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如何在工作中獲得松弛感

在職場中,能遇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和任務的職場人,基本上算是幸運兒了。

實現自洽,收獲松弛

在職場中,能遇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和任務的職場人,基本上算是幸運兒了。我們大部分人面臨的情況都是工作“落到”了我們頭上,或是基于分工的需要,或是基于業(yè)務的拓展,或是基于公司的發(fā)展,而且從基層員工到公司總裁,都會遇到不喜歡但又不得不做的任務。

有一個說法:大家都以為程序員的日常工作是在寫代碼。但實際上,程序員真正的日常有50%的時間是在和產品經理溝通需求,10%的時間在寫PPT,15%的時間在寫周報和匯報工作,只有25%的時間和精力是在專心寫代碼。換言之,程序員在大部分時間里都在做著自己不喜歡也不擅長的工作。

其實不僅僅是程序員,其他崗位也是一樣的。以我為例,我自認為我最喜歡的工作是當講師和教練,但我不可能只負責講課,因為我也是公司合伙人,我更多的時候是在開會,是在討論公司的戰(zhàn)略;同時我還是公司的領導,我要傾聽下屬的匯報并且對他們進行管理,而這些,其實都是我相對而言沒那么喜歡但又必須做的工作。

很多人在面對這類任務的時候,往往會抱持一種應付差事的心態(tài),這當然可以是一種選擇,但問題是,正如我上面所說,這類任務其實占據了你工作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是職場人績效考核的一部分。一個程序員50%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溝通上,而且程序員的溝通能力和匯報能力其實也是崗位評價的重要維度。如果你采用應付差事的態(tài)度,表面上看你是輕松了,但實際上,你內心和行為的相悖不僅會持續(xù)消耗你的情緒和心力,還會在未來降低別人對你的評價,你只會吃力不討好,更加身心疲憊、無法松弛。

既然如此,我們到底該怎么做,才能從這類任務中解脫呢?

我給你兩個步驟,讓你既能沉浸其中,也能從這類任務中實現自洽、收獲松弛。

第一步:設立激發(fā)熱情的目標

你要知道,很多時候并不是這個任務在傷害你,而是你在任務中設立、想象的目標在傷害你。舉個例子,在職場中,制作PPT可謂是重災區(qū),我看過很多員工一做PPT就頭疼,而且他們認為做PPT是在浪費時間,自己又不是美工,PPT能不做就不做,甚至一些互聯網公司開始倡導,摒棄PPT展示,匯報直接用文字。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是制作PPT這項工作造成了這些職場人的內耗嗎?不,是“做PPT毫無意義”的心態(tài)造成了他們的內耗。他們在做PPT這件事情上找不到趣味感和意義感,所以一邊做PPT一邊內耗。

我見過兩個人,他們對制作PPT充滿熱情,甚至把制作PPT當成他們的作品,并樂在其中。這兩個人,一個是以前錘子發(fā)布會的御用PPT設計師許岑,一個是我的好朋友黃執(zhí)中。

在別人恨不得半小時做50頁PPT的時候,許岑老師則會花整整一小時只做一頁PPT。他會自己手繪圖標,自己拍照修圖來當配圖。因為在他看來,PPT并不是單純的形式主義工具,而是幫助聽眾更好地理解內容、沉浸內容、提高表達效率的演說武器。你發(fā)現了嗎?他在制作PPT的時候給自己設置了一個目標:我不僅是在做美工,而是在幫助演講人更好地服務聽眾。他對自己這個目標極度自豪,所以他做PPT的時候根本不會覺得麻煩,甚至投入其中,整個工作狀態(tài)非常松弛。

