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法中老師在《看見藝術(shù)家》中談?wù)摲鹛m德斯畫家魯本斯時,提及17世紀(jì)的歐洲藝術(shù),說“《圣經(jīng)》題材越來越少,假托著古希臘神話的現(xiàn)實題材越來越多。這一點從魯本斯身上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钡蛟S是囿于篇幅,我在那本書上只看到魯本斯兩幅關(guān)于希臘神話的主題,其中一幅是《掠奪西普斯的女兒》,另一幅是大家更為熟悉的《麗達與天鵝》。魯本斯作為最成功的巴洛克藝術(shù)家與希臘神話的關(guān)系在我的想象中持續(xù)了數(shù)年,直到我讀到崔瑩的《遇見眾神》,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才成了現(xiàn)實。因為魯本斯的名字出現(xiàn)得如此頻繁,我不由得數(shù)了一下其中魯本斯關(guān)于希臘神話的畫,共46幅,從第一篇宙斯貫穿中間眾神到最后一篇阿喀琉斯,幾乎都可以看到魯本斯的畫。這些畫讓這些年對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幾乎爛熟于心的我一下子扎進書中,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文字與畫都沒有錯過,那種熟悉與不熟悉相互交替的節(jié)奏讓我對這本書幾乎是手不釋卷。熟悉的是眾神的故事,不熟悉的是作者周游世界在各地博物館、花園、城堡等地看到的與這些故事,人物相關(guān)的畫,雕塑,以及延亙至今的故事。
魯本斯
作為本碩博一路的英語專業(yè)生,我被灌輸了無數(shù)次的一個思想就是,希臘-羅馬文明與希伯來文明這“兩希”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在西方文明中舉足輕重。多年以來一點一滴的學(xué)習(xí)累積無不在證明著這一點,文學(xué)作品、藝術(shù)作品、文化運動等等,甚至是今天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品牌等等?!队鲆姳娚瘛愤@本書迷人之處在于“遇見”二字。它不是人云亦云,各種炒冷飯的故事再現(xiàn),而是在對故事點到為止的基礎(chǔ)上更多地展現(xiàn)作者與眾神的“遇見”。作者在文學(xué)作品、藝術(shù)作品、文化運動,在生活用品品牌中,在行走的途中遇見我們熟悉的角色,用她自己的角度來闡釋她眼中越來越生活化世俗化的曾經(jīng)高大的神。所以這些神話故事,在作者這里不僅僅是傳說,它們穿越時空,在與她的相遇中有了極濃的個人色彩,也變得更加生動,更加靠近我們。講這些故事,太容易陷入掉書袋這一毛病了,但是作者的這一角度,使得與這些神話故事密切相關(guān)的作家,如荷馬、奧維德、莎士比亞、雪萊、尼采等等,畫家,如波提切利、提香、卡拉瓦喬、普桑與魯本斯等,都輕而易舉地成為作者敘述的一種陪襯,否則太容易進入到一種讓人忍不住打哈欠的困境中了。我想,所有這一切的背后是作者極強的好奇心,極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對生活的極大熱情。每次想到希臘羅馬眾神,除了與他們相關(guān)的生生不息的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我更多想到的是殘破廢墟般的神廟,是殘缺不全的雕塑等等,想到的是海子在《九月》里寫到的“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但這本書又一次栩栩如生地把他們帶到了我的世界里。
