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宮新語”以宮廷原狀空間為切入點,力圖以小見大。從今之所存,還原歷史上的藝術與文化、禮制與文明。研究對象不止于物之本身,更關注物與物的關系,人與物的聯(lián)系,及人與人通過物這一紐帶而形成的空間軌跡。以家具為例。家具不僅是家具本身,更是文化載體,其受制于當時的科學技術、貿易往來、禮制規(guī)范,甚至與“人”的發(fā)育水平息息相關。家具的陳設,也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生活方式、禮儀風俗,甚至可以體現(xiàn)使用者的個人特質。
本文原載于《故宮博物院院刊》2023年第8期,第103-112頁,原題為《清代帝陵隆恩殿佛樓陳設考察》。
引子
帝陵及其附屬建筑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葬身及后世子孫祭祀先皇之所,其建筑格局和規(guī)制長期受到嚴格的禮制規(guī)范,在同一朝代當中基本格局非常穩(wěn)定。清代帝陵作為中國最后的中央集權王朝興建的帝王陵寢,因其距今年代較近,地面建筑大多完整保存至今。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在帝陵地面建筑的最主要殿宇——隆恩殿中,自乾隆帝的裕陵始,直至光緒帝的崇陵止,共計有五座帝陵在東暖閣中修造了佛樓[1]。其中一重要職能就是為了陳供蒙藏地區(qū)高層僧俗向皇帝致祭所贈來的唐卡和造像[2]。
在既有研究成果中,隆恩殿建筑本體研究領域以最早開始從事清東、西二陵測繪工作的的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所團隊的成果最為系統(tǒng)全面。天津大學楊瑩的《清陵隆恩殿建筑研究》通過實地調研勘察,結合史料文獻,對諸陵隆恩殿的各作做法進行了詳盡的對比研究。清東陵管理處方國華的《清裕陵隆恩殿考略》論述了清東陵中的裕陵隆恩殿的建筑規(guī)制及工料來源,并以裕陵為例,探討了清代皇陵建筑制度。在陵寢宗教的細分領域方面,以已經開放的裕陵地宮研究最為充分,代表研究有法國國立科研中心王微的《乾隆裕陵棺槨藏文經咒釋讀》,其重點對乾隆裕陵內所存棺槨上的藏文經咒進行了釋讀,作者試圖通過此項研究,對清代皇帝棺槨上所刻藏文經咒的基本內容及其宗教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清帝對于藏傳佛教信仰的真實歷史情況。中央美術學院陳捷、張昕的《裕陵地宮石刻圖像與梵字的空間構成和場所意義》闡釋了在空間、葬儀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地宮內構建出一系列儀式性場景的獨特意涵。清東陵管理處的徐廣源先生也曾于自媒體上披露過一些清東陵未開放區(qū)域的相關圖像和文本史料,這些先進學人的研究成果為筆者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翔實的研究材料和思路啟迪。
先輩學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面隆恩殿的建筑規(guī)制和結構以及地宮內所體現(xiàn)出宗教意涵,迄至今日尚未有著文專門著述帝陵隆恩殿中佛樓的修建和陳供情況,這一研究空白不能不說是清代帝陵研究領域的一處遺憾。筆者通過清東陵管理處藏《陵寢事宜易知》(圖2、圖3)、日本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惠陵并淑慎皇貴妃園寢各項事宜清冊》、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整理出版的《裕陵各處陳設清冊》和國家圖書館藏《昌瑞山萬年統(tǒng)志》[3](圖1)等各類古籍善本、影印文書以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相關職能部門檔案材料作為研究基礎。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清代帝陵佛樓的興修、陳設情況,并對其功用及其象征意義依托現(xiàn)有文本和文物材料進行進一步探究。
圖1 昌瑞山萬年統(tǒng)志·上函·卷二封面
圖2 《陵寢事宜易知》封面[4]
圖3 《陵寢事宜易知》書影[5]
事死如生——從泰陵到昌陵
康熙三年(1664)八月,始建于順治十八年(1661 年)的順治帝孝陵主體工程完工,作為清入關后興建的第一座帝陵,其基本沿襲了明代中后期帝陵的一般型制,陵寢院落明樓前為正殿隆恩殿,殿內后半?yún)^(qū)辟為暖閣,暖閣內依立柱再分中、東、西三部分,中暖閣供奉帝后神位,東西暖閣供奉后妃神位[6],其基本格局為清代后世帝陵的樣貌奠定了可資參考的范本。康熙帝景陵、雍正帝泰陵在格局和型制上都基本因循了孝陵模式,未有明顯變化。在國家圖書館藏光緒版《昌瑞山萬年統(tǒng)志上函·卷二·志、祀禮、祀典、備物、陳設、儀樹》中對清東陵陵區(qū)內諸帝、后陵及妃園寢的陳設情況有著非常詳實的記載,其也是記載清孝、景二陵隆恩殿暖閣陳設情況的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檔案材料,其與清東陵管理處藏手抄本《陵寢事宜易知》記載內容基本完全一致,可資互相印證。