而我的好朋友黃執(zhí)中,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很好的講師和演說家。他對制作PPT也充滿熱情。他的爆款作品《說服課》,一共700多頁PPT,但他每次新學會一種PPT風格或者新掌握一種PPT的動畫技術,都會把這套課程的PPT再做一遍。迄今為止,這個作品已經迭代三版了。他對PPT配圖的細節(jié)也非常注重,在《說服課》里,他甚至花45美元買了一幅名畫的版權圖片。為什么他這么執(zhí)著?因為在他看來,PPT是他在演說和上課時最重要的表演工具,PPT對他而言就像是魔術師的道具,有了這個道具,整個表演才能夠完成,才能夠給觀眾帶來驚喜。

所以,黃執(zhí)中在做PPT時也設立了一個目標:我不僅僅在做PPT,而是在設計一個完美的表演現場,準備一場盛大的演出。

所以,任務不會讓你內耗,是你對任務的目標設定和認知才會讓你內耗。同一個不得不做的任務,設立好一個有自驅力的目標,我們就能樂在其中、沉浸其中,松弛地完成任務。

具體而言,我們怎樣才能設立一個有自驅力的目標呢?

……

如果是優(yōu)越型的人,你可以把目標設定成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我不僅僅是在完成任務,而是在證明自己的實力;我是讓老板看到,我比其他同事更加優(yōu)秀;我是在贏得競爭對手的尊重……

如果是成長型的人,你可以把目標設定成挖掘任務中的學習機會:我不僅僅是在完成任務,而是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我是在積累行業(yè)經驗;我是在挑戰(zhàn)新的工作方法,讓自己變得更強……

如果是趣味型的人,你可以想辦法找到任務的趣味性,把目標設定成一個游戲:我不僅僅是在完成任務,而是在嘗試新的玩法;我是在挑戰(zhàn)這個領域的“大魔王”;我是在探索一個新想法……

如果是使命型的人,你可以把任務看成改變團隊、提升公司價值的手段,你可以把目標設定成:我不僅僅是在完成任務,而是在幫助團隊一起完成挑戰(zhàn);我是在幫助公司拿到更好的機會;我是在幫助身邊的人賺到更多的錢……

以我為例,我的一個身份是企業(yè)家的表達教練,幫助企業(yè)家調整他們的演講狀態(tài),引導他們講出最精華的內容。而我在教他們的過程中發(fā)現了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些企業(yè)家的演講往往是被逼的,要么就是產品經理覺得新品發(fā)布,必須得讓老板出來撐撐場子;要么就是營銷部門需要老板適當出來打打廣告,提高一下品牌辨識度;要么是最近員工狀態(tài)低迷,老板需要用一篇好演講重新激勵員工。

因此,這些企業(yè)家在和我初次接觸時,都沒有太高的配合度,而我在教他們的時候,最主要的工作不是教會他們演講的知識點,而是怎么激發(fā)他們的表達欲。換言之,我需要給他們設立一個讓他們興奮且自豪的目標。

而我在與他們初步接觸后,往往就能判斷出他們的驅動類型,并以此作為激勵手段,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這些演講任務。

面對優(yōu)越型的企業(yè)家,我會和他說:“咱們這次最終的任務,不僅僅是簡簡單單講完一段話,而是要用這段話去征服員工,讓大家理解你的深謀遠慮。”通常情況下,這類企業(yè)家聽到類似的話語時,坐姿就會開始前傾,來了興致。

面對成長型的企業(yè)家,我就會說:“我看過你過往的演講,其實都有一個小毛病,你愿不愿意趁著這次機會改掉這個毛病,讓你的演說功力更上一層樓?”一般來說,成長型的人對缺陷和進步都非常敏感,所以當我這么描述時,他們便很容易燃起斗志。

面對趣味型的企業(yè)家,我會說:“我知道一個特別酷、特別好玩的演講新方法,你要不要借這次機會也來嘗試一下?”別以為企業(yè)家都是一臉嚴肅、繃著神經的狀態(tài),事實上,很多企業(yè)家比一般人更貪玩,而且玩得更好,所以這類人會因為我上述發(fā)言而兩眼發(fā)光,燃起演講的動力。

