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歐美興起了家族史研究的風(fēng)潮,比較著名的有伊佩霞(Patricia Ebrey)的The aristocratic families of early Imperial China (中文譯名:《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和戴仁柱 (Richard Davis) 的Court and Family (中文譯名:《丞相世家》,中華書局,2014年),尤其是后者,堪稱宋代家族史研究的開山之作。而后,臺灣地區(qū)學(xué)者黃寬重教授也在家族史的研究上著力甚多,比較著名的乃氏著《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此后,內(nèi)地學(xué)者對于宋代家族史研究也有了非常顯著的成果,比較典型的有王善軍教授的《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和《宋代世家個案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此外,香港地區(qū)的何冠環(huán)與曾瑞龍教授對于宋代的將門都有比較突出的研究成果。
《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
綜上可知,學(xué)界對于宋代家族的研究,多集中于士大夫家族,或者可以名之為“科舉家族”與地方名族。然而,宋代依然存在著特殊的家族,例如皇族趙氏,從政治史看這是皇帝的家族,但從社會史的角度看,這也是眾多宋代家族中的一員。賈志揚(John Chaffee)教授的《天潢貴胄》一書,實際上就是把趙氏皇族放在家族史維度進行研究的成果。但無論如何,作為皇帝的家族,宋代的宗室問題首先肯定是政治問題。正如作者所說,歷朝歷代宗室叛亂甚多,但宋代沒有這種現(xiàn)象,這不得不歸功于宋朝的制度設(shè)計。作者在書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宋代的宗室制度,尤其在第二章便指出,從宋太祖開始,即要求把太祖、太宗及趙廷美的子孫都納入到宗室范疇,而不是像宋之前的朝代那樣,皇帝五服以外即不屬于宗室。這毫無疑問就會引出以下問題:宗室成員將會越來越多,宋朝政府應(yīng)該如何管理這些宗室,尤其是無服宗室?而宗室的開支將如何維持?之后各章,作者都按照宋代各朝的順序,詳細論述了與趙宋宗室有關(guān)的各種制度,如相關(guān)的機構(gòu)、宗室的特權(quán)、教育、任官、居所、婚姻等等,而這其中,神宗朝及徽宗朝的改革,以及宋室南渡后宗室制度的變化尤其值得注意。前兩者主要是應(yīng)對日益龐大的宗室隊伍,而后者則是因應(yīng)歷史發(fā)展所作出的調(diào)整。作為一本嚴謹?shù)膶W(xué)術(shù)著作,作者用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書中有16個表格,每個表格里都有很詳細的數(shù)據(jù),而這些數(shù)字都是有史料可據(jù)的。作為一位外國學(xué)者,能夠在浩繁的古籍中找到如此詳盡的數(shù)據(jù),并對之進行量化分析,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事情。
賈志揚
當(dāng)然,賈志揚先生并非宋代宗室制度研究的第一人,在本書英文版出版之前,汪圣鐸教授即發(fā)表了《宋朝宗室制度考略》(《文史》1990年第1期)一文,對這一問題有非常獨到的見解,而賈先生在本書中也大量引用汪教授的觀點。進入21世紀后,何兆泉教授也出版了《兩宋宗室研究——以制度考察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對宋朝宗室制度進行了詳細而有據(jù)的論述。值得注意的是,何著中經(jīng)常指出賈志揚先生在本書中對史料的誤讀。故此,若單以制度研究論,本書并不算獨特。然而,本書的定位本身就是家族研究,副標題也是“宋代宗室史”,故除了制度之外,本書更為突出的是把宋代宗室作為個體與群體的研究,也就是人的研究。我認為,歷史是人的歷史,制度能夠解釋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但中國古代的制度是由人執(zhí)行的,而中國古代社會遠遠稱不上法治社會,更多的是人情世故。因此,把制度與人結(jié)合起來進行描述與論證,才能呈現(xiàn)出更厚重的歷史感,而這也正是本書的精彩之處。
