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78年,湖北隨州發(fā)現(xiàn)了一座巨大的古墓,它的墓主人是曾國國君曾侯乙(姬乙)。曾國就是楚武王征服的隨國。一國二名,在春秋時代并不少見。這座大墓的布局模仿墓主人生前的居所,它的一個個墓室象征著墓主人生前居所中的客廳、起居室、宴會廳等功能區(qū)。幾百年來,曾國一直是與楚國關(guān)系最密切的屬國之一,曾文化因此屬于楚文化的一部分。不過,由于文字記載的缺乏,關(guān)于這個古國的具體情形,人們是通過考古發(fā)掘才得到更詳細的認識。
曾侯乙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隨葬青銅器品類的豐富齊全,在下葬之時,人們幾乎把墓主人生前的所有生活用品都搬了進來,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禮器和日用器達134件。這134件器物中包括食器、酒器和水器117件,青銅生活日用器17件。這是至今我國出土青銅禮器數(shù)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這些青銅器成組成套,排列有序,顯然是仿照墓主人生前宴樂情景特意安排的。
要復(fù)原春秋時代貴族的生活,最好的辦法之一是通過了解曾侯乙墓的文物。今天陳列在博物館中的這些種類繁雜的青銅器,在當(dāng)時都是做什么用的呢?傳說貴族的生活“鐘鳴鼎食”,那么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貴族,到底是如何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的呢?想必每一個參觀博物館的人心中對此都會感到好奇。我們不妨通過介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文物,來嘗試復(fù)原2000多年前楚國貴族的生活場景。
二
如果你穿越到春秋時期,參加貴族宴會,賓客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凈手。在周禮中,這個環(huán)節(jié)叫“沃盥之禮”?!抖Y記·內(nèi)則篇》記載:“進盥,少者奉槃(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币簿褪钦f,貴族洗手時,要由一位年長的仆人從上面倒水,一位年少的仆人捧著青銅盤在下面接水。洗完手后再由另一位仆人遞上毛巾。
曾侯乙墓出土的這件精美的鑄鑲紅銅紋飾盥缶(圖1),就是專門用來盛洗手所用的清水的。另一件銅匜(圖2)是用來倒水的,它的形體橢圓,好像一只瓢,使用時,握住后面的鋬手,水從前面的流口流出。承盤(圖2)則是仆人捧著用來接水的,它口大,圈足,腹淺而平,盤中還裝飾著水族動物紋樣,使用功能和藝術(shù)功能達到了完美統(tǒng)一。
圖1 鑄鑲紅銅紋飾盥缶
圖2 銅匜、承盤
洗過手之后,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飾容”,就是整理自己的衣冠??腿藗冇玫降氖倾~提鏈鑒(圖3)。鑒,在古漢語中是鏡子的意思。仆人輕輕打開鑒蓋,客人把鑒中的清水當(dāng)成鏡子,看看自己的衣冠是否整潔。這就是中國最早的鏡子。
圖3 銅提鏈鑒
整理好儀容后,主人和客人就可以進入餐廳了。曾侯的餐廳面積很大,主人和客人每個人面前都擺著一張案和一只俎(俎是一種四腳方形的青銅或者木質(zhì)高盤),身邊還側(cè)著擺放一張幾。圖4這張浮雕獸面紋漆木案,在當(dāng)時是用來擺放飯菜的。而俎(圖5)則專門用來擺放湯匕、小刀等工具。至于幾(圖6),則是坐累了用來倚靠著休息用的。當(dāng)然,幾案并不能隨便擺放,主人和客人的位置都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主人要東向坐,主陪則南向坐,主客北向坐,隨從西向侍。
圖4 浮雕獸面紋漆木案(復(fù)制品)
圖5 俎
圖6 漆木幾
先秦時代,所有人都席地而坐,曾侯乙墓出土的鑄有精美龍紋的重達300多克的金鎮(zhèn)和鏤空龍紋重達1000多克的青銅鎮(zhèn),是用來壓住席子四角,使席子不至于輕易移動的。
