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張之洞的兩廣幕府

晚清幕府是從賓師(師爺)制度向近代文官制度轉(zhuǎn)變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張之洞的“文案委員”“洋務(wù)委員”已無“師爺”的尊貴,正在向“僚屬”轉(zhuǎn)變,但仍然由他本人挑選,并非朝廷委派。

晚清幕府是從賓師(師爺)制度向近代文官制度轉(zhuǎn)變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張之洞的“文案委員”“洋務(wù)委員”已無“師爺”的尊貴,正在向“僚屬”轉(zhuǎn)變,但仍然由他本人挑選,并非朝廷委派。張之洞喜歡從候補官中選取文案委員,有些人后來轉(zhuǎn)任道府州縣實官,“幕”與“僚”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幕賓本來有咨詢、諍諫的作用,在張之洞手里,文案委員奉命行事,諍諫作用隨之消失。

鄭天挺先生的研究

清史大家鄭天挺先生《清代的幕府》一文為這個領(lǐng)域的必讀之作。鄭先生開篇即提綱挈領(lǐng)地指出:

清代地方主管官吏,從州縣到督撫,總要聘請幾位能干的或有學識的人才,幫助自己處理行政事務(wù),稱為師爺,法令文獻上稱為幕賓、幕客(均見雍正元年正月朔諭巡撫及三月乙酉諭吏部),還有西賓、賓師(均見民國·劉成禺《世載堂雜憶》)、幕僚、館賓等,一般統(tǒng)稱幕府。

鄭先生更進一步說明:“幕府人員由府主自己選聘,與正規(guī)官吏由考試登進銓選的不同。”由此可見,鄭先生的“幕府”定義是狹義的,指幕賓(幕友)群體,并不包括朝廷任命的正式官員,后者應(yīng)該稱為“僚屬”比較合適。若以鄭先生的定義為準,近幾十年來有些學者討論的張之洞“幕府”,是把一些“僚屬”也列入“幕府”,顯得界限十分模糊,或者說他們討論的是廣義的“幕府”。

鄭先生未及注意的是,張之洞“幕府”人員富有彈性與流動性,除直接聘請他自己的朋友、門生外,不少是從候補官群體中選拔,有些文案委員后來調(diào)任道府州縣等地方官,變成“僚屬”。本文所討論者,除文案委員外,也包括這些后來調(diào)任道府州縣的“僚屬”,但將朝廷任命的巡撫、兩司、學政、道府州縣等職官排除在外。張之洞幕府的武職、洋員(教官、工程師等)情形較復(fù)雜,容后再述。

受早年資料條件限制,鄭先生所列舉張之洞幕府人物,以湖廣總督時期為主,有些人的“入幕時間”定得偏后,比如辜鴻銘、趙鳳昌、凌兆熊、梁鼎芬均在兩廣時期入幕,鄭先生都算入湖廣時期。鄭先生實際上也將文教事業(yè)方面的助手包括在內(nèi),突破了“行政事務(wù)”的范圍。本文也將文教助手納入“幕府”人員,這些人物符合鄭先生所言“由府主自己選聘”的特征。同樣的資料限制也影響了鄭先生的判斷,他以為張之洞從督鄂時開始(1889年)用文案委員取代幕賓,其實這一改革從督粵時期(1884-1889)就開始了。

鄭先生把楊銳列張之洞幕府第一位。張之洞對楊銳視之如親子侄。因家庭之累及入京應(yīng)考,楊銳入張之洞兩廣督幕比較晚,時間不長,但論親近與信任程度,在張之洞幕府中名列第一,恐怕沒有什么爭議。楊銳在張之洞兩廣時期,改定《廣東海圖說》為其主要貢獻,同時引薦了不少人物給張之洞,包括他的妻兄孫鴻勛。張之洞督粵前幾年,楊銳侍奉老母不能離蜀。張之洞為之百計設(shè)法。光緒十三年(1887)四月初八,張之洞發(fā)電報給四川布政使崧蕃:

