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清華呈現謝磊明、方介堪、徐無聞的篆刻與交游

11月1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新展——“鐵筆丹華:謝磊明、方介堪、徐無聞篆刻藝術展”正式對外開幕

11月1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新展——“鐵筆丹華:謝磊明、方介堪、徐無聞篆刻藝術展”正式對外開幕,展出20世紀杰出篆刻家群體中謝磊明(1884-1963)、方介堪(1901-1987)、徐無聞(1931-1993)三位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和珍貴文獻,集中呈現他們的藝術造詣和學術觀念。展覽分為“磊廬延光”、“玉篆凝神”、“守墨燭明”、“交游有道”四個單元。

展覽現場


謝磊明(1884-1963)、方介堪(1901-1987)、徐無聞(1931-1993)是20世紀涌現的杰出篆刻家群體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們之間師弟授受、承先繼后,在深入汲取傳統(tǒng)養(yǎng)分的基礎上,對文人篆刻和篆書藝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他們的創(chuàng)作實踐展現出古典文藝的豐富美感和獨特魅力,同時也強調和重申了印學和書學的文化立場。

謝磊明、方介堪、徐無聞均為西泠印社社員,以篆刻名世,實則也都是博通諸藝的人杰。謝磊明自幼飽讀詩書,浸淫詞章,喜好戲曲和古典小說,其書溫文典雅、柔勁相成;方介堪的書法諸體兼善,亦時染丹青,題畫詩文常見自作,藝文修養(yǎng)相當全面;徐無聞在藝術上最為人稱道的是玉箸篆,尤以擬中山王厝器銘文書法獨步字林,他在詩詞、繪畫等領域也是深耕既久、多有創(chuàng)見,故而一直都有“全能”之譽。

1937年,張大千、方介堪、于非闇、黃君壁、謝稚柳等同游雁蕩


2023年是謝磊明逝世60周年、方介堪逝世36周年和徐無聞逝世30周年,西泠印社也迎來建社百廿周年,主辦方表示,此首度舉辦篆刻藝術主題展覽,通過大量篆刻原作、印蛻印譜以及相關書畫、信札、手稿、器物等文獻,期以觀照和講述現代篆刻史、鑒藏與交流史的一個重要面向,并藉此向保存金石、護持文物、研究印學、傳播藝術、熱衷教育的杰出學人和優(yōu)秀傳統(tǒng)致以由衷敬意。

展覽現場


“磊廬延光”

在西泠印社早期社員中,謝磊明(1884—1963)是一個被學界嚴重忽視的存在。近世溫州地區(qū)金石學術之興盛、篆刻藝術之發(fā)展,均離不開他的貢獻。謝磊明對方介堪有教誨提攜之恩,也是方介堪兩名堂弟方節(jié)庵、方去疾的岳父,以他為關鍵人物的這一兼具地域性和家族性特色的學人群體,以繼承和弘揚印學為己任,對20世紀篆刻史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展覽現場


謝磊明名光,一字烈珊,號磊廬,因得庋藏明孤本《顧氏集古印譜》,取室名曰“顧譜精舍”。他嗜古成癖,興趣集中在收藏印譜和印章,其本人和方氏兄弟的藝術均受惠于此。謝氏曾將所藏部分明清以來名家印作輯拓為《春草廬印存》,他勤于摹古和創(chuàng)作,早年學徐三庚,得其婀娜飄逸之姿,后轉效吳熙載、趙之謙、鄧石如等,出入浙皖、寢饋八家、遠溯秦漢,最終形成樸厚雅正、平淡高華的風格特質。謝磊明還常??s摹碑帖為印章邊款,皆為蠅頭小字、長篇巨制,每字點畫不失神采,與印文交相輝映。

本單元展陳謝磊明篆刻精品、藏印原件和書法墨跡,同時以圖片形式展示其若干邊款墨拓,由此呈現謝氏獨具一格的書刻藝術。

旁通二篆頫貫八分 3.6cm×3.6cm×5.6cm


天根月窟之巧牛鬼蛇神之奇 5.2cm×5.2cm×11.4cm 1946年


天根月窟之巧牛鬼蛇神之奇,印屏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4.8cm×4.8cm×13.5cm 1946年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印屏


謝磊明刻三家詩印款 3cm×3cm×9.2cm


“玉篆凝神”

作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篆刻家之一,方介堪(1901—1987)不僅在印學領域卓有建樹,亦畢生貢獻于藝術教育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他曾在故宮博物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茖W校、浙江美術學院、溫州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等處服務或任教,參與籌建溫州博物館和溫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并于1979年被推選為西泠印社副社長。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方介堪原名文渠,字溥如,后改名巖,字介堪,號介庵,室名玉篆樓、蟬園、晚香堂。早年師事任公衡、謝磊明等,游學上海后拜入趙叔孺門下,潛心汲古,同時遍結時賢,與張大千開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交誼。

方介堪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十分驚人,一生治印逾四萬方,上自周秦兩漢,下迄明清諸家,皆能窺攝神奧,尤擅擬漢玉印風格,清雅高峻,人所不及,鳥蟲篆印高古靈動,成就不凡。方氏為人勤勉,著述頗豐,除出版了大量個人印譜外,尚有《古玉印匯》《璽印文綜》《印譜過目考》《玉篆樓讀印記》等專著和文稿存世。