在席子上的坐法,也有講究?!疤撟M后,食坐盡前。坐必安,執(zhí)爾顏?!保ā抖Y記·曲禮》)不吃飯的時候,要盡量往席后坐,吃飯時要盡量往席前坐。坐時要安穩(wěn),不要前后左右晃動,要保持安靜嚴肅。
圖7 銅熏
圖8 銅炭盆、箕和漏鏟
圖9 鑊鼎、鼎鉤、長柄匕
幾案之間,擺著幾只造型優(yōu)美的銅熏(圖7),里面盛的是燃燒的香料。還有一套銅炭盆、箕和漏鏟(圖8),是用來取暖的。青銅炭盆上用鑲鑄法裝飾著紅銅花紋;而銅箕明顯是依照竹編的樣子制成的,一根根竹蔑花紋特別清晰;漏鏟底上有53個菱形漏眼,證明它是用來篩炭的。它們保證冬季室內(nèi)可以溫暖如春。
在餐廳一側(cè)地上,一般會陳放幾只體型相當(dāng)大的鑊鼎。鑊鼎相當(dāng)于今天的鍋,主要用途是烹煮牛、羊、豬等大型動物。它高高的三足或者四足下面,可以升起柴火。曾侯乙墓的鑊鼎(圖9)出土?xí)r鼎腹下面有一層厚厚的煙灰,證明它是墓主人生前宴飲時的實用炊具。和這只鑊鼎一起出土的,還有兩只鼎鉤和一個長達1.58米的長柄匕(圖9)。這說明,當(dāng)時廚師在廚房加工好牛肉之后,仆人們會把這只鑊鼎抬到餐廳之中,再用這只長柄匕將食物取出。
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銅鼎(圖10)據(jù)推測應(yīng)是用來盛放肉類的。它兩耳明顯外撇,束起腰部,鼎側(cè)還有三只小獸在鼎邊探頭探腦,似乎想看看鼎里盛的是什么。鼎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的容量較大,只有貴族才能用得起,具有“別上下,明貴賤”的政治功能。
圖10 銅鼎及其腹部附飾
先秦貴族采用和今天西方人相類似的分餐制。廚師在廚房做好飯菜之后,仆人們將盛放飯菜的鑊鼎等大型食器搬到宴席上。貴族們并不自己動手到鼎中取食,而是由仆人切肉取菜,分成一份份的送到主人與客人的案上。從飲食的角度看,分餐制無疑是一種更衛(wèi)生的餐飲方式,也更符合貴族們的禮制和身份。
案上的食物擺放位置,也有嚴格的禮儀要求?!抖Y記·曲禮》說:“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醯(xī)醬處內(nèi),蔥渫(xiè)處末,酒漿處右。以脯脩(xiū)置者,左朐(qú)右末?!币簿褪钦f,左邊放帶骨頭的肉,右邊放不帶骨頭的肉。飯食放在客人的左邊,湯則放在右邊。主菜也就是細切的肉和烤熟的肉放在外邊,醋和醬等放在里邊。蔥末之類的放在案子的末端,酒漿之類的放在右邊。如果再加脯、脩兩種干肉,那就使它們彎曲的部分朝左而放在最右邊。
與此相匹配的是,盛放不同種類食物的器具也有嚴格的講究。比如古代盛飯的器具就分為四種:簋、簠、敦(duì)、盨(xǔ)。它們都是所謂“盛黍稷稻粱器”,但區(qū)別在于簋是圓形,簠為長方形,敦為球形,盨則是橢圓形。簋(圖11)一般都有錐形圓蓋,其功用是將大鼎烹煮的食物盛入后加蓋,既保溫又衛(wèi)生。
用來盛肉的器具,則主要是小型的鼎。曾侯乙墓出土的幾只體積很小的小銅鼎很可能是用來放小吃的。
圖11 簋
豆是“菹醢(zū hǎi)器”,菹就是咸菜,醢就是肉醬。因此它就是用來盛放咸菜和肉醬等調(diào)味品的。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只銅蓋豆(圖12),通體鑲嵌著美麗的綠松石。
和今天的西方人一樣,上古貴族吃飯時的主要工具是匕和刀。匕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湯匙、調(diào)羹,從體上分為尖形體匕和橢圓體匕,從柄上分為曲柄匕和直柄匕。曾侯乙墓出土的金質(zhì)漏匕(圖13),顯然是用于從其旁的金盞中撈取食物的。
圖13 金盞與漏匕
至于吃飯時的程序和禮儀,除了我們熟知的“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之外,《禮記·曲禮》還說:“客若降等,執(zhí)食興辭。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殽之序,遍祭之。三飯,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辯殽。主人未辯,客不虛口?!涫常妥郧肮?,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p>