粵事繁冗緊急,綿竹孝廉楊銳乃弟門人,昨?qū)译姶咂鋪砘浵謇砉P墨,藉資臂助,渠因老母七旬無人侍養(yǎng),其胞兄楊聰系隆昌教官,地僻事簡,可否將其調(diào)省,無論何差,俾得歸家奉母,則楊銳可即時赴粵,曷勝感禱,并請囑首縣遣人述鄙意,催楊銳速來。(《廣州大典》總第342冊第632頁)

楊銳兄長楊聰在隆昌縣當教諭,張之洞請崧蕃將楊聰調(diào)到成都,隨便給個差事,讓他照顧母親,這樣楊銳可抽身到粵,直將楊銳家事當成己事來辦。1889年初,楊銳入京,考取內(nèi)閣中書,故前后在粵工作時間并不太長。楊銳曾在廣雅書局抗風軒設(shè)宴,宴請康有為摯友黃紹憲。(黃紹憲《在山草堂燼余詩》)抗風軒為廣雅書局內(nèi)一座建筑,實際是用來招待賓客的餐廳。1893年孫中山從澳門回到廣州,在抗風軒與尢烈等聚會,有些史書稱之為“抗風軒議盟”“抗風軒會議”,把吃吃喝喝的聚會抬高為嚴肅的政治會議,似無必要。自李瀚章督粵起,廣雅書局經(jīng)常用來接待外賓,抗風軒內(nèi)觥籌交錯,酒肴雜陳,幾乎讓人忘記廣雅書局是個“高雅”的文化機構(gòu)。

廣雅書局抗風軒的外賓


張之洞的幕府制度改革

清代督撫、地方官大都聘請錢谷、刑名、書啟“師爺”也即“幕賓”“幕友”協(xié)助工作,也隨之出現(xiàn)了師爺把持地方公務(wù)的弊端。據(jù)王稼句的研究,蘇州吳大衡(吳大澂胞弟)一人包攬江蘇巡撫、江蘇布政使錢谷師爺,并將門生安插在各州縣幕府,侵奪職官職權(quán),把持地方財權(quán)謀取私利。

張之洞總督兩廣開始,開始大規(guī)模改革“幕府”制度,用友生、候補官擔任“文案委員”,逐漸取代身份平等的師爺,尚小明稱之為“賓”消“僚”長。他曾奏參廣東“劣幕”沈彬,原因正在于沈彬通過父子、門生關(guān)系,把持廣東各級衙門公事,一人使用多名兼充多個衙門幕客,使主官大權(quán)旁落。沈彬原籍浙江德清縣。據(jù)《杜鳳治日記》記載,同治至光緒初年,廣東各級衙門確實出現(xiàn)了浙江人把持的狀況,尤其是“紹興師爺”。張之洞上奏將沈彬“發(fā)往軍臺效力”。為避免幕友把持地方政務(wù)情況再次發(fā)生,張之洞乃用文案委員代替幕友辦事。

文案委員群體實際相當于總督的秘書班子,好處是權(quán)操于上,這些人都要聽總督的命令指揮,不如“師爺”那樣有相對獨立性。張之洞幕府制度改革,順應(yīng)了提高行政效率、一把手集權(quán)的時代需求,弊端則是文案委員也變成“僚屬”,他們奉命唯謹,不敢如師爺那樣提出不同意見。張之洞治粵時期,在興辦近代工業(yè)時出現(xiàn)了較多失誤,與他的“文案委員”制度有一定關(guān)系。在廣東尚未發(fā)現(xiàn)大型鐵礦的情況下,張之洞貿(mào)然從歐洲訂購成套煉鐵設(shè)備,只有駐德公使洪鈞敢于提出反對意見,他手下的文案委員、洋務(wù)委員,就目前所知,都保持緘默。

張之洞幕府大概包括五個群體:文案委員;洋務(wù)委員(含局所辦事人員);文教助手;訓練新軍的助手;用作教官與工程師的洋員。晚清各省涌現(xiàn)了大量局所,張之洞為應(yīng)對中法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場設(shè)立的東轉(zhuǎn)運局(梧州)、西轉(zhuǎn)運局(龍州),用機器鑄造錢幣的廣東錢局,仿造西式軍火的廣東制造局、仿造艦艇的黃埔船局等等,都繞過原有官僚體系,札委自己信得過的人員負責管理。為方便起見,本文將局所負責人也放在洋務(wù)委員里面敘述。