本書第一章“開篇”,即以兩個故事引出問題:北宋仁宗時,7位宗室請求發(fā)動對西夏的戰(zhàn)爭,從而報效朝廷。他們得到仁宗的褒獎,但要求卻被拒絕。至南宋末年,宗室趙以夫被任命為大藩慶元府(即明州,今寧波)的長官,并帶兵平定了當(dāng)?shù)氐呐褋y。這說明北宋與南宋之間,宗室的地位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本書要研究的問題之一,就是這種戲劇性變化是如何發(fā)生的,其原因又是什么。這說明,制度的出現(xiàn)乃因人事,而制度的改變,也是因為人事的變化。賈志揚先生在本書中大量描述了宗室中人的故事,但與其他家族史研究不同的是,本書除了特殊的需要外——如涉及到宗室繼位問題——一般不會重點描述某一代最重要的人物,因為這個人一定是皇帝,而如果把筆墨過多放在皇帝身上,就會寫成一部王朝政治史。賈先生著墨更多的是其他宗室成員,尤其是普通宗室成員的故事,而只有把這些宗室的故事串聯(lián)起來閱讀,才能理解宋代宗室制度的變化。如第十章中對北宋畫家趙令穰遭遇的描寫,很好地反映出北宋宗室猶如囚徒的生活:趙令穰被允許的旅行距離只能從開封到洛陽,所以他只能憑想象去描畫江南的風(fēng)景。再如第六章中,趙子崧與趙叔近都被指包藏禍心——他們后來都被平反了,但他們的職任與權(quán)力,卻正是徽宗朝蔡京對宗室改革的結(jié)果,正是這場改革,讓宗室有機會獲得實質(zhì)性的職位。
一般認為,宋代宗室在政治上是受到限制的,張邦煒先生就曾經(jīng)在《宋代皇親與政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傮w而言,這個觀點問題不大,但在本書中,可以看到南宋宗室受到的限制比北宋要小,根據(jù)作者的觀點,這主要得益于南宋初年動蕩的政局,以及孝宗、理宗等宗室繼位為帝。作者同時指出,高宗曾經(jīng)頒布禁令,禁止宗室擔(dān)任宰執(zhí)以上官員,這一方面說明朝廷對于宗室任官依然存在限制,但另一方面也說明這種限制已經(jīng)突破了實權(quán)職位。事實上,即便是宰執(zhí)官員的限制也曾經(jīng)在南宋時被突破,趙汝愚在光宗朝即為樞密使,到寧宗朝甚至位居宰相。雖然他最后在政治斗爭中失敗,且其政敵韓侂胄的理由也是高宗朝的禁令,但這也說明宗室的政治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賈志揚先生并沒有高估這種提高,他還是很謹慎地認為“遵守禁令已經(jīng)成為共識”。即便《宋史·宗室傳》記載趙以夫曾任同知樞密院事,但賈先生在注釋中對此進行了嚴密的考證,認為這是《宋史》記載的錯誤。而孝宗朝趙善悉的故事,也說明了士大夫?qū)τ谧谑覔?dān)任要職抱有抵觸態(tài)度,賈先生甚至認為這就如英文里的“不成文憲法”。
《宋代皇親與政治》
誠然,作為外國人研究中國史,賈志揚先生對于史料存在很多誤讀,這一點何兆泉在其著作中已經(jīng)指出。其實不但是史料誤讀,有些敘述恐怕也是有誤的,比如在敘述“紹熙內(nèi)禪”時,他把另一位皇位的潛在繼承人吳興郡王誤認為是嘉王趙擴的兄長。實際上吳興郡王趙抦是光宗兄長趙愷的兒子,孝宗因為越過趙愷而立趙惇,所以有所愧疚,曾想過讓趙抦成為太子。類似的誤讀非常多,這是國外漢學(xué)家研究中國史不可避免的問題,畢竟他們存在著語言和文化的障礙。故此,對于這些錯誤,可以指出,但不必糾纏,更不能因此而否定這些國外著作的價值。事實上,國外漢學(xué)家的中國史研究著作,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其視野,有時候他們提綱挈領(lǐng)式的觀點,往往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沖擊。例如在第七章他論述宗室的婚姻與姻親時,他指出墓志材料與《仙源類譜》所揭示出的宗室婚姻狀況是矛盾的,前者顯示南宋宗室的婚姻對象多是文官家庭,而后者的數(shù)據(jù)則揭示出宗室與武官家庭結(jié)親更多。作者隨后指出,這要考慮到墓志志主的身份,他們多是與地方精英融合的宗室;而《仙源類譜》所記載的,則是生活在宗室中心的成員。類似的觀點在宗室的忠義觀論述中也能體現(xiàn),作者在第六章和第九章都論述了這個問題,并指出對宗室來說,國與家糾纏在一起,難解難分。宗室的身份不但給他們帶來特權(quán)與享受,當(dāng)國家危亡之際,他們當(dāng)中的相當(dāng)一部分人也會與國家朝廷共存亡。
總體來說,本書是對于宋代宗室研究的優(yōu)秀之作,其優(yōu)秀之處不但在于制度研究,更在于人事研究。而本書的中譯本,更是為廣大讀者接觸這本著作帶來很大的便利。事實上,翻譯工作是很難做的,因為這是中文思維與英文思維的來回切換,所以很多譯著都不可避免地把英語句式套用到中文當(dāng)中,使譯本難以卒讀。但本書的譯文相當(dāng)流暢,可讀性很高。譯者趙冬梅教授乃北京大學(xué)著名的宋史專家,故對本書的材料與事實非常熟悉。譯本有一個很重要的創(chuàng)新就是譯注,趙教授把她看到的作者的誤讀與錯誤都用譯注的方式指出,這不但是一種中外學(xué)術(shù)思維的碰撞,也是在不改變作者原意的情況下,讓讀者更清晰地理解相關(guān)的問題,并作出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