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張充和誕辰110周年:百余件展品看其沉靜堅毅的一生

提起張充和,總要說“合肥四姐妹”,張充和是其中的小妹,她的三位姐姐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分別嫁給了小生名角顧傳玠、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和著名作家沈從文,張充和則嫁給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斯。

張充和在三十多歲的時候?qū)懴乱皇住秾び摹罚?/p>

尋幽不覺入山深,翠霧籠寒月半明。

細細清泉流夢去,沉沉夜色壓肩行。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戲可逢場燈可盡,空明猶喜一潭星。

其中,“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被多次征引,并成為張充和一生的注解。

張充和手書“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提起張充和,總要說“合肥四姐妹”,張充和是其中的小妹,她的三位姐姐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分別嫁給了小生名角顧傳玠、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和著名作家沈從文,張充和則嫁給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斯。此外,張充和還有六個弟弟,她與其中同樣熱愛昆曲的“大弟”張宗和最為親厚。在張充和1949年后定居美國后,兩人持續(xù)28年音書不斷,直至1976年張宗和去世。

雖然有這樣一個龐大熱鬧的家庭,但張充和其實自幼就被送到養(yǎng)祖母處,并不與姐姐們生活在一起。直至十六歲,充和才“歸宗”回到蘇州與姐姐們生活在一起。1933年,張充和到北京大學作旁聽生,次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1947年,張充和到北大教授書法和昆曲。1949年,與傅漢思結(jié)婚后赴美定居。1949年至1959年,傅漢思在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工作,張充和也任職該校東亞圖書館。1959年后,張充和也開始在耶魯大學美術(shù)學院講授中國書法,直至1985年退休。張充和于2015年去世。

今年是張充和誕辰110周年,如“一曲微茫度此生”所言,對于昆曲、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傳播貫穿了張充和一生。

最近,“一生愛好是天然——張充和誕辰110周年紀念展”于北京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舉行。展覽共展出作品110余件,展品均由張充和的女兒及師友提供,圍繞著張充和書法與繪畫、舊照、文房用具以及與張充和相關(guān)的書籍展開,回顧了這位追尋本真自然的藝術(shù)家的一生。

展覽現(xiàn)場



“聊以自娛”

從最小的一件展品看起,這是一枚小玩具,張充和的女兒特意告訴策展方:它被張充和小心地放在一個紅色的漆盒里,而漆盒的圖案也是兩名童稚可愛的小孩。

這種如孩童般對于微小事物的珍重是張充和最為顯著的性格特點之一,而師友們的回憶中,她也常將一句話掛在嘴邊——“我這輩子就是玩”。

對于張充和的這種恬淡自然,總在“玩”的生活態(tài)度,白謙慎曾談道:“我如此推崇張充和藝術(shù)的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在中國社會和文化發(fā)生巨變的時刻,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前輩怎樣保持著中國文人藝術(shù)‘聊以自娛’的傳統(tǒng),看看這種傳統(tǒng)下的藝術(shù)所具有的精神境界和品位,看看有哪些東西值得我們繼承。”

展覽中的照片資料拼湊出張充和的人生軌跡,也處處彰顯出她“聊以自娛”的人生態(tài)度。

1913年,張充和生于上海,祖籍安徽合肥。她的曾祖張樹聲為晚清名宦,辛亥革命后,張充和的父親張冀牖遷家到蘇州,在那里辦樂益女中,倡導新式教育。但張充和出生后不久即被祖母抱養(yǎng),在安徽老家接受傳統(tǒng)教育,九歲時在吳昌碩弟子、精于楚器研究的考古學家朱謨欽的指導下學習古文和書法。

年幼的張充和就極富想象力,能夠感知到最微末的生活細節(jié)并賦予其意義,在她1937年寫的一篇名為《墻縫》的文章里,她說自己幼年時,透過居所那年邁的建筑外壁裂出來的墻縫能夠生發(fā)出諸多幻覺,她總能聽到遙遠的故事里的狐仙與仙姑的竊竊私語與腳步聲。

張充和一家在蘇州九如巷居所



青年時期張充和最著名的事跡則是在數(shù)學得了零分的情況下,因為《我的中學生活》寫得文采飛揚,受到閱卷老師的激賞而被北大破格錄取。在北大讀書時,張充和也我行我素,作家汪曾祺曾這樣描述她:整天戴著小紅帽,騎著自行車,來來往往,儼然成了北大一道小風景。張充和的“小紅帽”之號由此而來。