也就是說,客人的地位如果低于主人,就要拿著食物站起來致辭表示感謝,并表示自己的身份不配與主人同在堂上進食,自己還是去堂下吃吧。然后主人也起立勸阻客人,表示歡迎,然后客人才能落座。
進食之前,饌品擺好之后,主人要引導(dǎo)客人舉行食前的祭禮。古人進食之前必行祭禮,每一種食物都要先撥出少許,放置在幾案之上,以祭祀神靈祖先。所謂“祭所先進”,是指按進食的順序,宴席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遍祭各種食物。
客人先吃三口飯,然后就要說飽了,主人勸讓才能開始吃肉。先吃純?nèi)鈮K,后吃帶骨頭的肉塊。
主客要相互照顧著共同吃完。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客人也不能先結(jié)束進食。如果客人吃飽了而主人進食未畢,則“客不虛口”。虛口是指用酒漱口,以清潔口腔,表示進食結(jié)束。主人尚在進食而客自虛口,是不恭的表現(xiàn)。
宴飲完畢,客人須跪立在食案前,整理自己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給主人的仆從。待主人說不必客人親自動手,客人才住手,重新坐下。
大家共用一個食器時,要謙讓,不能光顧著自己一個人吃飽?!肮诧埐粷墒帧!眳问献⒄f:“不澤手者,古之飯者以手,與人共飯,摩手而有汗?jié)?,人將惡之而難言?!保ā苍酬悵蛔ⅲ骸缎驴臅褰?jīng)·禮記集說》)大家共用一個飯器時,取飯需要用手,因此要保持手的干凈,不能輪到你取飯的時候再搓你的汗手。
此外,先秦時代,關(guān)于吃飯,還有很多其他規(guī)定,比如“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chuò),毋咤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取飯時不要團飯,就是不要把飯壓緊實,好像怕吃不飽一樣;不要將手抓到的飯再放回去,怕別人嫌臟;不能張開口大喝特喝,好像自己要把羹湯趕緊喝完,那樣顯得很貪婪;吃飯時口中不能發(fā)出聲音,這樣不禮貌;不能用嘴去用力啃骨頭,一則會發(fā)出聲響,二則齜牙咧嘴的樣子不雅,三則好像嫌主人飯菜不夠,非要啃骨頭才能吃飽一樣;不要把沒有吃完的魚肉放回去;不要把骨頭扔給狗吃,主人提供的食物很珍貴,不能用來喂狗。
所以,不到禮儀學(xué)院培訓(xùn)一段時間,今天的人穿越回去,是無法體面地參加春秋時的宴席的。即使禮儀嫻熟的貴族,參加宴席,也經(jīng)常吃不飽。一方面是因為禮儀過于煩瑣,講究太多;另一方面,“凡侑食,不盡食;食于人不飽”。陪尊長吃飯,絕不可盡興地吃;凡是做客,不可吃飽。
三
相比吃飯,貴族們對飲酒更為重視。
中國上古酒文化非常發(fā)達,因為酒在先秦貴族的飲食生活中占據(jù)著中心的位置。這種神秘的、能令人產(chǎn)生幻覺的液體,不但令無數(shù)貴族為它沉迷,更使他們把它當(dāng)作奉獻給神的最主要的禮物。古代貴族在進行占卜、祭祀和戰(zhàn)爭前,都要大肆飲酒,以求好運,以壯威風(fēng)。曾侯乙墓出土的這批青銅酒器,是已出土先秦青銅酒器的巔峰之作。
曾侯乙墓的酒器,令人們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它們體量的巨大。有兩件大尊缶自重分別為327.5千克和292千克,容積約430升,是迄今所發(fā)現(xiàn)的先秦酒器中最大的兩件;有一套聯(lián)座對壺(圖14)總重約240千克,總?cè)莘e約180升;有一套鑒缶,重約170千克,缶的容積約65升;有一套尊盤,尊與盤總重28千克,尊的容積約9升。
圖14 聯(lián)座對壺
雖然《戰(zhàn)國策》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但事實上,酒的魅力是貴族們無法拒絕的。通過這些巨大的器具,我們可以猜想曾侯乙應(yīng)是一個善飲的人,也可以看出在楚國貴族生活中,酒是如何須臾難離的?!熬瞥厝饬帧薄盎ㄌ炀频亍保@些成語通過這些酒器,化成了我們眼前的實物。
