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shù)重視生命境界的創(chuàng)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變化表相中表現(xiàn)不變的精神,時間性超越便是藝術(shù)家最為重視的途徑之一?!八臅r之外”四字,可以說是中國藝術(shù)的靈魂,也是造成中西藝術(shù)內(nèi)在差異的本質(zhì)方面。
北京大學朱良志教授新書《四時之外》近期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從時間和歷史入手,梳理中國藝術(shù)的基本觀念,豐富了“生命超越美學”的內(nèi)涵,打開了足與西方哲學和藝術(shù)對話的新天地。特選刊第十五章《忘時之物》,以饗讀者。
在中國很多詩人藝術(shù)家看來,人與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一樣,都受到時間的擠壓。春蘭秋菊,夏荷冬梅,人們?nèi)杖障喟榈幕?,都是“時物”,在時間過程中展開,經(jīng)歷生成變壞,即使長壽之物像古松,朝華夕替的短暫之物如木槿、牽?;?,都和人的生命一樣,會永遠消逝在時間長河里。其生也燦爛,其衰也堪憐。人們面對這時間之物,無法不引起生命存在的思考。
超越時間對生命的壓迫,將人在時間車輪碾壓下的呻吟,轉(zhuǎn)換成超然的語言,煥發(fā)此生的力量,成了中國藝術(shù)的重要主題。中國很多藝術(shù)家追求松風竹韻的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從這些相依為命的“時物”中獲得力量,做“時間的突圍”。
鄭板橋給一位朋友畫竹,題跋說:“四時不謝之蘭,百節(jié)長青之竹,萬古不移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寫三物與大君子為四美也?!彼嬕环N不為時間左右的精神。
惲南田有一幅歲寒三友圖,繪蠟梅、天竹和大葉松,題跋云:“歲寒圖三友,予獨愛此三種,每取繪圖。曾得句云云。詩諷嘆后凋,正不必升庾嶺、躋嶰谷、望徂徠,然后稱其標致也。當元陰窮律,元冰坼地之時,獨表貞素之華,不為雪霜所剝落,易曰‘龍德在隱’,庶幾近之?!彼嫷氖桥c物相依為命的感覺,共歷人生的“寒冬”,共度生命的“殘年”。畫物,是在畫自己,畫自己要從時間中解脫的愿望。這種表現(xiàn)方式顯然超越了一般以德性比物的思路。
古有忘憂草的說法,對于中國很多詩人藝術(shù)家來說,這些“時間之物”,也是“忘時之物”—— 一剪寒梅,幾片紅葉,缺月掛疏桐,風擊筼筜聲,抖落出一天綠意的芭蕉雨,琴罷倚松玩鶴、直與天地一體的境界,都使人忘懷所以,歌嘯出地,人似乎從時間的牢籠中脫出,歷盡歲寒而不改容顏,馳騁于萬古之原。
圖 1 [ 清 ] 惲壽平 花卉冊八開之一 絹本設(shè)色 29.9cm×22.2cm 上海博物館
這里通過幾種與物綢繆的實例,來談傳統(tǒng)藝術(shù)中所潛藏的微妙用思。(圖1)
一、聽 松
松,中國藝術(shù)最喜愛表現(xiàn)的對象之一。山水畫的獨立,與古松密不可分。唐人好畫古松,王洽、項容、張璪、畢宏等水墨發(fā)明者,都是古松畫家。兩宋以后此風綿延不絕。古松是盆景的主角,而園林花木布置中,古松也占突出位置。
說到松,自然使人想到:松樹是千年貞木,翠鬣蒼鱗,霜皮雪干,夭矯離奇,所謂萬載蒼松古,不知歲月更;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古松是堅貞人格的象征;古松還是名士風度的象征,魏晉時期,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嵇叔夜巖巖如孤松獨立,都是傳誦千古的典范;高松無凡聲,曠士無近想,古代文人有“喬松如云,舞鶴在側(cè)”的說法,高出世表,不同凡響,人與古松往還,滋育獨特的精神境界;等等。
松所以言“古”者,乃因其是一種“時間之物”。中國藝術(shù)家喜歡古松,多是由時間因素推動的。明李日華有題畫松詩云:“皮香老龍骨,針短定僧髭。何必問年歲,知生盤古時?!彼砂爻G啵湃艘詾椤皦畚铩?,人們祝壽時常畫此相贈。古松,在中國古代等同于時間綿久的祝福語。
但是,穎悟的人知道,既然是時間之物,就不會長存,松也會衰朽,也會消失。
(一)不漏
古代詩文藝術(shù)中的松,常與一個字有關(guān),就是“聽”。聽松,是古代文人崇尚的境界。中國古人感受時間,往往是“聽”出的。
中國人的時間觀念,與音樂聯(lián)系在一起。古代中國流行以“葭管飛灰”判斷節(jié)候的方法,取十二律管,按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yīng)鐘十二音律排列,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的方位相對應(yīng),每到二十四節(jié)氣的一個節(jié)令,相應(yīng)有一管飛灰,以此來確定節(jié)候。通過音律變化的節(jié)奏,來判斷節(jié)氣。
而計量一日十二時辰的滴漏方法更突出“聽”的特點。一夜分五更,漫漫長夜,銅壺滴漏計時,那些不眠人,聽著滴漏聲,也充滿了歲月飄忽的感嘆。梁武帝《子夜四時歌·冬歌》云:“一年漏將盡,萬里人未歸。”除夕的夜晚,遠在萬里之外的人未歸,突出人生的漂泊際遇。
聽松,是一部有關(guān)時間的清曲。白居易《同錢員外禁中夜直》詩云:“宮漏三聲知半夜,好風涼月滿松筠?!币股钊遂o,松風涼月下,聽出松的“古”意,攪動滿腹清思。畫家金農(nóng)說:“畫松須畫聲,聲從風生……”似乎這特別的物,就是用來給人聽的。
詩人藝術(shù)家通過古松,聽出“太古音”,在“漏”中聽出了“不漏”。
“太古音”,是“不漏”的,是那種不用時間來記錄的節(jié)律,不因時而變的真實聲音。它是煩惱中的覺,喧囂中的靜,河水皺中的不皺,波翻浪卷大海的不增不減。