青年時期的張充和


1939年左右,張充和在云南呈貢云龍庵佛堂。



展覽中也展示了一張卞之琳與張充和的合影,相傳那首著名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就是詩人為充和所作。

卞之琳與張充和的合影



一生愛好是天然

抗戰(zhàn)期間,張充和曾先后遷居西南的昆明、重慶等地,與沈尹默、章士釗、唐蘭、查阜西、楊蔭瀏、鄭穎孫、盧前、張大千等文化藝術(shù)界名流相交往還,撫琴拍曲、求教切磋……“古調(diào)自愛”、“古色今香”,淡雅閑適,隨性天然,這份獨特的氣質(zhì)狀態(tài)為張充和一生所追慕,自然縈繞流淌在其自作書畫、演唱昆曲、賦詩填詞等等日常生命活動里。

展覽的伊始部分,白謙慎為張充和誕辰110周年題簽了“一生愛好是天然”。

“一生愛好是天然”有多重意思,首先,這是《牡丹亭》的一句唱詞,這是充和演了一輩子的戲;1962年,張充和的曲友項斯鳳在美結(jié)婚,張充和為她刻了一枚長條章,上面所刻的也是“一生愛好是天然?!?999年,張充和的美國學生薄英為她出版了個人詩集《桃花魚》,薄英為出版這本書創(chuàng)辦了只有一個人的蟹羽出版社。這本詩集只印了一百四十本,非常珍貴,張充和印在《桃花魚》上的閑章也是“一生愛好是天然”。

張充和印在《桃花魚》上“一生愛好是天然”的閑章



張充和的昆曲弟子安娜在蘇州尋訪曲友時,曾與曲友交流說:“充和老師說‘一生愛好是天然’的‘好’是‘好’和‘美好’(名詞),不是‘喜好’‘愛好’(動詞)。杜麗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喜愛‘美好的事物’是我的天性?!?/p>

作家王道為張充和寫的傳記《一生充和》中寫:“充和所理解的天然,除了美、好之外,恐怕還有愛——緣于中國人的親情和關(guān)愛,是一種自然的情懷,是中國歷史歷經(jīng)千年更迭而亙古不變的人文情愫,也是數(shù)百年來昆曲里吟唱追求的情感精髓?!?/p>

“充和看似以六百年傳統(tǒng)劇目在西方世界出將入相,以一桌一椅一支笛子為背景,簡練之中實則蘊含著豐富深厚的中國式的情感世界,但充和并不打算到此為止,她渾身上下都是古老的意蘊。但她后來嫁給了西方人,毅然走進了西方世界,這已經(jīng)明證著她的新銳的變化。在變與不變之間,她迷失過、困頓過,但她內(nèi)心深處的本能是自然的、天然的。因此,充和常常會遵循著內(nèi)心的召喚去做一些事情?!蓖醯缹懠?。

關(guān)于張充和的著作



張充和一生在遵循著內(nèi)心持續(xù)堅持的事情就是唱昆曲、傳播昆曲文化。

在美國唱昆曲時,沒有人會吹笛子伴奏,沒有人配合演出,無人幫忙梳頭做頭面,語言也不通。張充和需要自己先錄好伴奏,到演出時放錄音。因天氣原因,中國的笛子到美國后容易破裂,她就自制金屬笛子,還特制了“鴛鴦笛”?;b時無人梳大頭,她就自己動手做了一種“軟大頭”臨時套上。自己剪貼片,用游泳的橡皮帽吊眉。

展覽中展示了張充和手制的笛子



每當無人助演時,充和就訓練自己的女兒以謨上陣,以謨八歲起就能跟著媽媽唱曲、吹笛,到后來能演出二十多折戲。在昆曲解說人一欄中,傅漢思一直相伴充和左右,他不但能夠形象說明,有時還能唱上幾句。

張充和演奏昆曲的照片



晚年的充和曾經(jīng)和家人說,她曾經(jīng)最擔心中國的昆曲會從此消失,她像擔心自己的生計一樣擔心著昆曲的生存。

對于張充和的昆曲,國內(nèi)的曲家丁修詢評價:“一旁聽她唱曲,掇、疊、擻、嚯,氣口、腔格,規(guī)矩儼然,的是華夏正聲。”