面對使命型的企業(yè)家,我會把他的下屬“拖下水”:“你覺得,這次的演說到底要達到怎樣的效果,才能真正為員工和下屬賦能呢?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你又該做些什么呢?”使命型的企業(yè)家都是老好人,就算他再不情愿、再糾結,一旦把目標設定成“為了他人賦能”,他們就會下定決心,好好努力。

無論你是激勵別人還是自我激勵,都可以使用這一步驟,為不情愿的任務設立一個讓自己興奮的目標,讓自己能夠更容易地沉浸其中,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tài),也更容易在工作中放平心態(tài),松弛而不內耗地完成任務。

第二步,自我透明化

自我透明化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告訴你的同事和領導,自己容易被什么樣的任務激勵,以及在接到不喜歡的任務時,自己設定了怎樣的目標,來讓自己保持熱情。

假如你是趣味型的人才,那你可以直接和領導商量,什么樣的工作更適合自己。比如,“領導,我這個人工作更加看重趣味性,如果我拿到的任務是充滿挑戰(zhàn)性和趣味性的工作,我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假如你是優(yōu)越型的人才,當你拿到了一份不稱心的任務時,你也可以向領導請教,“領導,我希望能通過這次任務,讓您看到我優(yōu)秀稱職的一面,如果到時候我的表現讓您滿意,請您多多激勵我,提升我的價值感”。

這小小的一步有巨大的作用:讓同事和領導知道你喜歡做什么,他們就更容易把你喜歡的任務分配給你。你要知道,領導也看重工作效率,也想把工作交到最合適的人的手上,只不過一次次地進行標準的篩選也非常耗費時間,所以他們只好選擇了隨機分配任務。一旦你可以把自己的標準彰顯出來,而且是長期彰顯,那么你就能在領導心中拋下心錨,讓他知道到底該如何用你了。

這樣一來,哪怕到最后你依然得去做不喜歡的任務,領導也會知道,要從哪個角度去激勵你、安慰你,幫助你從中找到更舒適的目標,讓你在工作時心態(tài)上更能接受,也更加松弛。

所以,想讓別人配合你,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你希望的配合方式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家。

當然,肯定會有人疑惑,萬一領導和同事在知道我的偏好驅動類型以后依然無動于衷,甚至哪壺不開提哪壺呢?其實沒關系,因為這個過程也幫助我們篩選了那些圖謀不軌的合作伙伴,讓我們遠離了小人。

這個步驟反過來用其實也是一樣的。當同事向我們同步了自己的驅動類型,表明了自己從事什么工作會更加積極時,我們其實也需要承擔起鼓勵者的角色,在他需要的節(jié)點不斷地激發(fā)他的熱情,幫助他更加積極地完成工作。

其實我們的熱情是非常寶貴的資源,如果能讓環(huán)境順著自己的熱情——不僅我們會激發(fā)自己工作的動力,而且同事和領導也愿意順著我們的意愿鼓勵我們——那我們工作的意愿其實更容易翻倍,熱情也更不容易消散。相反,如果我們總是藏著掖著,哪怕工作不如意、不稱心也選擇硬扛著,妄圖用自己的熱情來對抗乏味的工作,那不僅你的神經容易緊繃,無法松弛,而且你的熱情也很容易消耗殆盡,無法持續(xù)地支撐你去完成工作。

在人際相處領域有一句名言,“別人怎么對你,都是你教他們的”。如果你覺得自己被分配到的任務總是枯燥乏味,自己得不到重視,那么導致這種狀況最大的可能就是你沒有去申請并展現出自己需要一份有趣的、有價值的任務;相反,那些活得松弛、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的人,往往也是因為他們把自己透明化了,彰顯了自己的標準,進而保養(yǎng)了自己的熱情。