趙孟《題洞陽徐真人萬壑松風圖》詩云:“謖謖松下風,悠悠塵外心。以我清凈耳,聽此太古音?!薄疤乓簟?,這無時間的存在,乃是“吾心”,或者說是“無漏”的真性。如前引明末徐上瀛《溪山琴況》“古”況所言:“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風聲簌簌,令人有遺世獨立之思。此能進于古者矣?!薄肮拧?,即是人的真性。又如石溪詩所言:“數(shù)聲清磬是非外,一個閑人天地間?!睖喨谟谔斓?,便是太古境界。
戴熙《題小幅山水》詩云:“萬梅花下一張琴,中有空山太古音。忽地春回彈指上,第三弦索見天心?!甭爼r心,由知識攀緣心主宰,受時間之“漏”支配。而覺悟人,超越“聽時心”,發(fā)現(xiàn)“太古音”,那種活潑的、有意味的生命本相,花自無言,人淡如菊,心隨琴聲,會歸于無邊蒼穹。此為春回,此得天心。天心者,本心也,真性也,此為“不漏”。
圖 2 [ 宋 ] 夏圭 松溪泛月圖 絹本設(shè)色 24.7cm×25.2cm 故宮博物院
如清初查士標的藝術(shù),似乎就是為這“太古音”而設(shè)。古松是其山水畫的主要表現(xiàn)對象。他說:“長松翠蔭三多樹,細澗清流上下泉。一個茅亭春寂寂,有詩如畫日如年。”蒼松的世界是無時間的存在,臻于太古,加入大化流轉(zhuǎn)中。他有題畫詩云:“聽松是何年,畫松是此日。有聲與無聲,請向畫中識?!碑嬎?,靜聽松聲,由有聲而臻于無聲,一切都自在興現(xiàn),水自流,云自飄,我與世界融為一體,我在“此日”——當下此在覺悟中,融入萬古蒼莽里。(圖2)
(二)無年
《莊子·逍遙游》談小大之辨:“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在一些藝術(shù)家看來,古松就如同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得年之長,所謂“蛟皮隺骨紫龍髯,丘壑埋根結(jié)大年”。古松,具有“大年”之特性。然而,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小大相較,屬知識之分別。在很多藝術(shù)家看來,古松的“大年”特征,與其說助長其渴望永恒的癡想,倒不如說粉碎了人們追求無限的執(zhí)念,啟發(fā)人超越時間、超越永恒的思考。
沈周是一位畫松高手,他題畫松詩說:“老夫慣與松傳神,夾山倚磵將逼真。青云軋?zhí)煲姼呱w,蒼鱗裹煙呈古身。我亦不知松在紙,松亦不知吾戲耳。吹燈照影蛟起舞,直欲排空掉長尾。待松十丈歲須干(千),老夫何壽與作緣。不如筆栽墨培出一笑,何問人間大小年。”
沈周畫古松,松帶著他作生命狂舞,古松入云是他性靈的騰踔,老干橫斜是他生命的恣肆??裎枨逵袄?,渴望永恒的念想蕩然無存,哪里有大年小年的計較,哪里有自我與古松的相對。他感到,十丈古松也是幻耳,筆墨寫之都是嬉戲。他與松有這樣的生命際會,才是最為重要的。他在此“壽物”中看到另外一種精神氣質(zhì)。
這樣的思想在陶淵明那里就已被觸及。撫孤松而盤桓,幾乎是淵明的象征。淵明并非援古松談不朽和堅貞,他在孤松下“盤桓”出的是: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化之流中,??煽?,石可爛,何況一種樹木!他有《擬古九首》其四云:“松柏為人伐,高墳互低昂……”堅固如松柏,也是慘烈世相的犧牲者。又有《連雨獨飲》云:“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世間有松喬,于今定何間?”人稱古松為喬松,喬者,古老也。其實,天下無一物可永在,即使像喬松這樣的長壽木,也只是存在時間相對長一點而已。追求時間的永在,是人之癡念。無限,不是外在的握有,只能在隨運任化中實現(xiàn)。(圖3)
圖 3 [ 元 ] 吳鎮(zhèn) 雙松圖 絹本墨筆 180cm×111.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賈島《尋隱者不遇》),中國藝術(shù)家取云霞為侶伴,引古松為知心,云說變,松說不變,在變中說不變,在不變中說變,進而超越變與不變。如查士標畫松,著意的是云,他題畫松詩云:“老木無今古,修筠自淺深。誰能渾色相,一寫白云心?!惫潘膳c白云同在,這樣的境界,是真性的敞開。古松如古佛,落落自隨緣,這千年萬年之物,所彰顯的不是永不衰朽,而是不隨時而變,有“底定”之本色。
中國藝術(shù)家往往在松下創(chuàng)造他們的寂寞世界。寂寞者,忘時忘物也。園林藝術(shù)家說,墻內(nèi)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這里當然有松柏后凋的比德意義,但在文人園林中,又多將其作為“對著綿久說人生”的風物。以古松獨立為背景,在流水潺潺、燕羽差池的變化世界中,說不變的故事。寺觀園林,多在古松掩映中,所謂道院吹笙,松風裊裊;空門洗缽,花雨紛紛:以松風裊裊的太古之音為背景,來看眼前的花雨紛紛。
畫僧擔當詠寺前的古松,有《傳衣寺古松》詩云:“法物何愁朽,千秋此一枝。身癯因土瘦,色淡為春遲。有骨才堪老,非枯不見奇?;铨垇砼c斗,牙爪兩堪疑。”古松成了傳道的法物,以千秋一枝來示現(xiàn)真實。陳從周先生特別強調(diào)文人園林中白皮松的地位,這不平凡的松樹,幾乎就是永恒的象征物,偉岸高聳,樹干上滿布白色痕跡,斑駁陸離,恍若永恒之目,斥退人們追求綿久的妄想。
文徵明一生喜畫松,畫松幾乎是其繪畫的標志。他有兩卷《真賞齋圖》,就是古松與假山的合奏。他有題畫詩云:“青山列嶂草敷茵,六月奔泉過雨新。坐蔭長松漱流水,豈知人世有紅塵。”“古松流水斷飛塵,坐蔭清流漱碧粼。老愛閑情翻作畫,不知身是畫中人。”他畫古松,著力創(chuàng)造一種永恒靜寂的境界,表現(xiàn)其蒼古之態(tài),突出“非時間性”特征。(圖4)