作者極具個人特色的遇見讓書寫多了很多具體與生動之處。作者個人的視角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在維也納美泉宮花園里看到的女戰(zhàn)神雅典娜雕像,在佛羅倫薩看到的海神波塞冬和海豚的雕像,在英國國家美術(shù)館看到的酒神雕像,在蘇格蘭德拉蒙德城堡花園看到的谷物女神浮雕等等。以谷物女神得墨忒耳為例,作者在浮雕中看到谷物女神懷抱著一捆小麥。在這樣的基礎(chǔ)之上,她向我們很流暢地介紹了與小麥這一代表物相關(guān)的油畫,從美國國家美術(shù)館中洛可可風(fēng)格畫家讓· 安托萬· 瓦托的油畫《克瑞斯(夏)》(克瑞斯為得墨忒耳在羅馬神話中的名字)中的小麥元素,到斯德哥爾摩宮廷畫家格奧爾格·恩格爾哈德·施羅德的油畫《克瑞斯》中大束的小麥,再到佛蘭德斯風(fēng)俗畫家揚·米爾的《克瑞斯、巴克科斯和維納斯》(分別是希臘神話中谷物女神得墨忒耳,酒神狄俄尼索斯,愛神阿佛洛狄特在羅馬神話中的名字)華中谷物女神左腋下抱著的以及頭上束著的顯眼的小麥。在這樣的油畫介紹完之后,作者還解釋了最后一幅畫的深意“離開克瑞斯和巴克科斯,維納斯將變得冷漠無情”,作者繼而解釋說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沒有溫飽就難有甜蜜的愛情”。這樣一來,我們無論如何是忘不掉小麥與谷物女神之間的關(guān)系了。而在我們閱讀的過程中,一點都不覺得冗贅,反而覺得印象會被一遍遍加深,到最后我們熟悉的溫飽與愛情的關(guān)系出來之后,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眾神與我們的生活也很近的嘛!作者就是用這種有趣的方式把與眾神有關(guān)的故事講述給我們聽,而對我來講,就是在這些熟悉與不熟悉的內(nèi)容之間調(diào)整著自己的閱讀節(jié)奏,品嘗著閱讀的興趣。
說起不熟悉的內(nèi)容,我特別想提到的一點是,作者對大家都很熟悉的神話人物與故事的不熟悉之處的提及。這種提及或許是有意的,也或許是無意的,但有不少地方回答了我之前閱讀過程中的疑惑,給了我很多恍然大悟的時刻。第一點是有關(guān)希臘神話中火神赫菲斯托斯的。關(guān)于火神我更了解的是他用鐵網(wǎng)網(wǎng)住偷情的妻子阿佛洛狄特與戰(zhàn)神阿瑞斯的故事,他打造潘多拉的故事,以及他受阿喀琉斯之母海洋仙女忒提斯之命為阿喀琉斯打造盾牌的故事。前兩個都好解釋,對待自己在婚姻關(guān)系中所受到的不忠他當(dāng)然要做點什么,宙斯是他的父親,他也沒有理由不接受命令打造潘多拉,那么他為什么那么熱心幫助忒提斯幫阿喀琉斯打造出舉世聞名的盾牌呢?英國詩人奧登在《阿喀琉斯之盾》中的第一行就寫“她從他肩上望過去”,她是忒提斯,他是赫菲斯托斯,這一行描寫的是忒提斯看著火神為自己兒子打造盾牌的畫面。荷馬在《伊利亞特》中提到過一句火神看到忒提斯時說過一句“她曾救過我”,但這句話也很模糊,她又是怎么救的他呢?在《遇見眾神》這本書的一開始,我就找到了答案,書中說忒提斯在赫菲斯托斯的生母赫拉嫌兒丑扔下奧林匹斯山時,救了他,把他藏在大海深處的洞穴里,撫養(yǎng)他長大。那句荷馬說的“她曾救過我”一下子得到了很豐富的闡釋。我也恍然大悟到,原來對于赫菲斯托斯來說,忒提斯的角色無異于養(yǎng)母,那么他無論如何全力以赴答應(yīng)忒提斯的要求就解釋得通了。他為阿喀琉斯打造舉世無雙的精美盾牌也是在情理之中了。當(dāng)我再看作者在書中所選用的魯本斯那幅《忒提斯從赫菲斯托斯手中接過阿喀琉斯之盾》畫時,就明白了赫菲斯托斯交給忒提斯盾牌時的恭敬與心疼。他知道養(yǎng)母的兒子即將面臨的無人甚至是神都無法掙脫的宿命,但也只能盡自己最大可能幫她,幫他一把。另外一處解開我多年疑惑的是作者在介紹灶神赫斯提亞時。首先,這個女神與宙斯、愛神、戰(zhàn)神、火神等比較起來,相對沒有那么顯眼。所以這一點本身就讓這一章比較吸引人。