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宋畫中的畫院畫師、皇帝及其近貴者的繪畫,以及佚名作者中的以宮苑為主題的畫作,來認(rèn)定宋朝宮苑建筑圖像。
在此先了解一下宋畫中的遠(yuǎn)景宋宮建筑。以傳世宋畫來看,現(xiàn)在最真實和最完整描繪宋朝宮苑景象的是南宋佚名《金明池爭標(biāo)圖》(圖01)。盡管此畫作者托名張擇端,但專家學(xué)者從文獻(xiàn)和考古等角度經(jīng)過多方論證,還是確定它是“一幅宋代宮苑建筑寫實畫”。由此,這幅全景式的繪畫可謂詳盡而形象的宋宮歷史文獻(xiàn),而且對于南宋宮苑建筑的類型和樣式的認(rèn)定,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圖01南宋佚名《金明池爭標(biāo)圖》
南宋時有關(guān)皇宮遠(yuǎn)景的宋畫有多幅,如南宋初年宗室畫家趙伯嘯《萬松金闕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局部圖02)。趙伯骕,字希遠(yuǎn),太祖七世孫。他在高宗和孝宗兩朝都是皇帝親近的人,“少從高宗于康邸,以文藝侍左右?!毙⒆跁r官至和州防御使,出使過金國,“嘗畫姑蘇天慶觀樣進(jìn)呈,孝宗書其上,令依元樣建造?!蹦纤位食墙ㄓ诮B興元年(1131),位于臨安(今杭州)鳳凰山東麓。《萬松金闕圖卷》以萬松為名,當(dāng)取自鳳凰山北側(cè)萬松嶺之地名與實景,也寓意南宋王朝如松林一樣萬古長青。此畫為一定高度的鳥瞰圖,畫家站位視角大致在臨安城鳳山門附近朝西南方向。畫上連綿山崖之下、密林山嵐之間,有“金闕”數(shù)座,其中右側(cè)兩座重檐建筑,度其地應(yīng)是皇城正北門和寧門與北宮門,北宮門處地又明顯高于和寧門,這與今天由萬松嶺路向南進(jìn)入鳳凰山腳路,地勢有一個明顯抬高的實際情況相符合。與兩座宮門同在一條軸線上的左側(cè),又有東西并立的兩座重檐大殿,當(dāng)是正衙文德殿和常朝垂拱殿,這也是南宋皇城中最重要的兩座朝政大殿。兩殿建于紹興十二年(1142),故這幅實景畫也應(yīng)在此之后所繪。
圖02 南宋 趙伯嘯《萬松金闕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趙伯嘯《萬松金闕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為編者所加)
再看南宋畫院待詔李嵩畫的《錢塘觀潮圖》(故宮博物院藏,局部圖03)上的宋宮遠(yuǎn)景圖?!袄钺裕X唐人,少為木工,頗遠(yuǎn)繩墨,后為李從訓(xùn)養(yǎng)子。工畫人物、道釋,得從訓(xùn)遺意,尤長于界畫,光、寧、理三朝待詔?!边@幅畫是由北向南視角、有相當(dāng)高角度的鳥瞰圖,畫的主題是觀潮,所以重點應(yīng)是橫亙畫面上方的錢塘江。但在舟船沖頂江上一線潮的焦點下方,有一塊四方形的“白地”——這就是鳳凰山下的南宋皇城。李嵩在此沒有畫出任何殿宇和園囿景象,這當(dāng)是一種保密的需要。官修《咸淳臨安志》繪制的《皇城圖》上也沒畫出皇城之內(nèi)的一個地名,這與《錢塘觀潮圖》的想法和做法如出一轍。