曾侯乙墓的酒器,還有一點令人們印象深刻,即酒器種類的繁多。在先秦青銅器中,酒器所占比例最大,種類最多。古代青銅食器在10種以上,而酒器在20種以上,每一種器物都有特定的稱謂和特定的功能。貴族所用酒器的復(fù)雜,令人嘆為觀止,反映了先秦酒文化的繁盛和發(fā)達。
壺是用來盛酒的。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只提鏈銅壺(圖15),壺頸內(nèi)收,可保持容器內(nèi)液體在提拿挪動時的平穩(wěn)性;壺口略侈,與腹部交映,形成一條流動的曲線。
圖15 提鏈銅壺
尊主要也是用來盛酒的。當(dāng)時宴請貴賓時,往往不是直接奉上酒杯勸敬,而是將一個盛酒的尊奉送到賓客面前,以示尊敬,因而稱為“尊”。
爵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酒杯,前有傾酒用的瓦筒似的流,后有尖狀尾,腹側(cè)有鋬,口上有兩柱,腹下有三尖足。關(guān)于這兩個柱的用途,后世專家有幾種不同的猜測。有人說,這兩個小柱可以分開胡須,飲酒時胡須不會沾上酒。還有一種說法是兩個小柱抵住鼻端,提醒飲者勿貪杯誤事。這兩種說法我個人感覺都有點不合常理。還有人說,小柱可能用于拴掛香料包,有點像今天的袋裝茶;香料泡在酒里,喝酒時因拴在小柱上而不會被一起倒出來。更有專家認為小柱是用于拴過濾包過濾米酒的。
角也是飲酒器。其形制似爵,不過比爵簡單一些,無流無柱。
觚(gū)同樣是飲酒器,為“鄉(xiāng)飲酒之爵也”。燕禮、特牲饋食禮中都是用觚?!墩撜Z·雍也》中孔子曾發(fā)出對禮制日益混亂的感嘆:“觚不觚,觚哉!觚哉!”
同一種功能,但是器形卻有這么多不同,主要是為了體現(xiàn)禮治精神。事實上,酒具不光是用來盛放美酒的,更是貴族們分尊卑、定上下的禮儀用具。古語說:“非酒器無以飲酒,飲酒之器大小有度?!蓖豕F族們使用酒杯,依身份高低貴賤而有嚴格的規(guī)定和區(qū)別?!抖Y記·禮器》云:“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尊者舉觶(zhì),卑者舉角”。正因為諸侯們使用不同等級的酒器,后來才出現(xiàn)了“爵位”這個詞?!熬粑弧?,原義就是指酒器擺放的不同位置。先秦酒文化之所以如此發(fā)達,一個主要原因是它是先秦禮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貴族們飲酒的禮節(jié)分為“獻”“酢”“酬”三部分。客人坐定之后,主人先取酒爵到客人席前進獻,叫“獻”;然后,客人也要到主人面前回敬,叫“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觶中,先自飲,再勸客人同飲,叫“酬”。完成這樣一套禮節(jié),叫“一獻之禮”。這套禮節(jié)在席中會重復(fù)多次,一絲不茍。
四
除了體量大、種類多這兩點,曾侯乙墓出土的酒器更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其鑄造的精美和設(shè)計的巧妙。
曾侯乙鑒缶(圖16),堪稱酒器之王。它通體布滿鏤雕和浮雕的蟠螭紋,一條條細如絨線,相互纏繞,繁密得讓你點不清數(shù)目,然而卻又排列有序,形態(tài)清晰逼真。鑒身外壁還有8個龍形耳鈕。它們弓身向上作伏攀狀,造型生動可愛。鑒身底部的四角各有一個獸形足。小獸昂首曲頸,挺胸弓腰,抬起兩條前腿,把銅鑒穩(wěn)穩(wěn)托了起來,造型十分動感。
圖16 曾侯乙鑒缶
它的功用也很有意思。如果用今天的叫法,其實可以稱它“冰箱”。它分成青銅鑒和青銅缶兩個部分。外套為鑒,缶在其中,缶和鑒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放冰,也可以放熱水,因此具有冰鎮(zhèn)、加溫酒漿的雙重功能。有專家將其稱為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冰箱”(當(dāng)然也可以用作“保溫箱”)。先秦的酒都是米酒,天熱時很容易腐敗變酸。因此,貴族家中都設(shè)有巨大的冰窖??崾罴竟?jié),缶內(nèi)盛入酒漿,中空部位放置冰塊,就可以享用冰涼可口的冰酒了。屈原在《招魂》中有“挫糟凍飲,酎清涼些”之句,描述的就是冰凍甜酒、滿杯痛飲的清涼感受。如果是隆冬季節(jié),只要將熱水注入中空部位,缶內(nèi)的飲料就可以升溫。