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畫家王詵乃名門之后,雅好文藝,尤擅書畫,因于蘇軾交好,受烏臺詩案連累,與蘇軾雙雙遷謫邊荒,七年多沒能見到面。神宗死后,變法派倒臺,蘇軾重新得到起用,兩人才得以再見。久別重逢后的蘇軾和王詵二人又一起唱和賦詩,重啟宋代文士的藝文生活。其中,王詵的名作《煙江疊嶂圖》其后題跋留下了蘇軾和王詵的詩詞唱和,引為佳話。
本文節(jié)選自《宋風成韻——宋代社會的文藝生活》,作者以宋代各階層文化人的文藝故事為敘事主線,揭示宋代的審美意涵和生活情趣。
元豐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被關(guān)在御史臺獄一百多天的蘇軾,最后以“謗訕朝政”定罪,由神宗法外施恩,從輕議處,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蓖踉?、蘇轍和王鞏三人因與蘇軾交結(jié),情節(jié)惡劣,王詵被“勒停”,蘇轍和王鞏則被貶官,另外張方平、李清臣、司馬光、范鎮(zhèn)、錢藻、陳襄、劉攽、李常、孫覺、曾鞏、王汾、劉摯、黃庭堅等二十多人,屬知情不報,情節(jié)稍輕,被罰款了事。
蘇軾與王詵、王鞏俱相識于熙寧二年(1069年),當時蘇軾在京城,擔任開封府推官。王詵和王鞏都是名門之后,王詵的祖先是宋代開國功臣王全斌,王詵在這一年七月,剛剛迎娶了英宗的二女兒“魏國大長公主”。王詵雅好文藝,尤其擅長書畫,跟蘇軾愛好相同,尤為投緣。烏臺詩案后,蘇軾和王詵遷謫邊荒,七年多沒能見到面,直到神宗死后,變法派倒臺,蘇軾重新得到起用,被召回京城,于元祐元年(1086年)七月,實際上分別八年之后,兩人才得以再見。
王詵像 選自(清)顧沅 輯《古圣賢像傳略》
這次見面后,二人又一起唱和賦詩,王詵的詩今已不存,蘇軾的詩還在。詩前還有一篇小引”,說明了創(chuàng)作的背景,其辭曰:
“駙馬都尉王詵晉卿,功臣全斌之后也。元豐二年,予得罪貶黃岡, 而晉卿亦坐累遠謫,不相聞?wù)咂吣辍S杓日儆?,晉卿亦還朝,相見殿門外。感嘆之余,作詩相屬,托物悲慨,阨窮而不怨,泰而不驕。憐其貴公子有志如此,故和其韻。”
多年不見的老朋友,相見于殿門之外,感嘆一番之后,居然又寫起了詩。蘇軾的詩,其辭曰:
先生飲東坡,獨舞無所屬。當時挹明月,對影三人足。醉眠草棘間,蟲虺莫予毒。醒來送歸雁,一寄千里目。悵然懷公子,旅食久不玉。欲書加餐字,遠托西飛鵠。謂言相濡沫,未足救溝瀆。吾生如寄耳,何者為禍福。不如兩相忘,昨夢那可逐。上書得自便,歸老湖山曲。躬耕二頃田,自種十年木。豈知垂老眼,卻對金蓮燭。公子亦生還,仍分刺史竹。賢愚有定分,樽俎守尸祝。文章何足云,執(zhí)技等醫(yī)卜。朝廷方西顧,羌虜驕未伏。遙知重陽酒,白羽落黃菊。羨君真將家,浮面氣可掬。何當請長纓,一戰(zhàn)河湟復。
最難能可貴的是,兩人在遭遇不公與苦難之后,并沒有太多的埋怨。蘇軾回憶起在黃州的貶謫生活,并不覺得有多么憤恨不平, 只是覺得知己良朋不在身邊,稍微有些遺憾而已?!白砻卟菁g,蟲虺莫予毒。醒來送歸雁,一寄千里目”,這兩句意味最絕,前一句讓人感覺到詩人的豁達,生活再怎么苦,我也不當回事。后一句述說對親朋的思念,但詩人靠著歸雁,給自己裝上了一雙千里眼,意境宏大,氣勢高絕。
“悵然懷公子,旅食久不玉。欲書加餐字,遠托西飛鵠”,王詵乃將門之后,又是駙馬,本來過的是錦衣玉食的生活,因為被蘇軾連累,遭罷官流放。蘇軾擔心王詵受不了這樣的苦,想寫信勸他再難也要堅持下去,盡量多吃點飯,保重身體。
“謂言相濡沫,未足救溝瀆。吾生如寄耳,何者為禍?!保@句的境界,也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上句說到想寫點什么勸慰一下老友,但這個時候,說什么心靈雞湯也沒有意義,對朋友的困境其實也于事無補。這時詩人突然想通了,我們的生命不過是在身體里面短暫的寄居,什么是禍 ,什么是福,無所謂啦!