圖 4 [ 明 ] 文徵明 松石高士圖 紙本設(shè)色 29.2cm×59.8cm 1531 年 天津博物館
文徵明有《幽壑鳴琴圖》,作于1548年,畫松下鳴琴,松風澗瀑相伴。題詩云:“萬疊高山供道眼,千尋飛瀑凈塵心。憑將一曲朱弦韻,小答松風太古音?!鼻俅鹚娠L,心存太古,人與宇宙永恒契合一如。古木清泉,高閣幽坐,如同拉起了一道屏障,將歲月隔去,將塵氛蕩去,將一切外在喧鬧都除去,唯留下這清凈的初心,呼應(yīng)那太古之聲,正是:山作太古色,人是羲皇人。
(三)松濤陣陣
松濤陣陣,真如日本俳句圣手松尾芭蕉所說,是“無上尊貴的山頂松風”,它彰顯的是人與世界“共成一天”的境界。此中哲思,在有關(guān)音樂“移情”的古老傳說中就寓有伏筆。(圖5)
圖 5 [ 宋 ] 李唐 萬壑松風圖 絹本墨筆 187.5cm×13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
三千多年前,偉大的音樂家伯牙隨老師成連學琴,學了很多年,就是沒有達到心神會通的境界。成連說:“我沒有辦法帶你達到很高的境界,不如讓我的老師來教你吧?!彼麑⒉缼У胶_?,讓伯牙等候,他去請老師。伯牙等啊等啊,就是不見老師以及老師的老師來,他看著茫茫大海,放眼綿綿無盡的松林,不由得拿起琴來彈,琴聲在山海間飛揚,在天地間飛揚,匯入松濤陣陣中。他忽然明白了老師的意思——成連所介紹的這位老師就是天地宇宙。音樂不是簡單的藝術(shù),而是與天地宇宙晤談的工具,他向著茫茫大海訴說著寂寞,向著濤聲陣陣傳遞著憂傷,這時,他與天地之間的界限突然間消失,像一只山鳥,浴著清風,沐著靈光,在天地間自在俯仰。
數(shù)千年后,鄧石如“新篁補舊林”朱文印印款描繪的,就如同伯牙感受的境界:
癸卯秋末,客京口,梅甫先生屬作石印數(shù)事,時風聲、雨聲、潮聲、濤聲、欸乃聲,與奏刀聲相奔逐于江樓。斯數(shù)聲者,歐陽子《秋聲賦》中無之,爰補于此石云。
明中期以來,石印流行,印者特別重視刀起石落的感覺,聽那奏刀石間的聲音,如庖丁解牛的“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莊子·養(yǎng)生主》),新篁和舊林、過去與當下、天地宇宙與渺小的自我融為一體,刀聲然,濤聲依舊,莫不“中”天地自然之音,人優(yōu)游于無時無空境界里。生命的“新篁”加入世界的綿亙“舊林”中去了。(圖6)
圖 6 [ 清 ] 鄧石如 “新篁補舊林”印并款
沈周有詩云:“松風澗水天然調(diào),抱得琴來不用彈?!睌y來一把琴,坐于松下,援琴欲彈,忽聽松濤陣陣,飛瀑聲聲,竟然忘記了彈琴,自己融入了世界的聲音中?!抖脑娖贰さ溲拧分忻枥L的“眠琴綠陰,上有飛瀑”也是此境,枕琴看飛瀑,琴未打開,天地為之彈奏,融入松濤陣陣中。
石溪有幅山水,自題云:“攜琴就松風,澗之響者,皆自然之音,正合類聚。悟而作此?!彼嫷氖侨谌胨娠L的境界。
松風,乃是天籟的代名詞。萬壑松風清兩耳,九天明月凈初心,松濤太古,明月初心,其實就是要人放下知識、情感等粘滯,同于自然節(jié)奏。松濤—音樂—本心,這是中國藝術(shù)沐浴松風的邏輯。戴熙畫大幅雙松,題云:“似有松聲出畫屏,太陰雷雨黑滄溟。人間未洗箏琶耳,自作寒濤且自聽。”在生生滅滅的跌宕里,諦聽表相背后的聲音。
二、玩 菊
《禮記·月令》說:“季秋之月,菊有黃華?!鼻锷篮茫諡橹?。一種本來平常的花卉,在漫長的歷史氤氳中,被賦予不平凡的內(nèi)涵?!峨x騷》說:“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以餐菊這一奇異的動作表達“內(nèi)美”的理想。菊居寒而不衰,淡然自在,晚開晚謝,所謂菊者,花之隱逸者也,有“后先之志”,引發(fā)包括詩人藝術(shù)家在內(nèi)的無數(shù)人追慕。菊花氣息清逸,可食可飲,被視為長壽之花,古人有以菊“助彭祖之術(shù)”的說法,并認為菊花有藥用價值,能療人疾病。對于藝術(shù)家來說,它更能療救人心靈的創(chuàng)傷——這蕭瑟秋風中淡然的存在,向人傳遞信心的力量。
在中國,說到菊,總會想到陶淵明。菊,幾乎是淵明的代符。眾芳鮮妍,淵明獨愛菊?!叭龔骄突?,松菊猶存”(《歸去來兮辭》),在淵明的思想中,松和菊具有同等意義。它們都是時間的標示物。松,古老而長存;菊開在深秋,眾芳蕪穢后,仍有金色的燦爛。但淵明乃至唐宋以來很多詩人藝術(shù)家,引入此“時間之物”,恰恰是為了表達超越時間的思考。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二十四詩品·典雅》)——淡然的菊,如同神示般的引領(lǐng),將人們引出時間,使之淡去糾纏,進而忘懷所以,過不一樣的人生。
淵明《九日閑居》是一首解道詩。其序云:“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辗湃A,寄懷于言。”詩云:
世短意恒多,斯人樂久生。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露凄暄風息,氣澈天象明。往燕無遺影,來雁有余聲。酒能祛百慮,菊為制頹齡,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斂襟獨閑謠,緬焉起深情。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此詩與其著名的《形影神》三首思考的是同一問題,就是如何超越生命有限性。承認生命的有限性(包括肉體生命、精神生命)是其思想前提。重九之日,古來有賞菊、登高的習俗。“斯人樂久生”,兩漢以來,帝王臣子、文人雅士,多有追求永恒的人,因此這個節(jié)日受到特別的重視。秋高氣爽時,登高望遠,心情為之闊朗。九為陽數(shù),《周易》占用九六,九乃數(shù)之極者;重九,二九相合,故謂重陽,生之又生,有綿綿無盡之意。“舉俗愛其名”,愛這個名稱寓涵的“生之無盡”的念想?!笆蓝桃夂愣唷?,短暫的人生,伴著永不消歇的永恒企慕,這大概是人生命的常態(tài)。淵明對《周易》有很深的研究,他知道,二九相合,謂之重陽,重陽是燦爛的節(jié)日,然而,盛極而衰,也是衰落的開始。九之又九,生生無盡,昭示的不是個體生命的永續(xù),而是盛衰有時的天則。(圖7)