圖03 南宋 李嵩《錢塘觀潮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也有例外的,即以“馬一角”著稱的畫院待詔馬遠(yuǎn),其作品中時有皇城一角或半邊景象,例如《雪樓曉倚圖》(私人藏,局部圖04)?!榜R遠(yuǎn),號欽山。其先河中,世以畫名,后居錢唐。光、寧朝待詔”,“樓閣用尺界畫,襯分染色,極其精明?!贝水嫶笾率窃诨蕦m西南側(cè)鳳凰山上圣果寺位置朝東北方向鳥瞰,遠(yuǎn)景為鳳凰山和饅頭山之間的掩映在山林和雪霧中的一組宮室殿宇建筑,重檐主大殿與其他樓宇之間以長廊相連,頗有“千步宮廊雪霽時”的意境。近景樓閣主體和兩側(cè)小樓筑于石砌臺基上,主樓懸空挑出部分以木柱支撐,類似于吊腳樓,主樓三開間窗戶和其余窗戶均呈佛寺中的壺門狀,木格子窗緊閉,僅有中間一扇打開,窗內(nèi)有人在賞雪景,正向?qū)m城方向眺望。此畫另有寧宗題寫陳與義《觀雪》詩:“無住庵前境界新,瓊樓玉字總無塵。開門倚杖移時立,我是人間富貴人?!笨梢娚缴线@座建筑屬于寺院。鳳凰山原有初建于唐代的圣果寺,南宋時被劃入宮禁后苑。
圖04《雪樓曉倚圖》(局部) 私人藏
南宋皇城的范圍在今天看來,北抵萬松嶺路,西以鳳凰山為屏障,南鄰錢塘江,東至饅頭山以東接近鳳山路一線,主要朝政大殿在鳳凰山和饅頭山之間,后宮苑囿則大致布置在饅頭山或鳳凰山的山地上。從這幾幅遠(yuǎn)景圖來看,大背景基本符合它的地理環(huán)境。
接下來分析宋宮的具體建筑形制和樣式。
1. 宮門
宋朝宮門最為權(quán)威的圖像,莫過于遼寧省博物館所藏北宋徽宗御筆繪畫《瑞鶴圖》(局部圖05)和北宋銅鐘(傅熹年摹本,圖06)上的宣德門樓。
圖05北宋 徽宗《瑞鶴圖》(局部)遼寧省博物館藏
《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卷》
圖06
宣德門是北宋皇宮中軸線上的正南門,門樓形制呈古代建筑最高等級吳殿(清代稱廡殿)式樣。文獻(xiàn)記載宣德門為五門,其上宣德樓為七開間。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大內(nèi)正門宣德樓列五門,門皆金釘朱漆,壁皆磚石間甃,鐫鏤龍鳳飛云之狀,莫非雕甍畫棟,峻角層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樓,朱欄彩檻,下列兩闕亭相對,悉用朱紅權(quán)子?!庇?,熙寧五年(1072)十月日僧成尋在東京城的目擊:“見皇城南門宣德之門,七間門樓也。左右有二樓,各重重五尺許,高頗下,內(nèi)面左右樓廊造列,外面有左右會?!薄度瘊Q圖》反映了宣德樓及兩闕亭和樓廊的局部圖像,屬于實景寫照。至于《東京夢華錄》描述的“壁皆磚石間甃,鐫鏤龍鳳飛云之狀”,則可以在《金明池爭標(biāo)圖》描繪的“寶津樓”(局部圖07)見到具體樣式。
圖07《金明池爭標(biāo)圖》描繪的“寶津樓”(局部)
南宋以臨安城為行在,初始的皇城營造一切就儉?;食钦祥T麗正門,與北宋皇城正門宣德門應(yīng)有相似性,但只有三門。南宋吳自牧說,麗正門“其門有三,皆金釘朱戶,畫棟雕甍,覆以銅瓦,鐫鏤龍鳳飛驤之狀,巍峨壯麗,光耀溢目。左右列闕,待百官侍班閣子?!笨梢婝愓T的裝飾圖案與色彩等,跟宣德門多有相似之處。汴京宣德門雖然比臨安麗正門多出兩門,但作為宮門正門的整體構(gòu)造和外形,兩者應(yīng)該差距不大。
2. 正殿
正殿如文德殿、大慶殿和垂拱殿等正朝(也稱外朝)宮殿。北宋佚名《契丹使朝聘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局部圖08)中的官殿建筑,應(yīng)是東京宮城內(nèi)接待遼國使者的垂拱殿?!端螘嫺濉し接蛞弧罚骸按构暗钆f曰長春,明道元年十月改勤政,十一月改今名,及常日視朝之所。節(jié)度使及契丹使辭、見,亦宴此殿?!碑嬛写说顑H有五開間,前有圍廊環(huán)護(hù),雙陛登殿,兩側(cè)各有外通廊道,但無朵殿相屬。殿前也無“檐屋”構(gòu)建,僅以主殿屋檐覆蓋圍廊。
