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顧頡剛同殷履安在抗戰(zhàn)時期的私語與溫情

《顧頡剛殷履安抗戰(zhàn)家書》,顧潮編注,中華書局2023年出版,收錄顧殷夫婦在抗戰(zhàn)時期的家書194通。

《顧頡剛殷履安抗戰(zhàn)家書》,顧潮編注,中華書局2023年出版,收錄顧殷夫婦在抗戰(zhàn)時期的家書194通。這些家書,起于1932年1月23日,訖于1943年5月27日,其中,1932年79通,1934年7通,1937至1943年108通,基本上包括了抗戰(zhàn)的最起初和最艱難的時期,是微末的個體生命在悲慘的戰(zhàn)爭歲月之中人生際遇、家庭變故、心理感受的如實反映。歷經(jīng)戰(zhàn)亂摧殘與革命動蕩,竟能較為完好地保存下來,繼而頗為精詳?shù)卣沓鰜?,讓人得以聆聽當年連天烽火下的向隅私語、窺見兩人私密尺牘中的滿懷溫情,為支撐宏大的歷史敘述和彌補疏闊的歷史罅隙,提供了生動的細節(jié)及豐富的素材,是不可多得的檔案史料。

《顧頡剛殷履安抗戰(zhàn)家書》


一、歷史圖景和社會思想的實錄

戰(zhàn)爭是殘酷的。從廣義講,抗戰(zhàn)時期,四萬萬同胞均是戰(zhàn)爭的受害者,“戰(zhàn)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zhàn)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復興文庫》,第64冊,中華書局2022年版,第179—180頁),因而又均是抗戰(zhàn)的參與者。但在狹義之上,顧頡剛與殷履安既不是對敵戰(zhàn)士,也不是失所難民,雖然也曾跑過警報、躲過炸彈,在事實上卻與抗戰(zhàn)前線有著距離,所記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戰(zhàn)爭的慘烈與生命的悲壯,相較于中華書局出版的另一種同類型圖書《重讀抗戰(zhàn)家書》而言,后者是據(jù)中國國家博物館等收藏的多封家書編輯而成,作者既有我軍官兵,亦有國軍將領(lǐng),既有高級軍官,亦有底層兵卒,鮮活地展現(xiàn)了先烈們舍生忘死的偉大家國情懷,生動地呈現(xiàn)出全民族守土抗戰(zhàn)的偉大歷史圖景,更能激發(fā)讀者延續(xù)抗戰(zhàn)記憶、弘揚抗戰(zhàn)精神,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殷履安與顧頡剛合影,1937年4月17日于北平中山公園


不過,上陣殺敵終究是少數(shù)人,而更多的,還是留守在大后方,一邊關(guān)注時局,一邊延續(xù)生活,等待著勝利的消息,所以,即便顧殷家書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戰(zhàn)爭的慘烈與生命的悲壯,卻如實記錄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常態(tài)”,既是大后方千千萬萬同胞的小縮影,也是歷史圖景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1932年1月,學校放假,顧頡剛自北平歸杭州省親,借道上海。顧頡剛對殷履安說,“我這次到上海,本想住兩天”,但是1月28日“那天上海形勢非常緊張,華界遷居者多極了,弄得寶山路車馬擁擠不通,甚至有兩個女子從車馬堆里共提一只箱子到租界的,沙袋也堆在道中”,已預感到不祥,“我想不如早走為妙,就于伯祥們宴我畢事后,趕上車站了。到杭已九時”,次日始知當晚“八時,日軍欲以武力接防閘北,義勇軍和商團拒之,十九路軍亦幫助義勇軍,遂于天通庵路、虬江路附近開火了”(第4通,1932年1月30日),這就是史稱的“一·二八事變”。雖然顧頡剛未親歷其事,但對大戰(zhàn)之前時局的混亂與民眾的不安交代得頗細致。在杭州時,顧頡剛又看見“日來上海逃難來杭的已有二萬人,車上擠極了,人都是在窗中出入的”(第7通,1932年2月2日),“杭州一方面收受上海的避難者,一方面又收受南京的避難者,每天約有一萬人來,把旅館都住滿了”(第8通,1932年2月4日),“每天從滬南站來的有一萬人,從南京來的亦有千馀人。南京到杭州有長途汽車,本來票價六十元,后以人多漲至一百廿元,今則漲至二百廿元了”(第9通,1932年2月6日)。在顧頡剛的家書中,這些被記錄的暴增人口與騰貴物價,何嘗不是戰(zhàn)亂所導致的顛沛流離的客觀表述。

