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文天祥次子的下落

有關文天祥著述的刊刻情況,清代四庫館臣曾有詳論,說:生平有《文山隨筆》數(shù)十大冊,常以自隨,遭難后盡失之。

有關文天祥著述的刊刻情況,清代四庫館臣曾有詳論,說:

生平有《文山隨筆》數(shù)十大冊,常以自隨,遭難后盡失之。元貞、大德間,其鄉(xiāng)人搜訪,編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世稱道體堂刻本……書中原跋九條,并詳載本事,頗可以資考論。明初,其本散佚,尹鳳歧從內閣得之,重加編次為詩文十七卷,起寶祐乙卯,迄咸淳甲戌,皆通籍后及贛州以前之作。江西副使陳價、廬陵處士張祥先后刻之,附以《指南前錄》一卷、《后錄》二卷,則自德祐丙子天祥奉使入元營,間道浮海,誓師閩粵,羈留燕邸,患難中手自編定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四,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407-1408頁)

文天祥


文天祥著述最早刊本為文氏鄉(xiāng)人搜訪整理刊刻的道體堂刻本,分《前集》《后集》兩部分,共三十九卷。到了明初,此刻本尚存于內閣之中。明人孫能傳《內閣藏書目錄》卷三《集部》載:“《文山先生文集》五冊,全。宋丞相文天祥著,《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孫能傳:《內閣藏書目錄》卷三《集部》,《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1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后因散佚,尹鳳歧從內閣得其殘本,重新加以編次,厘為詩文十七卷。后江西副使陳價重刻,即為明景泰六年(1455)刻本,前有韓雍所撰序,并附有《指南前錄》《指南后錄》三卷。

臺灣省圖書館藏有一部《文山先生文集》,共十七卷,中間有抄配。前有后人抄配的元許有壬所撰《文山先生傳序》。其中除鈐蓋收藏印以表明現(xiàn)在的收藏單位外,還鈐有“秀埜草堂顧氏藏書印”、“嗣立字俠君”、“江左顧郎”(顧嗣立)、“霅川許氏 辛齋圖籍”“懷辛居士”、“博明鑒藏”、“高陽博明氏珍藏圖書”、“余園藏書”(許厚基)、“曾在鮑以文處”(鮑廷博)等10余方印鑒??梢娫摽瘫驹陬櫵昧?、許厚基、鮑廷博三位清代著名的藏書家之間流傳。

臺灣省圖書館網(wǎng)站公布了該本的書籍影像,并簡單介紹了基本概況:

元刊本,十七卷,12冊。11行,行24字,四周雙欄(少數(shù)單欄),版心粗黑,單魚尾上方或下方黑底白文記全書板次,起一迄四五六板,卷五、六并記有“孝子張里瑞重刊”。

此本卷一、二詩;卷三試策、札子、書;卷四表、疏、申省狀;卷五、六、七、八書;卷九、一○、一一啟;卷一二記;卷一三序;卷一四題跋、贊、銘、辭;卷一五說、講義;卷一六行狀、墓志銘、祭文、祝文;卷一七樂府、樂語、上梁文、公牘、文判;無附錄。

根據(jù)前文四庫館臣的說法,道體堂刻本有兩個基本特征,即“書中原跋九條,并詳載本事,頗可以資考論”;未收錄《指南前錄》《指南后錄》《紀年錄》。經(jīng)考察,此本同樣具備上述兩個特征,且卷帙共十七卷,因而該刻本定為明初尹鳳歧從內閣得到道體堂刻本的殘本重加編次而成的。

此外,江西省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三年(1887)仕江周轂治堂刊《廬陵文丞相文山先生全集》首頁及按語中提到:

右明刊黑口本《文山先生文集》卷首有此二序(元貞、大德《文山先生文集序》),以后各刻本皆無之,故錄于此。黑口本未審何年所刊,或曰永樂,亦無征也。然大約在天順、正統(tǒng)間云。

黑口本每半頁十一行,行二十四字。(文天祥撰,熊飛等點校:《文天祥全集·附錄》,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04頁)