圖4 昌瑞山萬年統(tǒng)志·上函·卷二中記載的孝、景二陵陳設
由該志記載的陵寢陳設部分(見圖4)可知,順治帝孝陵、康熙帝景陵東暖閣內并無佛樓之設,其主要以陳設陵圖及陵區(qū)內生長的所謂祥瑞植物為主,在乾隆朝又添設了一些供器,但總體格局仍較為簡約。且無論從官方文書中還是現(xiàn)存殿宇相關部分痕跡上看,孝、景二陵應均未存在過佛樓,葬于西陵陵區(qū)的雍正帝之泰陵亦未見到修造佛樓的記載,但在乾隆朝《清實錄》中記載了乾隆三十四年九月(1769)泰陵隆恩殿藏佛像丟失的一則案件:
“西陵隆恩殿內供奉佛像并懸掛珠旛被太監(jiān)周進超竊去,現(xiàn)在訊究等語……此非尋常疎忽可比,(西陵守護大臣)弘晀、永泰均著革職,該管太監(jiān)等一并拏解來京,交內務府大臣嚴審治罪。”[7]
以此可見,泰陵雖無佛樓,但在隆恩殿內應當存在供佛的專有空間,這也是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最早開始在陵寢附設建筑內進行佛像布設的確鑿案例,在乾隆四十二年(1768)的造辦處檔案中曾明確記載道:
“十六日,公尚書福面奉諭旨泰東陵隆恩殿內照依泰陵隆恩殿所供之佛式樣將慈寧宮現(xiàn)供大慶呈進之佛龕供器內選擇如式者送往安供?!盵8]
由此可見,至遲在雍正帝泰陵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宗教造像的陳供,從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其父、祖——孝、景二陵的一般制度,為乾隆帝裕陵中興建專門的大型佛樓創(chuàng)造了可資利用的“祖制”依據(jù),且通過泰東陵的佛樓樣式,可以進一步倒推出泰陵佛像布設的基本格局。
事實上,在雍正和乾隆兩朝出現(xiàn)了非常明顯的“事死如生”的現(xiàn)象,即皇帝會在自己陵寢內一定程度上還原生時居所的部分環(huán)境,甚至是陳供空間。在雍正朝中后期,雍正帝就在自己居住的養(yǎng)心殿附近的“東佛堂”內供奉佛、道神尊:
“東佛堂中龕所供系皇考所供之佛,東龕之東系藥師佛、阿彌陀佛。東龕之西系斗母,西龕之東系圣祖同祖母神牌,西龕之西系皇考同太后阿娘神牌 ?!盵9]
對養(yǎng)心殿佛堂的改動時間與泰陵后期內外裝修的時間基本都在雍正十年前后(1732)。乾隆帝即位后,養(yǎng)心殿區(qū)域佛堂更是迎來一次大規(guī)模擴建,乾隆九年(1744)末,乾隆帝對養(yǎng)心殿東、西佛堂進行了裝修:
“(二月)初八日司庫白世秀來說,太監(jiān)胡世杰傳旨,養(yǎng)心殿東佛堂罩往北挪,漏出三扇窗戶來(略)輪添三寸高座子,旃檀佛將楠木踏垛鋪平,磬衣另做妝緞的一分(略)玻璃翠的八供,照玻璃翠的五供大小做一分,盤子做掐絲琺瑯的,玻璃翠的五供放高些做一分,盤子亦做掐絲琺瑯的,韋陀添背光座子,奔巴壺三件梅洗,另換衣?lián)Q吉祥草孔雀翎,畫佛另畫(略)。于本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催總五十八進內俱照指示處,將養(yǎng)心殿東西佛堂罩等件俱各挪安妥,并將做得供桌桌圍五供佛窩等件,韋陀添做得背光座子,梅洗得奔巴壺,八供收拾,俱持進東西佛堂安供訖?!盵10]
幾乎在同一時間,乾隆帝亦下旨于正在興修的勝水峪(即裕陵)隆恩殿工程內添修佛樓。在乾隆十六年(1751)的工科題本中,援引了乾隆十年(1745)乾隆帝關于裕陵佛樓修建的一條上諭:
“乾隆十年二月十七日奉上諭:隆恩殿內四角添安金柱四根;明間內照舊安設寶龕、寶床;東次間成做仙樓,下安設寶座西次間床龕帳幔按依儀制陳設。欽此?!盵11]
從仙樓上部供佛,下部作為生活空間的基本布局看裕陵佛樓與養(yǎng)心殿東暖閣仙樓十分相似,在乾隆九年(1744)的一條活計檔中可以看到這段時間養(yǎng)心殿東暖閣仙樓上布設有藏傳佛教主題的相關陳設[12],仙樓下為齋戒時居住的寢宮。
這一筆者稱之為“事死如生”的現(xiàn)象,在乾隆帝為其母崇慶皇太后營造泰東陵的過程中也有著明確體現(xiàn)。現(xiàn)泰東陵隆恩殿東暖閣內尚殘留了乾隆帝為其母修建的佛樓主體部分(圖5),其樣式與崇慶生前所居壽康宮東暖閣的大佛龕(圖6)幾乎完全相同。且從檔案文本和現(xiàn)存文物布局上看,泰東陵隆恩殿東暖閣以大佛龕為主體,前出踏跺的陳供方式也與如今壽康宮東暖閣如出一轍[13]。
根據(jù)現(xiàn)有材料,基本可以確認:在雍正朝之前,無論是清宮之內,抑或是皇帝陵寢當中,一直沒有將宗教陳供場所的建設作為重點。順治帝孝陵、康熙帝景陵隆恩殿中完全沒有任何宗教陳供場所,其更多地表現(xiàn)為供奉神牌等祖先奉祀職能。并且作為皇帝生、死兩界的主要寢宮,宮中養(yǎng)心殿與陵內隆恩殿的佛堂在雍正、乾隆兩朝從布陳時間上到陳供格局上均呈現(xiàn)出明顯的鏡像化發(fā)展特征,二者在裝修、布置等細節(jié)上有諸多相通之處。
圖5 泰東陵隆恩殿東暖閣佛龕 張元哲/攝
圖6 壽康宮東暖閣佛龕 王彥嘉/攝
佛樓內部陳設方面,現(xiàn)有乾隆帝裕陵佛樓陳設記載多為光緒朝守陵官員的相關工作記錄,從記載的物品數(shù)量看,佛樓幾乎完全填塞滿當,陳設之密集繁復亦為清代諸帝陵之最,現(xiàn)存兩本檔案材料:《昌瑞山萬年統(tǒng)志》與《陵寢事宜易知》記載基本一致。可知截至光緒朝時期,裕陵隆恩殿佛樓在光緒朝的陳供物品種類十分龐雜,從宗教造像到生活用品不一而足。為方便學界后續(xù)利用,筆者將《陵寢事宜易知》中關于裕陵陳設的記載轉錄于注釋之內[14]。