不過,無論是冰塊融化,還是注入熱水,都會產(chǎn)生一定浮力,從而影響到缶的穩(wěn)定。因此,銅缶底部方足上,開了一個孔。方鑒底部與缶的方足孔相對的部位,裝有彎形栓鉤,正好插入缶足的孔里,從而防止銅缶浮動或傾倒。更妙的是,有一只栓鉤還裝有倒鉤,當(dāng)將缶放入鑒中時,通過下壓的動作,可以使彎鉤向外側(cè)倒,從而鉤住缶底,這樣就把缶牢牢地扣在鑒的內(nèi)底而使之不能滑動;當(dāng)向上提起缶時,彎鉤向上并向內(nèi)側(cè)旋轉(zhuǎn)90度,倒扣就松開了。古人的設(shè)計十分簡單而巧妙,并不輸于今人。
曾侯乙尊盤(圖17)被稱為“史上最復(fù)雜的(單件)青銅器”。它由盤和置于盤中的尊兩件器物組合而成,功用與鑒缶相同。尊是酒器,盤是水器,夏季可盛冰用于鎮(zhèn)酒,冬季可盛沸水用于溫酒。它造型上十分繁復(fù),讓人眼花繚亂。盤下設(shè)獸形盤足,龍首、龍體、龍尾均蜿蜒曲折,表現(xiàn)出充沛異常的生命力。更沖擊人視線的,是它的鏤空和透空附飾,通過高低參差和對稱排列,整齊中寓有變化,繁復(fù)中富于玲瓏剔透,只能用巧奪天工來形容。
圖17 曾侯乙尊盤
曾侯乙尊盤是中國古代青銅鑄造技術(shù)的代表作。尊盤由本體、附件裝飾及透空附飾組成。尊由34個部件經(jīng)56處焊接與鑄接而成。盤則由38個部件經(jīng)44處焊接而成。尊盤本體共飾有84條龍、80條蟠螭。盤口沿上的透空附飾,由高低兩層、內(nèi)外兩圈蟠螭紋構(gòu)成,每圈有16個花紋單位,每個花紋單位由形態(tài)不一的4對變形蟠螭組成。表層紋飾互不關(guān)聯(lián),彼此獨立,僅憑內(nèi)層銅梗支撐構(gòu)成一個整體,令人嘆為觀止。這些透空部分是用失蠟法鑄造的。失蠟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用蠟做模,模外做范,澆鑄時,蠟遇熱熔化,器也就鑄出來了。中國現(xiàn)已出土的最早的失蠟法青銅器,是在楚國淅川下寺春秋晚期的一座楚墓中發(fā)現(xiàn)的。曾侯乙尊盤的鑄造時間稍晚于淅川下寺青銅器,其工藝水平比淅川下寺的更為高超,達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境界,成為中國古代失蠟法鑄造史上的里程碑。它是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復(fù)雜、最精美的青銅文物精品,也是世界青銅文物中屈指可數(shù)的珍品。
貴族階級的生活,不只是“荒淫腐朽”,其實也有對美的追求。馮友蘭在《中國哲學(xué)史》中說:“在禮節(jié)、禮儀的意義上,禮有另外一種功能,就是使人文雅。在這種意義上,禮使人的情感雅化,凈化?!睂Υ呵飼r代的貴族來說,禮樂不僅僅是一種制度,更是一種審美?!抖Y記·少儀》中這樣描述貴族生活之美:“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翔翔;祭祀之美,齊齊皇皇;車馬之美,匪匪翼翼;鸞和之美,肅肅雍雍?!辟F族們之所以如此講求器具的精致,主要是一種精神上的要求。正所謂“宮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時,樂得其節(jié),車得其式,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辯說得其黨,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錯于前,凡眾之動得其宜”(《禮記·仲尼燕居》)。美,或者說和諧、得體、優(yōu)雅,是貴族生活的首要追求。
曾國的這些青銅器,盛放著的是優(yōu)雅與雍容,它們以其雄渾古樸的造型、絢麗精美的紋飾,代表了中國青銅文化的一個高峰。事實上,在春秋中期以后,中國大地上,體量最龐大和造型最精美的青銅器,幾乎都出于楚國故地。這一事實證明,春秋中期以后,楚國的青銅鑄造技術(shù)在我國傳統(tǒng)青銅鑄造技術(shù)的基礎(chǔ)上,達到了新的、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高度。楚國在青銅器方面取得的藝術(shù)和技術(shù)成就,充分顯示了其中原化的程度。