所以想要在工作中保持松弛,沉浸其中,我們不僅要設立有熱情的目標,還需要向環(huán)境借力,彼此鼓勵。

職場就是生活

在很多人眼里,生活圈和工作圈是完全分離甚至對立的,他們會覺得,自己之所以感到疲憊、無法松弛,都是因為工作圈擠占或侵略了生活圈,他們不得不犧牲生活來維持工作。

在這樣的觀念下,他們就會認為工作是“痛苦的”“緊繃的”,生活才是“快樂的”“松弛的”,而他們之所以工作,就是在通過忍受幾十年的痛苦來換取退休后的快樂生活。所以你會看到,很多人對延遲退休都有所不滿,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快樂的“分量”被壓縮了,能夠松弛的時間變少了。

我曾經看過一個故事:

有個英國記者,到南美的一個部落進行訪談。在走訪的過程中,這位記者看到了一位老奶奶在賣檸檬。市集上人來人往,但購買檸檬的人寥寥無幾,盡管如此,老奶奶卻依然面帶微笑,看著每一個從她面前走過的人。記者于心不忍,覺得老奶奶太辛苦了,就打算把檸檬全部買下來,讓老奶奶高高興興地回家。

結果,老奶奶回了一句:“都賣給你? 那我下午還賣什么?”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因為記者和老奶奶的態(tài)度就是對我們兩種工作態(tài)度的隱喻,記者的價值觀,就是認為工作是為了生活、是不得已的、是要盡快結束的,所以他會覺得只要沒有任務了,人生就快樂了。

但我認為,這樣的觀念不僅過時,而且容易傷害自己。因為當你用這種二元切割的方式來看待工作和生活時,你就會很容易地認為,工作就是累贅,就是在妨礙你獲得幸福。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你就無法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和松弛感,工作的效率和成績也難以提升,反而更進一步影響你生活的質量。

相反,老奶奶則認為工作并不僅僅是換取金錢的工具,還是生活體驗的一部分,所以她可以松弛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她不僅不會因為生意不景氣而焦慮,而且還會愛上工作,也不需要他人來“救助”自己的生活。

所以,我們不要把工作和生活刻意切開。的確,客觀上來說,工作時長確實被拉長了,工作和生活的邊界也變得模糊了,但這種狀況與其說是入侵,不如說是融合:我們在生活中工作,在工作中生活,職場工作本身就是生活。

當我們用這樣的視角去看待工作的時候,我們就會了解一件事,即工作的快樂程度,其實已經決定了生活的快樂程度。

我身邊活得快樂的人,沒有一個是討厭工作,把工作看作苦差事的。我有一個下屬,他是學員的表達教練,有一次,學員晚上11點在群里提了一個問題,本來,學員是想著教練明天看到會解答,結果這位教練5分鐘后就做出了回復,而且是非常詳細的解答和回復。

學員很驚訝,覺得我們的教練沒有生活,甚至悄悄地問過我們,是不是我們強制教練一定要秒回信息。

實際上,這樣的舉動完全是出于她本人的意志和素養(yǎng),她并不是沒有生活,但是她認為服務學員、解答學員的問題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快樂的源泉。

她能從工作中找到快樂,所以她會很自然、很松弛地在生活中完成工作。

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在這本書里一直分享,不是如何逃避工作,而是如何更舒服地工作。當我們能夠更松弛地去體驗工作,我們本質上是在更加松弛地生活。

最后,再給各位一個小提醒:松弛感是結果,而不是原因。你不需要刻意去追求松弛,也不需要把松弛當成一條基準線,時刻來對照自己的行為,你只需要時不時地叩問自己,怎么做自己才是最舒服的,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覺察自我,懂得取舍,松弛感自然會來敲門。

不刻意,就是真松弛。

本文摘自《奇葩說》幕后導師胡漸彪的新書《松弛感:成為有辦法的人》

《松弛感:成為有辦法的人》,胡漸彪/著,中信出版集團,2023年4月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