圖7 裕陵隆恩殿東暖閣佛樓 張元哲/攝
由裕陵佛樓陳設情況可知,其陳設基本可分為樓上和樓下兩部分,兩部分分工較為明確,佛樓樓上以陳供神像、祭法器為主。樓下以供奉皇帝御容和祭奠孝賢皇后的御制詩雕漆匾額及書畫文玩為主。佛樓二樓的主要布局圍繞附帶龕座的銅胎佛和分別居于八張紫檀木案上的銅胎八大菩薩為主體展開:
“東暖閣內佛樓上,設花梨木邊,柏木心紫檀木雕花供柜一座,內供銅胎佛一尊,手棒大東珠一顆,連托重一錢,隨檀香嵌玻璃背光座……紫檀木案八張,上供:銅胎八大菩薩八尊,各隨檀香嵌玻璃背光座”[15]
以八大菩薩為核心的陳供形式與裕陵地宮中的八大菩薩雕刻里外呼應[16],且與乾隆十二年(1747)對養(yǎng)心殿西暖閣仙樓進行的布陳基本格局有著密切的聯(lián)動關系[17]。從佛樓興建時間(乾隆十年)推測,乾隆帝對養(yǎng)心殿西暖閣仙樓的布陳似應與裕陵佛樓同步進行。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筆者前述所謂養(yǎng)心殿佛堂與隆恩殿佛樓“鏡像化”的發(fā)展特征。此外還有檔案材料證明佛樓二層在乾隆四十五年(1784)九月乾隆帝前來祭掃孝賢皇后后隨即撤下二樓樓梯后基本杜絕了人為擾動[18],之后直至清末的百余年間基本保存了乾隆四十五年的原始狀態(tài)。
在乾隆帝五子榮親王永琪之孫貝勒奕繪[19]的《十月十五謁裕陵敬瞻圣容玉印恭紀》中還記載到裕陵佛樓曾供奉一高寸許的微型佛樓且有御書“金輪殿”匾額,為檔案材料中所未載:
“宗喀已為黃教主,維摩詰示竹林仙。金輪密殿持三味(原注:殿高寸許,供于東暖閣,御書金輪殿匾),云篆紅泥閟萬年。至圣威儀真妙靜,微臣佛老素精研,此日軒轅弓箭在,世年瞻望倍凄然?!盵20]
相比于佛樓二層濃厚的宗教氛圍,裕陵佛樓樓下更像是帝后影堂和皇帝個人愛好什物的陳列室,除大量書畫金玉文玩外,最主要的陳設就是遍置佛樓一層各面墻上的御筆雕漆掛屏。內容多以緬懷孝賢純皇后富察氏為主,富察氏是乾隆帝的嫡后,帝后二人感情深篤,自其乾隆十三年(1748)年病逝后的五十年間,乾隆帝多次親臨致祭。在乾隆帝奉安后的嘉慶九年(1804)裕陵佛樓陳設還經歷過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統(tǒng)一修葺。[21]同治十二年(1873)在裕陵隆恩殿的修繕工程中還曾將佛樓上下陳設撤下,施工完畢后按照原位歸位[22]。自此裕陵佛樓陳設基本保持至清末,未再有大改。佛樓中大部分陳設在民國時期由于冀東地區(qū)形勢動蕩轉移至故宮存放,亦留有部分文物在清東陵文物管理處保管(見圖8)。
圖8 原懸裕陵隆恩殿佛樓一樓之御筆雕漆掛屏[23] 石海濱/攝
嘉慶帝在確定昌陵營建基本規(guī)范時曾有“外式照泰陵,內式照裕陵”[24]的明確指導方針。但從現(xiàn)存記載昌陵佛樓陳設的檔案材料[25]看,隆恩殿雖在地面之上,但其內佛樓樣式卻完全照裕陵佛樓建造,內部陳設亦一如裕陵,樓上樓下各有分工,同樣為樓上供佛,樓下作為皇帝個人愛好什物的陳列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述《內務府來文·陵寢事物》中記載昌陵佛樓二層供奉的佛尊來自萬壽山宮苑區(qū)的某座佛堂,惜因檔案材料開放所限,已無法確定神像的明確來源。樓上佛堂供奉神尊具體情況尚不明了,樓下供奉與裕陵相較唯書畫較少而竹木牙角玉等工藝品較多。從總體上看,嘉慶帝昌陵佛樓大致沿襲了乾隆帝裕陵佛樓的陳設格局和風格,應視為裕陵風格的延續(xù)。
圖9 昌陵隆恩殿東暖閣佛樓 張元哲/攝
祖制的復興——定、惠、崇三陵
現(xiàn)位于清西陵陵區(qū)的道光帝慕陵與其祖、父——裕、昌二陵有著顯著不同,其隆恩殿相較于前述二陵明顯狹小,其內亦無佛樓,僅有一逼仄小室。然而事實上,雖然慕陵隆恩殿東暖閣中并未發(fā)現(xiàn)佛樓,但在道光帝首次建造在東陵陵區(qū)的寶華峪陵寢中,應基本可以確定其曾仿效其祖、父興建了二層佛樓:
“……稱道光十五年二月十一日管工大臣敬徵面奉諭旨:寶華峪大殿內仙樓上下陳設等件著運京呈覽欽此。”[26]
圖10 慕陵隆恩殿東暖閣內景 王彥嘉/攝
由此可見,寶華峪陵寢隆恩殿在興建之初應當延續(xù)了裕、昌二陵的基本建設藍圖。在寶華峪陵寢正殿內興建了仙樓,且上下均有陳設,但寶華峪陵寢因透水廢毀,道光帝將己陵遷建于西陵龍泉峪陵區(qū)的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的陵寢制度改革,基本在各個方面均破壞了其祖、父建立的帝陵陵寢制度:
“酌改寶城規(guī)制。方城、明樓、穿堂諸券、琉璃花門、石像生俱著撤去。大殿三間單檐成做。甬路不必接至大紅門。至地宮寶頂、月臺、丹陛并建石牌樓一座,俱照所議辦理。宮門前著建一路三孔橋?!盵27]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幾乎在同一時期[28],宮內養(yǎng)心殿東暖閣亦進行了大規(guī)模改造,仙樓拆除。[29]這也進一步驗證了筆者前述帝陵佛樓與養(yǎng)心殿東暖閣仙樓的鏡像化同步關系。