五
無論是吃飯還是飲酒,都缺少不了一種重要的背景:音樂。所謂“鐘鳴鼎食”,并不是一種夸張的說法,而是對先秦貴族生活的寫實性描寫。
古代貴族的正式宴請,必有音樂和歌舞。其功用有二:一是為了貴族生活的排場,二是表現(xiàn)禮治精神。
音樂是禮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呂氏春秋》高誘注說:“禮所以經(jīng)國家,定社稷,利人民;樂所以移風(fēng)易俗,蕩人之邪,存人之正性?!闭蛉绱耍岸Y樂不可斯須去身”(《禮記·樂記》)。
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共有8種,125件,這在我國音樂史上和考古史上都是一次空前的發(fā)現(xiàn),其規(guī)模之大,前所未有。進入曾侯乙墓這座千年地宮的中室,猶如置身于一座音樂殿堂。近40平方米的中室內(nèi),100多件樂器按照一定的組合安放,宛如一個龐大的民族樂隊,非常壯觀。西部是高架整齊的編鐘(圖18),在2米多高的曲尺形鐘架上,分下中上三層懸掛著大小不一的65件青銅編鐘;與編鐘相對,在東部是一具立于青銅底座上的大鼓;中室的北部,在青銅構(gòu)架上分兩層懸掛著一套石質(zhì)編磬(圖19);在鐘、磬與鼓之間,陳放著排策、笙、瑟、筑一類的竹管樂器和式樣不同的小鼓。這個陣容龐大的樂隊,至少需要41名樂工參與演奏。在曾侯乙墓東西室中,人們共發(fā)現(xiàn)了21具陪葬棺,這21名死者經(jīng)鑒定為13—25歲的妙齡女子,很可能就是喜好聲色的曾侯乙的部分樂工或者舞女。由于酒器放置在中室的東墻下,正對鐘、磬架所構(gòu)成的空間,可以揣想,那就是墓主生前與賓客宴享的位置了。(參見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
圖18 曾侯乙編鐘
圖19 曾侯乙編磬
《楚辭·招魂》中有一段專門描寫了貴族宴飲時鐘鼓齊鳴、翩翩起舞的場面:“陳鐘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發(fā)揚荷些。美人既醉,朱顏酡(tuó)些。娭光眇視,目曾波些。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長發(fā)曼鬋(jiǎn),艷陸離些。二八齊容,起鄭舞些。衽若交竿,撫案下些。竽瑟狂會,搷(tián)鳴鼓些。宮庭震驚,發(fā)激楚些?!?/p>
大意是說,安放好編鐘,設(shè)置好大鼓,開始演唱新作的歌曲。唱罷《涉江》再唱《采菱》,更有《揚荷》一曲飛揚。美人已經(jīng)喝得微醉,面龐紅潤發(fā)光,目光撩人,秋波流轉(zhuǎn)。披著輕柔艷麗的衣衫,長長的黑發(fā)盤起高高的云鬢,二八分列的舞女都采用同樣的妝飾,跳著鄭國的舞蹈上場。擺動衣襟像竹枝搖曳,彎下身子拍手。吹竽鼓瑟,熱烈地合奏,猛烈敲擊,鼓聲咚咚。宮殿院庭都震動起來,唱出的《激楚》激越高昂。
在春秋戰(zhàn)國,能享受金石之聲的,只能是高級貴族。一般的貴族只能用鼓、瑟、笙一類的樂器。只有曾侯這樣的高級貴族,才能使用編鐘或編磬。曾侯乙編鐘的鐘架呈曲尺形,與編磬一起組成一個曲為三面的“廣”字形,這即是古文獻中說的“曲懸”。四面懸,謂之“軒懸”,是最高的等級,為天子的禮遇。軒懸去其一面,三面形成曲形,即曲懸。曾侯乙編鐘的體量極為巨大。除去鐘體不說,僅鐘架下層三件銅人(連座)就分別重316.6千克、323.5千克、365千克。“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目前出土數(shù)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堪稱‘編鐘之王’?!保ㄍ趿刂骶帲骸秶鴮殭n案之謎》)這些編鐘每個都可以同時發(fā)出2個音,以現(xiàn)在國際通用的C大調(diào)7個音階為同一音列來說,共跨5個8度。這些樂器證明了楚國音樂在當(dāng)時居于領(lǐng)先的地位。
(本文摘自張宏杰著《楚國興亡史:華夏文明的開拓與融合》,天地出版社,2023年6月。澎湃新聞經(jīng)授權(quán)發(fā)布,現(xiàn)標題為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