“不如兩相忘,昨夢那可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前塵舊夢,還是不要去想了。蘇軾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就是不把它當回事兒。
“上書得自便,歸老湖山曲”,最難的日子已經(jīng)過去,詩人買田陽羨,準備歸老田園?!肮曁铮苑N十年木”,他連自己的田園生活的日常畫風都想好了,種田植樹,好不自在?!柏M知垂老眼, 卻對金蓮燭”,命運就是這么奇妙,正當蘇軾心灰意冷之際,他又時來運轉(zhuǎn)了。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駕崩,變派法失去了最大的支柱,哲宗幼年即位,宣仁太后臨朝聽政,蘇軾他們這一幫當年反對變法的官員開始得到重用。當年六月,蘇軾結(jié)束了貶官生涯,被起用為登州知州。九月,朝廷下旨召他還京,升任禮部郎中。十二月, 他終于回到了闊別十多年的京城開封,當即又被擢升為起居舍人。
起居舍人雖然品級不高,只是從六品的中下級官員,但此官專用文學名臣,屬令人羨慕的清要之職。接著在第二年,即元祐元年(1086年)三月,他又被提升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為正四品,躋身中高級官員行列,且其職掌為草擬朝廷詔命,更為接近權(quán)力中樞, 是炙手可熱的職位。
這半年,升官之快,連蘇軾自己都覺得如在夢中。這時年過半百的蘇軾,迎來人生中的高光時刻。金蓮燭是皇帝夜間專用的照明 燈燭,以金蓮花外形做裝飾。唐代的翰林學士令狐绹,曾在便殿與唐宣宗長談,等他出門的時候,天色已暗,宣宗擔心他看不清路, 命內(nèi)侍拿著金蓮燭替他照亮歸路。這事一時傳為美談。蘇軾此處, 是運用金蓮燭這個典故,感嘆自己命運的奇妙,短短幾個月,就從貶謫罪臣,成了朝中紅人。
更奇妙的是,“卻對金蓮燭”一語,準確地預言了蘇軾自己宦海沉浮的巔峰生涯?!端问贰ぬK軾傳》中記載:“軾嘗鎖宿禁中,召入對便殿,已而命坐賜茶,徹御前金蓮燭送歸院?!边@是兩年后,蘇軾當上翰林學士后的故事,金蓮燭這個典故,在宋代以后,漸漸變成了蘇軾本人的經(jīng)典故事。后人一說起金蓮燭這個典故,想到的就 是蘇軾。如后來明代的張居正為萬歷皇帝編寫的連環(huán)畫版的帝王歷 史教科書——《帝鑒圖說》中就有“燭送詞臣”一節(jié),專敘其事。金蓮送歸,也成為明清時期所有中了進士、點了翰林的文臣們的夢想。
《帝鑒圖說》之“燭送詞臣”
“公子亦生還,仍分刺史竹”,回到京城的蘇軾,見到了王詵。經(jīng)歷了數(shù)年的磨難,身為貴公子的王詵,竟然扛了過來,蘇軾非常高興。這時的王詵已經(jīng)官復原職,擁有了高級武官的“文州團練使”職銜?!百t愚有定分,樽俎守尸?!?,心有余悸的蘇軾,還是擔心自己會不會再次連累王詵,于是委婉地勸他,不要再跟自己談藝論文了,應(yīng)該做他自己該做的事情?!拔恼潞巫阍疲瑘?zhí)技等醫(yī)卜”,寫詩作文,只不過是雕蟲小技,蘇軾想勸王詵,不要把心思放在文章上,要做就要做大事。
什么是大事呢?“朝廷方西顧,羌虜驕未伏”,西夏威脅大宋邊疆的安全,希望將門出身的王詵,能夠出馬幫朝廷解決西顧之憂。
蘇軾已經(jīng)開始幻想著王詵在前線統(tǒng)領(lǐng)大軍、揮斥方遒的場景了。安史之亂后,李白曾在重陽節(jié)觀看洞庭湖水軍閱兵,寫下了充滿戰(zhàn)場激情的詩句,“白羽落酒樽,洞庭羅三軍。黃花不掇手,戰(zhàn)鼓遙相聞”(《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蘇軾詩中“遙知重陽酒,白羽落黃菊”,用的正是李白詩中沙場點兵的典故。