圖08 北宋佚名《契丹使朝聘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宮廷畫家馬和之《小雅·南有嘉魚篇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局部圖9)和《小雅·鹿鳴之什圖》(故宮博物院藏,局部圖10),留下了宋時正殿的大致樣貌:主殿五開間,以朱欄雙陛登殿,應(yīng)是參考了宋宮正殿的基本形制。
圖9 馬和之《小雅·南有嘉魚篇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0《小雅·鹿鳴之什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小雅·鹿鳴之什圖》繪《詩經(jīng)·鹿鳴》中的王者宴賓一段,王者踞坐宮殿正中,群臣列坐兩側(cè),殿外丹墀之下則是內(nèi)侍環(huán)立,樂工鼓樂。《小雅·南有嘉魚篇圖》中“彤弓”一段,畫前有高宗題字:“彤弓,天子賜有功諸侯也?!碑嬛幸煌跽呔嶙钪校糜诘ぼ?,旁有“諸侯”正在聽候宣詔,拜受賜弓。
《宋史》記載南宋皇城正殿垂拱殿和內(nèi)朝崇政殿,“雖曰大殿,其修廣僅如大郡之設(shè)廳。淳熙再修,止循其舊。每殿為屋五間、十二架,修六丈、廣八丈四尺,殿南檐屋三間,修一丈五尺,廣亦如之。兩朵殿各二間,東西廊各二十間。南廊九間?!瘪R和之在描繪《詩經(jīng)》中《鹿鳴》《彤弓》這兩首詩的情景時,當(dāng)是以“為屋五間”(即五開間)的垂拱殿等正殿為藍(lán)本的。雖然殿宇屋頂采用最高建筑等級的“吳殿式”,但為了體現(xiàn)先秦時期宮殿的簡樸,還是在宮殿外形上做了“減法”,如除去了屋頂鴟吻和殿南檐屋等構(gòu)建。
“檐屋”指大殿之前上覆屋檐的平臺,也稱“軒”,皇帝在此接見臣下,稱之“臨軒”,參見馬和之《孝經(jīng)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局部圖11/12)。
圖11馬和之《孝經(jīng)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2 馬和之《孝經(jīng)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內(nèi)朝起居宮殿也有如外朝正殿規(guī)模和形制的,如前述南宋皇城崇政殿,與外朝正殿垂拱殿并無兩樣。但內(nèi)朝宮殿相對簡略也是事實,譬如僅有三開間,有雙陛也有單陛。王應(yīng)麟《玉?!酚浭觥皟?nèi)殿”選德殿:“規(guī)模樸壯,為陛一級?!奔词褂幸欢ㄒ?guī)模的選德殿,登殿臺階也僅有一級,簡樸之極。
3. 宴殿
宮廷宴會是一項重要活動。南宋宮廷正殿文德殿每逢皇帝壽辰,改名紫宸殿,群臣在此為皇帝慶生。平時的重要宴會,則設(shè)在專門的宴殿。
馬遠(yuǎn)《華燈侍宴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局部圖13)記錄了一次鳳凰山宮中御宴場景:“開禧北伐”慘敗后的寧宗嘉定元年(1208),宋廷向金國函首權(quán)臣韓侂胄,換得兩國和議。宋廷為和議的主導(dǎo)者丞相史彌遠(yuǎn)大擺御宴,慶賀和議的締結(jié)。時值隆冬,夜幕已合,御宴大殿敞開的大門垂簾半卷,其余地方俱被木格子長窗圍護(hù)。殿內(nèi)可見華燈高懸,侍女相候,宴會坐席長桌后各有屏風(fēng);五六人恭立殿中作拱手賀禮狀,宴會主人卻被隱于大殿深處,不得一見。大殿前方廣場四周梅花簇?fù)恚话嘌鏄饭牡膶m女舞姿劃一,翩翩起舞。
