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shù)

琴心況味與習琴四境

自魏晉以來的漫長時間里,古琴被文人迎進了書齋,他們將通感融匯到古琴的琴器、琴樂的創(chuàng)造與完善中。

自魏晉以來的漫長時間里,古琴被文人迎進了書齋,他們將通感融匯到古琴的琴器、琴樂的創(chuàng)造與完善中。明代琴家徐青山曾總結(jié)了二十四種古琴況味,“況味”相比“滋味”一詞,更能傳達出中國文人寄于琴聲的難以明晰的情感。如何去理解古琴曲中幽微而曠遠的思緒?

近日,東方出版社推出新書《琴書密碼》,作者通過多年琴、書學習與實踐的感悟,對古琴和書法這一對“藝海雙帆”的淵源與流變進行解析研究。這里選摘其中《琴心四況》一節(jié),作者從曲目流變、琴曲主旨、操琴境界等角度,一探古人心路。

明·徐青山《大還閣琴譜》


“況味”是一個文學用語,即滋味。我相信,古琴之所以被我們喜歡,即我們彈奏古琴,是更喜好借用古琴器的音色、古琴曲的旋律來抒發(fā)我們內(nèi)心,而我們之所以選擇的不是別的樂器,恰恰是因為我們喜歡古琴的這種滋味。其實,感覺是一種難以明晰的東西。陶淵明說:但識琴中趣,往往這樣的滋味是難以言表的。

明代的大琴家、琴學理論家,《大還閣琴譜》的編著者,徐青山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琴學觀點從誕生之初就被琴界傳誦至今。其所著的《溪山琴況》一共總結(jié)了二十四種古琴況味。比起“滋味”,用“況味”來形容生活的心路歷程比較準確。林語堂先生的《秋天的況味》就有此意境。

同曲異名

在多年的習琴過程中,我嘗試思考古琴曲傳達了什么樣的古人內(nèi)心, 即琴曲主旨,而琴曲作者和后來的整理、刪汰者在其中注入了什么樣的感情,想表達什么樣的主題?比如,我舉一個“同曲異名”的例子。

琴曲《水仙操》目前可以看到最早的記錄是《永樂琴書集成》(1408年),很多朋友可能會奇怪,傳世最早的古琴譜不是1425年的《神奇秘譜》么?所以這里要說明的是,《永樂琴書集成》只是一個琴曲存目,記錄了很多琴曲的題解而沒有琴譜。這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碣石調(diào)·幽蘭》卷末所記錄的琴曲名稱列表。二者對照可發(fā)現(xiàn),列表中有一個曲子叫做《廣陵止息》,這就是現(xiàn)在琴界耳熟能詳?shù)摹稄V陵散》的前身。

圖2 唐寫本《碣石調(diào)·幽蘭》后的琴曲名目


對照《永樂琴書集成》,有一個獨立的古曲名叫《止息》。題解解釋說這是袁孝尼偷聽嵇康彈《廣陵散》的某段落后,嵇康懷疑有人推琴而止,孝尼只得到了33拍,還有7拍不得,經(jīng)后人補完才得全璧?!爸瓜ⅰ笔菨h語里的同義連用,“止”和“息”是同義詞,比如“舞蹈”、“歌唱”。琴曲記譜中經(jīng)常有“少息”、“大息”等,就是稍停、暫停的意思。有彈廣陵散全本的朋友在實際演奏中常會感覺《廣陵散》的《亂聲》、《后序》更像是補作的,和前面的《小序》、《大序》、《正聲》風格不相一致。“止息”的本意也許是嵇康“推琴而止”,并不是先入為主認為的“停止呼吸”,引申為“復仇”的含義。后世多認為《廣陵散》是反映“聶政刺韓王”的故事,也有學者表示對這樣的附會并不贊同。

東漢·畫像石《聶政刺韓王》


讓我們一起回到《水仙操》,根據(jù)《永樂琴書集成》的記錄,《水仙操》是說伯牙向成連先生學琴的故事:伯牙被師父成連放在東海蓬山孤島上面對天風海濤、感受孤寂,因而受到情緒啟發(fā)而作曲《水仙》,這也是伯牙的成名曲。這個故事最早就記載在朱長文所著的《琴史》中,來由很早(圖4)?!端刹佟泛髞碛辛艘粋€新的名字叫《秋塞吟》,比如1557年的嘉靖年間的《杏莊太音補遺》,題解中提到這個曲子描繪昭君出塞,是一個歷代文人、畫家反復描繪的題材。