這一段記載與臺灣省圖書館公布元刊本的基本概況相合,只不過后者首頁中并無元貞、大德《文山先生文集序》,而是元許有壬所撰《文山先生傳序》,很可能在流傳過程中,原序散佚不存,后人抄配補充所致。因此所謂“元刊本”,實則是明初尹鳳歧重編本。

《明英宗實錄》小傳記載,尹鳳歧,江西吉水縣人,永樂十五年(1417)中解元,十六年(1418)中進士,遂被任命為翰林院庶吉士。宣德七年(1432)七月,升任翰林院修撰,參與《宣宗皇帝實錄》的修纂事宜。正統(tǒng)三年(1438)四月,《宣宗實錄》修成,升任翰林院侍讀。天順三年(1459)卒。其“為文敏捷詳贍,性剛直,持論侃侃無所避,由是忤于當?shù)?,以剩員退歸,竟不復召用而卒,士論惜之”。(《明英宗實錄》卷三〇一,天順三年三月戊子,“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1966年,第6385-6386頁)

尹鳳歧是在翰林院中任職期間得到內閣藏的道體堂刻本之殘本,然后重新加以編次,是否立即進行刊刻,不得而知。此本的刊刻時間,前引史料說:“黑口本未審何年所刊,或曰永樂,亦無征也。然大約在天順、正統(tǒng)間云?!币蚴妨先狈?,無法判定其具體刊刻時間,只能籠統(tǒng)地定為明初刊本。

因此,臺灣收藏的所謂元刊本《文山先生文集》實為明初尹鳳歧得到內閣所藏道體堂刻本的殘本重新加以編次后的重編本,系明初刊本,這是現(xiàn)存《文山先生文集》的最早刊本,保留了元代道體堂刻本的部分原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前文已揭,此本是明初尹鳳歧對道體堂刻本殘本重新加以編次而成的,保留了原來道體堂刻本的部分原貌。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卷五、六所記“孝子張里瑞重刊”七字,這一定是道體堂刻本中所含的內容,揭示出道體堂刻本是孝子張里瑞所刊,且在刊刻之前,文天祥的著作已有刊本流傳于世。

既然張里瑞稱“孝子”,其定為文天祥之子無疑,道體堂刻本系文天祥之子張里瑞刊刻的,并非四庫館臣所說鄉(xiāng)人所刊。問題是張里瑞到底是誰?

文天祥家室共三人,正室歐陽氏,側室顏孺人覲妝、黃孺人潏英,子女共八人。南宋景炎二年(1277),江西永豐空坑之役后,歐陽氏、黃氏、顏氏并次子佛生、二女柳娘、環(huán)娘被蒙古軍所俘。佛生系妾黃氏所生,在押解途中走脫,下落不明。史書記載:

歐陽夫人曰:空坑敗……夫人與佛生、柳小娘、環(huán)小娘、顏孺人、黃孺人等皆為俘虜。夫人沿路意有水險崖,即投死,而一路坦平,至元帥所,已失佛生,必有愛其俊秀,養(yǎng)為己子矣。(文天祥撰,熊飛等點校:《文天祥全集》卷一七《宋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信國公文山先生紀年錄》,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01頁)

其后,妾黃氏、顏氏也走脫,不知下落。歐陽夫人與二女柳娘、環(huán)娘被押解到大都,在東宮服侍元帝嬪妃。歐陽氏后隨公主下嫁駙馬趙王,居于大同路豐州棲真觀內,元成宗大德三年(1302)回到大都,大德七年(1306)又到了寧州,大德九年(1308)病逝。柳娘隨公主下嫁趙王,居于沙靖州;環(huán)娘隨公主下嫁岐王,居于西寧州。此外,長女定娘、六女壽娘于景炎二年先后死于廣東河源,四女監(jiān)娘、五女奉娘死于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的戰(zhàn)亂中。(參見李安《宋文丞相天祥年譜》,王云五主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10輯,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4-5頁)

文天祥長子道生,系歐陽夫人所生??湛又當?,隨同祖母一起脫身,不幸于十三歲時病逝惠陽。二子皆亡失,景炎三年(1278),文天祥過繼其弟文璧的兒子文升為嗣子。文天祥在給文升的信中這樣寫道:

吾二子,長道生,次佛生。佛生失之于亂離,尋聞已矣;道生汝兄也,以病沒于惠之郡治,汝所見也,嗚呼,痛哉!吾在潮陽聞道生之禍,哭于庭,復哭于廟,即作家書報汝生父,以汝為吾嗣。(文天祥撰,熊飛等點校:《文天祥全集》卷一八《獄中家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19頁)

文天祥次子佛生被元軍俘虜,后又逃脫,下落不明,因而文天祥及兄弟子侄都以為佛生已亡。殊不知他尚在人世,被文天祥的好友羅椅收養(yǎng)和保護起來。至元二十年(1283年),文天祥的嗣子文升從大都奉文天祥靈柩回歸故鄉(xiāng)時才得到佛生的消息,與他相見。佛生因悲傷過度引發(fā)疾病,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去世,年十八。(劉文源:《文天祥家世考》,載江西省歷史學會編《浩然正氣——文天祥逝世七百周年紀念》,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62頁;劉文源編:《文天祥研究資料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46-47頁;修曉波:《文天祥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頁;馬楚堅編纂:《宋季丞相年譜》,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06頁)

這一說法在學界十分流行,其主要依據(jù)是《文氏通譜》記載的文升為佛生撰寫的《文氏佛生壙志》,(文升:《文氏佛生壙志》,載《文氏通譜·文獻·宣慰公文辭》,清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但其中所說佛生被救及病逝一節(jié)的真實性頗值得懷疑?!秹恐尽酚涊d:

佛生有憫其幼,乃得從間往,時值羅宰子遠尹信邑,攜之任,撫愛尤篤。羅宰名椅,號澗谷,與丞相刎交加一體,自是以故人子待之,教導甚嚴。

景炎二年(1277)八月,空坑之役失敗后,佛生逃出元軍的羈押,被知信豐縣羅椅子遠救下,帶到任上撫養(yǎng)。從相關史料來看,此說不符合歷史事實。周密《癸辛雜識·后集》卷九載:

羅椅,字子遠,號澗谷,廬陵產(chǎn)也……既而登丙辰(寶祐四年,1256)第,以秉義郎換文林為江陵教,又改潭教。潭之士聞其來,先懷輕侮之意。及至首講《中庸》,亹亹可聽,諸生乃無語。及宰贑之信豐,登畿為提轄榷貨務。賈師憲既知其平生素詭詐,不然之,久而不遷,至度宗升遐,失于入臨,于是臺評論罷而去。(周密:《癸辛雜識·后集》卷上《羅椅》,周密撰,楊瑞點校:《周密集》第三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07頁)

陳起《江湖后集》卷九云:

(羅)椅,字子遠,廬陵人,饒雙峰(魯)高弟。寶祐四年(1256)登第,以秉義郎為江陵教授,改潭州。及宰贛之信豐,遷提轄搉貨,有《澗谷集》?!稏|南紀聞》云“椅以江南革命,歸隱故鄉(xiāng),廬陵大儒也?!保惼穑骸督蠹肪砭拧读_椅》,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嘉靖《贛州府志》亦云:

章廉、張琯、陳梓、羅椅俱景定中任。椅有能聲,文天祥器之。(董師中:《(嘉靖)贛州府志》卷七《秩官》,明嘉靖刻本)

萬歷《吉安府志》亦載:

羅椅,字子遠,廬陵人。淸修篤學,登寶祐壬[丙]辰第。初官校官,累官至朝請大夫、主榷貨務。時賈似道狠賊□亂國政,椅上書力詆其罪,發(fā)憤憊,棄官去,終其身不仕,有詩文傳世。(余之禎:《(萬歷)吉安府志》卷一八《羅椅傳》,明萬歷十三年(1585)刻本)

從上引史料可知,羅椅知信豐是在景定中(1260-1264年),后遷京畿提轄榷貨務。因忤賈似道,于度宗駕崩之年即咸淳十年(1274)罷官歸隱。而佛生是在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之后逃出元軍,此時羅椅已歸隱,何來的“時值羅宰子遠尹信邑,攜之任”。