據(jù)說,唐代相術(shù)大師袁天綱有一次碰到將門之子竇軌,見他“赤氣浮面”,臉上殺氣騰騰,知道他是個將才,但殺氣太重,于是勸他以后“為將勿多殺人”?!傲w君真將家,浮面氣可掬”,是蘇軾在“忽悠”王詵,好像是在說:“你看嘛,你出生在武將世家,將軍的氣質(zhì)一眼可見啊,不立功疆場可惜了。”當時宋朝正在西北跟西夏爭奪河湟地區(qū),“何當請長纓,一戰(zhàn)河湟復”,蘇軾順著前面的鋪墊,勸說王詵請纓出戰(zhàn),一定可以一戰(zhàn)功成,打下戰(zhàn)略要地河湟地區(qū), 立下不世之功。
哎!雖說蘇軾這些大忽悠的話,是為了保護王詵,讓他遠離文人士大夫活躍的文藝圈,以免再遭自己連累,可這個方法,似乎比被他連累更危險啊!王詵雖然是宋初開國名將王全斌的后代,因?qū)㈤T之故,一直掛著武職,但數(shù)代富貴之后,早已是翩翩公子,平日不過吟詩作文、書畫自娛,讓他去上戰(zhàn)場,不是讓他去送死嗎!還好王詵沒聽他的,后半生繼續(xù)在家寫字作畫,成為北宋中后期最有名的書畫大家之一。
王詵《煙江疊嶂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王詵的《煙江疊嶂圖》,是北宋后期山水畫的代表作之一,畫家以平遠布局,起首只露出淺岸一隅,而抬眼望去,江面遼闊,波心有漁舟泛泛如鷗。中幅峰巒迭起,前后拱揖,呈奇聳秀。山間煙云繚繞,百道飛泉,縈林絡(luò)石,下赴谷口。樓閣隱現(xiàn)于白云青峰之間。后段煙水迷蒙。全圖表現(xiàn)出“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云煙”“春風搖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的清空深秀意境。
在筆法上,王詵的用筆結(jié)合唐人勾斫法和宋代李成的皴利筆法,凝練清勁。樹木參用勾葉、點葉多種方法,層次參差,顯得蔥倩郁密。山巒敷染青綠重色,花青染葉,深墨漬澗,色澤鮮麗厚實,將唐人的古樸和宋人的精密融成一體,開創(chuàng)出宋代山水畫的新格調(diào)。
《煙江疊嶂圖》紙尾的蘇軾題詩
跟王詵一起被蘇軾連累得最慘的,還有王鞏。王鞏乃名門之后,是真宗朝宰相王旦之孫,年輕時曾跟著蘇軾學習,算是蘇軾的學生。兩個人關(guān)系非常親密。元祐三年(1088年)十二月十五日, 蘇軾在王鞏處看到他收藏的王詵所畫的《煙江疊嶂圖》,感嘆不已, 提筆于畫后題跋了古風長詩一首,詩曰:
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云煙。
山耶云耶遠莫知,煙空云散山依然。
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中有百道飛來泉。
縈林絡(luò)石隱復見,下赴谷口為奔川。
川平山開林麓斷,小橋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喬木外,漁舟一葉江吞天。
使君何從得此本,點綴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買二頃田。
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絕處,東坡先生留五年。
春風搖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楓翻鴉伴水宿,長松落雪驚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
還君此畫三嘆息,山中故人應(yīng)有招我歸來篇。
