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琴書密碼》:用科學思維解讀古琴與書法

8月16日下午,“十年琴書路——《琴書密碼》新書分享會”在上海展覽中心第三活動區(qū)舉行。

8月16日下午,“十年琴書路——《琴書密碼》新書分享會”在上海展覽中心第三活動區(qū)舉行。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副總編輯劉佩英,本書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盧藝,著名古琴家戴曉蓮,著名制弦家戴衛(wèi),2023“白玉蘭”國際音樂節(jié)國樂競演大賽古琴專業(yè)組金獎獲得者廖仲楠出席活動。

《琴書密碼》新書分享會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傳承千年的古琴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人樂器,琴學、琴曲、琴系的歷代傳承有序直至今日。音色富含“絲韻之美”的古琴,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重要載體。而傳承古琴音樂的主要群體,也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群體,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是熱衷于藝術實踐的精英式人物,詩文書畫無一不精。

盧藝


基于理工科“系統(tǒng)工程”視角,科學系統(tǒng)傳承古琴藝術

《琴書密碼》的作者盧藝生于藝術世家,祖父盧洛夫師從國畫大師徐悲鴻,父親和姑母分別從事美術和音樂教育工作。在這樣的家庭影響下,盧藝從小習文弄墨、撫琴操縵,雖然后來因為個人興趣原因選擇學習航空工程并以理工作為職業(yè)方向,仍一直堅持對于藝術與人文的癡迷和熱愛。

盧藝的本科和博士畢業(yè)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yè),曾作為國家公派訪問學者留學美國普渡大學航空宇航學院,曾于中國商飛公司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適航工程中心從事博士后研究,現(xiàn)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自動化系,是人機環(huán)系統(tǒng)研究所團隊成員,多年從事復雜系統(tǒng)安全性、人機交互可靠性、人因安全領域的研究。

在繁重的科研之余,他將所摯愛的古琴、書法作為重要的精神緩解和新的思考休息方式,漸漸地,這樣的習慣讓他開始關注基于理工科的“系統(tǒng)工程”視角,從需求、設計到執(zhí)行的多維層面來解構藝術原理,來破解中國古人是如何理性實現(xiàn)“道法自然”“人琴一體”,并熱衷于從中國古人的藝術傳承脈絡和實物證據中找尋人所未知的證據。盧藝尤其是通過在非文藝專業(yè)人群中用科學思維解讀傳統(tǒng)琴學、普及制琴/制弦理論,讓古老的古琴藝術能在新時代中國更好地科學、系統(tǒng)地傳承下去,為促進古琴藝術的古今融合、文理溝通,提升當代琴人的科學素養(yǎng)、審美認知持續(xù)貢獻著自己的特有力量。

《琴書密碼》書封


《琴書密碼》內頁


要更好的認知書法、認知古琴的傳承內核,都不能僅僅從他們自身出發(fā),而應是從姊妹藝術的對照、辨析入手。在從2010年起到現(xiàn)在的十多年間,盧藝選取了古琴與書法這一對中國藝術的“孿生子”,持續(xù)性記錄自己的長期思考與實踐感悟,不斷否定、反復推敲,最終在2023年將其提煉集結為《琴書密碼》一書。這本400多頁、圖文并茂的著作,包含了400余張高清圖片,其中不少是作者原創(chuàng)思想的首次公開。

在這本書中,作者盧藝嘗試以理性結合感性的方式對古琴和書法的核心審美、技術機理進行比較分析,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了“琴書合同”的層級化理論及實踐方法、案例。全書20余萬字,分為四個章節(jié):《論書》一章探討中國書法“二王正脈”流傳過程中重要物證;《論琴》一章從弦、琴、人、曲的四維角度解構古琴的前世今生,為“九德之妙”做科學化注解;《琴書合同》一章針對“琴書相合”這一命題進行了詳細論證和思辨,其中所構建的“琴書七級浮屠”勾連了“勢音相合”、“字拍對照”等關鍵研究成果,架起了琴書之間的橋梁,讓“琴書互現(xiàn)”成為現(xiàn)實,當為中國藝術領域的首見;《隨筆偶錄》一章中,撥亮一盞盞燈,見證作者心中藝海雙帆那跨越古今的遠航。