顧頡剛致殷履安書,1932年2月1日


戰(zhàn)爭在繼續(xù)著,生活也繼續(xù)著。顧頡剛對殷履安說,“此間均安好。打牌,擲洋,擲狀元等,依然新年風味,我雖從興,但終覺強為歡笑,無解于中心之郁伊”(第10通,1932年2月7日),“一念戰(zhàn)區(qū)人民,我們真是天上人了”(第16通,1932年2月14日)。而在家中,“此次抵抗日本,父親、母親、姑母這班老輩也無不贊成,可見民氣之盛”;不惟如此,就連流氓也有義舉,“當日本發(fā)動之初,曾以二百萬元餌杜月笙,請其遣派徒黨擾亂華界。杜氏佯應之,及起事,又詐說,二百萬不足,請再給二百萬。日人不應,彼即翻臉,即以此款組織義勇軍,抵抗日本。日本受軍隊與義勇軍之夾攻,敗得更快了。上海流氓本來很多,常有綁票及剝衣服之事,現(xiàn)在則此輩悉做了義勇軍,地方治安反而安謐了”,故顧頡剛認為,“我們用傳統(tǒng)觀念來看杜月笙,本來只是一個流氓頭,但用民族觀念來看,則他真是一個英雄,值得我們的敬仰”。因而多次鼓勵殷履安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出力報國,“我們不能直接衛(wèi)國,凡可出力的地方總要出力。如燕大方面派捐,希望你寫得多些。因為如果亡國,錢多亦無用也”(第12通,1932年2月10日),“如果有人來寫十九路軍的捐,或上海難民的捐,請你多寫些,因為我們報國只有這一條路”(第22通,1932年2月23日)。

在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殷履安頗憂慮,不斷地追問顧頡剛,“北平將怎樣?燕京要關(guān)門嗎?那么你的書將如何?東交民巷也要占據(jù)嗎?中法工商銀行要關(guān)門嗎?我的存物怎么辦?將來日本一敗,淪陷區(qū)勢必糜爛,你的藏書和父親的古玩,要否遭殃,甚難預定。假使損失,豈非一生辛苦,盡付流水呢!我甚為之擔憂”,另一方面又表示,“然而抗戰(zhàn)能勝利,日本能毀滅,則個人之損失,是微乎其微了,光明在前頭,應當大快而特快樂了”(第166通,1941年12月9日)。而此也代表著當時社會上普遍心理,自毀其家,以紓國難,是在所不惜的。

二、家庭生活與夫妻情義的重構(gòu)

顧頡剛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均寫過自傳,并且公開發(fā)表,雖然屢次談到家庭,但在長輩方面卻集中于祖父母的身上,絕少提及父母。而在1950年題為《顧頡剛自傳》的文章中,顧頡剛說,“因為我的生母早死,我由祖母撫養(yǎng)成人,我自小和繼母齟齬,而我的叔父又覬覦我們的產(chǎn)業(yè),看我父僅我一子,心想只要把我趕掉,我家的產(chǎn)業(yè)就是他的,他和我的繼母常在我的父親面前交互說我壞話,挑撥我們父子間的感情”(《顧頡剛自傳》,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頁)。對繼母的反感,也屢見于《顧頡剛?cè)沼洝?,但多?shù)是宣泄情緒,如“繼母的討厭,非人類所宜有”(《顧頡剛?cè)沼洝罚?921年11月18日),又“講起繼母,弄得火冒。這人一想起就討厭”(《顧頡剛?cè)沼洝罚?922年4月20日),較少涉及具體事例,即繼母是如何齟齬、如何挑撥,不得其詳,但在家書之中則多表現(xiàn)。如1932年陰歷三月,顧頡剛過生日,“究竟自己燒菜還是叫菜”,繼母念拖字訣以敷衍之,以致“父母之間又鬧了一回‘壽氣’”。還有“齋星官的事,又使我一氣。本來我不要齋什么星官,也是事前父母說了好久,已是必齋的事了”,但繼母居然對別家人說,“雙官要齋星官,但父母無為兒子齋星官的道理,怎么好”(第66通,1932年4月30日),其繼母之作怪,可見一斑。在例舉的瑣事之中,顧頡剛還為殷履安著力刻畫了其繼母的說話尖酸與待人刻薄。“說到繼母,真可恨可嘆可憐。我來了月馀,已換了四個女仆。一到樓上,總聽得她罵人,不是罵女仆就是罵男仆,否則罵和官或父親,所不罵者我耳。一講話,總是說人不是”(第30通,1932年3月8日),“繼母為人,只有一張嘴”(第66通,1932年4月30日),“繼母嘴上利害,無一人一事足當其心目”(第11通,1932年2月8日)。顧頡剛對殷履安說,“我當然愿意早回來,尤其在看見繼母的時候”(第36通,1932年3月17日),并囑咐她,“請你買些東西寄與繼母,抵我的飯食。否則說不定她心里要不快樂的”(第41通,1932年3月23日)。