這首詩寫得情景并茂,氣韻縱橫,說不盡的酣暢淋漓,甚至連山川都有歡顏之色。此時的蘇軾,正是一生中在官場最得意的時候。就在這年年初,他以翰林學士之重職,負責主持了當年的科舉考試, 門人弟子匯聚于朝,又深得臨朝聽政的宣仁太后的器重,經(jīng)常參與 重大決策的議論,稱得上名滿天下、權(quán)重一時。當時的輿論甚至認為,以蘇軾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朝中的朋黨政治集團,號為“蜀黨”。蘇軾和他的朋友們,儼然已是一方政治勢力了。
官場得意,心情大好,這時的蘇軾,回憶起在黃州的貶謫生活,完全是另外一種心情?!熬灰娢洳谟慕^處,東坡先生留五年”,這句詩最值得玩味。在元祐元年(1086年)給王詵的那首詩里,黃州的形象,還是毒蛇毒蟲出沒的蠻荒之地,他只能用無所謂的心態(tài)來抵消黃州生活的不如意??稍谶@首詩里,蘇軾竟然開始夸贊起黃州的風景了,他把這場長達五年的貶謫,當成了桃源仙境的隱居。
在詩中,蘇軾借著描繪《煙江疊嶂圖》中的景致,說出了古代文人雅士心目中的神仙生活的理想居住地,看到這樣的人間勝景, 他不禁生出了想去這樣的地方買田閑居的感嘆——“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買二頃田”。王詵用他的畫筆,給士大夫們勾勒出了一個可以看得見的桃花源。
《煙江疊嶂圖》紙尾的王詵和詩
王詵知道蘇軾為自己的畫作題詩后,也來展露了一手詩才,他用蘇軾的原韻寫了首和詩,其辭曰:
帝子相從玉斗邊,洞簫忽斷散非煙。
平生未省山水窟,一朝身到心茫然。
長安日遠那復見,掘地寧知能及泉。
幾年漂泊漢江上,東流不舍悲長川。
山重水遠景無盡,翠幕金屏開目前。
晴云冪冪曉籠岫,碧嶂溶溶春接天。
四時為我供畫本,巧自增損媸與妍。
心匠構(gòu)盡遠江意,筆鋒耕遍西山田。
蒼顏華發(fā)何所遣,聊將戲墨忘馀年。
將軍色山自金碧,蕭郎翠竹夸嬋娟。
風流千載無虎頭,于今妙絕推龍眠。
豈圖俗筆掛高詠,從此得名因謫仙。
愛詩好畫本天性,輞口先生疑宿緣。
會當別寫一匹煙霞境,更應(yīng)消得玉堂醉筆揮長篇。
王詵的詩才不減畫藝,這首和詩,文辭奇麗、用典自然,說實話不輸蘇軾的原詩?!暗圩酉鄰挠穸愤?,洞簫忽斷散非煙。平生未省山水窟,一朝身到心茫然”,開篇就寫得極為奇崛,世人或許以為王詵畫的是他心目中的桃花源,可事實上此畫的誕生,是因為他受烏臺詩案牽連,被貶到漢江邊的均州(今湖北丹江口)被迫外出看世界的產(chǎn)物。均州在當時是比較落后的地方。離開繁華的京城,來到風物蕭瑟但風景絕佳的貶所,他一邊看著這煙江勝景,一邊站在岸上悵然若失。
貶謫的生活,對他來說是不堪回首的。京城的繁華,已是遙遠的過去,初到均州時,面對貶謫之地的漂泊生活,詩人常常站立在漢江邊上黯然神傷,“長安日遠那復見,掘地寧知能及泉。幾年漂泊漢江上,東流不舍悲長川”。蘇軾在詩里贊嘆畫中山水相間的勝景,“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中有百道飛來泉”,王詵卻反其意而用之, “掘地寧知能及泉”的呼應(yīng),開啟了五味雜陳的自嘲模式。
天天看到這樣人間仙境般的風光,王詵也慢慢釋懷了,“山重水遠景無盡,翠幕金屏開目前。晴云冪冪曉籠岫,碧嶂溶溶春接天。”這幾句詩,情景相生,情在景中,寫盡了漢江的山水之美,也寫出了詩人的悠然釋懷。
“四時為我供畫本,巧自增損媸與妍”,“蒼顏華發(fā)何所遣,聊將戲墨忘馀年”,王詵終于開始收拾心情,決定把眼前的景致用自己手中的筆畫下來,煙江的飄渺,疊嶂的厚重,靠著他的妙筆,從他的眼中被復制到了紙上。最后,因為蘇軾經(jīng)常勸他投筆從戎,他還不忘表明心跡,去打仗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愛詩好畫本天性,輞口先生疑宿緣”,將自己比作唐代詩畫雙絕的王維。