其次,作者特別提到維斯塔(赫斯提亞在羅馬神話中的名字)貞女對英法王室的影響時,解答了我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一幅油畫多年以來的疑惑。這幅畫也出現(xiàn)在了書中,是喬治·高文所畫。我一直很好奇女王左手中拿的像一個鐵盤的東西是什么,為什么要拿那個東西,有什么意義。在作者解釋灶神的貞潔,以及那個鐵盤其實是個篩子時,我有一種醍醐灌頂?shù)母杏X。作者解釋說,那個篩子曾經(jīng)被維斯塔貞女一滴不漏地把臺伯河的水端到了維斯塔神廟來證明自己的貞潔。一生未嫁的伊麗莎白女王也一直有貞潔女王的稱號,難怪她手中要有那么一個篩子。第三,作者提到其中一點,與眾神的世俗化有很大關(guān)系的一點。就是商業(yè)守護神赫耳墨斯與奢侈品牌愛馬仕的關(guān)系。我一直以為愛馬仕就是用的赫耳墨斯的名字,從來不知道原來它的創(chuàng)始人的姓氏也是赫耳墨斯。這樣的知識或許是冷知識,但依然有趣。當(dāng)知識和信息的漏洞這樣一點點被悄無聲息補上時,感覺非常美好。
貝索萊特·弗萊馬爾《阿喀琉斯的腳踵受傷》
除了一些知識漏洞被補上,這本書還會讓我,或許與我類似的讀者,重新思考一些我們已經(jīng)固有的知識。在本書的最后一章關(guān)于阿喀琉斯的故事中,作者追溯了“阿喀琉斯之踵”的說法。她特別強調(diào)了一點,荷馬史詩中并沒有提及這一點。讀到這里時,首先出現(xiàn)在我腦海中的是,怎么可能呢?雖然已經(jīng)記不太清楚幾年前讀過的這部偉大史詩的具體細節(jié),但我認為,阿喀琉斯幾乎作為《伊利亞特》的大主角,其致命弱點這一點即使在《伊利亞特》中沒有被提到,在《奧德賽》中講的一些后續(xù)故事還是很有可能會提到的。帶著這種懷疑的精神,我又翻開了我書架上的《伊利亞特》與《奧德賽》。果然在《伊利亞特》中,最接近阿喀琉斯之踵的是,第特洛伊大王子赫克托耳幾乎喪命于阿喀琉斯手下時,所說出的預(yù)言性的話,他說,阿波羅與帕里斯會為他的命運復(fù)仇。但如何否丑,赫克托耳沒有提到。但赫克托耳說到的這一點在《遇見眾神》這本書中的一幅貝索萊特· 弗萊馬爾的畫作《阿喀琉斯的腳踵受傷》中得到了最直觀的體現(xiàn)。尤其是在對這幅畫的具體部分進行特寫性介紹時,特別提到了阿波羅如何指點帕里斯將箭射向阿喀琉斯的腳踵。我又去《奧德賽》中找,《奧德賽》中的阿喀琉斯出現(xiàn)時已經(jīng)在冥府的魂靈,即使在那里看見阿喀琉斯的奧德修斯稱贊他是那里的王子,阿喀琉斯還是嘆息說自己更愿意生活在大地之上,哪怕是作為一個沒有什么地產(chǎn)的人為別人勞作,而不是作為離去之人生活在冥府。但整個對話也并沒有提到他是如何來到了冥府。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難道書寫特洛伊戰(zhàn)爭的荷馬對這一點一無所知嗎?還是說,他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阿喀琉斯死于阿喀琉斯之踵已經(jīng)是人盡皆知的事情而不值得在書中一提?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個特別值得思考的問題。這也是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自己固有的認知的其中一個例子。
《遇見眾神》
作者無論是提出這些信息還是講故事時幾乎都有畫作來支撐。而且這本書在用經(jīng)典名畫來支撐信息點時,除了對畫作的詳細生動的解讀,還有對畫中某部分的特寫與詳解,這也是與書中神或人的命運緊密相連的。比如在講取金羊毛的伊阿宋的故事時,我們大部人熟悉的是他與幫助他取金羊毛立下汗馬功勞的妻子,女巫美狄亞的愛恨情仇。作者在講述這個故事時,用了居斯塔夫·莫羅的一幅《伊阿宋和美狄亞》來讓這個故事更加生動。除了講解這幅畫的總體特點以外,還取了這幅畫中的五部分一一解釋其含義,比如美狄亞右手拿著的小瓶以及身上纏繞的植物得到了特寫與解釋,說是這是她強大巫術(shù)的象征,也暗示著她未來會對情敵下毒,而他們旁邊的柱子上的字也得到了特寫,那上面的字說明他們之間的沖突與悲劇已經(jīng)在平靜的畫面之下暗流涌動。