張充和昆曲扮相


張充和昆曲扮相



在美國的張充和,也像憂慮著昆曲的命運一樣憂慮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她為中國文物、古籍的流散而傷心,張充和在寫給親友的書信中寫:“我們?nèi)|部一次,美國文化真是一無所取,唯博物館、圖書館可取。但是看了也氣人,我們的多少古物都進了博物館,善本書流在此間的亦大有可觀,往往為海內(nèi)孤本也。去年齊如山還賣了一批小說戲劇書給哈佛,其中不少好書,一共二千五百元,可惜我沒有錢,若有我就斷了路了。算了,說也是枉然?!?/p>

“游于藝”

張充和晚年的照片讓人看了非常動容——她沉靜而堅毅,寫字時又極為專注。

2009年 張充和在書寫中



張充和樂觀自適的性格總讓人忘記她其實如一個普通人的一生一樣,要經(jīng)歷許許多多的苦難。

首先是為昆曲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中,曾一度累到吐血和犯嚴重的胃病。而在美國期間,她也多次生病,可謂“傷痕累累”,肩膀小關(guān)節(jié)脫臼;左眼淚孔塞住長達六年,“時而眼角紅腫,經(jīng)常流淚,醫(yī)藥無效,有的醫(yī)生主張開刀,我堅持不肯”;1976年7月3日,張充和忽得急性盲腸炎,“即時開刀,盲腸已全爛了,若再遲就嚴重了”。

張充和晚年



這些經(jīng)歷更鍛造了張充和,王道在《一生充和》中寫:充和常常吟唱的昆曲角色中不乏向善、堅毅、執(zhí)著的,憑一股吐納有力的真氣,嘗試著恢復(fù)固有的元氣。她的無師自通,她的‘久病成醫(yī)’,反倒成為鞏固她身心矯健的機緣和實力。充和的心和她的詩詞一樣,看似柔婉、端麗,實則隱隱充滿著一股現(xiàn)代性的力量。”

此外,展覽中的書法中也可見,張充和是極為勤奮的。展覽策劃人劉曉洋介紹幾件書法作品。

其一是多件張充和臨寫的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從落款處的文字可知,張充和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反復(fù)臨寫,也會寫下臨摹到第幾次。

張充和臨寫的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白謙慎也回憶,張充和臨帖之用功,出乎人們的想象?!八幸粋€朋友,從臺灣買了大批的書法練習紙,她每天在這種紙上臨碑帖,臨得很廣,有漢隸、魏碑、唐楷、草書《書譜》……臨好一通,她寫上年月日,然后裝訂起來。前兩年我去看她,向她要了一冊她臨的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后面的落款是‘二00七年七月四日夜一時半畢此’。你看,都凌晨一點多了,她還在寫字。有時候,她也為人題簽、寫扇面條幅,這屬于比較正式的書寫。但她臨帖的時間是大大地超過了為別人寫作品的時間。她真是活到老,學到老,一直在和古賢對話。”

其二是張充和臨寫的一件先秦石鼓文,張充和書法的臨寫很廣,有漢隸、魏碑、唐楷、草書,這件石鼓文再次佐證她的勤勉與愛好廣泛。

張充和臨寫石鼓文



其三則是一件張充和臨寫的唐顏真卿《自書告身帖》,張充和認真地用朱砂圈出來筆畫的位置,對于寫的不好的字也打了叉,她在臨帖的時候是極認真并隨時在思考的。

張充和臨寫的唐顏真卿《自書告身帖》



張充和書法各體皆備,最值得稱贊的是一手小楷,娟秀端凝的小楷,骨力深蘊,結(jié)體沉熟,此外,她的行書也氣息清朗,格調(diào)高雅。

張充和書法


張充和書法



孔子教導弟子進德修業(yè)的秩序和方法時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游于藝”為最后一重境界——在熟練掌握技藝后,自足、豐盈、快樂。而正是因為這樣的勤勉,張充和才最終能優(yōu)游其中。

張充和非常喜歡的一方印是“梅花似我”,以此期許。張充和正如一株梅花,“凌寒獨自開”,并以一生足以讓世人領(lǐng)略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暗香”。沉醉于中國古典藝術(shù),張充和一生清雅,自成高格。

張充和畫梅花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