宋·朱長文《琴史》(揚州詩局叢刊本)


現(xiàn)代·彭先誠《昭君出塞圖》(私人藏)


其后就是著名的1744年乾隆年間的《春草堂琴譜》,新浙派琴家徐元白先生的很多曲子都來自于這個譜子,比如最著名的是《高山》。這個譜子中的《秋塞吟》又叫成了《屈子天問》,取自屈原的長詩《天問》,對象又從王昭君變成了屈原,性別發(fā)生了改變,但是相同點是二者都是“郁郁不得志”的狀態(tài)。

再往后,1868年同治年間的廣陵派著名的《蕉庵琴譜》中《屈子天問》又有了一個更為文氣的名字《搔首問天》,這是何故?其實是讓琴曲的名字不過于直白而不直接提屈原的名字。提到“天問”,讓我不禁想到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曾在介紹電視劇《紅樓夢》之《葬花吟》的作曲動機時提到,他理解的《葬花吟》就是林黛玉的天問,這里面的情懷和屈原的天問是一致的,這里面相通的情感反過來也詮釋了琴曲“一曲多名”的演變動機。

此后更晚的琴譜如1930年代的民國時期《梅庵琴譜》中也延續(xù)了這個名稱。需要說明的是,有朋友認為《水仙操》是指的水中仙,暗指投水的屈原,真正的伯牙的《水仙操》其實是失傳了的,這個說法不知道依據(jù)是什么。但是根據(jù)《永樂琴書集成》的解釋,至少元末明初的人還未將水仙和屈原聯(lián)系到一起,否則其中不會出現(xiàn)過渡期的《秋塞吟》這個名字。

傅抱石《屈原漁父圖》(故宮博物院藏)


這一系列《水仙操》的衍生出曲目可以聽出它們的本質(zhì)相關性。這和《小胡笳》、《大胡笳》、《胡笳十八拍》這樣不存在繼承關系不明顯的琴曲演變案例是不一樣的。

琴心四況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孤寂、抑郁”這個主題是可以用植物、景物、人物等多種意象來表達的。古琴作為音樂,在意象上可以模糊、抽象,但是在情感上卻又可以有具體指向。跟大家分享一點我總結(jié)的歷代古琴曲主旨分類,可簡要歸為四大類,姑且名為“琴心四況”。

第一況“人”(圣哲之相):文王操、普安咒、列子御風、華胥引

第二況“物”(萬物之靈):幽蘭、烏夜啼、滄海龍吟、鳳游云、鶴鳴九皋

第三況“景”(寄情于景):陽春白雪、高山流水、洞庭秋思、瀟湘水云

第四況“事”(喻志于事):胡笳系列、廣陵散、履霜操、龍朔操

這個分類只是大類,當然也有一些內(nèi)涵跨越了多個類型的曲子,比如《孤館遇神》,既是描繪嵇康夜半彈琴遇鬼的故事,也是在描繪嵇康這個人的形象,比如《斥鬼》;再如《鬼出》段落還描繪了鬼的形象;最后嵇康去衙門擊鼓的時候,也像是在描繪嵇康的人格。

像這樣以人物為主題的琴曲,內(nèi)涵尤為豐富,把人和景、人和事結(jié)合起來是大型琴曲發(fā)展的必需,就像《廣陵散》描繪聶政刺韓,大量篇幅描繪了聶政的內(nèi)心的起伏,情緒伴隨事件的發(fā)展逐漸鋪排,如作氣、含志、沉思、投劍、長虹等,這是敘事大曲所需要具備的特征。

還可以再提一下,《孤館遇神》是體現(xiàn)早期琴曲旋律法的代表曲目,頻繁出現(xiàn)散、按、散相合的模進,類似《秋風詞》、《仙翁操》這樣的初級曲目的旋律形態(tài),此外它還具有大段的泛音,在泛音的應用上的取音和指法編排之“奇”要超過我們更熟悉的《神人暢》,該曲走手音也相對單一,呈現(xiàn)一種“聲多韻少、繁聲促節(jié)”的以左手取音為主的狀態(tài)。