道光帝對陵寢的一系列改革徹底改變了慕陵地上地下的整體格局,隆恩殿“三間單檐”的逼仄格局更是使東暖閣內不再可能容納裕、昌二陵那樣的二層佛樓,這一陵寢制度上的改革也直接影響了此后興建的兩座皇后陵——昌西陵、慕東陵。此二陵亦未循泰東陵例營建東暖閣大佛龕。
但道光帝對陵寢制度的變革延續(xù)時間并不長,在咸豐九年(1859)四月十三日正式開工的咸豐帝平安峪定陵工程中,在咸豐帝的親自授意下,平安峪陵寢大部分格局均恢復了裕、昌二陵的舊制,雖咸豐帝駕崩后,曾有聲音要求定陵遵循慕陵定下的成例建造,但因工程已開始兩年,工料均已備完且很多工程均在半途之中,在兩宮太后的最終決定下,仍按咸豐帝在世時擬定的既有方案建造:
“諸王大臣所議實系準情酌理,洵謀僉同,自應俯允所請。著仍遵現(xiàn)在成規(guī)迅速恭辦,以期山陵及早奉安,用承妥佑?!盵30]
咸豐帝定陵雖在基本格局上恢復了裕、昌二陵以來的祖制,但在建設伊始,似并未在東暖閣內修造佛樓。定陵佛樓應系專為陳供藏地貢使供物而修[31],這也使得定陵佛樓二層內的陳設[32]來源非常明確,除少量系內務府成造外[33],其大部分應為同治五年(1866)十二世達賴喇嘛和八世班禪遣使進貢而來:
“本月十七日經理藩院文稱侍郎裕瑞、洞闊爾呼圖克圖同前后藏喇嘛使臣等于十九日恭謁定陵呈進佛像等貢,奴才恭照裕陵成案呈進佛座畫像理宜供奉佛樓之上方昭敬謹,奴才等恭查定陵隆恩殿東暖閣按照裕陵佛樓式樣修理佛樓一間,惟預備供佛處所該工尚未修理,神臺難以供奉。奴才等公同熟商當即著派武備院卿銜郎中阿爾薩蘭變通辦理,趕緊預備神案數(shù)張恭設佛樓以上謹將佛座畫像暫為供奉所有貢獻敬供于隆恩殿前,該使臣等口奉訟經咒將奏書哈達當即焚化外其余藏香紅花氆氌等供獻敬謹暫存佛樓以下。謹另繕清單恭呈御覽……”[34]
定陵佛樓一層的陳設[35]仍然充滿了濃郁的事死如生的實用氣息,基本以生活用品為主,可見咸豐帝基本完全恢復了裕、昌二陵隆恩殿佛樓的上下分工,這一制度也在道光帝短暫打破后迅速的得到了恢復,并一直延續(xù)到清末。
圖11 定陵隆恩殿東暖閣佛樓 張元哲/攝
同治帝惠陵是清代竣工的最后一座帝陵,其隆恩殿基本完全因循了其父定陵的總體型制,唯供物多為造辦處制造。在時任東陵守護大臣毓橚的《奏為惠陵隆安殿佛樓佛龕應備供器陳設請飭內務府恭備事》中,對惠陵陳供的這批佛像供器的來源和陳供方式有著明確的交代[36]。
惠陵隆恩殿佛樓陳設[37]在帝陵當中有一最顯著特點,即佛樓第一次出現(xiàn)了具有濃郁宗教超度色彩的對聯(lián)(度一切眾生登極樂國,照大千世界生兜率天……詳見注32)。此外,佛樓下層陳設也以藏傳佛教祭法器為主,這與裕、昌、定三陵的偏個人生活化的陳設氛圍有著顯著不同。這或許與同治帝壯年病亡的非正常死亡方式有關。因惠陵工程基本系二宮太后主導修建,其陳設體現(xiàn)了二宮太后對同治帝這一年僅19歲就早殤的獨子之哀思亦很容易理解。從宣統(tǒng)朝的檔案文本[38]看,惠陵佛樓應為東陵陵區(qū)諸帝陵佛樓最輝煌壯麗者,甚至超越了奢靡著稱的乾隆帝裕陵,惜今已完全無存,惟惠陵隆恩殿東暖閣檁柱之上,仍有余痕(見圖12)。
圖12 惠陵東暖閣今貌(佛樓已毀) 張元哲/攝
光緒帝崇陵于宣統(tǒng)元年(1908)開始興建,基本完全按照同治帝惠陵修建[39],主體工程為民國政府依照《優(yōu)待清室條件》第五款[40]規(guī)定出資興建。1913年12月13日光緒帝和皇后葉赫那拉氏梓宮正式奉安于西陵金龍峪崇陵地宮中。但在僅二十余年后的1938年便遭到大規(guī)模盜擾,其內外陳設基本被蕩滌殆盡。崇陵從建設到使用均較為倉促,檔案材料記載遠不及前述諸陵完善,再加之完整存在時間較短,崇陵的佛樓收貯的文物品類和陳設布局筆者暫未找到任何可靠的文獻材料可資佐證。根據(jù)崇陵隆恩殿主體工程的時間線,筆者推測相關記載應在小朝廷時期的檔案材料中,但由于檔案管理制度的限制,現(xiàn)在《溥儀檔》[41]暫未全面開放,希望隨著日后各類檔案材料的進一步開放,能徹底揭示出崇陵佛樓收藏的文物品類和陳設情況。
圖13 崇陵隆恩殿東暖閣佛樓 張元哲/攝
余響
以藏傳佛教作為團結蒙藏的精神紐帶這一原則從清代誕生伊始就是帝國基本的國家政策,在“興黃教以安眾蒙古”[42]政策取得良好成效的背景下,由于皇帝與藏傳佛教的密集接觸,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皇帝作為一個自然人個體的精神世界。佛教特別是藏傳佛教長期以來被傳統(tǒng)儒家士大夫視為旁門左道,一直被排斥在肅穆的國家典儀之外,即便是明代以崇信道教且長期致力于改革傳統(tǒng)禮制著稱的嘉靖帝,在其陵寢中亦無法突破傳統(tǒng)的禮制藩籬興建陳供神像的宗教場所。但這一切在清代中前期發(fā)生著悄然改變。一方面,自雍正帝始,皇帝在宮中最重要的居所養(yǎng)心殿區(qū)域內開始興建東西佛堂,乾隆帝即位之后更是在皇宮內外大規(guī)模改擴建藏傳佛教殿堂。另一方面,與改造養(yǎng)心殿佛堂幾乎同時乾隆帝在即位伊始便明發(fā)上諭要求在裕陵隆恩殿東暖閣內建設佛堂仙樓,奠定了此后百余年清代帝陵興建佛樓的祖制傳統(tǒng),這不能不說是清代皇室尊奉黃教的既定國策在帝陵型制變化上的具象化體現(xiàn)。帝陵佛樓和宮內養(yǎng)心殿東暖閣仙樓在乾隆朝初期和道光朝中期甚至出現(xiàn)了同建同拆的鏡像化特征。