圖13 馬遠(yuǎn)《華燈侍宴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馬遠(yuǎn)《華燈侍宴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為編者所加)
寧宗在馬遠(yuǎn)這幅畫上有題詩,其中兩聯(lián)道:“酒捧伣觴祈景富,樂聞漢殿動歡聲。寶瓶梅蕊千枝綻,玉柵華燈萬盞明?!边@正是當(dāng)時御宴的情景。留意這座五開間歇山頂大殿,它由檐屋以及前后緊貼的正殿和后殿組成,殿前有“檐屋”構(gòu)建,正殿一側(cè)又有通出畫外的朵殿,但不見另一側(cè)有朵殿。導(dǎo)致這種左右建筑布局不對稱和前后兩殿立地局促情況的出現(xiàn),既有畫家出于構(gòu)圖藝術(shù)需要而不拘泥于畫作對象現(xiàn)狀的主觀原因,也有南宋皇城受山地地形限制,局部地段建筑密度過高的客觀原因。
4. 水殿
江南夏季炎熱,但也多湖泊河川,是以畔水納涼也成為宋畫多見的一種題材。南宋寧宗楊皇后有兩首《宮詞》描寫了大內(nèi)夏天避暑納涼時的景象:“涼生水殿樂宸游,釣得金鱗上御鉤。圣德至仁元不殺,指揮皆放小池頭?!薄八钽^簾四面風(fēng),荷花簇錦照人紅。吾王一曲薰弦罷,萬俗泠泠解慍中。”李嵩《水殿招涼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14)可見一座水殿及其附屬構(gòu)筑的形狀。
圖14 李嵩《水殿招涼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座十字坡脊頂水殿構(gòu)造非常細(xì)致、精巧和華貴。因是盛夏季節(jié),水殿四周原有木格子長窗俱已撤去,成為四面通透敞開的涼亭,宜于避暑。水殿之所以稱“水殿”,是因為它臨靠一座有橋橫跨的水閘。當(dāng)開閘泄流之時,附近一帶水氣風(fēng)氣必盛,極易帶走暑氣而取得納涼的效果,而水殿基座在建造時被架空,透風(fēng)排濕,也宜于整個基座保持一定的干燥。畫中兩名小兒在泄流中放行兩艘帆船模型,與楊皇后《宮詞》描寫皇帝在水殿放生不同,但臨流放舟正是頑童夏日喜好的游戲。在德壽宮的考古中,曾發(fā)現(xiàn)水閘遺跡,可見當(dāng)時宮中是有可能存在類似納涼水殿的。
李嵩這幅畫上的這種造型別致的十字坡脊頂水殿,在宋畫中多有出現(xiàn),如北宋《金明池爭標(biāo)圖》中的湖中島上,也有一座十字坡脊頂建筑(局部圖15)。
圖15 北宋《金明池爭標(biāo)圖》
5. 后官
杭州鳳凰山東側(cè)的饅頭山,是南宋皇城的后宮區(qū)域?!敖B興和議”之后,高宗生母韋太后從金國歸宋,饅頭山上就有她的寢宮慈寧殿。及至寧宗去世后,他的楊皇后也居于饅頭山上,寢宮稱慈明殿,或有可能是慈寧殿修葺后的易名。
宋畫《宮中行樂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局部圖16)傳為北宋郭忠恕所繪,但畫面景物與畫風(fēng)可斷為南宋時期作品。此畫以唐代楊貴妃故事為題材,所繪宮苑中的主殿建筑為三開間,其形制與南宋皇室畫家趙伯駒《漢宮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所繪主體建筑基本一樣,但開面更為寬闊,且前有檐屋,左右各配兩開間形制的朵殿,形成整體七開間寬面,使得這組建筑在精麗之中更顯宏大,名為“楊貴妃”,實為“楊皇后”所居更相宜。主殿與四周亭軒以游廊步徑串連,這種高低起伏、樓閣掩映的山地環(huán)境,也與南宋皇城地處鳳凰山和饅頭山的環(huán)境極為相近。此外,后宮后苑是南宋宮廷畫家創(chuàng)作取材較為集中之地,所以類似此畫宮殿和景物的繪畫還有多幅。