壙志又說:“升以至元癸未自燕奉柩歸故里,方知佛生尚存。旋踵之羅宰,果得。與佛生大哭,弗忍言?!?/p>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文天祥就義。次年,文天祥靈柩歸故里。辦理喪葬事務的是文天祥的弟弟文璧,而文升并未到大都迎靈柩。鄧光薦《文丞相傳》說:

明日,歐陽夫人從東宮得令旨收尸。江南十義士,奉柩葬于都城小南門外五里道旁,為他日歸骨便路。后大德二年戊戌,男升至都城,見公舊婢綠荷,已嫁順承門內石橋織綾人,及見劉牢子,引到墓所。自后,留都城,春秋必往酹奠望拜。時已有二僧塔,其大塔小石碑,刻有“信公”二字,舊殯在大塔南右址,又右畔塹外有墓林聚冢在大路旁。(文天祥撰,熊飛等點?!段奶煜槿肪硪黄摺端紊俦S邑┫嗉鏄忻苁剐艊纳较壬o年錄》,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12頁)

如果文升在至元二十年(1283)從大都迎歸文天祥靈柩,那么他必然知道文天祥第一次安葬的地點,何用劉牢子將其引到墓所?因此可以斷定,文升在至元二十年時并未到達大都,壙志記載有誤。另外,文升是如何知道佛生在羅椅處的?是誰告知他的?這些在壙志中十分模糊。

元廷必然知道佛生逃走不知所蹤,為了永絕后患,一定會嚴密注意有關佛生的消息,且文天祥剛剛被處決,元廷必然十分關注特別是江南地區(qū)的動向。一般而言,在這樣一個嚴峻的環(huán)境中,佛生包括救他的人,必然會隱姓埋名,十分的小心,絕無可能會把這種性命攸關的大事告訴別人,哪怕是佛生的親屬,知道的人越多就越危險。再退一步,當文升撰寫壙志并立石之后,元廷不可能不知道這件事,既然知道此事,也知道羅椅收留撫養(yǎng)了佛生,這在元廷看來,便是謀逆大罪,定然對保護者施以嚴刑。但從史料中似乎看不到元廷有任何的舉措。《東南紀聞》云“澗谷羅椅之遠頃由乙科登顯仕,廬陵大儒也。江南革命,歸隱故鄉(xiāng)。嘗作《瞌睡詩》,曲盡其妙,末意尤有味。”羅椅在宋亡后的隱居生活非常愜意,并沒有受到元廷責罰的跡象。

總之,文升撰寫的壙志記載佛生被救及病逝事跡實為彌天大謊。而明刊本所載的佛生的信息更為真實可靠。佛生逃脫后,被張姓人所救,改名張里瑞。元貞、大德間,他尚在人世。此本卷五、六所載“孝子張里瑞”即為逃脫的次子佛生。

佛生生于咸淳三年,比其兄道生小一歲。文天祥于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就義,享年四十七,佛生時年十五。佛生從元軍中逃出后,被張姓人所救,迫于元軍的追捕,遂改名張里瑞。這個張姓人很可能是張弘毅。元陶宗儀《輟耕錄》載:

張毅父先生別號千載心,廬陵人,而丞相文公友也。公貴顯時,屢以官辟不就。江南既內屬,公自廣還,過吉州城下,先生求見,曰:“今日丞相赴北,某當偕行?!奔戎裂啵⒂诠羲鶄冉?,日以美饌饋,凡三載始終如一。(陶宗儀:《輟耕錄》卷五《隆友道》,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6364頁)

佚名《昭忠錄》也記載:

吉州士人張弘毅,字毅夫,號千載心,與天祥善,隨至燕,負其顱骨,歸葬廬陵。(佚名:《昭忠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楊德恩指出《昭忠錄》的記載有誤,認為:

竊以為十義士既已葬公,弘毅豈尚得將公首函歸?考宋王炎午《望祭文丞相》云:“相國文公再被執(zhí)時,予嘗為文生祭之。已而廬陵張千載心弘毅,自燕山持丞相發(fā)與齒歸。丞相既得死矣,嗚呼痛哉!”炎午為公之客,又屬同里,其于弘毅之歸,當屬親見親聞,而言弘毅所持,不過公之發(fā)齒,固無所謂公首也。又明楊土奇《題文山集杜句》亦云:“公得死后,吉水士人張弘毅自燕以公爪發(fā)及遺文歸?!备阋宰C明弘毅之歸,絕無函公首于櫝之事。疑弘毅平時潛制一櫝,所藏者即公之齒爪發(fā)及遺文而已,待公既死,乃負之而歸,后人訛傳,遂以為公函首耳。(楊德恩:《文天祥年譜》,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第333頁)