此外,在清代帝陵佛樓中還有著明確的樓上樓下職能的分工,樓上陳供神像、法器,樓下更多的是陳供御容畫像與皇帝生前使用的玩物、器皿、衣物等。隆恩殿作為清代帝陵建筑中規(guī)模最大也最為鄭重的主殿,其禮制層面的鄭重性毋庸諱言,但自乾隆帝始,清代皇帝通過興建佛樓的方式在這肅穆和程式化的陵寢大殿中為自己開辟出一個獨屬于自己的個性化角落。這里沉淀的可以是乾隆帝對孝賢皇后的濃濃哀思,亦可是兩宮太后對少年早亡的同治帝的深切追念,隆恩殿佛樓成為了皇帝可以在自己陵寢地面建筑中可以突出個人性的唯一空間。應當肯定地說,清代帝陵隆恩殿東暖閣內的佛樓高度個性化的陳設為端儀肅穆的禮制空間中增添了一抹亮麗的人性光輝。
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石海濱、張元哲、楊曉晨先生提供了大量其掌握的檔案和圖片資料,為筆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重要的一手材料,在此一并致謝。
——————————
注釋:
[1] 注:興建佛樓的帝陵計有:裕陵(乾隆帝)、昌陵(嘉慶帝)、定陵(咸豐帝)、惠陵(同治帝)、崇陵(光緒帝)。
[2] “奴才等案查同治五年四月十九日準理藩院咨開因前后藏喇嘛恭詣定陵呈進佛像等貢,曾經仿照裕陵佛樓規(guī)制修建佛樓一間以備供奉佛像之用而昭敬慎?!痹斠姡狠d瀛:《奏請修建定東陵佛樓事》,檔號:04-01-37-0148-02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
[3] 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
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all&showType=1&indexName=data_403&fid=312001063612
[4] 《陵寢事宜易知》為函裝手寫本,今為孤本。根據(jù)內容看似為東陵守護官員工作所用手冊,原件現(xiàn)藏清東陵管理處,徐廣源先生曾對其部分內容予以披露。書影圖片引自:
https://wx3.sinaimg.cn/large/4abb5a75ly1gl7kz3pnmjj210g0mu76a.jpg
[5]《陵寢事宜易知》原件現(xiàn)藏清東陵管理處,圖片引自:
https://wx3.sinaimg.cn/large/ 4abb5a75ly1gl7kz3pcrhj20jd0c1dib.jpg
[6] 以順治帝孝陵為例,其寵妃董鄂妃死后被順治帝追封為孝獻皇后,然葬于孝陵之內的孝獻皇后神位依舊循皇貴妃儀奉西暖閣中?!恫鹕饺f年統(tǒng)志》以一“惟”字專門道出其與諸陵不同之處,這或許與康熙帝長期有意壓制孝獻皇后禮儀規(guī)格密切相關。
[7]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八百四十四,頁六。
[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清官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第40冊,第410頁。
[9] 南京博物院藏遺散內務府檔案,轉引自馬驥越:《養(yǎng)心殿東西佛堂考察——以雍乾兩朝為主》,中國藏學,2020(S0)期,頁62-63。
[1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第12冊,第438—439頁。
[11]《工科題本·建筑工程·陵寢壇廟》第二包,乾隆十六年九月二十六日題本。轉引自清代宮史研究會編:《清代皇宮陵寢》,紫禁城出版社,1995,第20頁。
[12] “照養(yǎng)心殿東暖閣鑲嵌巴令樣款做鑲嵌巴令一分”,《活計檔》第12冊,第342頁,乾隆九年四月十三日,法瑯作。轉引自羅文華:《祭祖與禮佛:紫禁城養(yǎng)心殿一區(qū)的佛堂與清帝的信仰》,《故宮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期,頁96。
[13] 關于泰東陵佛龕的陳供方式與壽康宮東暖閣的對比,在乾隆帝給造辦處的上諭中有較為明晰的描述。詳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清官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第40冊,第410頁。
[14] “東暖閣內佛樓上,設花梨木邊,柏木心紫檀木雕花供柜一座,須彌座上嵌珊瑚十二個,前后鑲嵌松兒石八塊。上設紫檀木佛龕一座,外檐隨穿珠燈四支,銅燈四支,銅匾對一副,玻璃歡門十塊,內供銅胎佛一尊,手棒大東珠一顆,連托重一錢,隨檀香嵌玻璃背光座。
紫檀木供桌一張,上供:象牙佛九尊。金七珍一分。八寶一分。奔巴壺一對,內插孔雀翎、吉祥草。八鈴一件。
紫檀木案八張,上供:銅胎八大菩薩八尊,各隨檀香嵌玻璃背光座,上各供八寶一分、金塔一分、隨紫檀木座。金壇城一對,隨紫檀木座?,m瑯盆珊瑚樹一對,隨紫檀木座?,m瑯五供一分,隨紫檀木香幾。香靠燭、香花瓶,內插穿珠花二枝,每枝飯粒珍珠三十二顆、藍寶石一塊、紅寶石二塊。穿珠歡門旛一堂。象牙燈四支。象牙匾對一副。
佛龕前設紅白氈墊一分,上鋪栽絨拜毯一件,隨黃布穵單一件。