圖 7 [ 清 ] 惲壽平 山水花卉八開之四 紙本設(shè)色 54.1cm×25.3cm
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日子,無酒可飲,摘下一朵菊(九華,重九之花,指菊),持于手中(服,持也),對著清澈的秋,吟著生命有限的憂傷和達觀天下的暢然。詩中有三層意思:
第一,“寒華徒自榮”,這是淵明一生理想之結(jié)穴。一朵凄冷、蕭瑟氣氛中獨自開放的花,沒人欣賞它,它照樣自開自落。這里有三個關(guān)鍵字:“自”,自有其“榮”,自有其生命的充滿,在淵明的世界里,菊是“自性”之根上綻放的花。不受外在干擾,它的美,來自自發(fā)自生、自本自根的本源性力量,也就是說,它不是等待外在光芒來照耀?!巴健保饺欢鵁o所獲得,無所領(lǐng)取,高名沒有它,羨慕的眼光跳過它,愛憐的情愫遠離它,但它還是這樣獨自開放,“徒”強調(diào)它的非目的性?!皹s”,興盛,美貌,榮名。淵明認為,欣欣之態(tài),倏忽而過。榮,就意味著不榮;開,就意味著落;存,就意味著不存??栈ㄗ月?,不住外相,獨求本真,才是“寒華徒自榮”的真正“榮”處?!独献印匪^“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是也。
另外,淵明的“徒”,除了無目的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非道德。人們談菊,常常將其作為道德的比附,以為隱逸之象征:菊開在秋日,甘為人后,幽淡的小花,沒有絢爛的顏色,不顯不露,含蓄蘊藉。從這種約束性方面去理解,究竟還是一種知識活動。然而淵明心中的菊,沒有約束,只開本分的花。
第二,“菊為制頹齡”。生命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疾速向著衰朽方向行進的過程,蕭瑟和衰落是生命的必然終點。人生如此,他手上的這朵菊也是如此。生之有盡,不要背負追求無限的沉重包袱;如這朵淡然的菊,自開自落,“空視”時世的運轉(zhuǎn),不知什么是長,什么是短。舉世都愛“重九”,九而重九,久而久之(人們以“九九”諧“久久”),長生久視,愛肉體生命的長久,愛名聲的延傳,愛那些宏大的敘述,到頭來,都是蕭瑟。
菊告訴人們的是“存,就意味著不存”的道理。淵明玩菊,玩的是蕩去永恒的智慧。他寧愿像一叢開在籬笆墻邊的野菊,愛它,與它同呼吸,與世界的氣息同在,這或許就是他所追求的永恒,一種沒有永恒的永恒感。菊,在他這里代表世界的本然生命邏輯,他要依照這樣的邏輯而存在。
第三,“淹留豈無成”。人生“棲遲”“淹留”,是客,是寄。生命是一段短暫的旅程。然而,清風明月,秋菊寒芬,自有“多娛”——無盡的快樂,自有“大成”——當下即圓滿。淵明的生存哲學,是為了尋回那失落的生命“飽滿”(他的“一生”概念,其實就是飽滿),享受此生的美好?!讹嬀贫住菲浒嗽伨眨骸扒锞沼屑焉?,挹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本帐峭鼞n之物、忘時之物,更是勸進生命之物。“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嘯傲此生,護持生命尊嚴,暢游生命樂趣,實現(xiàn)人生價值,這是他從淡逸的菊中得到的啟發(fā)。
這樣的思想,在徐渭那里得到進一步推闡。徐渭的《菊賦》,真是一篇妙文,通過菊的描繪,思考傳統(tǒng)藝術(shù)思想中一些關(guān)鍵問題:
第一,人們愛菊,是愛“我”眼中的菊,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而徐渭認為,菊“自爾時節(jié)”,萬物都有“自性”,不因人的意識而改變。他說:“當夫青陽發(fā)生,桃李盛花,名園如霰,上國如霞,嚶好鳥其載鳴,將何物之不化,胡爾類之自矜,乃偃伏其萌芽。迨寒氣之始肅,日馳騖乎南陸,云慘淡而無光,野何萌而不縮,爾乃自耀其孤標,眇賤同而貴獨。謂所性之若斯兮,或未必其盡然,夜不可以為夙兮,晨不可以為昏,茍榮悴之有時,奚爾類之能專?”菊花順著自然的節(jié)奏,春天來了發(fā)芽生長,沐浴日光雨露,秋天到了開花衰落,自爾時節(jié),乃“性之若斯”,就像黑夜不能為白天,早晨不會是黃昏,都是“性”之使然。任“性”而往,生命就會有寧定之力。
賦中云:“誰乎誰乎,芒芴曷常?春至麗日,秋臨抗霜,彼亦何熱,此亦何涼?惟付與之是聽,非知計之可詳。”人對于菊花,乃至大千世界之物,應(yīng)該“付與之是聽”——去諦聽世界的聲音,體驗它的自然節(jié)奏,而不是“知計之可詳”——根據(jù)人知識的、功利的目光,去分別它。
第二,人們愛菊,常常說去“賞菊”,欣賞菊的色、香、形,欣賞菊的美,菊是對象化的存在,獲得了被“賞”的機會。而徐渭此賦說菊花不因人而芳的道理。賦中云:“豈無人而不芳,亦胡庸以采佩。”如同倪瓚題蘭詩所云,“蘭生幽谷中,倒影還自照。無人作妍暖,春風發(fā)微笑”,花卉,并不因人的欣賞而具有意義,美丑是人知識的標準,以這樣的標準去決定好惡、取舍,是帶給人心靈惑亂的根源。
賦中有一段略設(shè)針砭,描繪文士賞菊的樣子:秋日盛榮時,“彼主人兮誰子,懷高廓兮心貞,秉圭璋之潔白,樹文學之干旌。則有幽人處士,墨卿逸史,候節(jié)序之高朗,知寒燠之迅駛,弭蓋于門,肅隊而至,或移觴而就筵,賦篇章而未已。爾則不以物驚,不以物喜,挺危朵而愈勁,舒正色而不媚,匪鉛華以事人,多君子之枉戾,豈無人而不芳,亦胡庸以采佩?!蔽娜搜攀可酚薪槭碌刭p菊,根據(jù)時間的“節(jié)序”、根據(jù)人的美丑標準,去觀菊,說菊花開謝的先后,說此菊和彼菊的差異,說高下尊卑的區(qū)隔。其實,菊花自在開放,不因“媚時”“事人”而改變,它有自己的“正色”,文士的“正色”又何在?