而當父母對話之時,“父親說一句話”,繼母“她總用訓責的口氣答之,呼斥與仆人一例”,顧頡剛作為旁觀者,相形之下,對殷履安頗有感觸地說,“想起了你的待我,更增我伉儷之情”。其實,顧頡剛一生有三任妻子,首任為吳徵蘭,次任為殷履安,三任為張靜秋,此外還有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紅顏知己譚慕愚,情感世界可謂相當豐富,容易給人一種“濫情”之感,于是坊間相傳顧頡剛為人頗自私,三任妻子都是為了照顧自己生活起居而已。但據(jù)家書來看,顧頡剛對殷履安是誠摯的。如殷履安患有耳疾,時不時地需要就醫(yī),顧頡剛始終記掛著,并在多通家書之內(nèi)表示關(guān)切,“我到慶馀堂買藥時,當在牌子上細看一過,有無相當之藥”(第64通,1932年4月26日)。戰(zhàn)時夫妻分居兩地,別愁離恨,眠思夢想,顧頡剛對殷履安說,“昨天夜里,我又夢回平了。下車之后,即雇車到大石作,那時你已睡了,我就坐在床上和你談話,一只手伸在被窩里撫摩你的身體。忽然醒來,只有嘆一口氣”(第51通,1932年4月5—6日)。而顧頡剛期待殷履安相從已久,但殷履安認為,“你我多在安全地帶,能不動最是好的”,并勸慰顧頡剛,“請你不要怨恨我,這是戰(zhàn)事的賜與,沒有法子啊”(第105通,1937年12月19日)。在此之前,顧頡剛也曾經(jīng)問過,“履安,我何嘗不想早回來,在此間冰清清的,何如在你跟前熱絡絡的。只是父親既不放心我走,我也不放心杭州的治安,又是為幾篇文債逼了幾年,一回北平實無法做,故不得不忍心離開你耳。你要恨我嗎”(第26通,1932年3月1日)。而事實上,殷履安對顧頡剛是“不應有恨”。

一方面,據(jù)顧頡剛《予與履安同居年月表》,自“民國八年五月結(jié)婚”至“卅二年五月三十日,履安卒于柏溪”,“綜計首尾廿五年,實足廿四年。其中除十四年在北京,十七年在廣州,二十二年在成府,二十九年在成都,終年未別之外,其馀皆有間斷”(《顧頡剛?cè)沼洝罚?943年5月31日),抗戰(zhàn)期間更是聚少離多。而顧頡剛在外,雖是孑然一人,卻如翩然一鶴,時而西北(如甘肅、青海),時而西南(如成都、重慶),居無定所,行無定蹤,將家累卸肩給了殷履安,一身受苦,獨力以支。即以1932年言,“以一二八之變”,顧頡剛“留居杭州半年”,雖然飽受繼母的不待見,但起居飲食上至少不用自己操持,但殷履安在北平,既要為顧頡剛守護家產(chǎn)(特別是學術(shù)研究的圖書文稿),還要為之養(yǎng)育后人(即顧自珍、顧自明,均為吳徵蘭所出),有時候還需要代其出面處理各種雜務(如請人代課、抄書,或為之走親、吊友),事必躬親,任其勞怨,難怪旁人評價殷履安是“有賢德”,而且“見之前后十馀年,率如此”(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第146頁)。服勞而外,殷履安還得忍受相思的苦悶與磨折,1932年“二月初旬”,殷履安許久未得顧頡剛來函,“急得了不得,差不多整整的十多天沒有一刻一分鐘安心的度過去了”(顧自明來書第1通,1932年2月10日),“涕泣不止,形更瘦削”,顧頡剛聽聞后,“感愧交并”,對殷履安深情地說,“我深信世界上真愛我的”,除了父親之外,“只有一你”(第27通,1932年3月4日)。