圖16 宋畫《宮中行樂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兩宋后宮除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等人有獨立的寢殿之外,其余嬪妃一般都集中一處居住?!端螘嫺濉し接蛞弧罚骸案幍顤|慶壽宮,慶壽、萃德二殿,太皇太后所居。福寧殿西寶慈宮,寶慈、姒徽二殿,皇太后所居。福寧殿后坤寧殿,皇后所居……明道二年十一月,改葺(集圣殿)為內(nèi)外命婦容殿,名肅儀?!庇?,南宋陳世崇《隨隱漫錄》記載福寧殿、坤寧殿等帝后寢殿時說:“貴妃、昭儀、婕妤等位宮人直舍蟻聚焉?!笨梢娀屎笠韵聥邋木铀环Q“直舍”,且大多“蟻聚”集中居住,仿佛后世的“集體宿舍”。
嬪妃集中居住處在南宋佚名《漢宮秋圖》(局部圖17)中可見其樣。按照繪畫題名看,這應(yīng)是一段漢朝故事,其中建筑群也是宮中一般嬪妃的居處。但就其建筑風(fēng)格來看,應(yīng)是南宋時期式樣。而且,因為畫家技法極為嫻熟,勾畫極為精細(xì),保留了一幅比較完整的宮廷建筑群圖像。其主體建筑格局從畫面最右邊小橋邊的一座懸山頂大門而人,過影壁進(jìn)到前院,再經(jīng)主殿門廳進(jìn)入內(nèi)院,形成了一條清晰的中軸線。這也是魏晉以來宮廷建筑應(yīng)有的營造制度和格局特征。
圖17 南宋佚名《漢宮秋圖》(局部)
南宋佚名《漢宮秋圖》(局部)(圖片為編者所加)
主殿為三開間重檐歇山頂建筑,加上左右兩個朵殿(左側(cè)朵殿內(nèi)擺放著彈撥樂器,透露了此殿居者是為女性),形成整個主殿五開間的格局,這恰好是一般嬪妃居所的規(guī)制。主殿向右通過一短廊,又連接到一組掩映在樹木中的建筑。主殿前的門廳也是一組營造精巧的建筑,大廳中設(shè)有一座大屏風(fēng),保護(hù)了內(nèi)院隱私;廳前連著三開間檐屋,兩邊耳房各與長廊相連通,再由半壁墻面的長廊回環(huán)圍合主殿建筑,形成一個相對私密的院落。所以這組建筑雖然等級并不高,多為單層平房,沒有易被外人看見內(nèi)景的樓閣等高層建筑,卻因為有門廳、檐屋和長廊的護(hù)持,遵循了《墨子·辭過》所說的“宮墻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加上建筑本身構(gòu)造的精致素雅風(fēng)格,非常適合后宮女眷居住。
這組建筑出彩之處是,藝術(shù)地調(diào)和了四合圍廊的封閉性與角門園亭的通透性之間的矛盾:在圍廊左角拐彎處營建了一座十字脊屋頂方亭,中設(shè)屏風(fēng),屏風(fēng)之后當(dāng)是通往內(nèi)院的角門,這當(dāng)是院內(nèi)女眷出行西側(cè)苑囿游賞的門徑,而白天有不少宮女職守于此,閑人莫近。這組建筑群因有這樣一座可為門廳的亭子,建筑形態(tài)上和內(nèi)外溝通上,頓時生動靈活起來,這也是這組后宮建筑的精彩之處。
6. 樓閣
南宋皇城所處的鳳凰山和饅頭山的自然地形,決定了其很多建筑位居高處,由此而成為登高望遠(yuǎn)的覽勝場所,也是祈求上蒼保佑的祝禱佳地。依山高筑是南宋皇城的一大特點。
南宋東宮掌書陳世崇記載:“一山崔嵬,作觀堂,為上焚香祝天之所。吳知古掌焚修,每三茅觀鐘鳴,觀堂之鐘應(yīng)之,則駕興?!崩钺浴陡唛w焚香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18),可謂是對饅頭山上這個“觀堂”比較接近的一個寫照:山頂之上的園林式庭院,一座高大的重檐雙脊歇山頂樓閣建于高臺之上;高臺之上高香彌散,在女眷和侍女的陪侍下,“主人”正祝禱上天,祈福求安;畫面左側(cè)遠(yuǎn)景為僅露尖頂?shù)耐らw,下方近景兩排廳堂屋脊,都襯托出這處樓臺坐落極高;高臺也是觀景露臺,與樓閣之間設(shè)有一藤架,可見閑暇時候在此品茗小坐,也有庇蔭之處,卻不礙遠(yuǎn)觀四下的山水風(fēng)景。整個建筑群規(guī)模和體量并不太大,空間尺度上卻很是適合建于類似饅頭山這樣并不十分高峻的山上。