第三,人們愛菊,多半是由于“比德”的原因。在一個道德至上的國度,“物可以比君子之德”,常成為人們泛愛外物的出發(fā)點。香花異卉,因附和人的道德期許而得到重視。如說菊花是冷逸之主,所謂菊乃“花之隱逸者也”,隱逸的人最喜菊。徐渭說,“彼亦何熱,此亦何涼”,涼熱是人情感的賦予。又如人們說,菊花秋后開放,不附春榮。徐渭說:“將推之而不后,抑挽之而不前,彼蒼厚爾以遲莫,又何辭于末年。紛后先亦何心兮,避桃李之盛時……”菊花并沒有這種甘居人后的想法。再比如,人們常說菊有堅貞之志,有“不衰”氣質(zhì),所謂“抗素秋而挺茂兮,終焉保其不衰”。徐渭認為,這都是妄念:“至乃微霜襲宇,驚飆振帷,萼紺紫而不起,葉比次而下垂,闃閑宇兮無人,恍星月之懸輝……”菊花照樣在秋風中凋零,哪里有永不衰落的道理。
在徐渭看來,人們對待菊,乃至世界中的一切,應(yīng)該放下知識的計量、情感的棄取、德行的比附,而與菊,與這世界同在,歸復生命的本色,享受世界的至美。徐渭以一篇不同尋常的《菊賦》,來“抒忱”——表露他的人生哲學,所談的是崇尚自然本色的人生哲學,敷衍他“自爾時節(jié)”的思想,摒棄“逐時”的俗念,以超越時間、世俗,建立一種與大化流衍同在的生命存在模式。
徐渭在《牡丹賦》中也說:“此皆不以物而以己,吐其丑而茹其美,畔援歆羨,與世人之想成者等耳。若渭則想亦不加,賞亦不鄙,我之視花,如花視我,知曰牡丹而已。忽移矚于他園,都不記其婀娜,籍紛紛以紜紜,其何施而不可?!?/p>
圖 8 [ 明 ] 沈周 盆菊幽賞圖 紙本設(shè)色 24.3cm×338cm 遼寧省博物館
我之視花,如花之視我,一任其真,一任其自然而已,所謂“自是白頭饒野興,翻憐黃菊亦多情”,我與菊,與這世界,有情都在蕭散間,這也是淵明所開出的“菊為制頹齡”妙方的內(nèi)在立足點。(圖8)
三、引 桐
古人云,韻高于桐,人淡如菊,桐與菊,皆君子之物也。
前文提到陳洪綬的《眷秋圖》,以“祭時”為主題,畫面的主體部分是高大的青桐,青桐的老干與湖石融為一體,說世界的變與不變。陳洪綬《橅古雙冊》中有一頁《青桐高士圖》,所畫青桐也有千年萬年的感覺。青桐中包含有關(guān)時間的特別內(nèi)涵。(圖9)
圖 9 [ 明 ] 陳洪綬 橅古雙冊之青桐高士圖 克利夫蘭美術(shù)館
梧桐,本是兩種樹,梧是青桐,桐是泡桐,然在詩書中往往不分。北宋陳翥《桐譜》云:“詩書或稱桐,或云梧,或曰梧桐,其實一也。”梧桐一年有兩次花期,《桐譜》說:“其花開有先后,先者未有葉而開,自春徂夏,乃結(jié)其實,實如乳,尖長而成穟?!肚f子》所謂‘桐乳致巢’是也。后者至冬葉脫盡后始開,秀而不實,其蕊萼亦小于先時者。是知桐獨受陰陽之淳氣,故開春冬之兩花,而異于群木也?!?/p>
梧桐,對于士人來說,是美好的象征。晉夏侯湛《愍桐賦》云:“有南國之陋寢,植嘉桐乎前庭。闡洪根以誕茂,豐修干以繁生。納谷風以疏葉,含春雨以濯莖。”它得天地自然之氣成長,質(zhì)地細膩柔韌,枝干扶疏,向陽生長。所以《詩經(jīng)·大雅·卷阿》中有“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的描繪。梧桐,被視為吉祥之木,甚至被視為神木。霞光下或者月光里的碧梧滿地,就是中國人仰望的星空。
因為細膩柔韌的質(zhì)地,梧桐自古以來是琴材的上選?!渡袝分兴f的“嶧陽孤桐”即言此。陳翥《桐譜》說:“琴瑟之才,皆用桐?!崩钯R所云“吳絲蜀桐張高秋”(《李憑箜篌引》),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因為與琴瑟有關(guān),這種木又常被當作“和諧”的隱語。和諧是中國人最高的審美理想,琴瑟和諧,是人的美好期望。晉郭璞詩云:“桐實嘉木,鳳凰所棲。爰伐琴瑟,八音克諧?!卑拙右住稄U琴》詩說:“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蔽嗤┣偕?,這種純凈的、古老的、高雅的傳統(tǒng),傳遞的是“太古音”。
正因柔韌細膩,梧桐又成為溫雅人格的象征。《詩經(jīng)·大雅·抑》說:“荏染柔木,言緡之絲。溫溫恭人,維德之基?!边@柔木,就是梧桐?!缎⊙拧ふ柯丁吩疲骸捌渫┢湟?,其實離離。豈弟君子,莫不令儀?!蔽嗤?,是豈弟(愷悌)君子美好人格的象征?!肚f子·秋水》中的神鳥鹓,有高潔的品性,它“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好鳥來儀,梧桐承之。古語“空門來風,桐乳致巢”,乃《莊子》佚文,說的也是梧桐所具有的高逸不凡風姿。
青桐初引,還是青春精神的象征。如陳洪綬畫《眷秋圖》的高梧,深寓青春之意。東晉名士王恭和建武將軍王忱有交誼,王忱是詩人王坦之之子,神情瀟灑。王恭與友人聚會,如王忱不在,他便覺得恍然若失。《世說新語》寫道:“于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恭目之,曰:‘王大故自濯濯?!蓖豕б藻峦扔魍醭廊烁竦娜A美。李清照《念奴嬌·春情》詞有“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之句,春情盎然,新意勃勃,人置其中,神清氣爽,悠然有高蹈之志。
圖 10 [ 明 ] 崔子忠 云林洗桐圖 綾本設(shè)色 160cm×5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中國藝術(shù)中,梧桐是高逸精神的象征物。明崔子忠有《云林洗桐圖》(圖10),畫倪云林洗桐事。畫中參差嶙峋假山旁,有青桐一株,昂然挺立。青桐下有一童仆持刷,清洗梧桐。中段著一士人,飄然長須,衣著灑落,制度古雅,當為云林。云林在無錫的清閣,雅凈非常,閣外碧梧掩映,他常常讓人洗濯梧桐。秋風一起,梧桐凋零,他又囑家人以杖頭綴針,將葉挑出,不使壞損,挖香冢掩埋。故宮博物院藏云林《梧竹秀石圖》,畫中部有一假山,孤迥特立,綠竹猗猗,后面以一梧桐作背景,影影綽綽。正如張雨題詩所云:“青桐陰下一株石,回棹來看興未消。展圖仿佛云林影,肯向燈前玩楚腰?!鼻嗤赋雒髑逡詠砦娜怂囆g(shù)追求的“云林規(guī)范”。