突破“藝工結合”新研究范式在上海精準落地與持續(xù)發(fā)展

在新書分享會上,盧藝與見證他十年琴書之路的嘉賓,著名古琴家戴曉蓮,著名制弦家戴衛(wèi)一起回顧了這段“藝工結合”道路中的所見、所感。

正如盧藝在這次新書分享會中講到的那樣,中國文化與藝術長河中的精英,書有王羲之、琴有嵇康,他們都是融合生命關懷與審美追求,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尋求“法”的突破,不斷賦予人的關懷。初學古琴的他以一張品質不佳的練習古琴配裝“戴氏冰弦”,彈奏戴曉蓮教授打譜的《修禊吟》,研習王羲之《蘭亭序》、《集字圣教序》,撫慰了他那段在美國訪學的異國歲月。

盧藝感慨道,這樣的琴書之源,很難說是不是只源自今生的經歷與學習,他沉醉于中國式藝術傳承的偉大魅力,并樂此不疲。在上海交通大學,他還在努力通過信號處理、人工智能等理工手段去解密古琴藝術的核心“絲韻之美”,帶領科研團隊從琴學文獻整理、古琴音色分析及專家經驗智能評估、琴弦自動化制造的全方位維度去勾連“弦琴人曲”,突破“藝工結合”新研究范式在上海的精準落地與持續(xù)發(fā)展。

戴曉蓮現(xiàn)場演奏


作為盧藝琴書之路的見證人,嘉賓古琴家戴曉蓮深情回憶了她的藝術經歷。自上海音樂學院自開設古琴專業(yè)的60余年來,古琴藝術在上海薪火相傳,對當今古琴藝術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上海音樂學院古琴專業(yè)的教授,戴曉蓮在當代古琴演奏、教育及社會推廣的前沿實踐中,積累了對古琴音色的深刻認知,所指導的多項前期研究圍繞古琴指法探析、演奏技法編排,并在國內較早提出應推動古琴音色研究從主觀經驗向科學量化發(fā)展。在深耕古琴演奏機理、演奏技巧的科學傳承中,她深刻感受到了古琴演奏的底層機理亟待對樂器音色的科學研究,在音準、節(jié)奏的傳統(tǒng)維度上更應強調對音色機理的熟知和應用,這對于傳統(tǒng)曲目打譜演奏、現(xiàn)代作品編曲創(chuàng)作都有著指導性意義,也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審視中國式思維下的藝術流派傳承和風格創(chuàng)新?!肚贂艽a》一書所構建的“琴書相合”理論、“管色泛音”技法解析等篇章將可能成為民族藝術研究領域中的一個好的范例。

戴衛(wèi)補充道,明代琴家徐青山在其琴學論著《溪山琴況》中提出“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她通過與盧藝多年來在樂器琴器及琴弦制作領域理念上的高度認同,繼承上海音樂學院樂器工廠60年積累的樂器音色研發(fā)技術,在國內較早的開創(chuàng)了產學研合作模式,基于系統(tǒng)工程的產品研發(fā)理念,以人機工效/工程心理學基本理論為指導,提出人、曲、弦、琴一體化設計模式,頂層融合力學、振動學、音響學、樂器制作學、演奏學等多專業(yè)相關技術,構建了“弦琴一體實驗室”,以古琴音源—琴弦為核心研究對象,建立了面向琴弦音質評估的系統(tǒng)性方法和實驗平臺,在琴弦音色評估算法及軟件化上已經取得重要突破,攻克了琴弦張力與振幅均衡性、韻長與音質系統(tǒng)性提升的關鍵難題,相關技術已用于指導樂器設計、琴弦制造的實際生產中,引領了國內古琴、琴弦領域的前沿技術開發(fā)。《琴書密碼》一書完整的記錄了盧藝“弦琴一體”理念的構建過程,并以“教材”的形式,將看似“玄之又玄”的描述古琴音色的“九德”進行了科學化注解。戴衛(wèi)還坦言,對于本書所構建的跨學科思想,形成了對相關行業(yè)現(xiàn)狀相關痛點的剖析與批判,是可以指導我們深入思考并親身實踐的。

廖仲楠現(xiàn)場演奏


在活動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戴曉蓮演奏了廣陵派古琴名曲《梅花三弄》,古琴嘉賓廖仲楠演奏了宋代名曲《秋鴻》。悠遠、蒼古的現(xiàn)場古琴雅集讓參加本次新書分享會的書友、琴友深感不虛此行。

本次活動由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主辦,中版書房、上海戴氏琴弦制作社協(xié)辦。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