圖18 李嵩《高閣焚香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嵩《月夜看潮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19)上則是一處帝后觀潮的樓閣。周密《武林舊事》:“禁中例觀潮于天開圖畫,高臺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遙瞻黃傘雉扇于九霄之上,真若簫臺蓬島也。天開圖畫在禁中具體位置已無從知曉,但《咸淳臨安志》中的《京城圖》在皇城饅頭山的東南角,標(biāo)有“皇太后看位”。此畫有楊皇后“坤卦”鈐印,結(jié)合其所繪場景推斷,畫上建筑位置極有可能與“皇太后看位”有關(guān)。畫中臨江之樓與樓前露臺可謂至美至精,樓的右側(cè)有廊,折而向后;二樓背后接出一條飛廊,直通已在畫外的后樓;前后二樓由飛廊連接成一組工字形的建筑;樓前的所有景物被故意刪去,以突出這座典雅樓閣的精致與俊秀。此畫顯示了李嵩界畫的藝術(shù)造詣,這組閣樓也堪稱宋宮建筑藝術(shù)的代表作。
圖19 李嵩《月夜看潮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李嵩 月夜看潮 冊頁 絹本(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為編者所加)
大幅留白的馬遠(yuǎn)(傳)《古松樓閣圖》(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圖20)呈現(xiàn)出典型的“一角”“半邊”畫風(fēng)。畫中以一株勁松切分近景和遠(yuǎn)景,左面下端為近景,山上長廊引接而僅露小半邊的一座重檐樓閣,閣中一人佇立而望;松下欄桿右邊為紫薇樹叢掩映的遠(yuǎn)景,隱隱露出建于兩山夾峙之中的一座宏大建筑。這種建筑與地形結(jié)合的景物,與杭州鳳凰山東麓南宋皇城所在地貌特點非常吻合。
圖20 馬遠(yuǎn)(傳)《古松樓閣圖》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
馬遠(yuǎn)(傳)《古松樓閣圖》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 (圖片為編者所加)
此畫對題有理宗書寫一首白居易《紫薇花》七絕:“絲綸閣下文書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辈⑩j有他的書房用印“緝熙殿書”朱文方印。唐代中書省多植紫薇,故中書郎也稱紫薇郎,白居易詩中為自指,而理宗在此借詩中“絲綸閣”,當(dāng)指可對應(yīng)的一座翰林學(xué)士侍讀建筑。《隨隱漫錄》記載鳳凰山上能望見江景的有“芙蓉閣”,而南宋皇城東北東華門內(nèi)為選德殿,與學(xué)士院很近,孝宗時為皇帝與學(xué)士近臣讀書、夜對、宴飲之所,“左為芙蓉閣、右為凌虛閣”,高宗書房“損齋”、孝宗書房“復(fù)古殿”和理宗書房“緝卿殿”也均在附近。'因此推測馬遠(yuǎn)這幅畫上的樓閣,為饅頭山上的“芙蓉閣”或“凌虛閣”。
7. 長廊