古人有言,“松如老友,盡可聽其支離;梧似少年郎君,正宜賞其修潔”。碧梧青桐,是美之物。這樣一種神木,花開兩季,得天地陰陽之氣,象征著和諧、美麗、青春、純凈,幾乎囊括了人間一切美好的東西。然而美好的存在,也會消失在無垠時間里,而且越是美好的東西,越容易使人有爽然若失的感覺。文人詠桐,與其說詠青春,說美好,抒高致,倒不如說表露青春、美好瞬間即逝的憂傷:再美好的人生也是短暫的,再柔韌的樹木也會枯槁,再和諧的聲音也會響沉音絕。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映照的是人生命的慘淡。
所以,詩人藝術(shù)家常將梧桐與芭蕉同列,所謂梧桐雨,芭蕉葉,最傷心。溫庭筠《更漏子》云:“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朱淑真《悶懷二首》其二云:“芭蕉葉上梧桐里,點點聲聲有斷腸?!痹讟愕摹段嗤┯辍?,就是根據(jù)白居易《長恨歌》中“秋雨梧桐葉落時”等推展而成。
梧桐雨細,漸滴作秋聲,被風驚碎,裹孕著凄冷人生。元顧瑛《聽雨二絕》其一云:“涼風颯颯下庭皋,落盡梧桐雨未消。只道秋涼無著處,元來多半在芭蕉?!标惡榫R平生極愛芭蕉和青桐,其《卜算子·乞花》其三云:“墻角種芭蕉,遮卻行人眼。芭蕉能有幾多高,不礙南山面。??還種幾梧桐,高出墻之半。不礙南山半點兒,成個深深院。”他要透過芭蕉和梧桐,給自己一份清醒,去體會人生的美好和短暫。
元稹贈白居易詩云:“我在山館中,滿地桐花落”,白居易以《答桐花》詩贈之:“山木多蓊郁,茲桐獨亭亭。葉重碧云片,花簇紫霞英。是時三月天,春暖山雨晴。夜色向月淺,暗香隨風輕。行者多商賈,居者悉黎氓。無人解賞愛,有客獨屏營。手攀花枝立,足蹋花影行。生憐不得所,死欲揚其聲。截為天子琴,刻作古人形。云待我成器,薦之于穆清。誠是君子心,恐非草木情。胡為愛其華,而反傷其生?老龜被刳腸,不如無神靈。雄雞自斷尾,不愿為犧牲。況此好顏色,花紫葉青青。宜遂天地性,忍加刀斧刑?!绾斡写擞茫臏趲r坰?歲月不爾駐,孤芳坐凋零。請向桐枝上,為余題姓名?!?/p>
這么美妙的材木,能做出上等的琴,琴能發(fā)出美妙的聲音,撫琴弄操,人生如此美好,然而卻是這么短暫,這么容易凋零,這么容易受斧斤之害。梧桐雨,淚滴空階,丈量的是人生命資源的極度短缺?!叭痹聮焓柰?,月有圓缺,桐有榮枯,人有悲歡離合,生成變壞,是宇宙的定則,瞬息即逝的人生,將如何將息!“寒塘映衰草,高館落疏桐”(王維《奉寄韋太守陟》),難怪古人說“疏桐”,高華流麗,一陣秋風起,葉落滿地,一片東來一片西,稀稀落落,突出人生的無奈。
金農(nóng)《梧桐引》云:“金井轆轤空,苔階澀露濕梧桐。弱枝先墮,不待秋風。 吳宮夜漏,又添新恨,二十五聲中?!蔽嗤┯晗?,滴漏聲聲,他聽出了歷史的憂傷。
梧者,吾也。中國人通過梧桐,來看生命的真性,看人立定世界的道理。碧梧下的沉吟,是暗撫,也是自省。八大山人有一則書翰寫道:“靜幾明窗,焚香掩卷,每當會心處,欣然獨笑。客來相與脫去形跡,烹苦茗,賞奇文,久之,霞光零亂,月在高梧,而客至前溪矣。隨呼童閉戶,收蒲團,靜坐片時,更覺悠然神遠?!毕脊饬銇y,月在高梧,幾乎成為八大山人藝術(shù)的象征。南田題石谷《晚梧秋影圖》云:“丙寅秋日,石谷王子同客玉峰園池,每于晚涼翰墨余暇,與石谷立池上商論繪事,極賞心之娛。時星漢晶然,清霞未下,暗睹梧影,輒大叫曰:‘好墨葉,好墨葉?!蛑痹贰⒕奕?、房山、海喇點墨最淋漓處,必濃淡相兼,半明半暗,乃造化先有此境,古匠力為模仿。至于得意忘言,始灑脫畦徑,有自然之妙,此真吾輩無言之師?!毕脊饬銇y下的梧桐影,是中國藝術(shù)家會歸宇宙的示語。
古有“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的童謠。桐子落,使童子樂;童子樂,所面對的是桐子落。樂對桐子落,既說人生的虛幻,又說脫略這種虛幻的智慧。笑對人生,幻對美好,根除占有的欲望,一任大化流行,自有“落”中之“樂”。
圖 11 [ 明 ] 唐寅 桐陰清夢圖 紙本墨筆 62cm×30cm 故宮博物院
唐寅有一幅《桐陰清夢圖》(圖11),畫一人于青桐下清坐入眠,夢者面帶微笑。唐寅題有一詩于其上:“十里桐陰覆紫苔,先生閑試醉眠來。此生已謝功名念,清夢應(yīng)無到古槐?!碧评罟簟赌峡绿貍鳌份d,淳于棼夢到槐安國,娶了漂亮的公主,當了南柯太守,享盡富貴榮華。醒后才知道是一場大夢,原來槐安國就是庭前槐樹下的蟻穴,所謂“一枕南柯”。唐寅不畫古槐下功名欲望夢的破滅,易之以桐陰下的清夢,夢到一個清清世界中去,到一個沒有煩惱的世界中去。滔滔天下,熙熙而來,攘攘而去,利欲熏心,蠅營狗茍,骯臟不已,少有清凈,他要夢中尋,他的夢在青桐下。
霞光零亂,月在高梧,用這樣的態(tài)度流眄人生,應(yīng)時又不為時所縛——引桐,引出一個真性的“吾”來。
四、問 梅
問梅消息,是明清以來印家常拿來刻印的話。丁敬有一枚“問梅消息”印,是贈給畫家李方膺的。印款說:“通州李方膺晴江工畫梅,傲岸不羈,罷官寓金陵項氏園……有句云:‘寫梅未必合時宜,莫怪花前落墨遲。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予愛其詩,為作數(shù)印寄之,聊贈一枝春意?!卑蝗坏脑娨庠谶@枚“問梅消息”中蕩漾,問梅乎,問人乎?
