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邵琦做客學習讀書會。
“繪畫在中國是先于文字而產(chǎn)生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中國畫自誕生后就一直延續(xù)至今,沒有斷裂。所以,從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中華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可以看到整個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律。人類歷史進程中,我們?nèi)说奈拿鬟M程就是要解決三個問題:人與神靈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7月28日,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邵琦做客學習讀書會,帶領讀者深入欣賞中國畫,探索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舞者現(xiàn)場表演《只此青綠》。
在繪畫誕生之初,與人類文明同頻,畫是為了“處理人與神靈的關系”。“當我們的知識越有限的時候,我們對神靈的依賴就越重。早期大量的巖畫畫面上多呈現(xiàn)神的形象,如將軍崖巖畫、花山巖畫等,我們看到的是先人對神靈的一種祈盼。” 邵琦認為,對于這些圖像,我們要有敬畏之心,不能只將它們當做裝飾畫來欣賞,要以虔誠之心去應和先輩們的虔誠之意。
到了第二階段,“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成為中國畫面臨的問題。伴隨著青銅器、瓷器、陶器、鐵器的發(fā)明,我們掌握了越來越多的知識后發(fā)現(xiàn),自然界是可以認識、可以理解的,人們對神的祈求、欲望、依賴一點點降低,開始從各方面探討人的能力。
《女史箴圖》(局部)
進入漢唐以后的中國畫以人物為主,畫面越來越真實,且有明確的意義指向。例如《女史箴圖》在當時是一本圖文并茂的教科書,教大家如何教育孩子,頗具實用性?;赝袊L畫史,從凌煙閣的功臣畫像到竹林七賢像,再到深入尋常生活的仕女畫,繪畫所關注的對象越來越市井化、越來越人本化。
到了第三階段“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邵琦談到,宋代以來,花鳥、山水是主要繪畫表現(xiàn)題材,表達我們對生活的理想,“我們會看到宋代很多山水畫里的樹木看起來像是真的,但在自然界卻找不到相同的場景。這些山水畫表達的是理想的場景——海外仙山,但是宋人的求真務實又讓每一棵樹、每一塊石頭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所能看到的?!?/p>
《千里江山圖》(局部)。
《千里江山圖》就是在道家海外仙山的理念下創(chuàng)作的符合皇家口味的作品。它似真非真,似假又是真,在真真假假之間寄托著對最美好的現(xiàn)實生活的向往?,F(xiàn)場,舞蹈藝術家們的演繹,讓讀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千里江山圖》的旋律與節(jié)奏之美。
進入元代,很多文人畫家呈現(xiàn)出一種隱逸的狀態(tài),他們認為自己不是元人,是宋人,于是他們退到自然中,與自然對話,創(chuàng)作出《富春山居圖》《青卞隱居圖》等作品。這批隱士對自然的研究與領悟達到了一個制高點,在尋求天人合一的道路上探索得最深。
在明代,一批繪畫作品鮮明表現(xiàn)了對自然的關注。他們畫城市山林,即江南私家園林。山水畫和園林是一體的,代表著中國人對自然的理解。明清以后,繪畫超越了對真實的渴求、對意義的宣傳,進入到對趣味的追尋中。比如通過八大山人畫上的白眼,即外在的“形”,我們能看到畫家內(nèi)在的心音。
八大山人《松鹿圖》
與西方繪畫相比,中國畫整體上更為寫意,這個“意”到底是什么?邵琦認為重要的是要理解繪畫在發(fā)展中的作用,它可能沒有偉大的意義,但是我們能從中感受到無窮的意趣,追求趣味才是中國畫的根本。
山水畫如何啟迪我們?邵琦認為是“心造”,心里要有東西,要把最好的東西融合在一起,“我們不要太依賴照相機等機械設備,要真正成為我們自己,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進入中國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