殷履安與顧頡剛合影,1920年于蘇州


另一方面,自吳徵蘭產(chǎn)女染疾,諸長輩置之不理后,顧頡剛?cè)障箲],就落下了失眠的病根兒,喪妻續(xù)弦以來,雖見好轉(zhuǎn),卻得不到根治。丁此國難,加以筆墨為累,又復轉(zhuǎn)劇,因而成了家書里常見的話題。且殷履安對顧頡剛失眠癥的憂慮,比顧頡剛對殷履安耳疾的關(guān)心,有過之而無不及,“你日來失眠,甚念”(第29通,1932年3月4日),“失眠癥不能脫根,真討厭”(第45通,1932年3月28日),“你連日失眠,聞之甚念”(第43通,1932年3月26日),“是你一個人在外,比較寂寞,請你不要寫作,得以減少失眠,暫時忍耐幾個月罷”(第100通,1937年11月18日)。為了讓顧頡剛脫離失眠困擾,殷履安甚至說,“你離開了我,失眠更劇,這亦是無奈何的事!你的家庭人少,又是南北分居,多時的分離我亦十分寂寞。你說在從前可以娶一個妾,在現(xiàn)在則不能。倘現(xiàn)在可以,我寧成全你而犧牲我了。然而現(xiàn)在法律娶妾仍未能禁止,你不妨娶一個罷”(第40通,1932年3月21日)。對此,顧頡剛則寫了一通長信表示拒絕,“你既如此待我,我何忍不如此待你。所以納妾之事,不但自己不想,就是父母要為我做時我也不要。不但父母為我干時我不要,就是你為我干時我也不要。如果要了,我就是一個負心人了”(第46通,1932年3月29—30日)。而此后殷履安仍不時地提及,“你要失眠癥不發(fā),只要有一個女人陪伴你,減少寂寞,心得安慰就可得眠。我想我寧愿犧牲一己成全你,如有湊巧的人,不妨娶一個妾”(第98通,1937年11月1日),“你來信常提起失眠,我顧念你的身體,所以叫你納妾,奪我之愛豈我所愿,但時局如此,沒有法子啊”(第105通,1937年12月19日),“若你一定要納妾,則我決不阻擋,因我不能生育,實在對不起你啊”(第116通,1938年2月11日)。但因顧頡剛的復函均佚,如何作答,不得而知。1940年之后,顧殷夫婦“同在成都”的賴家園,即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的所在地。據(jù)同在園中的錢穆“晨夕”所見,“夫人賢德,尤所少見。頡剛患失眠癥,每夜必為頡剛捶背摩腿,良久乃能入睡”(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第230頁),服侍可云備至。

顧頡剛致殷履安書,1932年5月2日


“頡剛留所日少,離所日多,又常去重慶”,久滯不歸,“其家暫留園中,隨亦接去”(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第230頁),居于柏溪。1943年5月30日,殷履安因染上惡性瘧疾,突然離世。數(shù)日之后,顧頡剛在去函上題注道,“此為我與履安之最后一書,廿七日渠接此書尚到予辦公室尋覓防空證,至廿八日而疾作,三十日而長逝矣,痛哉”(第193通,1943年5月26日),又在日記之中寫道,“徵蘭之歿,予僅哭兩次,一氣絕,一入殮耳。獨至履安,則一思念輒淚下,今日又哭出,她對我實在太忠心了,叫我如何不想她”(《顧頡剛?cè)沼洝罚?943年7月27日),足見“他對履安也懷著深厚的情感”(《顧頡剛?cè)沼洝酚嘤r序)。且顧頡剛本打算在自傳之內(nèi)專辟一節(jié)來寫《履安的死》,可惜的是,最終無果。

三、朋友群像與學術(shù)掌故的再現(xiàn)

2011年,中華書局出版《顧頡剛?cè)?,其中《顧頡剛書信集》一種,因受編輯體例限制,只收錄了顧頡剛的發(fā)信,基本上不涉及受函。個別信函雖然有編者的說明,畢竟是單向的,在事件的敘述或評論上,缺少回應,即不能完整地呈現(xiàn)時人時事,讓讀者不明其就里。此次合編抗戰(zhàn)時期家書,將顧殷夫婦的“來鴻去雁”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使得多數(shù)內(nèi)容能夠相互連貫對應,所呈現(xiàn)的當年的人與事也就更為清晰。