梅是中國詩人藝術(shù)家心目中的圣物。問梅,追尋的是人生命存在的意義。五代北宋以來,中國藝術(shù)多在梅的暗香疏影中浮動,其中包含著特別的“時間糾纏”。
(一)從亙古中跳出的嫩蕊
圖 12 [ 明 ] 陳洪綬 吟梅圖 絹本設(shè)色 125.2cm×58cm 1649 年 南京博物院
陳洪綬有《吟梅圖》(圖12),古色古香,一高士坐在長長石案前,緊鎖眉頭,雙手合于胸前,做沉思狀。案上放一張空紙,以銅如意壓著,毛筆從筆架上抽出,硯臺里的墨也已磨好,似乎好句已從胸中涌出。他對面坐著一位女子,當是高士的弟子,女子注視畫面一側(cè)的女仆;女仆手上舉著花瓶,布滿冰裂紋的古瓶里插著梅枝,白色的嫩蕊正綻放,似乎可以嗅到梅花的香氣。在高古的世界里,兩人作詩作畫,各自吟出他們心中的梅。老蓮借著梅白桃紅,從時間的掙扎中跳出,從歷史的負累中跳出。
圖 13 [ 明 ] 陳洪綬 高隱圖(局部) 30cm×142cm 王季遷舊藏
老蓮的名作《高隱圖》(圖13),作于國破之后,一些報國無門的文人,逃命山林,這里沒有翳然清遠的林下風流,卻是寂寞的天空。一切都停止了,風不動,水不流,葉不飄,怪石上的清供,燃起了萬年不滅的香煙,一卷沒有打開的書卷,一盤沒有終結(jié)的棋局。
畫中令人印象極深的,是默然不語的世界里,童子事茶,輕扇爐火,爐火熊熊,而在萬年枯石上,有一個顯然被放大了的花瓶,花瓶中插著一枝梅花,枝上寥寥幾朵白里透出幽綠顏色的嫩蕊,在堅硬的、冰冷的、森然可怖的荒山中毫無畏怯地綻放,一點嫩白,要點醒一個世界,帶著萬年的寂寞旋轉(zhuǎn)。
(二)從熱流中逸出的冷朵
陳洪綬的梅是嫩的,金農(nóng)的梅卻是瘦的。金農(nóng)有題畫梅詩道:“一枝梅插缺唇瓶,冷香透骨風棱棱,此時宜對尖頭僧?!迸笥褏桖樢舱劦浇疝r(nóng)這種愛好:“折腳鐺邊殘葉冷,缺唇瓶里瘦梅孤。”瓶是缺的,梅是瘦的,氣氛是冷的,而人總是杳無蹤跡。
這位“枯梅庵主”(金農(nóng)之號),一生著意梅花,他的畫中,常是幾朵冷梅,點綴在歷經(jīng)千年萬年的老根上。瘦梅冷朵,是他的風色。他的梅圖常是這樣:“雪比梅花略瘦些,二三冷朵尚矜夸”,追求“冷冷落落”之韻,要“冒寒畫出一枝梅”,把梅的逸氣榨出來。他說,“硯水生冰墨半干,畫梅須畫晚來寒”,他要“畫到十分寒滿地”,才算滿足。他一生似乎就是這樣:“尚與梅花有良約,香粘瑤席嚼春冰?!彼嬛坊ǎ诰捉佬造`的春冰,于凄寒中體驗生命的麗景。
圖 14 [ 清 ] 金農(nóng) 梅花冊二十二開選六開 紙本墨筆 每開 25.8cm×33cm 1757年上海博物館
他贈一僧人寒梅,戲題詩道:“極瘦梅花,畫里酸香香撲鼻。松下寄,寄到冷清清地?!彼小堆┟穲D》,題識道:“雀查查,忽地吹香到我家,一枝照眼,是雪是梅花?”他真的用梅花來映照自己的靈魂,那宇宙中的清澈。(圖14)
這樣的感覺,在陳道復(號白陽)的梅花中也能讀到。不過與金農(nóng)追求冷不同,白陽更在意清逸的感覺。白陽的梅,透出雪夢生香的清氣。他有這樣執(zhí)著的念頭:人生如幻,梅也如斯,但梅的清逸卻是真實的、永在的。古梅殘雪自吹香,他畫梅,唯一的用意如李商隱詩所云,就在于“所得是沾衣”。他曾畫一枝梅,別無長物,梅枝沒有文人畫習見的枯朽和粗糲,而是細細畫來,含蓄而有骨力,數(shù)朵寒梅婉轉(zhuǎn)橫出,清逸絕塵。他有題梅詩云:“梅花得意先群芳,雪后追尋笑我忙。折取一枝懸竹杖,歸來隨路有清香。”他要伴著梅花的清香,走過人生的紅塵路,這是他生命的支撐??菝费┏?,是心的安頓之所。
白陽曾有詠梅詩云:“兩人花下酌,新月正西時。坐久香因減,談深歡莫知。我生本倏忽,人事總差池。且自得蕭散,窮通何用疑?”在雪夢生香的幻境中,他與友人把酒痛飲人生。似乎梅花的清氣也加入他們的交談中:梅花的清香浮動,是勉勵;梅花的高風絕塵,又是解脫。他有詩云:“早梅花發(fā)傍南窗,村笛頻吹未有腔。寄語不須容易落,且留香影照寒江?!辈皇峭庠诘拿坊?,而是心靈中的梅花,它是不落的。
(三)將真性冰封起來的凍梅