這并不是唯一的一幅畫得到如此詳細的解讀,所以在我看來,我們除了在看故事之外還受到了一些藝術(shù)熏陶。日后在哪個博物館,在我們行走的途中,再看到這些畫作,雕塑等等,我們不再會是一無所知。作者在關(guān)于雅典娜的那章中,因為頻繁用到了魯本斯所畫的女子的畫作。她在分析《帕里斯的評判》這一幅畫時,特別提到了“魯本斯式女人”的豐腴健碩,凹凸有致。因為只是那一章就引用了五幅魯本斯的女性畫,所以也很直觀地讓我們看到魯本斯的繪畫特點。再加上作者曾經(jīng)在另外一個地方提到魯本斯以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為模特作希臘神話主題的繪畫,會進一步證實了張法中老師在《看見藝術(shù)家》中所描繪的他認為“完美”的藝術(shù)家對妻子的愛。《遇見眾神》沒有提到這一點,但作者用的畫都證實了張法中所說的魯本斯這位對第一任妻子伊莎貝拉與孩子,以及伊莎貝拉亡故之后娶的第二任妻子,伊莎貝拉的侄女與孩子的深深愛意??梢哉f,魯本斯把女神拉下神壇,也可以說,魯本斯把妻子與孩子們放上神壇。這本書所展現(xiàn)他的畫中的明亮的色彩,豐腴健康的人物也證實著蔣勛先生在《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shù)史》中所提到的“魯本斯幸福、華麗、健康、明亮”。
這本書不僅在古代神話以及歷史長河中的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中來追蹤眾神的痕跡,還特別提到了他們在今天的影響。無論是神話故事中還是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中,都會給我們一種感覺,就是“俱往矣”的感覺。但是,如果是在今天,還能有他們的影子,會讓我們覺得更真實一點。作者在講述珀爾修斯那一章時,特別提到了,以無論是在畫中還是在雕塑中而聞名的一手拎著美杜莎頭顱的珀爾修斯,在2008年,被意大利藝術(shù)家盧西亞諾· 加爾巴蒂雕刻為美杜莎手中的頭顱。美杜莎拿著珀爾修斯的頭顱,被視為女權(quán)主義的象征。在講到伊阿宋時,作者也特別提到了金羊毛所在的格魯吉亞在2006年新發(fā)行的紀(jì)念幣上刻上了金羊毛。作者在文中給了我們很多這樣的信息,給人一種感覺,這些神與神話在21世紀(jì)依然是鮮活的,不是僵化的,沒有生命的,屬于過去的。
《遇見眾神》中,作者反復(fù)強調(diào)的一點是,很多藝術(shù)家趨向把眾神與英雄世俗化,離我們很近,她不止一次提到神與英雄的人性,因為如此,所以他們也不是完美的,會背叛,欺騙,等等。想想看,無論是卡拉瓦喬畫酒神以自己為模特,魯本斯畫女神以自己的妻子為模特,等等,他們都沒有選擇雅典或者羅馬的雕塑作為模特,這都是眾神越來越世俗化的一個跡象,如張法中老師所言,希臘神話很多時候也是畫家的載體,他們只是借用這個主題來表達自己心中的好惡。我想到的是幾千年前的柏拉圖。他在《理想國》中特別強調(diào),諸神之間的明爭暗斗,神與巨人之間的爭斗等等都是不能讓理想國內(nèi)的孩子們知道的,而且這也是不真實的,赫西俄德、荷馬與埃斯庫羅斯等偉大的詩人們都在這一點上遭到了他的非議。按照柏拉圖的標(biāo)準(zhǔn),是要把那些將神拉低到人的層次而非歌頌神明的詩人逐出理想國的。但或許,如果我們在凡間遇見眾神,或者是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中,或者是雕塑,或者是日用品中,無論完美與否,他們也許會讓我們按圖索驥般跨過時空去追尋神跡,看看在那樣的源頭又是怎樣的風(fēng)景,如此這般,不一定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