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以其恢宏的世界觀引起現象級討論后,《異人之下》《西出玉門》《虎鶴妖師錄》等一批奇幻題材網絡劇隨之播出,持續(xù)激發(fā)了觀眾對中國式奇幻影像的關注?!捌婊谩边@一概念本就是我國傳統(tǒng)文藝敘事的重要類型,當其以影像的形式進入大眾視野,就具備了召喚文化認同和想象本土世界的題材優(yōu)勢。那么,傳統(tǒng)文化從哪些維度涵養(yǎng)及賦能奇幻劇創(chuàng)作?反之,該類劇集又可以為中華文明的現代表達與創(chuàng)新帶來何種可能?這一雙向路徑中涌現的亮點與問題均值得思考。
審慎把握改編文本源的故事特質與藝術規(guī)律。奇幻題材網絡劇往往依托一定的現實或歷史背景,施以符合中式審美心理的奇觀想象,其創(chuàng)作大都改編自現象級網絡文學IP作品,作為改編文本源的原著為劇集提供了內容引擎、精神提掣的核心作用。如果將一部奇幻劇由網絡文學到劇集的改編成型,視為一個本身蘊含傳統(tǒng)敘事框架和審美肌理的文化產品,那么其受眾的接收與反饋,就是一個迎合網絡傳播——實質上滿足自我對傳統(tǒng)文化消費的需要。
在改編過程中,“文學情節(jié)”與“影像蒙太奇”簡單地復制既不能疊加戲劇張力,也有悖不同媒介形態(tài)的藝術表現規(guī)律。如何有效兼顧“文學”的精神主脈與“奇幻”的視聽構建?
《西出玉門》劇照
一方面,對于關鍵情節(jié)的還原不宜過度儉省筆墨。改編自網絡作家尾魚小說的現代奇幻劇《西出玉門》《司藤》,貫穿了原作中“西出玉門去,沙漠流西歸”“想重新做回人,想重新見到司藤”的文學意旨,使得葉流西、司藤等形象始終縈繞著以悲情為底色的攝人美感。再如具備較高“原著粉”基礎的古代奇幻劇,無論是《將夜》的“春風亭之戰(zhàn)”,還是《慶余年》的“范閑殿前吟詩”,這些“名場面”改編的成功既源于對文學作品中“燃”“爽”段落的還原,又在特定的“戲劇場”空間內完成了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解構與重構,從而激活觀眾血脈里深藏的文化基因。
另一方面,建構影視造型的奇觀特色,適當的“二創(chuàng)”可以形成故事情節(jié)的補充與升華?!懂惾酥隆分?,貫穿十余集體量的羅天大醮比武創(chuàng)設了“獅子吼”和“天眼通”兩位賽事講解員的角色,其在鋪墊一種網絡競技氛圍的同時,運用“解說”的游戲技巧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有效調配戲劇張力。一些奇幻劇通過特殊的人物裝扮、職業(yè)動作等彰顯文化標識,《異人之下》《西出玉門》等劇涉及的“方士”“術士”本就沾有因果報應、天命觀念的色彩,這種源于本土的命理觀與功法通過影像特效得以具象再現,如關押異獸的“博古妖架”、推演命理的“風后奇門”、異能幻化的戲曲扮相等,這些視聽律動融于波譎云詭的敘事節(jié)奏,共同繪就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印象,形成隸屬于本土奇幻的感官震撼。
《異人之下》劇照
著力找尋與古為新的情感結合點。對于奇幻題材劇而言,“異世界”的情感表達同樣是一個立足本土經驗、從歷史連接當下的機制,所謂“駭人之事用近人之筆”,劇中人物超越性的傳奇色彩來自現實性的生活本源。這就意味著大眾觀劇習得的情感既是文化性的,也是時代性的。如國產奇幻動畫《靈籠》將末世生存的希望引向了“天人合一”的修煉方式,提供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考;《中國奇譚》則向傳統(tǒng)志怪故事取經,重新拾取由山水畫形式構建審美空間的可能。
在一些奇幻題材劇中,生硬的穿越橋段、刻意的命運巧合、違和的臺詞設計等往往會使得故事時空虛假、懸浮,此間,制造一定的萌感、趣味反而有助于增添作品的“煙火氣”,達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的效果。如《異人之下》為打破“生活”與“異能”的次元壁,設置了天師張之維熱衷網游與奶茶的愛好、隱士諸葛青的演藝明星身份,以及參加羅天大醮需要購買龍滸山風景區(qū)門票等細節(jié),使異人形象不著痕跡地融于現代社會的鏡像;《司藤》通過增設司藤抓娃娃、辦身份證等場景,讓這一跨越時空與種族的角色更為人性化、立體化。由此可見,奇幻題材劇植入當下社會具有共通性、時尚性的文化元素,可以使得戲劇旨趣抵達觀眾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審美品位。
突出描畫民間英雄的成長式群像圖景。在傳統(tǒng)文化的賦能下,劇中人物理想的塑造及其成長模式的書寫,更容易使其成為當下觀眾填充空虛、弛解苦悶、鏡鑒己身的精神載體。中華文化把人安放在“天下”之中,受“廟堂”或“江湖”語境規(guī)約的人生理想是奇幻故事必不可少的核心質素,而創(chuàng)造一種忠于理想的人格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挫折的阻礙是一個必要的方面,但光是挫折還不夠,這種理想與現實的沖突需要以不同人物關系的沖突來塑造主要人物的意志。由此,群像描摹成為奇幻劇突出正面人物中英雄人物的主要方式。
《唐朝詭事錄》劇照
應當說,奇幻劇群像式的創(chuàng)作模式有其歷史肌理,如國產網絡劇的發(fā)展期,其內容大都表現小人物的成長故事,這種“草根”個體的成長往往需要通過其他角色的“幫襯”凸顯其性格和身份的轉變。在奇幻題材劇的創(chuàng)作嬗變中,“草根日?!钡闹魅斯蜗笾饾u演化為富有民間色彩的“平凡英雄”。如《唐朝詭事錄》《虎鶴妖師錄》雖以古代為背景,但因在探尋迷案的經歷中注重“官民聯袂”的合力,基層衙役、市井百姓不再是單一臉譜的配角,而是顯現為懲惡揚善、降妖除魔的英雄群像,從側面反映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實踐與推動作用。成長式的群像寫照賦予了奇幻題材劇角色形塑的多樣性,既在共性層面表現出奇能異士不桎梏于門派之分、正邪之別,奔赴絕頂的問道歷程,又在差異性層面滋養(yǎng)各個人物獨特而鮮明的性格。
文明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文化,以傳統(tǒng)文化為母題,就需要文藝創(chuàng)作者以守正創(chuàng)新的正氣和銳氣,深刻發(fā)掘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深刻內涵與獨特優(yōu)勢,熔鑄成“滿天星斗,百川歸?!钡男聲r代文藝氣象。盡管當下一些奇幻題材作品在故事節(jié)奏、影像質感、人物立像等方面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但該類題材致力于從藝術想象和情感通聯中建立傳統(tǒng)和當下的對話,以其獨特魅力傳承文化精神的嘗試與探索,仍值得大眾期待。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助理研究員,北京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本文原載于《文藝報》2023年10月18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