如長女顧康媛(即顧自明)“年幼患病,口啞不能言,入聾啞學?!?,稍長,顧頡剛欲為之做媒,屬意于吳春晗(即吳晗),并試著對殷履安說,“我看吳春晗君人頗誠實,又篤學,而需經(jīng)濟的幫助甚亟,不知他要康媛,康媛要他否?似可請馮先生一詢他,再由你一詢康媛。如果有幾分近情,則今年暑假可招其住在我家,與康媛試作朋友。如吳君不成,則趙肖甫君何如?此二人皆誠實,可信其不至棄置;若譚其驤、朱士嘉諸君,雖知其無妻,亦知其需用錢,然不敢作此想也”(第5通,1932年2月12日),繼而追問,“康媛親事之說,你看了覺得如何?她自己覺得如何?看父親意,似‘入贅’亦無不可”(第16通,1932年2月14日),言辭之間,似乎樂觀其成。如據(jù)《顧頡剛書信集》所載,也就止于此了,至于殷履安與顧康媛作何感想是不知道的。而據(jù)家書,因顧頡剛先后兩函是后發(fā)者先到,殷履安誤以為屬意的是“聾校的金先生”,乃說“康親事她自己不很滿意,我也不以為然,不必急急提及”(第21通,1932年2月21日),繼而收到前信,其態(tài)度則更為消極,她對顧頡剛說,“吳春晗與趙肖甫二人,他們未必會肯。因為吳君在大學快畢業(yè),自立就在眼前,不會貪我的三四千元。再趙君曾對我說過,他不要本鄉(xiāng)的女子,現(xiàn)在要揀漂亮一些,有一些學問的了。在現(xiàn)在時代,婚姻自由,他們決不肯貪一些錢而將就訂婚的,不比從前父母強逼訂了沒有法子”,甚至認為“康媛最好不嫁,如貧窮的子給他錢而得自立,時代新法道德觀念看得輕,將來說不定要丟掉她,徒多一番苦痛。有數(shù)千元而給她自己保存以養(yǎng)老,這是最好的辦法”(第25通,1932年2月27日),于是這門親事就此打住。

其實,吳春晗“此人家境甚貧”,與袁震相戀后愈形困迫,不得已而稱貸于人。顧頡剛為人頗慷慨,多遂其請,而殷履安不以為然,屢次在信函內(nèi)叮囑他說,“吳先生要借錢,你切不可答允多,只好應酬他貳百元,恐他永無還的日子,你可說我旅費已用去不少,又要醫(yī)病,無法如數(shù)”(第139通,1939年7月27日),“吳辰伯款你先可借他貳百元,因他永無還的希望,如白壽彝一樣。借人容易要人還是難的,以后再有人借,你得拒絕,因被我旅費已用完了”(第140通,1939年7月31日),“辰伯向你借了多少錢?現(xiàn)在時候的錢,你切勿輕易借給人,因我們二年來旅費用了多少,也自顧不暇,實虧空了”(第142通,1939年8月15日)。

除了吳春晗的“永無還”以外,容庚的“真不能辦事”,侯堮的“仍是單相思”,趙豐田的“不是十分肯用苦功”,潘家洵的“無同情心,又好擺架子,處處存心損人利己”,韓儒林的“太豈有此理了”,陸小曼的“可謂人中妖孽”,謝祚茝的“割過三次肚皮”,在現(xiàn)存近200通家書里,雖然詳略不一,卻均被描繪得鮮活有趣,正如“頰上添毫,睛中點墨”,給人以另一種“神明殊勝”之感。