督署文案委員

黎仁凱等《張之洞幕府》,把僚屬與幕賓都歸入“幕府”,這是廣義的“幕府”。黎著所列,顯得張之洞幕府人數(shù)龐大,但如果將朝廷任命的正式官員剔除出去,督粵時期張之洞幕賓人數(shù)并不算太多,且有些文案委員后來轉(zhuǎn)變成“僚屬”。對兼圻總督來說,廣義的“僚屬”,不僅包含本省巡撫、兩司、鹽運使、道府州縣、各級武將,也包括兼轄省份的官員,就兩廣總督來說,廣西省是兼轄省份。如果將兩廣的文武官員都列入“幕府”,未免太濫。

黎仁凱《張之洞幕府華員表》所列幕僚,方功惠(潮州知府)應(yīng)歸于“僚屬”;吏部主事唐景崧在張之洞督粵之前就“請纓”遠赴越南,應(yīng)屬京官;侍讀學士李文田督辦團練,是在鄉(xiāng)京官、地方紳士為朝廷辦差,不算入幕;詹天佑在廣東水陸師學堂任教,兩人之間至少隔了一個層次,與張之洞沒有個人接觸,只能算“僚屬”。這四人都不能算作“幕友”。

若采用鄭天挺先生狹義的口徑,張之洞幕府主要指他身邊的文巡捕、文案委員、洋務(wù)委員、局所負責人、文教助手等。最著名的文案委員(曾兼文巡捕)是趙鳳昌,1893年被奏參落職,離開張之洞。除趙鳳昌外,張之洞這個時期的核心文案委員知名度并不高。

張之洞用人比較講究門第,督粵之初用林賀峒(林則徐長孫)為總文案,林氏后升至南韶連道。南韶連道管轄南雄直隸州、韶州府、連州直隸州。張之洞對粵北漢、瑤沖突,主張對瑤族施行強硬鎮(zhèn)壓手段,林賀峒則力主懷柔,兩人意見不合,鬧到提出辭職。(《廣州大典》總第343冊第612頁、720頁,總第344冊第201頁)張之洞是從“門第”角度重用林賀峒,但正因為是名門之后,林賀峒有自己的見解,并不是那種對上峰百依百順之人,張之洞只好給他升官“外放”,不再放在身邊。

吳大衡(1837-1896),字誼卿,吳大澂三弟,翰林院編修,之前曾入李鴻章幕,光緒十年張之洞把他奏調(diào)到廣東辦理“洋務(wù)、防務(wù)”,因水土不服,常常患病,光緒十二年回京供職。吳大衡究竟在洋務(wù)方面有何貢獻,到草此文為止,筆者從檔案中尚未看到具體記錄,他入幕恐怕是出于吳大澂這一層關(guān)系。據(jù)王稼句引《李超瓊?cè)沼洝匪龅难芯?,吳大衡居鄉(xiāng)期間,一人壟斷江蘇巡撫、江蘇布政使的錢谷師爺兩個關(guān)鍵位置,“州縣錢谷一席,引薦人其門下幾遍”,武斷鄉(xiāng)曲,光緒二十年被人奏參,稱之為“劣紳”大概屬實。

哪些人是張之洞最貼身的文案委員?1886-1887年之交,張之洞乘坐軍艦巡閱廣東各???,從廣州出發(fā),先視察海南,繼續(xù)往西到北海,然后返輪,在香港稍作停留,再往東行抵汕頭。1887年1月26日一封電報,由隨行3個文案委員發(fā)給3個洋務(wù)文案及文巡捕,電報行文為:

凌、趙、吳委員致督署文案蔡、吳、王、文巡。帥輪十四未刻抵汕,約計十六、七至港,擬看定、鎮(zhèn)兩艦,三公務(wù)先期赴港,知會該艦管帶,至禱。熊、昌、彬。寒。十二月十四日申發(fā)。