神龕內,靠北墻,正面掛御筆雕漆掛屏一件,兩旁掛御筆雕漆對一副。兩旁邊懸掛御筆雕漆掛屏一件。東、西墻懸掛御筆雕漆掛屏各一件,各隨黃布套一件??勘眽毚惨粡垼局?,上鋪白氈、紅氈各一條,上設黃緞繡金龍坐褥、靠背、迎手一分。褥上設金洋皮長匣一件,內盛圣容二軸。左設紅雕漆匣一件,內盛白如意一柄,上栓漢玉豆三個。右設磁痰盒一件。紫檀木長方罩蓋匣一件,內盛洋磁琺瑯表二件。
寶床一張,左設紫檀木罩蓋匣一件,內盛孝賢皇后挽詩一套計二冊。填漆罩蓋匣一件,內盛掛軸二軸:文徵明《春秋榮枝》一軸,柯九思《臨九成宮醴泉銘》一軸。雕漆匣一件,內成唐獅硯滴一件,紫檀木座。紫檀木二層罩蓋匣一件,內藏漢玉玩器十九件。紫檀木商絲圭璧罩蓋匣一件,內盛漢玉寶二方、漢玉印色圓盒一件。紫檀木長方罩蓋匣一件,內盛成窯五彩盅二件。填漆二層盒一件,內盛手卷四卷:上層趙孟頫《秋郊飲馬圖》一軸、錢遠《孤山圖》一軸;下層鄧文遠章草真跡一軸、趙孟頫書《道德經》一軸。
寶床上,右邊設紫檀木嵌銀片字罩蓋匣一件,內盛定磁小盅一對,紫檀木座。紫檀木提梁匣一件,內盛白玉靶盅一件,紫檀木商絲座。填漆方匣一件,內盛哥窯圓洗一件,紫檀木座。紫檀木描金匣一件,內盛漢玉三喜璧一件,紫檀木座填漆長方匣一件,內盛冊頁兩冊:董其昌冊頁一冊、馬遠冊頁一冊。左邊設方幾一張,上設御筆《十全老人之寶說》玉冊十片,隨黃緞套一件。右邊設方幾一張,上設玉寶一方。
樓檐下,正面懸御筆雕漆匾三面。東墻上,向西懸御筆雕漆匾二面。靠東墻設紫檀木大案一張,上設《御制石鼓文序》一冊、端硯十方。紫檀木玉字三層匣盛《佛說無量壽佛經》一冊,紅雕漆匣盛《御制雞雛圖》桌屏一件。御制緙絲《心經》一冊,紫檀木匣裝玉萬年甲子一分,玉十二辰十二件,紫檀木罩蓋匣盛。。青玉方盒一件,內盛冊頁一冊。紫檀木嵌螺鈿匣一件,內盛瑪瑙晶圖書八方。玉板金剛經一匣計十二塊,金漆玻璃罩匣盛。紫檀木嵌螺鈿匣一件,內盛御制詩十冊。御制《抑齋記》碧玉冊頁一分,計玉板八塊,碧玉寶一方,紫檀木嵌金銀片匣盛??课鲏ΓO大案一張,上設青玉宋龍執(zhí)壺一件,青玉宋龍杯盤一份計二件,楠木插蓋匣盛。金胎西洋琺瑯杯盤一份計二件,楠木插蓋盛。金胎西洋琺瑯小執(zhí)壺一件,上嵌珊瑚頂一個。金胎琺瑯西番花杯盤二份計四件。以后各件均楠木插蓋匣盛。銀里葫蘆碗一件。珊瑚頂小金多木二件。每件上嵌紅寶石四十塊,小珍珠三十六顆,每件重二十兩五錢。御題詩青白玉碗二件,一件隨蓋。青白玉執(zhí)壺一件。青白玉雙鹿耳杯盤一份,計二件。金胎琺瑯西番蓮朝冠耳碗盤一份計二件。御題詩紅花白地磁蓋盅二件。御題詩青白玉盅一件。蕉葉式青白玉奓斗一件。白玉奓斗一件。銀里葫蘆盅一對。青玉碗二件。青白玉碟四件。詩意菱花雙耳白玉碗一件。御題詩雙耳拱花青玉碗一件。御題詩金里紅雕漆盅二件。御題詩碧玉碗一件。御題詩札古札牙木碗一件,隨鐵鋄金鏨花套。白錦地紅龍磁盅二件。嘉窯青花白地人物磁盅二件。五彩填漆春壽長方茶盤二件。漢玉靶金乂子一把。御題詩漢玉靶鑲嵌掐銀絲紫檀木銀乂子一把。青白玉小蓋盒一件。御題詩白玉盅一件。青白玉碟一件。御題詩五彩人物雞血磁杯一對。黑漆里葫蘆碟一件?,旇е岩患cy里葫蘆碗一件。以上楠木插蓋匣盛。陵圖一軸,楠木匣盛。兩傍設金漆戳燈一對,各隨黃銅蠟托盤一個,杭細單套。當中設楠木香幾一件,上設錫香爐一個。兩旁設楠木戳燈一對,隨錫燭盤一對。前設拜墊一件,隨黃紡絲穵單、布穵單各一件。東邊設琺瑯火盆一件,紫檀木座?!惫?jié)選自:《陵寢事宜易知》寫本,頁第29-31,清東陵管理處藏。
[15] 同上注。
[16] 關于裕陵地宮石刻情況詳見:陳捷、張昕:《裕陵地宮石刻圖像與梵字的空間構成和場所意義》,故宮博物院院刊,2016年05期,頁40-57。
[17] “乾隆九年 (1744),造辦處開始為西暖閣仙樓上制作五屏風佛座,這很可能是為后來正間供桌上擺放五方佛銅像作準備的。直到乾隆十二年(1747)五方佛與八大菩薩銅像才正式擺放進來?!痹斠姡毫_文華:《祭祖與禮佛:紫禁城養(yǎng)心殿一區(qū)的佛堂與清帝的信仰》,《故宮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期,頁92。
[18] “該管郎中達杭阿預先并未稟明定期派員會同查看率于十四十六日帶領匠役私啟殿門在東暖閣內樹立樓梯任其擅越欄桿近視踏勘實屬不知敬謹奴才等恭查佛樓之下供奉圣容陳設理宜慎重,曾于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初七日傳奉諭旨皇后陵東暖閣佛樓之梯著撤下嗣后永遠不必安設,其上面連樓梯之活欄桿即著釘安堅固等諭欽此在案。既已永遠不必安設自不應私豎樓梯擅越欄桿,而該郎中達杭阿實屬草率不知敬慎,經奴才等查出相應據(jù)實恭奏請旨將郎中達杭阿交部議處”見載鋼:《奏為特參郎中達杭阿私蹬裕陵佛樓樓梯擅越欄桿請旨交部議處事》,同治五年七月十九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檔號:04-01-14-0071-011。
[19] 筆者注:愛新覺羅·奕繪(1799年2月20日—1838年8月26日),乾隆皇帝之曾孫,榮純親王永琪之孫,榮恪郡王綿億長子。
[20] 奕繪、顧太清:《顧太清奕繪詩詞合集》,第47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1] “造辦處奉派庫掌普安呈為實銷車腳盤費工價銀兩事前于五月奉堂諭著派庫掌普安帶領各項匠役前往敬謹踏勘妥協(xié)如式修理見新等諭遵此,今為二次前赴裕陵隨工安供佛像陳設龕案供器釘掛匾對掛屏旛燈并收拾水磨見新黃銅燒古重檐鼎爐一座,鶴一對,鹿一對,擦磨用尤敦布一丈,找補點翠金背光九件,金七珍七件,金賁巴瓶二間金八寶七十二件,金巴令盤一件,計用翠雀皮一百七個收拾此項活計并隨工安設等項于八月初二日前赴裕陵庫掌一員代領催一名……”見普安:《為實銷二次前赴裕陵隨工安供佛像陳設龕案供器釘掛匾對等項庫掌普安等共用車腳盤費工價銀兩事》,嘉慶九年十月二十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檔號:05-08-030-000083-0065。