張弘毅自吉州一路陪伴文天祥北上,文天祥就義后,搜得文氏爪發(fā)及遺文歸。藏有文天祥的遺文,這為刊刻提供可能。且刊刻者為張里瑞,因此這個保護了佛生的張姓人很有可能是張弘毅。至于佛生為何改名張里瑞,顯然是躲避元廷的緝捕。所以文集刊刻時,以張里瑞的名義重刊,同時將其放置在卷四、卷五中較為隱蔽的地方。為了讓世人知道,又在名字前加上“孝子”二字。

據(jù)道體堂所作的《文山先生文集序》,道體堂刻本“初刻于元貞二年(1296)”,(瞿鏞撰,瞿果行點校:《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02頁)至大德元年(1297),全部刊刻完成,共計三十九卷,故在大德元年,佛生尚在人世,時年三十歲。他在張弘毅收藏的文天祥的佚文基礎上,重新加以搜集,進行刊刻,即成文天祥撰集的最早刊本道體堂刻本。因躲避元廷額追捕,只能在文集中較為隱蔽之處署上自己的改名,以表達對其父的孝思。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明初刊尹鳳歧重編本《文山先生文集》,十七卷,是現(xiàn)今所存文天祥文集的最早刊本,并非1987年熊飛等整理點校《文天祥全集》時所說“元大德間有道體堂刊本,但幾經(jīng)兵燹?,F(xiàn)在傳世的,以明景泰六年(1455)韓雍、陳價所刻為最早”,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狈矫?。整理點校的《文天祥全集》(以下稱整理本)以明嘉靖三十九(1560)張元諭刻《文山先生全集》為底本,參校明、清刊本達12種。(參見文天祥撰,熊飛等點校:《文天祥全集·點校說明》,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除此之外,尚有《宋丞相文山先生全集》一六卷,有明羅洪先、蕭大亨序, 明萬歷間刻本;《文山先生全集》一〇卷,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涇縣潘氏袁江節(jié)署刊,同治五年(1866)新建吳坤修皖江印本;《宋丞相文山先生別集》六卷,鄭鄤序,明崇禎元年(1628)毘陵鄭氏刊本)以明刊本與整理本進行比勘,發(fā)現(xiàn)其頗能校正整理本的訛誤,試舉幾例,以作說明。

卷一:《避曹大著知廣德軍》:“何止吏稱循”,明刊本作“何止更稱循”。《贈莆陽卓大著順寧精舍三十韻》:“何苦勤帶寐”,明刊本作“何苦勤興寐”?!缎队^和龔宰韻》:“陶盡魚龍云水腥”,明刊本作“淘盡魚龍云水腥”。

卷二:《又賦》:“晴久鵓鳩鴻”,明刊本作“晴久鵓鳩鳴”。《與朱古平飲山中和蕭敬夫韻》:“步倦何妨車馬回”,明刊本作“步倦何妨車往回”?!顿浧监l(xiāng)道士》:“道士觀行人”,明刊本作“道上觀行人”。

總之,臺灣藏元刊本《文山先生文集》實施明初尹鳳歧從內閣中得到道體堂刻本的殘本重新加以編次而成的,保留了道體堂刻本的原貌。因史料缺乏,只知其刊刻于明初,具體刊刻時間不詳,定為元刊本不妥。清時,在顧嗣立、鮑廷博、許厚基三人中流傳,最后藏于臺灣。此本中卷五、六所載張理瑞乃是文天祥次子佛生,他在元貞、大德間尚在人世,道體堂刻本是由他及鄉(xiāng)人刊刻的。他被文天祥的好友羅宰收養(yǎng),并于至元二十一年得病去世的說法是因文升撰寫的壙志而得,而壙志關于此節(jié)事跡的描述完全違背史實。此刊本因保留了道體堂刻本的原貌,因此具有重要的校勘價值。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