落款有“熊、昌、彬”三字,虞和平主編《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據(jù)此確定,“熊”即凌兆熊,“昌”即趙鳳昌,“彬”即吳元彬。趙鳳昌名聲甚著,他寓居上海期間,參與了“東南互?!钡牟邉潱蛟谀缓髱椭M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而被譽為“民國產(chǎn)婆”,上海社科院李志茗研究院已有兩本專著加以研究,此處不贅。

凌兆熊,安徽定遠人,《張之洞幕府》一書錯作廣西定遠人,候補知州。從排名順序看,在林賀峒離開后,凌兆熊是文案委員之首,也即督粵時期張之洞的重要文件,可能是凌兆熊起草最多。1889年冬張之洞移節(jié)湖廣之際,向朝廷奏調(diào)6人往湖北工作,其中就有凌兆熊。光緒十九年起,凌兆熊出任湖北蘄州知州近10年,后被奏參落職,光緒三十年署荊門州知州。吳元彬可能是張之洞貼身文案委員知名度最低的,此人應(yīng)該是擅長寫官場文章,一直隨他到湖北,署兩江總督時也帶在身邊,但其他方面無所表現(xiàn),從候補縣丞只升遷到候補知縣。

收報人“蔡、吳、王”,《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確定是蔡錫勇、吳景萱(吳碩卿)、王秉恩。此時恰逢李鴻章訂購的“定遠”“鎮(zhèn)遠”軍艦抵達香港,張之洞讓凌兆熊等通知留守廣州的蔡錫勇等3個洋務(wù)幕僚前往香港,先與兩艦管帶招呼,他本人將親臨勘察。吳景萱在廣東錢局(造幣廠)籌建過程中曾任提調(diào)之職,應(yīng)該是熟悉洋務(wù)的干員,后升授韶州府知府。

凌兆熊入幕,屬于張之洞截留李鴻章手下人才,同樣情況的還有朱壽鏞、王榮和、沈嵩齡。凌兆熊、朱壽鏞本來是被李鴻章派到廣西查探越南軍情,結(jié)果凌兆熊當了首席文案委員,朱壽鏞則被張之洞札委總辦龍州西轉(zhuǎn)運局。

洋務(wù)委員

張之洞的兩廣督署文案委員,除林賀峒、凌兆熊、趙鳳昌、吳元彬外,因辦理洋務(wù)需要,還札委過不少“洋務(wù)委員”。

1886年7月,張之洞決定設(shè)立“辦理洋務(wù)處”,以司道為總辦,以廣州知府及候選知府蔡錫勇為提調(diào),蔡錫勇為坐辦提調(diào);員外郎銜辜鴻銘為德文翻譯委員,通判張懋德為法文翻譯委員,“布理問”鄺其照為英文翻譯委員;試用通判王存善、許如駟,候補知縣王秉恩為該處辦事委員?!安祭韱枴笔青椘湔盏穆氥暎Q為“候補布政司理問”,有些論著以為“布理問”是個人名,把他列入“英文翻譯委員”行列,可謂智者千慮不免一失。

蔡錫勇是張之洞的“洋務(wù)總管”,凡屬“洋務(wù)”范圍的事務(wù),從外交、工業(yè)到新式教育,什么都管。比如,張之洞想重招詹天佑到手下工作,就讓蔡錫勇代為傳達。蔡錫勇、鄺其照、辜鴻銘、張懋德都精通外語。至于王秉恩、王存善參與“洋務(wù)”,我猜測是張之洞把親信放在容易“出成績”的崗位,給他們歷練的機會,借此保舉提拔。張之洞總是把“洋務(wù)”一詞籠統(tǒng)化,其實在那個時代,不懂外語、不懂技術(shù),能辦理什么“洋務(wù)”是個很大的疑問。