文人藝術(shù)家詠梅,還有一種傾向,就是要將梅打造成鐵石化身,他們似乎要將梅冷凍起來——歲月流淌,萬化皆殊,而被冷凍的梅是確定的、不變的。詠梅人常說這里有一種“古意”,蘊藏著古道熱腸。中國藝術(shù)中這“古梅”情結(jié),如佛經(jīng)上說那皺中不皺的真實,是人們所追尋的不壞真身。“山中古仙子,無言春寂寥”,古梅,將人間的真性冷凍起來,保留在寂寥中。明乎此,你就會理解《芥子園畫譜》談畫梅“一要體古,屈曲多年。二要干怪,粗細盤旋。三要枝清,最戒連綿”等說法的思想因緣。
倪瓚說,這凍梅,是真性的故鄉(xiāng)。他題友人柯九思的梅竹圖說:“竹里梅花淡泊香,映空流水斷人腸。春風夜月無蹤跡,化鶴誰教返故鄉(xiāng)?!痹诠琶返那鍤怆硽枥?,他騎著一只白鶴,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其題《墨梅》詩寫道:“幽蘭芳蕙相伯仲,江梅山礬難弟兄。室里上人初定起,靜看明月寫敷榮。”明月寫敷榮,照亮他歸家的路。
宋元以來,藝術(shù)家稱古梅為鐵佛。他們極力塑造梅花如鐵的面目,表達人間的柔情。石濤一生作過數(shù)百首詠梅詩,他在金陵、在揚州,常于冬去春來之頃,攜短筇,踏冰霜,去山林水涘中尋梅,這是他的精神之旅。他在梅花中發(fā)現(xiàn)了人間失落的真意,在鐵石面目里體得那一份人間柔腸。其詠梅詩寫道:
古花如見古遺民,誰遣花枝照古人。閱盡六朝無粉飾,支離殘臘露天真。便從雪去還傳信,才是春來即幻身。我欲將詩對明月,恐于清夜輒傷神。
前朝剩物根如鐵,苔蘚神明結(jié)老蒼。鐵佛有花真佛面,寶城無樹對城隍。山隈風冷天難問,橋外波寒鳥一翔。搔首流連邗上路,生涯于此見微茫。
這位勝國遺民,在鐵佛古梅中,發(fā)現(xiàn)一種不變的精神昭示。這梅花,照著古人,照著今人,它由歷史的滄桑濯煉而出,在支離殘臘——超越時間的境界里,露出生命的“天真”。他深感,自己在生涯路上流連蹉跎,有了這鐵佛相伴,便有了“微?!钡南M悴还陋?。像擔當《落梅》詩中所說:“才有春未半,不覺少清香。一點梢頭月,都成地上霜。蹇驢空躑躅,驛使獨彷徨。幸有孤山夢,猶存淺淡妝?!泵?,就是藝術(shù)家的一點真樸心。
漸江,自號古梅衲子,似乎就是古梅的化身。因為他的影響,清初以來徽派藝術(shù)似乎都打上了古梅的烙?。ㄈ缁张膳杈?,就是以古梅見長)。查士標曾說:“墨梅自逃禪老人后數(shù)百年,唯漸和尚獨續(xù)一燈,雖王元章猶遜其逸?!笨礉u江的梅畫,的確能感到查士標所言不虛。
上海博物館藏漸江《梅花茅屋圖》,作于1659年,題詩一首:“茅屋禁寒晝不開,梅花消息早先回。幽人記得溪橋路,雙屐還能踏雪來。”雪后初霽,天地同明,叢竹掩映,有茅屋數(shù)間,門前軒敞處,古梅老干斜斜,嫩枝如在雪中作舞。故宮博物院藏其《梅花樹屋圖》,也作于1659年,上題詩云:“雪余凍鳥守梅花,爾汝依棲似一家??尚覛q朝酬應(yīng)簡,汲將陶甕緩煎茶?!焙?、古梅、老屋,三者在清冷的世界里合為一體,這里包含著他的人生旨趣。真是凍鳥依凍樹,將其不變的心包裹起來。
圖 15 [ 清 ] 漸江 山水樹石梅花圖冊十開之一 安徽博物院
一年大雪,漸江正處行程中,舟車膠澀,無奈之下于一位陌生人家借宿,前后停留多日。這位姓蘇的朋友待之如老友,臨行時,漸江作一畫冊,作為報答。冊中有一幅(圖15),畫老梅枯枝一段,老枝上發(fā)出一新枝,梅花嫩蕊灼然在目。雪后初霽的感覺,人間的冰雪精神,都彌漫在這千年鐵干的嫩蕊中。查士標認為漸江梅作能體現(xiàn)出“以月照之偏自瘦,無人知處忽然香”的境界,驗之信然。
結(jié) 語
萬物都在陰陽氣息中浮沉跌宕,都是時間過程中的存在,是“時間之物”。絢爛的紅葉終究逃不過秋風的魔掌,后凋的菊花還是匿跡于寒冬里,凌霜傲雪的寒梅,在萬萼春深的氣息里,卻沒有了蹤影。
朱良志《四時之外》書影
沒有什么東西是不“壞”的,唯有一種東西可以不壞,那就是人不隨時而變的金剛不壞的心靈。中國藝術(shù)家睹物而興思,從“物哀”中度出,變“時間之物”為“忘時之物”,在短暫里程中引出綿長之懷,由脆弱存在中激發(fā)堅韌之心——“風回雨定芭蕉濕,一滴時時入晝禪”,他們在“漏”中聽出了“不漏”的智慧。
(本文選摘自朱良志《四時之外》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