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二十日晚,丞相史浩進(jìn)宮至復(fù)古殿侍讀,并有澄碧殿賜宴。史浩有詩記其事,寫到了他從東華門乘肩輿人宮后遇到的情景:“……復(fù)古距選德,相望幾數(shù)里。修廊按云漢,岧饒燦珠蕊。中途敞金扉,恍若蓬壺里。群山擁蒼璧,四顧環(huán)弱水。山既日夕佳,水亦湛無滓。冰簾映綺硫,瓊殿中央峙。澄碧耀宸奎,龍神爭守視……從游至清激,錫坐談名理。泉聲韻琴瑟,一洗箏笛耳?;试迫f機暇,觀書每來此……”
史浩這首詩透露了大內(nèi)宮室建筑的很多信息:其一,詩中描寫雖有些夸張,但從選德殿趕到復(fù)古殿還是要走些路的;其二,宮中有長廊連接主要殿宇,而且這長廊為爬山廊,可一直蜿蜒上到山頂;其三,長廊兩邊有圍擋(應(yīng)該是因季節(jié)可裝卸的木格子長窗),相隔一定距離才會有門交通內(nèi)外,人在長廊中未必可見外部情形,廊外也無法洞悉其中的動靜,頗具保密性。馬遠(yuǎn)的《踏歌圖》、馬麟的《秉燭夜游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21)等院畫,均再現(xiàn)了這種長廊和連廊暖亭。此外,從詩中也可以看到,君臣宴飲之所澄碧殿也即皇帝讀書之處,近旁有一處園林水景,激水跳波宛如琴瑟,整個讀書環(huán)境非常幽雅。
圖21 馬麟的《秉燭夜游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馬麟 秉燭夜游 冊頁 絹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為編者所加)
馬遠(yuǎn)的《青峰夕靄圖》描繪夏季時宮苑中一處站位極高的建筑群。據(jù)畫中遠(yuǎn)近景物,度其地似在今饅頭山上。近景是從山下延伸而來的長廊,每個開間的格子窗都已卸去,對比馬麟《秉燭夜游圖》中的長廊,可以看到季節(jié)上的變化。長廊連接到一處歇山頂大堂,旋即右轉(zhuǎn)出畫面后,再折回上行連到一座有竹叢烘托的四面攢尖亭。亭子連同亭前平臺之下是一座石砌的宮門,這座堅實的石頭建筑自然成為一座高臺,承載架空于其上的亭臺(這種宮門頂部筑成高臺再作利用的情況,還見于李嵩《漢宮乞巧圖》)。亭臺四周雕欄圍護(hù),平臺上有一座臨時搭建的遮蔭帳篷。亭臺之下的宮門入口旁兩株芭蕉正自舒展,點明了現(xiàn)場的時令季節(jié)。整組建筑的布局和構(gòu)筑都十分講究,在并不太大的范圍中,構(gòu)成了一個具有豐富建筑語言的精巧空間。
《隨隱漫錄》記載饅頭山上楊皇后寢殿慈明堂一帶建筑布局說:“殿前射圃,竟百步,環(huán)修廊……由繹已堂,過繡胭廊,百八十楹,直通御前,廊外即后苑?!惫鞀壬甲C,皇城宮中從內(nèi)朝嘉明殿(原繹已堂)經(jīng)過一條180開間的錦胭廊,便可通到御前主要殿宇,“且地形起伏,這條錦胭廊可能為帶有一定曲折的廊子。180間的長廊長度如何?宋代建筑的廊子每間大小7一8尺,即合2.5米左右,這樣錦胭廊總長為450米,可稱之為宋代公園長廊之最。”
由此可見,因山勢高低錯落的曲折長廊,當(dāng)是南宋皇城建筑的一大特色。
8. 園亭
鳳凰山和饅頭山在南宋時屬于宮禁后苑,因而山上山下園亭翼然,當(dāng)是一種常景。文獻(xiàn)中記載南宋皇城中最多的建筑是亭子,僅僅《武林舊事》記載的亭子,就達(dá)90座之多。這種江南園林中最為常見的建筑在南宋皇城內(nèi)大量出現(xiàn),可見這座皇宮極具園林意趣。這其中,杭州作為江南園林的一大勝地,對南宋皇城的營建風(fēng)格當(dāng)有極大的影響。亭子在園林中宜水宜山,宜高宜下,宜大宜小,宜方宜圓,宜孑然獨處,也宜縱連橫并,擇地和建造都非常靈活,且往往成為一片平常景象之中的“吸引點”或“轉(zhuǎn)折點”。是以在宋畫中,亭子也常常成為構(gòu)圖中的“亮點”,我們從中也可以想見南宋皇城中精致別樣的江南園林美景。