本單元展出方介堪尤具代表性的篆刻原印及印蛻、印屏、印譜,以及部分書畫、手稿和日用文具等,以有助于全面了解方介堪的藝術風貌和學術成果。

白巂(鵑)樓 8.4cm×8.4cm×11.5cm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3cm×3cm×7cm


方文渠印 1.5cm×1.5cm×4.4cm 1924年 


方介堪書畫篆刻用具


象軸留珍目錄


“象軸留珍”

張大千于1948年請方介堪為自己珍藏的二十幅歷代名畫刻治象牙軸頭,方介堪巧妙設計、精心篆刻,為每組兩件軸頭一面刻作品名稱、另一面刻“藏之大千”四字。作品全部完成后,方介堪即將軸頭原物交還張大千,僅留存拓本一份,后裝裱為冊,題名“象軸留珍”,并自述始末于冊前。1975年,謝稚柳應請為該冊題寫扉頁。

方介堪印屏 87.3cm×45.8cm 1985年 


方介堪《水仙圖》 112.5cm×55cm 1977年


張大千《小龍湫圖》 95cm×46cm


張大千《對鏡理妝圖》 114cm×48.5cm 1945年


“張畫方印”

1926年,經張大千老師曾熙的推介,方介堪獲交張大千,二人遂成莫逆之交。此后,張大千的常用印章亦多為方介堪所刻,時有“張畫方印”之稱,珠聯璧合,輝映近代藝壇。如本次展覽的展品之中,張大千《小龍湫圖》圖中所鈐朱文“張爰”、白文“張大千”姓名印以及朱文“山水因緣等于婚媾”閑文印,即為方介堪所刻;《對鏡理妝圖》中的“摩登戒體”,亦為方介堪所治,張大千常在所畫古典仕女、現代美人畫上鈐蓋這一內容的印章。

“守墨燭明”

在蜀中文化界享有盛譽的徐壽和徐無聞父子,均為博通經史詞章、兼善書畫篆刻的碩儒,他們前后相繼,寓道德學問于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書寫了一段文壇佳話。

徐無聞(1931—1993)本名永年,字嘉齡,后因耳疾更名“無聞”,齋名守墨居、燭明室、玉局邨舍等,其幼承庭訓,又問學于易均室、周菊吾、沈尹默、潘伯鷹、郭紹虞等先生,因深慕方介堪印藝,親往溫州執(zhí)禮拜師。徐無聞以《說文》為學問根基,精研小學,在金石文字、書法篆刻等領域造詣甚高,印風質樸典正,書法剛健淵雅,尤以玉箸篆、擬中山王厝器銘字蜚聲海內。徐氏曾長期執(zhí)教于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兼作唐宋文學和書法兩個專業(yè)方向的研究生導師,培養(yǎng)后學無算,所撰《甲金篆隸大字典》《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及合編之《殷墟甲骨書法選》《書法教程》等,皆度人金針、嘉惠學林,其印作則主要收入身后出版的《玉局邨舍印存》中。本單元遴選展示的徐無聞篆刻原石及書畫、拓本題跋等,充分體現出他在傳統(tǒng)藝術諸多方面的精湛修為,和其作為學者型書法篆刻家的突出特點。

歌商頌室收藏記 4.1cm×0.8cm×1.2cm 1960年


前身相馬九方皋 4.9cm×4.9cm×3.3cm 1983年


老子其猶龍耶 2.5cm×2.1cm×4cm 1988年


徐無聞節(jié)臨中山王圓壺銘文 118cm×45.5cm


樹石圖 80cm×34cm 1993年


“交游有道”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又謂“詩可以群”。傳統(tǒng)文人君子之交往,無不以藝文為紐帶和媒介,相與切磋琢磨、互勵互益,在此基礎之上產生流派、團體、藝風、學脈。謝磊明、方介堪、徐無聞三位先生遞相授受、前后契應,更不以地域為限制,廣泛結交其時最具成就和影響的篆刻家、書畫家、詩人、學者等,如吳昌碩、黃賓虹、章太炎、褚德彝、趙叔孺、陳叔通、經亨頤、何香凝、弘一法師、葉恭綽、馬衡、張宗祥、馬一浮、沈尹默、易均室、郭沫若、吳宓、徐悲鴻、劉海粟、潘天壽、張大千、夏承燾、沙孟海、潘伯鷹、戴家祥、趙樸初、夏鼐、謝稚柳、啟功、饒宗頤等,藉由他們,得以觀察20世紀文人交游與藝術發(fā)展史的一個重要側面。

方介堪書八十自壽詩并索和啟事, 52×75.8cm,1980年


本次展覽在呈現三位先生的個人創(chuàng)作之外,亦遴選他們與師友之間合作或酬贈的書畫、往還的信札,以及見證交游的相關文獻和器物等,希望據以呈現以他們三人為樞紐的藝術家群體及其互動,感受“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魅力和溫度。

趙叔孺致方介堪書札


黃賓虹、王師子致方介堪書札


張大千致方介堪索印書札 7.5cm×12.3cm 


1947年4月,方介堪(左二)與夏承燾、馬一浮、馬公愚等合影


易均室、徐無聞題跋豆沙關袁滋題刻拓本 130cm×42cm


展覽海報


此次展覽展期持續(xù)至12月10日。

(本文據主辦方提供資料綜合整理)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