蔡錫勇


張之洞幕府里面,有個任職時間不長的洋務(wù)委員王詠霓乏人注意,但可能十分重要。王詠霓,浙江黃巖人,張之洞早年在浙江副主考任上錄取的舉人,與許景澄、袁昶同年,1884年隨許景澄出使歐洲。王詠霓到駐德使館不久,即與許景澄、袁昶一起,攻擊前任駐德公使李鳳苞在為北洋海軍訂購軍艦時,有“拿回扣”的嫌疑。后任攻訐前任,此為官場常情。具體到許景澄攻訐李鳳苞,則帶有派系之爭、身份之爭的因素,科舉精英看不起技術(shù)專才李鳳苞,深受張之洞影響的許景澄排擠李鴻章系統(tǒng)的人員。姜鳴曾撰寫長文,力證李鳳苞沒有收受回扣,他訂購軍艦可謂盡心盡職。許景澄、袁昶為官廉能,在庚子事變中蒙冤被殺,為“浙江三忠”之二,但他們曾經(jīng)為派系斗爭而冤枉李鳳苞,足為“人無完人”下一注腳。王詠霓三年任滿回國,曾入張之洞幕。1889年,薛福成出使英國,奏調(diào)王詠霓為隨員,發(fā)電報與張之洞商量要人。王詠霓《函雅堂全集》收錄了不少有關(guān)洋務(wù)的文字,值得考究,張之洞辦洋務(wù)的一些思路,或者深受王詠霓啟發(fā)。

晚清“洋務(wù)”所指范圍十分寬泛,近代軍工生產(chǎn)也被歸入“洋務(wù)”范疇。張之洞聽信讒言,將精通機器制造的溫子紹革職,造成極大被動,使得廣東軍工生產(chǎn)無人可用。浙江湖州趙濱彥,中法戰(zhàn)爭時主動請纓,1884年到廣東,次年接任廣東軍工負責人,年僅30歲。趙濱彥之父趙景賢,曾以福建督糧道率軍與太平軍作戰(zhàn),湖州被攻破時被執(zhí),解至蘇州,不久遇難,朝廷為之賜恤,謚“忠節(jié)”,趙濱彥由此得以蔭生授主事。但趙濱彥不懂技術(shù),張之洞不得不向朝廷奏調(diào)同文館數(shù)學家熊方柏到廣東,會辦廣東機器局。熊方柏的“專業(yè)”是炮彈彈道、落點計算,跟廣東機器局及所屬黃埔船局的實務(wù)仍有距離。張之洞無法,再調(diào)福建船政局總監(jiān)工王葆辰到局,依然無法設(shè)計出艦艇圖紙,不得已,讓黃埔船局有經(jīng)驗的工匠黃福華繪圖,才勉強制造出淺水兵輪?!叭齻€諸葛亮,不如一個老工匠”,此之謂乎?張之洞重用趙濱彥,可能主要還是考慮門第因素,趙濱彥是“忠臣烈士”之后,主觀上認為這樣的人信得過。

趙濱彥


張之洞在廣東辦得最成功的洋務(wù)企業(yè)是廣東錢局(造幣廠),籌建階段名義上由蔡錫勇、吳景萱、薛培榕三人負責,實際每天在局監(jiān)工的是薛培榕。1868年,江南制造局制成明輪蒸汽船“恬吉”號,這是中國人自主試制的第一艘輪船,即由薛培榕擔任“管帶”。薛培榕是曾國藩、李鴻章培養(yǎng)的技術(shù)人才,一度被張之洞召至湖北幫忙,結(jié)果仍被李瀚章追回,負責廣東錢局日常管理,1904年壽終于廣州。

電報專家

張之洞是善用電報的高官。鑒于信函的傳遞速度太慢,格式太繁,凡與廣州城外的聯(lián)絡(luò),張之洞都盡量用電報,故其電報檔是不可替代的核心史料。張之洞喜用電報,除了可免過多客套、格式簡單、字數(shù)少之外,性子急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面。當時的兩廣電報局,選址在緊鄰沙面租界的沙基(今六二三路),為的是與沙面英國電報局來往方便。張之洞有時發(fā)指示給兩廣電報局總辦王榮和,不用信函,直接發(fā)報。中國人力資源充沛,但電報初辦時報費特別貴,叫人從司后街兩廣督署送信到沙基,實際距離約5公里,走路不過一小時,騎馬的話更快。這樣的時間,張之洞也不能忍受,一定要電報直達??偠降墓賵?,電局不收費,但從核算角度是浪費了電報資源。