蘇軾讀了王詵的和詩后,大為贊嘆,并且覺得有點意猶未盡, 他說之所以還要再寫一首詩,一是為了讓世人知道王詵詩畫之美, 二是為了講述這幅畫背后的故事,三是為了盡朋友之道,“王晉卿作《煙江疊嶂圖》,仆賦詩十四韻,晉卿和之,語特奇麗。因復次韻,不獨紀其詩畫之美,亦為道其出處契闊之故,而終之以不忘在莒之戒,亦朋友忠愛之義也。”
蘇軾的和詩,其辭曰:
山中舉頭望日邊,長安不見空云煙。
歸來長安望山上,時移事改應(yīng)潸然。
管弦去盡賓客散,惟有馬埒編金泉。
渥洼故自千里足,要飽風雪輕山川。
屈居華屋啖棗脯,十年俯仰龍旂前。
卻因瘦病出奇骨,鹽車之厄?qū)幏翘臁?/p>
風流文采磨不盡,水墨自與詩爭妍。
畫山何必山中人,田歌自古非知田。
鄭虔三絕君有二,筆勢挽回三百年。
欲將巖谷亂窈窕,眉峰修嫭誇連娟。
人間何有春一夢,此身將老蠶三眠。
山中幽絕不可久,要作平地家居仙。
能令水石長在眼,非君好我當誰緣。
愿君終不忘在莒,樂時更賦《囚山篇》。
蘇軾這次和詩,是依次使用王詵的原韻,仔細看,這首詩每一句的韻腳都跟王詵那首和詩是一樣的。而王詵最初和蘇軾的詩,只是用韻跟蘇軾相同而已,顯然,蘇軾寫詩的技巧還是比王詵技高一籌的。
“山中舉頭望日邊,長安不見空云煙”,蘇軾的起句用典巧妙,立意高遠。相傳東晉南渡之后,有一天還是小孩子的晉明帝坐在父 親晉元帝的膝上玩耍。這時有使者從長安返回建康面見元帝,元帝 很關(guān)心地向使者打聽中原的消息,在得知中原喪亂之后,便潸然流 涕。明帝見父皇這么傷心,就問他為什么哭,元帝就將西晉滅亡、晉室南遷的慘痛歷史一一講給了明帝聽。
在對明帝進行了一番愛國主義的國恥歷史教育后,元帝在放松的時候就開始逗明帝玩了,元帝假裝一本正經(jīng)地問了一個“科普” 問題:“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明帝聽后,脫口而出:“日遠。不 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痹塾X得這個回答還蠻有意思的,暗喜 自己的兒子是個小聰明。第二天,元帝與群臣宴會,就想在大臣面前顯擺一下,又把這個問題拿出來問了明帝一遍,明帝這回卻說: “ 日近?!痹鄞篌@失色,頓覺顯擺失敗,忙問道:“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明帝卻淡定地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p>
王詵在第一次和詩時,曾借用晉明帝的這個經(jīng)典故事,表達了落魄的他,離長安和太陽都很遠的無奈。如果說長安是京城的話, 太陽就是皇帝,“長安日遠那復見”,意思是京城回不去了,皇帝也再也見不到了,這不免令人悲傷不已。而蘇軾則反其意而用之,“山中舉頭望日邊,長安不見空云煙”,太陽就在天空上掛著,哪怕是在山里面,也抬頭可見。這暗指皇帝的權(quán)威,無處不在,只要心里有忠君愛國之意,在哪里都可以做忠君報國之事,不必計較是在廟堂 之上,還是在江湖之遠。
“歸來長安望山上,時移事改應(yīng)潸然”,困境是暫時的,蘇軾開始安慰王詵,現(xiàn)在已經(jīng)回到繁華的京城,悲傷的事情已經(jīng)都過去了。
“管弦去盡賓客散,惟有馬埒編金泉”,前一句說的是王詵過去作為貴家公子在京城的生活,那時候高朋滿座、歌舞歡娛,好不快活。但在蘇軾看來,王詵的悲劇,正是被像自己這樣的狐朋狗友給害的,所以這句話是在勸他,這次回到京城后,就不要再呼朋喚友, 談詩論文,置酒高會了。
那么在蘇軾看來,王詵的日子應(yīng)該怎么打發(fā)呢?