[22] 見載遷:《奏為裕陵隆恩殿等工完竣所有東配殿內暫供佛樓上下陳設等項擬仍遵章照舊移安于原位事》同治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檔號:04-01-14-0075-106。
[23] 筆者注:文物現(xiàn)存清東陵文物展廳,其與檔案文本可匹配,另1928年49期《良友》畫報披露了一批東陵盜案照片,其中亦有此套掛屏的其他部分。
[24] 《內務府來文·陵寢事物》2931包。轉引自中國紫禁城學會編: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5輯下,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頁841。
[25] “嘉慶五年八月初八日由萬壽山請出佛像、陳設等件,于十二日送到太平峪降恩殿東次間暖閣仙樓按次供奉安設。仙樓下寶床上、寶座上設:黃緞繡花迎手靠背坐褥一分,上設如意一件、容鏡一面、紡絲手巾一條、痰盒一件(紅雕漆),左邊紫檀炕桌一張,上設白玉提梁一件,紫檀座;石硯二方,內一方有墨紫檀嵌玉匣裝;青玉二件,紫檀座;漢玉乳釘圭一件,紫檀座;燒漢玉三陽開泰筆山一件,紫檀座;青玉鳳穿牡丹一件,紫檀座;右邊紫檀炕桌一張,上設青玉山子一件,紫檀商絲座。青玉荷花洗一件,紫檀座。竹筆筒一件,隨玉筆二支,青玉綿長大吉尊一件,紫檀綠牙雙座;青玉獸面三環(huán)水盛一件,隨珊瑚匙一件,紫檀座,青玉松鹿背格一件,紫檀商絲座;過枝缺玉隨紅墨一錠;青玉仿圈一件,紫檀商絲座。左邊紫檀地案一張上設:白玉吉慶方瓶一件、紫檀座、身有綹耳粘,碧玉筆筒一件,紫檀座,足粘身有透絡;白玉錦麒麟獻瑞一件,紫檀座,銅琺瑯獸耳爐一件,紫檀座。燒漢玉杠頭筒一件,紫檀座,右邊紫檀地桌一張上設:霽紅瓶一件,紅漆座;洋漆文具一件,內木盒二個,白玉太平有象一件,紫檀座兩接;宋瑪瑙葵花洗一件,紫檀座身,口有墨并缺;銅琺瑯雙圓瓶一件,紫檀座。”《內務府來文·陵寢事物》,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轉引自于善浦:《清代帝后的歸宿》,紫禁城出版社,2006.10。
[26] 綿清:《奏報遵旨挪運寶華峪陳設日期事》,道光十五年三月初九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檔號:04-01-14-0061-042。
[27]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道光十一年四月,卷第一八七,頁三四。
[28] 紫禁城養(yǎng)心殿東暖閣仙樓拆除時間為道光十四至十九年(1834-1839)。
[29] 羅文華:《祭祖與禮佛:紫禁城養(yǎng)心殿一區(qū)的佛堂與清帝的信仰》,《故宮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期,頁95。
[30] 《清實錄·穆宗實錄》卷一五,第402頁。
[31] 《為前后藏喇嘛等恭謁定陵呈進佛像著工程處估修佛樓等項》,同治五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檔號:05-13-002-001756-0054。
[32] “東暖閣佛樓上供奉銅胎鍍金佛十七尊。龕脊上安設鍍金銅塔一座,隨練子四掛。龕外懸掛銅鍍金雕龍邊匾對一分,隨托釘挺鉤。龕內懸掛粉油匾對一分。片金歡門旛一分。紫檀木玻璃垂珠宮燈六對。龕內供奉銅胎利益佛九尊,隨佛衣,紫檀木座。佛樓下案上設:銅鈴杵一分,隨紫檀木座。金累絲嵌松石壇城二座, 隨玻璃罩紫檀木座。銀琺瑯五供一分,隨紫檀木座。銅鍍金嵌松石青金珊瑚八吉祥一分,隨紫檀木座。銅鍍金隨盤七珍一分,隨紫檀木座。銅鍍金小吉祥六分,隨紫檀木座。銅鍍金嵌松石珊瑚奔巴壺二件,隨吉祥草、孔雀翎,紫檀木座。銀鍍金嵌松石珊瑚塔二座,紫檀木座。珊瑚盆景二件,隨玻璃罩紫檀木座。樓下收存花毯子一塊。紅白氈二塊。佛樓下案上設銅鈴杵一分,隨紫檀木座。金累絲嵌松石壇城二座, 隨玻璃罩紫檀木座。銀琺瑯五供一分,隨紫檀木座。銅鍍金嵌松石青金珊瑚八吉祥一分,隨紫檀木座。銅鍍金隨盤七珍一分,隨紫檀木座。銅鍍金小吉祥六分,隨紫檀木座。銅鍍金嵌松石珊瑚奔巴壺二件,隨吉祥草、孔雀翎,紫檀木座。銀鍍金嵌松石珊瑚塔二座,紫檀木座。珊瑚盆景二件,隨玻璃罩紫檀木座。樓下收存花毯子一塊。紅白氈二塊?!惫?jié)選自:《陵寢事宜易知》寫本,第31頁,清東陵管理處藏。
[33] 筆者注:定陵隆恩殿東暖閣添修佛柜佛龕應行安設之銅塔,銅匾對等為內務府成造。詳見毓橚:《奏為惠陵隆安殿佛樓佛龕應備供器陳設請飭內務府恭備事》,光緒四年七月二十九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檔號:04-01-37-0126-034。
