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木雕刻的鳥、舊家具的再演繹……在上海黃浦江畔東大名路上的一間老倉庫改建的展廳中,日本雕塑作家水田典壽的“古道具展”與倉庫斑駁的歷史痕跡共同講述著時間與記憶。
5月27日起,水田典壽的個人展會在此展出,其作品與空間介于完成與未完成之間意象,構成某種空寂的美學。
水田典壽1977年出生于日本東京,畢業(yè)于品川職業(yè)訓練校金屬造形科,2003年開始使用海灘或河邊撿到的浮木和城市廢舊材料制作雕塑作品和家具。
展會空間全景
“我喜歡用流木、玻璃、鐵、木材、廢材等各種素材,喜歡有味道的、生銹的、腐朽的、缺失的東西,因為它們有時間感”,水田典壽說,“我本身喜歡老物件,上面承載著時間和記憶,無論是人為、還是大自然留下的。都會在這些老舊的素材上呈現(xiàn)出痕跡。”
展會現(xiàn)場
然而,日本這類手工制作者并不將自己的作品納入藝術的范疇,它們更多是一種融入藝術觀念的生活器物。
提及器物和藝術品的關系,要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柳宗悅和他發(fā)起的“民藝運動”?!懊袼嚒笔橇趷偸讋?chuàng)的名詞, 特指“民眾性的工藝”。民藝品的作者都是無名的工匠;而這些日常生活器具, 都是為了使用而不是為了欣賞制造出來的。
1926年發(fā)布的《日本民藝美術館設計立旨趣書》中就使用了“民藝”一詞,號召要去發(fā)現(xiàn)和關注民間藝術。柳宗悅認為,民藝之美遠高于其他工藝美術之美, 因為民藝品之美包括了“實用的美”“民眾的美”“自然的美”“健康的美”“傳統(tǒng)的美”。柳宗悅極力要說明的是,美不應該是一種由視覺引發(fā)的感官判斷,而應該是與人的生活相契合的諧調?!捌魑镆蚴褂枚溃藗円矔蚱涿蓝敢馐褂?。人與物在此有了主從之契?!?/p>
到了21世紀初,循著“民藝運動”的理念,以陶藝為代表的工藝品以與現(xiàn)代生活方式更為交融的方式逐漸受到關注,其代表人物安藤雅信、辻和美等將“生活工藝”的融入創(chuàng)作中,將束之高閣的藝術觀賞溶于日常使用之中,重新解讀了藝術和工業(yè)之間的手工藝。
他們擺脫“藝術家”和“藝術品”的身份,將自己稱為“作者”,并以展銷會的形式出售自己手工制作的器物(“生活工藝品”)。展銷會的舉辦地也不局限于畫廊,由此許多倡導生活方式商店孕育而生。
用形狀有趣的木材雕刻的狗狗形狀的物件
這種關注藝術與生活方式風潮近年來也到來中國,水田典壽的展覽也是這一風潮的延續(xù)。在展會中,這些老物什在經過再創(chuàng)作加工后,賦予了作者的感受。水田典壽通常在海邊散步尋找和收集形狀有趣的木材,或者去中古店購買有歷史痕跡的家具,將它們帶回工作室后,會盯著它們看上好幾個小時,想象它們會變成的樣子,這個想象的過程是水田典壽最喜歡的。
展會現(xiàn)場
這個過程是中,他并不使用畫板勾勒草圖,作品圖大多在腦中完成的,也會隨著雕刻的進展做相應的調整。所以,他的作品幾乎沒有可能重復,朽木在經過雕琢后不僅形神兼具,更具備一種安靜的能量。
由浮木制作的鳥
展會給人印象較深的作品是一系列由浮木制作的鳥,它們帶著枯朽與自由的氣質,在空間中給人纖細的情感?!拔抑幌M切┑窨唐返谋砬?,家具的肌理質感和整個空間氛圍能夠觸動他們的心底,幫他們創(chuàng)造出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故事?!彼锏鋲壅f。
展會現(xiàn)場
在此次展覽的策展人顧紅朝看來,水田典壽使用的眾多材料展現(xiàn)日本“物哀”文化的浸淫,“他發(fā)掘或還原那些意象原本存有的氣息?!鼈儭糇×吮缓鲆暤淖匀毁|感,以此抵御工業(yè)社會的浮躁和喧囂?!?/p>
在建筑空間陳列的展品,帶著日本侘寂美學,也讓觀眾最直接的感受到手工藝進入城市生活的另一狀態(tài)。雖然展會本身不乏是消費社會的產物,卻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現(xiàn)。
展覽海報
展會將持續(xù)至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