng)的色彩知識體系,使中國傳統(tǒng)色彩研究進入藝術史學科的大體系之中。要讓傳統(tǒng)色彩智慧普惠于我們今天的藝術創(chuàng)作、創(chuàng)意設計及日常生活,應用性是我們研究中國傳統(tǒng)色彩的落腳點。
據(jù)悉,本次學術年會成果結集為《2023中國傳統(tǒng)色彩學術年會論文集》,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