西晉外戚王濟,世家大族出身,生性豪侈。當時洛陽作為西晉王朝的京城,地價昂貴,可他有一次竟斥巨資買了一塊地,不修房子,不搞開發(fā),居然拿來做“跑馬道”,而且為了炫富,還金錢鋪地,閃瞎人的雙眼。這是在給王詵舉例子,“晉卿兄你看嘛,什么叫公子哥該過的日子,這就是大富大貴該有的樣子!”
“渥洼故自千里足,要飽風雪輕山川”,渥洼是一種神馬,千里馬的性能,只有跑起來才能顯露出來?!扒尤A屋啖棗脯,十年俯仰龍旂前。卻因瘦病出奇骨,鹽車之厄?qū)幏翘臁保耙痪渲v的是王詵早年貴公子的富侈生活,埋沒了他的才華,后一句說的是他因烏臺詩案牽連被貶,這可能是上天給他一個成長才學的機會。
遷謫離京,于王詵而言,雖然吃了些苦頭,卻也大有收獲。這讓他猶如駿馬脫韁一般,真正發(fā)揮出自己在藝術(shù)天賦上的神思妙想。他從此馳騁于江山荒原之上,真正領(lǐng)會到了山川風物之美?!帮L流文采磨不盡,水墨自與詩爭妍。畫山何必山中人,田歌自古非知田”,貶謫之難,成了他脫胎換骨的契機。這時的王詵,已是詩、書、畫三絕占其二,振起了畫壇三百年,“鄭虔三絕君有二,筆勢挽回三百年”。
(宋)佚名《乞巧圖》局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最后,蘇軾感謝王詵以鬼斧神工的畫筆,讓煙江之景能夠長在眼前,“能令水石長在眼,非君好我當誰緣”,這是王詵這位朋友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而作為王詵的朋友,蘇軾也必須盡一下朋友之義,就是提醒他。他用齊桓公不忘在莒和柳宗元感賦《囚山篇》的典故,勸告王詵,發(fā)達之后要不忘當年初心,得意之時常想失意之際,“愿君終不忘在莒,樂時更賦《囚山篇》”。
《宋風成韻》 浙江大學出版社
王詵讀了之后,大受感動,他說:“子瞻再和前篇,非惟格韻高絕,而語意鄭重,相與甚厚,因復用韻答謝之。”這次他嘗試的“次韻”寫法,用蘇軾和詩的(其實也是自己第一次和詩的)韻腳順序再和了一首詩。最后,我們用王詵寫給蘇軾的這首和詩結(jié)束本章吧:
憶從南澗北山邊,慣見嶺云和野煙。
山深路僻空吊影,夢驚松竹風蕭然。
杖藜芒屩謝塵境,已甘老去棲林泉。
春籃采術(shù)問康伯,夜灶養(yǎng)丹陪稚川。
漁樵每笑坐爭席,鷗鷺無機馴我前。
一朝忽作長安夢,此生猶欲更問天。
歸來未央拜天子,枯荄敢自期春妍。
造物潛移真幻影,感時未用驚桑田。
醉來卻畫山中景,水墨想像追當年。
玉堂故人相與厚,意使嫫母齊聯(lián)娟。
豈知憂患耗心力,讀書懶去但欲眠。
屠龍學就本無用,只堪投老依金仙。
更得新詩寫珠玉,勸我不作區(qū)中緣。
佩服忠言匪論報,短章重次木瓜篇。
【本文節(jié)選自黃博《宋風成韻——宋代社會的文藝生活》(浙江大學出版社),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