明·佚名《秋鴻圖譜冊·爭蘆》(故宮博物院藏)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再看看其他典型琴曲。比如《秋鴻》,其實是一個把物(大雁)和景(秋、冬、春三季)相交融的曲子。曲中的呼群、爭蘆、報更段落就像是寫實的描繪大雁的生活,像工筆畫、電影中的特寫鏡頭。列序、引群出塞、云中孤影段落就像是用寫意手法描繪一派蕭瑟秋景。全曲最有神的當屬“風急雁斜行”(如《神奇秘譜》此段標題),這完全就是一句詩,并不像傳統(tǒng)的標題,因為一般標題就是2或4個字。

明·佚名《秋鴻圖譜冊·列序》(故宮博物院藏)


我們發(fā)現(xiàn)古人這樣做其實是在強化琴曲的情緒表達。從寫實到寫情,也就是達到了“琴者情也”的最高境界。比如每次當我聽吳文光先生《秋鴻》演奏時,就能感受到情緒時而曠遠、時而糾結(jié)、時而悲憤,產(chǎn)生如同西方交響樂一樣的臨場感;這樣的感覺,我在聽龔一先生《大胡笳》時也有類似的感覺,笳聲蒼涼、文姬凄苦、童稚哭別,很難相信古琴作為獨奏樂器能達到這樣立體的情感傳達。難怪唐代的韓愈在《聽穎師彈琴》中感慨: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誠不虛言也!

明·杜堇《聽穎師彈琴圖》(故宮博物院藏)


可以想象,霜天雁過,容易勾起人內(nèi)心或是孤寂、或是曠達的共鳴,這個和每個人的經(jīng)歷和性格有關,這就是一個琴曲為什么會有很多解釋、很多演繹,產(chǎn)生很多版本的原因。比如名曲《平沙落雁》就有上百個版本,有的激昂奮進、有的含蓄低徊,同一主題的情感跨度可以相當大。伯牙在東海孤島上譜寫《水仙》,就是以水仙自比;丘明隱居楚地寫出《幽蘭》,就是以幽蘭自喻。人、物、景、事,互為傳情達意的寫照。

習琴四境

彈古琴,不僅僅應把演奏旋律作為闡釋琴曲的現(xiàn)實存在,還應把彈琴的過程視作讀書(楊時白語)、視作旅行(姚炳炎),在已經(jīng)能夠完整背譜演奏曲目的狀態(tài)下逐步揣摩四重境界:

第一重是“讀懂角色”,也就是曲子里描繪的對象,這個階段可以抓具象的東西,比如是不是有一些“擬聲寫實”的部分,容易形象化、規(guī)律的部分,比如《高山》有鳥鳴和水聲、《欸乃》有搖櫓聲或號子聲,這些像是“插入段落”的存在的意義是為琴曲增色添彩;而有一些“意象寫實”的部分是和所表達的主旨直接相關的,重要但不易顯見,比如《西麓堂琴統(tǒng)》和《神奇秘譜》相比,就在琴譜中這樣的段落專門標注了一些提示;《西麓堂琴統(tǒng)·楚歌》有“拔劍聲”、“走馬聲”;《西麓堂琴統(tǒng)·秋鴻》有“踏沙聲”、“入塞聲”;《西麓堂琴統(tǒng)·孤館遇神》有“叱鬼”、“鬼訴”,這樣的“奇趣”可以激發(fā)彈奏者對曲子產(chǎn)生的基礎興趣,產(chǎn)生學習這個曲子的基本動力。如果能主動去體會曲子中的這些音樂形象,是很有助于糾正古琴“不中聽”偏見的。當然如果這個曲子本身你都不喜歡,那么很難想象你能把它彈下來。