兩廣電報局名義上分官局和商局,實際上兩局合一,優(yōu)先發(fā)官報不收費,商報后發(fā)還要收取高昂的電報費。官局總辦由盛宣懷掌管的中國電報總局任命,商局由兩廣總督札委,實際上往往一人身兼兩職,總局與總督協(xié)商后確定人選。張之洞督粵前期,總辦是李鴻章培養(yǎng)的技術(shù)專家王榮和;1886年王榮和被委派往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地宣慰華僑,由沈嵩齡署理;1889年張之洞移督湖廣,沈嵩齡也是奏調(diào)名單上“六君子”之一。此時,鐵廠設(shè)備已經(jīng)訂購即將來華,張之洞還沒有落實大型鐵礦,急于得到盛宣懷的大冶鐵礦,為討好對方,把兩廣電報局總辦遺缺讓給了盛宣懷的弟弟盛宙懷。盛宙懷能夠青史留名,不是他辦電報局有多么出色,而是1894年孫中山準備上書李鴻章時,幫孫中山寫了一封介紹信給盛宣懷。

張之洞喜歡用電報,愛屋及烏,對電報專家也充滿好感,除王榮和、沈嵩齡得到重用外,他還把電報局職員梁敦彥也帶到湖北。梁敦彥(1858-1924),字朝暲,別字崧生,廣東順德人,1872年通過考試作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學,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1881年因清廷改變留學政策提前回國,未能畢業(yè),回國后入天津電報學堂講授英文,1883年報捐府經(jīng)歷銜(八品),1884年丁憂回籍,得學生胡某介紹,入兩廣電報局從事電報翻譯,1886年以創(chuàng)辦兩廣電報出力,以府經(jīng)歷選用,1887年入洋務(wù)局當差,仍兼電報翻譯,1888年得張之洞奏保,以知縣盡先選用。張之洞移督兩湖,梁敦彥也前往武昌供職,后做到外務(wù)部尚書,此為后話。

文教助手

張之洞治理地方,注重文教,他為各書院聘用的山長、學長、教習、分教,給廣雅書局聘用的總校、分校人員,其中著名學者不少,如梁鼎芬、朱一新、繆荃孫、廖平、屠寄等,可謂極一時之選。

梁鼎芬


張之洞重視梁鼎芬,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是,梁出身于學海堂,為著名學者陳澧弟子。學海堂為乾嘉殿軍阮元所創(chuàng)辦,不設(shè)山長,聘請多名學者任“學長”,陳澧為學海堂學長之一,又兼菊坡精舍等書院教職,不樂仕進,以講學著書為樂。清代思想學術(shù),長期存在“宋學”“漢學”之爭,“宋學”即理學,“漢學”則是乾嘉考據(jù)之學,兩派水火。陳澧力主“調(diào)和漢宋”,為張之洞所激賞。陳澧于光緒八年去世,張之洞已不及見,但十分重視陳門弟子。這個領(lǐng)域已有很多研究成果,本文不再重復(fù)。

張之洞督粵時期以“文案委員”“洋務(wù)委員”代替幕賓,到督鄂時期大力推廣。此前處在“賓師”地位的幕賓,漸漸被“委員”所代替。在張之洞時代,“委員”兩字不過是“札委人員”的簡稱,與禮聘而來的“師爺”不可同日而語。往日的師爺被尊稱為“老先生”,地位尊崇;“文案委員”則相當于“秘書”,有些秘書以固結(jié)“主”知而權(quán)勢顯赫,有些秘書則淪為終生起草文件的機器,“師爺”曾經(jīng)有過的諍諫作用消失。一些強勢督撫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未經(jīng)充分咨詢、調(diào)查即大舉興作,然后交給“文案委員”“洋務(wù)委員”執(zhí)行,這樣的決策往往出問題?,F(xiàn)代社會高度復(fù)雜,需要一把手集權(quán)以提高決策效率,前提是充分咨詢與調(diào)查,聽取不同意見,“拍腦袋”式?jīng)Q策往往是失敗的前奏。張之洞曾嘲笑曾國藩可從祀“武廟”,意思是曾氏只會打仗,然而從兩人的事功、凝聚培養(yǎng)人才方面看,張之洞實在無法與曾國藩相比。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