李嵩《木末孤亭圖》(故宮博物院藏,局部圖22)畫一方亭立于高崖之上,處境高危絕險,本身就是一景。方亭體量很小,卻造作精良,臺基地面精磚鋪設(shè),斗拱頂梁精巧合度,落地木格窗擋風(fēng)遮雨。亭者停也,登山至此,可小憩而觀高山流水,也可暫避風(fēng)雨。山水之間有此佳構(gòu),也是步履必到之處。
圖22 李嵩《木末孤亭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李嵩《木末孤亭圖》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為編者所加)
前述馬麟《秉燭夜游圖》(圖21),其中再現(xiàn)的連廊暖亭,與長廊相連的木格子長窗可因季節(jié)不同而開合,整體性和靈活性俱佳,其六角重檐攢尖頂?shù)脑煨惋@得端莊而精巧,且類似的攢尖頂在宋畫中多有所見,如前述《宮中行樂圖》,可見這應(yīng)是宋宮中的一種典型亭子。
9. 茅屋
中國古代宮室發(fā)展最初有個茅茨階段(茅草蓋屋),《墨子·三辯》說:“昔者堯舜有茅茨者,且以為禮,且以為樂。”《韓非子·五蠹》也說:“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這在以后的宮室營建中被儒家引為對社會的垂戒意義,即當(dāng)國者的自我行為規(guī)范,理性約束、調(diào)節(jié)和控制個人享樂行為,以為“儉德”,垂范天下?!渡袝分杏小稗r(nóng)工之事,以喻治國”的說法,將建筑的科學(xué)營造,視作治國之道,兩者有共通之處。后世宮室以茅茨葦草覆蓋屋頂,也表明了一種崇儉的政治姿態(tài)。
茅亭草屋在南宋宮苑建筑中也是一個“小特色”?!端问贰酚涊d:“中興后,以事天尚質(zhì),屢詔郊壇不得建齋宮,惟設(shè)幕屋而已。其制,架木而以葦為障,上下四旁周以幄簾,以象宮室,謂之幕殿……中興后,惟設(shè)葦屋,蓋仿清廟茅屋之制也。”見即使像祭天郊壇這樣重要的建筑,也以“尚質(zhì)”的理由僅搭建草墻茅頂?shù)牡钣?。周必大記載“北內(nèi)”德壽宮北區(qū)園林建筑,有俯翠亭,也稱“茅亭”。陳世崇記載“南內(nèi)”饅頭山一帶的宮苑建筑中,有“茅亭曰昭儉”。
類似建筑在宋畫中也有“出鏡”,如馬麟《松閣游艇圖》(圖23),畫中建筑及其內(nèi)部陳設(shè)典雅精致,四周庭園樹木茂盛,盆景花卉綻放,但主屋屋頂卻以茅草覆蓋,表明了這里主人對于“茅茨不翦”的追崇。
圖23 馬麟《松閣游艇圖》
馬遠(yuǎn)《宋帝命題山水冊》之一的《水亭聽竹圖》(私人藏,局部圖24),畫荷塘邊上、竹林之間一座四角單檐攢尖茅亭,亭中一榻,后設(shè)屏風(fēng),一名白衣高士(當(dāng)是皇帝)半坐半臥于榻上。此畫對題有宋寧宗書寫的一首王安石七絕:“小雨瀟瀟潤水亭,花風(fēng)貼飐破浮萍。看花聽竹心無事,風(fēng)竹聲中作醉醒?!蓖嘎读水嬛腥碎e適而又有幾分無聊的心境。這座茅亭的簡樸與四周竹子、荷塘的自然之風(fēng)相得益彰,呈現(xiàn)出一種清新別致的園藝風(fēng)格。馬遠(yuǎn)另有《松風(fēng)亭圖頁》(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描繪山上風(fēng)景,其主景右上亭閣的下方,竟“藏”有一座四角單檐攢尖茅亭,樸拙架構(gòu)掩映于松風(fēng)竹林中,頗多意韻。
圖24 《水亭聽竹圖》 私人藏
(本文原刊于《杭州文史》第28輯,澎湃新聞經(jīng)授權(quán)刊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