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shù)

美的化身:看懂“女主角”,才算看懂了這些名畫

嬪妃的身份比較高,在畫面中顯得就比較大,身旁的宮女則畫得比較小,這是中國古代人物畫的一個很獨特的現(xiàn)象,畫中人物的身份尊卑決定了人物的大小高低。

女性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永恒的主題。她們是美的化身,也是歷史的見證。

日前,攝影家、導演馬良在中華藝術(shù)宮講述了“中國圖像中的女性形象”,展現(xiàn)了其獨特且細膩的視角。

《女史箴圖》

南北朝就有“女漢子”

《女史箴圖》是東晉顧愷之的傳世名作。它在中國美術(shù)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國存世的第一張有作者署名的專業(yè)畫家的作品,也是中國第一張畫在絹帛上的作品。

在審美上,《女史箴圖》貴在“神韻”二字。魏晉之前的人物畫大都不太注重描繪人物的容貌,而顧愷之則用極其細膩的線條描繪了宮廷女性的神韻,他用筆非常輕盈優(yōu)美,因此后人用“高古游絲描”來形容這幅名作。

那么作者用心描畫的女主角們究竟在做些什么呢?《女史箴圖》其實算是一幅插圖性畫卷,是顧愷之依據(jù)西晉張華所寫的《女史箴》一文而畫。

西晉時期賈皇后奪政擅權(quán),外戚擾亂朝政,張華因博學能文而被賈后賞識,但張華不滿賈后專權(quán),就寫了一篇《女史箴》來諷刺她,意在勸說后宮女性要修德養(yǎng)性。這篇文章一共340字,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苦口陳篇、莊言警世”的名作。

《女史箴》原文一共有十二節(jié),顧愷之也相應地畫了十二段,現(xiàn)在存世的有“馮媛?lián)跣堋敝痢芭匪倔鸶腋媸А惫?段。

在馬良看來,畫中的第一個故事就帶著些許魔幻色彩。漢元帝率后宮眾人觀看斗獸表演,突然一頭黑熊躍出圍欄,直逼漢元帝,此時馮婕妤挺身而出,保護漢元帝。畫卷中的馮婕妤雖身材纖弱,但面對黑熊的突襲毫無懼色,顧愷之將馮婕妤臨危不懼的神色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

此畫的第二段描繪的是班婕妤拒絕與漢成帝同輦,以防成帝貪戀女色而誤朝政的故事。

除了描繪這些帶有道德教化性質(zhì)的歷史典故外,《女史箴圖》也有一些反映當時女性形象和生活狀態(tài)的普通場景。

馬良認為,圖中女性的頭飾和服裝也是一大看點,其中有一種花型的發(fā)簪,是中國古代女性代表性的首飾,叫華勝。華在古代通“花”,華勝也就是把鮮花盛開的樣子戴在頭上的意思。畫中的女性服裝有一大特點,就是褲腰特別高,幾乎從胸部開始就有兩條很長的飄帶垂下,這是很有中國特色的服飾文化。 

美的化身:看懂“女主角”,才算看懂了這些名畫

《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

以胖為美的見證

《簪花仕女圖》是一幅國寶級的名作,出自唐代畫家周昉。

這幅作品可謂是唐代“以胖為美”的見證,畫中的女性個個身材豐滿。

在馬良看來,讀懂這幅畫不得不看畫中女性的發(fā)簪。在古時,簪子最初只是女性用來盤發(fā)的細棒子,隨著工藝水平的逐漸進步,人們開始在簪子上鑲嵌寶石,或者用金銀打造漂亮的花朵,也就是《女史箴圖》中的華勝。單根的叫作簪子,兩根或三四根并排的,就叫釵。

到了唐代,簪子做得越發(fā)精致,《簪花仕女圖》中的發(fā)簪叫作金步搖,就是在發(fā)簪的頂端加上一些能晃動的東西,比如垂下一些流蘇或掛一些金銀珠子,女性走路的時候,簪子上的這些小飾物就會隨著頭部的晃動而微微搖擺。后來,金步搖逐漸演變成了宋詞中曲牌的名字,比如“玉嬌枝”“一斛珠”等等。

《簪花仕女圖》中侍女的眉毛也是一大看點,她們的眉毛在額頭的高處,看上去是黑黑的兩團,在唐代這種眉毛叫作蛾眉,意思是像蛾子的兩只翅膀。這種眉毛還有一個名字叫桂葉眉。

畫這種眉毛需要把原來的眉毛剃掉,然后用一種叫黛石的礦石在額頭上把蛾眉畫出來。“六宮粉黛”的中“黛”字指的就是這種畫眉毛的石頭。

這幅畫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畫家是根據(jù)畫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決定其身型大小的。嬪妃的身份比較高,在畫面中顯得就比較大,身旁的宮女則畫得比較小,這是中國古代人物畫的一個很獨特的現(xiàn)象,畫中人物的身份尊卑決定了人物的大小高低。 