第二重是“讀懂曲譜”,也理解曲譜常用的旋律特征、指法設計規(guī)律等,也就是在能做到的同時要知其所以然。比如這個地方為什么要用“猱”不用“吟”,為什么這里是“進猱”不是“退猱”,為什么這里的“分開”有音頭,優(yōu)秀范本的節(jié)奏型應該如何實現(xiàn)以及其為什么合理等等。通過反復彈奏,前后對照理解,體會作曲者、傳譜者使用這些技術(shù)要領的原因。當然,這需要通過對經(jīng)典版本和師承版本的學習比照,讓這些技術(shù)表達沒有約束。這個階段的目標是復現(xiàn)某一個版本的琴曲演奏,同時也在慢慢積累一些打譜的技能,本質(zhì)就是在“熟讀唐詩三百首”中積累和記憶一些琴曲套路和器樂語言、熟悉琴器音色特點和使用方法。在不具備必要演奏能力的基礎上妄談韻味、意境,無異于“緣木求魚”,終將只會“以空賣空”,淪為“野狐禪”。

第三個階段是“讀懂曲者”,也就是作曲者通過曲子想要表達的情感。比如《胡笳》系列曲不只是看到主角蔡文姬生活的環(huán)境凄慘,也能看到文姬通過琴聲向聽者傾訴的身世凄慘,還能看到作曲者、傳曲者在燈下研彈此曲的背影。我想,這樣一個曲子絕對不可能是錦衣玉食狀態(tài)的人能寫的,就像管平湖先生用搓煤球的手彈著《大胡笳》時心里應該是有共鳴的。所以他打譜的曲子基本都是以凄清為主的,比如《離騷》、《廣陵散》、《獲麒》、《白雪》等,不一而足。

(傳)元·仇英 文姬歸漢圖(故宮博物院藏)


“文姬歸漢”及“昭君出塞”這一類史實故事,本質(zhì)是通過悲情女性來寄托男性文人的情懷,通過女性不幸遭遇來感慨“天意弄人”時主人公的糾結(jié)與凄惶。這一類題材在宋代被人廣泛吟詠,是源自北宋的“靖康之難”,暗指“坐井觀天”的徽欽二帝,描摹國人顛沛流離的遭遇(圖10)。這些曲子的精神內(nèi)涵,又何嘗不適用于李清照、岳飛、文天祥呢?古琴的音色極善于描寫內(nèi)在情緒,容易激發(fā)演奏者和曲情的共鳴,達到人琴合一的境地?!逗铡分黝}被人反復加工、重構(gòu)而歷久不衰,是歷代文人悲嘆時局、哀憐自身的苦悶訴求與抒發(fā),是結(jié)合詩、文、琴、書的綜合文化現(xiàn)象,堪比“大雁文化”。

第四個階段是“讀出自己”,其實限定自己藝術(shù)高度的就是自己,是自己的審美、性格、才具等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琴人到了一定階段,結(jié)合自己的演奏能力,選擇適合自己性格的曲子是很重要的。就像我們經(jīng)常說的,某某的這個曲子彈得好,那一定是因為這個曲子適合這個人,這個人對這個曲子有共鳴、愿花功夫去琢磨,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

如果以彈大曲為能事并以此作為向琴友的炫耀資本,就算廢寢忘食、埋頭苦練,無論結(jié)果如何,也違背了琴者情也、琴者禁也的格調(diào)要求。一味圖大、一味圖多,只能靠短期模仿才能實現(xiàn)。這樣模式下出來的演奏技巧、情緒多是生硬的;如果再要求自己去刻意背下情緒要求和卡點技巧,以復現(xiàn)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格調(diào)必然不會高到哪里去。很多初學、自學古琴的琴友總會產(chǎn)生斗曲、刷曲庫的心理,在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楞”彈大曲,就算是強行模仿名家錄音,也必難準確、全面?zhèn)鬟_曲中真意,只圖一形似:會曲越多、其境愈囧。殊不知,就算名家,一生往往也只以數(shù)曲名世,不以量勝,乃以質(zhì)勝。

在這樣的理解下,即便是《秋風詞》、《酒狂》這樣的小曲,也是曲小味長、余甘不盡的,就像嚼著一枚橄欖。有的曲子明媚好聽、容易吸引人,這是作曲家、演奏家水平的體現(xiàn)。古琴首先是個樂器,就必須要給演奏技術(shù)發(fā)揮提供條件。但是,歷代曲目中一開始就能吸引人的又有幾首?當然,這里不少是作曲水平、打譜水平的限制,更有一部分是審美差異。

《琴書密碼》書影


(作者盧藝現(xiàn)任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自動化系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上海戴氏琴弦制作社技術(shù)總監(jiān))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