[34] 載鋼:《奏為前后藏喇嘛使臣恭謁定陵呈進佛像等貢物照裕陵成案辦理事》,同治五年四月二十一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檔號:04-01-14-0071-062。
[35] “銀漱口碗大小二件,隨銀蓋一件。牙刷、刮舌子一分。銀掐絲茶盤二件。布手巾二條。巧式瑪瑙煙壺一件,隨碧玡蓋一件。水晶煙碟一件,隨銀蓋一件。銀奓斗一件。春綢小手巾一條。土布小手巾一條。黃磁白地茶盅一件,隨銀鍍金蓋一件。玉奓斗二件。青龍磁盅一件,隨金蓋一件。軋銀絲茶盤二件。玉漱口碗一件,隨銀鍍金蓋一件。御制詩磁蓋碗一件。五彩磁茶盤一件。玉嘴煙袋荷包一分。黃地綠龍膳碗一件,隨銀鍍金蓋一件。大小銀匙三把。金果叉一件。木靶小刀一把。黃片金懷攩一塊。青緞皂鞋一雙。翎扇一把。玉碗二件,匣盛。白玉煙壺一件,隨碧玡蓋一件。白玉煙碟一件,隨金蓋一件,玻璃匣盛?,旇焿匾患?,隨金托碧玡蓋一件。白玉煙碟一件,玻璃匣盛。磁痰盒四件。御制詩文一部。寶篆三顆。”節(jié)選自:《陵寢事宜易知》寫本,頁31,清東陵管理處藏。
[36] “……經守護大臣載鋼等奏請由理藩院查覆后援照咸豐元年陳案請將藏香紅花氆氌等貢按祭敬謹焚化,又于同治五年七月準內務府造辦處咨稱定陵隆恩殿東暖閣添修佛柜佛龕應行安設之銅塔,銅匾對等項派員敬謹踏勘成造旋準工程處咨準造辦處文稱本處具奏討領陳設供器。八月三十日由內交出銅胎利益佛九尊,銅鈴杵一分,金累絲嵌松石壇城二座,銀琺瑯五供一分,鍍金嵌松石珊瑚八吉祥一分鍍金八吉祥二分鍍金七珍一分,鍍金八吉祥六分,鍍金嵌松石賁巴壺二件,鍍金嵌松石珊瑚塔二座,珊瑚盆景二件,紫檀玻璃垂珠燈六對,收拾見新。是年十二月經造辦處恭送前項佛像供器并送到佛龕脊上鍍金塔一座,隨錬子鍍金匾對一分,粉油匾對一分,片金歡門旛一分,花毯子一塊,紅白毯二塊,黃布穵單一塊,經守護大臣等敬謹看視分別安供佛樓上下,繕單具奏各在案,伏查惠陵隆恩殿內東暖閣佛樓上下應行安供佛像供器陳設等項擬請遵仿成案恭備。除前后藏喇嘛有無供獻尚未接準理藩院行知所有由內務府恭備之佛像供器陳設等項請旨飭下總管內務府大臣查照成案派員敬詣瞻仰丈量具奏請旨遵行,所有據(jù)咨援案陳請各緣由理合恭摺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鑒訓示遵行,謹奏?!币娯箻骸蹲酁榛萘曷“驳罘饦欠瘕悜獋涔┢麝愒O請飭內務府恭備事》,光緒四年七月二十九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檔號:04-01-37-0126-034。
[37] “東暖閣佛樓上供白檀梓龕一座,佛龕脊上銅鍍金塔一座,銅鍍金雕龍邊匾對一副,上刻:寶相湧蓮花鹿苑鷲峰同開法界,真經參貝葉蜂臺獅座共仰天容。粉油匾對一副,上刻:度一切眾生登極樂國,照大千世界生兜率天。片金歡門幡一分,傍設利益佛九尊(紫檀木座),紫檀木玻璃掛燈六對。
佛樓下銀鍍金五供一分(紫檀木座),銀鑲嵌塔二座,銀賁巴壺二件(隨吉祥草孔雀翎),金累絲嵌松石壇城二座(隨玻璃罩、紫檀木座),銅鈴杵一分,銅鋄銀隨盤八吉祥二分,銅鋄銀八吉祥六分,銅鋄銀隨盤七珍一分,金胎盆景二件(隨玻璃罩紫檀木座,上嵌東珠五十六顆),黃倭縀紅花地毯一塊,黃布穵單一塊。以上共十八項計一百三十一件?!惫?jié)選自:《惠陵并淑慎皇貴妃園寢各項事宜清冊》,第3頁,日本東洋文化研究所藏。
[38] “臣意普蘇魯岱跪奏為遵旨修建佛樓謹將勘辦情形恭摺具陳仰祈圣鑒事臣等恭查菩陀峪定東陵享殿內供奉金玉佛尊并金塔陳設等件……擬請在東暖閣修建佛樓一間以備供奉尊藏而昭嚴密等因……彼時隆冬礙難工作迨至今春前任守護大臣載瀛屢因患病請假未及勘估,值此天氣和暖正宜興作,現(xiàn)經臣意普蘇魯岱率同司員先行恭詣裕陵、定陵、惠陵敬謹踏勘各座佛樓規(guī)制大略相同,惟惠陵佛樓規(guī)制壯麗。臣等擬請照式修理其外面雕刻漆飾等項均照依菩陀峪定東陵享殿式樣以歸一律而壯觀瞻……。宣統(tǒng)二年四月初四日”意普:《奏為遵旨修建定東陵佛樓現(xiàn)在勘辦情形事》,宣統(tǒng)二年四月初四日,檔號:04-01-37-0149-01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
[39] “崇陵規(guī)制一褶,著恭照惠陵規(guī)制敬謹承修?!币姟洞笄逍y(tǒng)政紀》卷五,頁29。
[40] “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優(yōu)待清室條件》第五款。轉引自《大清宣統(tǒng)政紀》卷七,頁18。
[41] 筆者注:溥儀檔案是清廢帝愛新覺羅·溥儀在小朝廷時期的檔案匯集。全宗代碼:26。全宗檔案起止年度:(1911—1931),總數(shù)約411958件(冊)。
[42] 弘歷:《御制喇嘛說碑》,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撰,現(xiàn)碑位于雍和宮。
王彥嘉,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部宗教文物組(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為清代宮廷歷史、清代漢藏關系史和藏傳佛教文物研究與斷代。
(感謝王一丞同學的校對與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