當然,在談時局、訴離緒、說家常的同時,家書之中不可避免地也提到過顧頡剛所從事的學術(shù)。1931年12月29日,《古史辨》第三冊由樸社出版(此據(jù)《顧頡剛?cè)沼洝?,其版?quán)頁標注則為1931年11月),次年之初,顧頡剛郵寄給周作人、容肇祖、蔣廷黻、謝云聲、黃仲琴、俢中誠等朋友,離北平后又請殷履安郵寄若干冊。作為編者,顧頡剛甚為關(guān)切其學術(shù)評價與市場銷量,先后去函問殷履安,“《古史辨》銷路怎樣”(第26通,1932年3月1日)以及“《大公報·文學副刊》上有評論《古史辨》的文字嗎”(第33通,1932年3月13日)。據(jù)殷履安復函,1932年3月14日,“《古史辨》受時局關(guān)系,沒有上次的好,問馮先生,現(xiàn)在還存七百本左右”(第34通,1932年3月14日),一月以后,“《古史辨》尚存六七百本,以上海及東北遭日人蹂躪,各地又鬧水災,銷路自是大差”(第58通,1932年4月17日),而且“《副刊》上沒有見到評論《古史辨》文,想來大家無心學問了”(第40通,1932年3月21日)。戰(zhàn)亂對學術(shù)之影響,可見一斑。不過,顧頡剛卻認為,“《古史辨》不能不續(xù)印下去,因為有了第四冊,前三冊也會聯(lián)帶有生意的。我要使研究古學的人或要得到一點古代史的知識的人不能不買《古史辨》一書,所以各方面都要編集。羅根澤是諸子方面,劉朝陽是天文歷法方面,錢賓四是今古文問題方面……這樣弄下去,才可收到分工合作的功效。照這樣下去,古史問題一定可以在我未死前得到許多結(jié)論。就是為樸社生意著想,凡買一冊的人總想買全一套,雖不懂天文歷法的人也不能不買朝陽編的一冊,一買就是一整套,像《二十四史》一樣,生意即使不多,而數(shù)目也可觀了。至于無錢的人,則零買亦無不可??傄沟眠@部書成為史學界的權(quán)威,樸社就不會倒了”(第64通,1932年4月26日)。受這種想法的驅(qū)使,顧頡剛續(xù)編了《古史辨》的第五冊,至第七冊,“無何事變突起,同人倉皇奔散”,其編者童書業(yè)“僅帶一衣包,鋪蓋也沒有帶”(第91通,1937年9月10日),而此即顧頡剛《古史辨第七冊序》所稱“在鋒鏑之中挾稿而出,經(jīng)過無數(shù)的困難,幾以身殉”。這些學人在如此艱苦環(huán)境下仍然堅持編印《古史辨》,不能不算作是近代學術(shù)史或出版史的一段“痛史”。

另外,全書之末還附錄了顧殷夫婦與顧自明及顧自珍姊妹在抗戰(zhàn)中的來往信函30馀通,舐犢之愛,反哺之情,躍然紙上。如殷履安作為繼母,她叮囑顧自珍,“你身體弱,吃飯需當心,不要雜吃而不吃飯,有新開的飯館,以后可去吃,不要省錢而害了身體。錢不夠用,可帶給你”(致女顧自珍書第1通,1939年1月上旬),“你脾弱,肚子容易不好,萬勿吃涼而不消化的東西,至要”(致女顧自珍書第2通,1939年1月30日),即便生病住院期間,殷履安也放心不下,向顧自明再三強調(diào),“你千萬勿進城……我大約俟痛稍好血不流,即回家,勿念”(致女顧自明書第1通,1941年3月5日)。而顧自珍致顧頡剛數(shù)函(第17通至第19通),則詳述了1941年殷履安的病況,“每次看到母親,我心中說不出的凄慘,不知她要睡到何年何月呢?!睡了半年多,病況是毫無入佳境,瘦得很”(顧自珍來書第17通,1941年11月22日),并請求顧頡剛,“這個年月好人相離尚無大感,但是病人卻不堪此久別呢,所以我再度請求您,若是可能的話千萬千萬回來一次”,讓殷履安“興奮一下呢”(顧自珍來書第18通,1941年11月25日),在印證了錢穆所說的“其兩女乃前妻所出,而母女相處,慈孝之情,亦逾尋?!保ㄥX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第230頁)。

殷履安致顧頡剛最后一書,1943年5月27日


“憑伊千里寄佳音,說盡離人一片心。須知相別經(jīng)多載,方信家書抵萬金。”每通家書背后都有一件往事,每段郵路盡頭都是一雙望眼,山河破殘,妻孥離散,家國大義,兒女柔情,個中滋味在顧殷夫婦的筆端體現(xiàn)得淋漓而盡致,“謹以此書,紀念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及顧頡剛先生誕辰130周年、《古史辨》出版97周年”,正其宜也。而編注者顧潮卻于2023年3月溘然長逝,不及看到家書合璧付梓,為可悲也。


(按:今日為殷履安逝世80周年。)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