美的化身:看懂“女主角”,才算看懂了這些名畫

有人認為,《虢國夫人游春圖》中女扮男裝者是虢國夫人

《虢國夫人游春圖》

中性風引發(fā)的主角之謎

《虢國夫人游春圖》 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描繪了唐太宗年間,楊玉環(huán)的姐姐虢國夫人及其眷屬,一行八騎九人揮鞭策馬,外出踏青游春的情景。畫家筆下的人物神態(tài)從容,乘騎步伐輕松自如。畫的主題是“游春”,但整個畫面既沒有青草綠木、歸燕鮮花,也沒有春水微波,就在人物的神情與駿馬輕舉緩行的英姿中,令觀者感受到了風和日麗的春天氣息。

畫家在這幅波瀾不驚的畫中藏著一個大大的謎題:究竟哪一位才是女主角虢國夫人?

初看此畫,似乎好幾位女性都像女主角。畫中有一個人騎著馬在開路,后面有一個女孩跟著他,女孩梳的發(fā)型是丫鬟頭,肯定不是虢國夫人。后面還有一位白衣騎士,騎士背后還有兩位女性,這兩位女性都化了濃妝,有人認為虢國夫人應該就在這兩人之中。她們后面有幾個女孩帶著孩子,應該是奶媽,此外還有幾個女孩也梳著丫鬟頭。

那么這兩位濃妝女性究竟誰才是虢國夫人?她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梳著一種特殊的發(fā)髻,這種發(fā)髻叫作墜馬髻,這種發(fā)髻是唐朝的貴婦所梳。然而,單憑發(fā)髻還是說明不了問題。

后來,有學者認為,真正的虢國夫人其實是第一位身著男裝的開路者。如果仔細看過這幅畫的原作,就會發(fā)現(xiàn)這位開路者其實長著一張女性的臉,她有著漂亮的彎彎細眉與紅唇。這與后面其他男性的臉的畫法并不同,卻與其他女性的臉用的是同一種筆法。誰也沒想到虢國夫人竟穿了一身男裝,混淆了性別角色,引發(fā)后人的許多探究與討論。

唐朝有一首詩曾經(jīng)提到過虢國夫人:“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娥眉朝至尊?!痹娭袑懙煤苊靼?,虢國夫人是素顏愛好者,她從來不化妝。除了詩歌,歷史上還有記載證明,虢國夫人一直對自己的容貌很自信,并不喜歡化妝。這也證明了她身后那兩位濃妝的女性并不是虢國夫人。

馬良認為,《虢國夫人游春圖》 可謂是生動記錄了唐朝當年的穿衣時尚——女穿男裝的中性風。因為除了虢國夫人之外,細看之下還有兩位女仆其實也穿著男裝。這種以穿男裝為樂的風俗,可見唐朝的女性是何等自信灑脫。 

美的化身:看懂“女主角”,才算看懂了這些名畫

宋徽宗臨摹的《搗練圖》

《搗練圖》

紡織女工也很時尚

張萱不僅擅畫宮廷貴族女性,也擅長畫普通勞動女性?!稉v練圖》就是其繪制于絹上的名畫。畫家把十二個女孩搗練、絡線、熨平、縫制的勞動場景描繪得栩栩如生。

按照勞動的工序,畫中的女孩被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那么搗練這道工序究竟是用來做什么的?

古代的制絹工藝分生絹和熟絹。剛做出來的絲織品比較硬,穿在身上不舒服,搗煉的過程就是把剛做出來的絲織品放在專門的杵臼里搗軟,通過擊打讓織物變得柔軟。

在負責熨燙的女孩手里可以看到最早的熨斗,這種熨斗一直到清朝時還在使用,這種熨斗是一個帶長把的鐵勺,勺的底部是平的,勺子里面放些火炭,從而燙平絲織品。

這幅作品是以紡織工藝為題材的,畫中所有女性穿的衣服花色都很豐富,這也是中國古代繪畫中將女性服飾的面料細節(jié)描述得最豐富的作品之一,充分說明了唐朝的織染水平已經(jīng)很高。

除了生動的勞動場面,馬良在欣賞這幅畫時還尤其注意女孩的發(fā)飾,也就是她們頭上戴的花鈿。這種金屬的小片帶上一根針就可以插在頭發(fā)上,金屬部分也可以單獨貼在額頭上,叫作花黃。

《木蘭辭》中的名句“對鏡貼花黃”,“花黃”指的就是女孩貼在額頭上的這種裝飾。最早的花黃是由花瓣做的,后來也有人把蝴蝶或蜻蜓的翅膀直接剪一小片貼在額頭,甚至還有女孩把魚的骨頭貼在額頭。 (文/陳俊珺 白清怡)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