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自古風物清嘉,吳中文人運筆在江南煙雨的寫意山水中,著錄在私家園林的精致回廊上。唐宋以來,就有寫經(jīng)印本供養(yǎng)于古剎浮屠;后至明清繁華,藏書家、刻書家層出不窮,如錢謙益絳云樓、黃丕烈士禮居、潘祖蔭滂喜齋等,皆獨步一時,為書林翹楚。
蘇州博物館的古籍藏品在全國范圍獨樹一幟,館藏中文古籍十萬余冊,其中不乏精品、孤品。澎湃新聞獲悉,“蕓香二酉——蘇州博物館藏古籍善本特展”這些天正在蘇州博物館展出,展覽特遴選唐宋至明清歷代寫本、印本、拓本精華逾三十件。其中展示的《皮子文藪》(明嘉靖刻本),曾著錄于清宮《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后編》。
一 一事一生
唐睿宗垂拱四年(688),慧立與彥悰所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最后一筆終于落下,恩師玄奘法師西行求法、苦譯真經(jīng)的漫長旅途終于被記錄了下來。
作為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彥悰有幸“睹三藏之學行,矚三藏之形儀,鉆之仰之,彌堅彌遠。因循撰其事,以貽終古”。二人不僅在佛法上每日精進,也見證了玄奘西行的山水佳話、大漠孤煙。
第一卷中,陳留陳姓人家迎來了第四子的降生,這便是玄奘法師。幼時的玄奘“圭璋特達,聰悟不羣。”而后因陳氏第二子長捷遁入佛門,玄奘便有機會在佛門道場游歷,學習經(jīng)文佛法。后大理卿鄭善果見其天資聰穎,贊“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自此玄奘法師開啟了自己的佛門之旅。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宋刻磧砂藏本)
法師受具于成都,周游于諸州,受贊于二德,而名滿于長安。在拜訪過諸名僧之后,玄奘自覺各家法經(jīng)“隱顯有異,莫知適從”,遂自試其心,赴西路孤游。貞觀三年(629)秋八月,玄奘法師在夢中看到了“蘇迷廬山”后,便開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旅程。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第二至五卷,即記錄了玄奘游歷中亞、印度以及回國的經(jīng)過。通過敘述玄奘的行歷,詳細記載了其沿途所聞所見諸多國家、地區(qū)和城邦的地理、歷史、民族、語言、宗教、民俗等重要內(nèi)容。
本次展示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歸于蘇州博物館藏《磧砂藏》中,內(nèi)容為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qū))鳩摩羅王欲贈寶物于玄奘法師未果,并使儀仗送別玄奘法師的情節(jié)。值得一提的是,此本《磧砂藏》購于蘇州“文學山房”書店,九十八歲的書店主人江澄波先生仍堅持著考訂、修繕古籍的事業(yè)。
一生一事,一事一生,古今皆如是。盛唐時玄奘法師所踏過的萬水千山,在今日的絲綢之路上,更加熠熠生輝。
二 東游姑蘇
大唐的時間來到了咸通七年(866),皮日休在這一年的科舉中入試不第,便退居起來整理了自己的詩文集錄,即《皮子文藪》,用作“行卷”,用來向公卿貴胄獻上集錄以求聲名。次年,皮日休進士及第,開啟了傳奇一生的宦海旅途。
《皮子文藪》十卷(明嘉靖刻本)
據(jù)《全唐詩》中皮日休所作《太湖詩(并序)》載,咸通九年(868),皮日休“自京東游,復得宿太華......從北閱至姑蘇”??芍と招菰谶M士及第后并未立刻做官,而是一路向南,游至蘇州。在他東游的終點之地,他得到了蘇州刺史從事一職。并且,他與陸龜蒙相識,贊為“其才之變,為天地之氣”。同得前途與摯友,可以說皮日休此生成于蘇州。
而后,皮日休回京為太常博士。咸通十四年七月,唐懿宗薨,唐僖宗即位,改元乾符。乾符二年(875),王仙芝起義,皮日休為避戰(zhàn)亂,再次歸吳。
而此刻的官場似乎與皮日休有著不可言說的因緣,乾符五年(878)黃巢起義軍南下,寇江浙,劫皮日休以從軍。廣明元年(880),起義軍攻克大唐國都,成“沖天香陣透長安”之勢,皮日休也在黃巢的政權中又受翰林學士之位,再度為官。但此后黃巢兵敗,皮日休卒年不明。
皮日休的一生,旅盡晚唐風起云涌的社會動蕩。如今我們回看《皮子文藪》,也充滿了對社會時弊鋒芒畢露的尖銳諷刺。
書中曾借古諷今,言“古之置吏也,將以逐盜;今之置吏葉,將以為盜”“古之隱也,志在其中;今之隱也,爵在其中”。這種對時政不加隱藏的批判,也造就了《皮子文藪》自最初編訂以來的高度評價,陸龜蒙和皮日休詩說:“近者韓文公,首為開辟鋤。夫子又繼起,陰霾終郭如。搜得萬古遺,裁成十編書”。
本次展示《皮子文藪》,系清乾隆皇帝善本特藏,著錄于清宮《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后編》,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經(jīng)由吳錫祺先生捐贈而入藏蘇博。
三 中興柱臣
清道光十年(1830),潘祖蔭出生,就在他出生的十年后,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他的人生旅途,也與近代中國的動蕩與自強息息相關。
潘祖蔭生于蘇州,字伯寅、東鏞,小字鳳笙,號鄭盦,為潘曾綬長子?;潞8÷脭?shù)十年,以“學問淵通,才猷練達”著稱。道光二十六年(1846)順天鄉(xiāng)試挑取謄錄;二十八年(1848)因祖父潘世恩八十大壽,恩賞舉人;三十年(1850)考取國子監(jiān)學正學錄記名;咸豐二年(1852)中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侍讀,累遷南書房行走、侍講學士等職,后歷任工、刑、禮、兵、戶五部尚書,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銜,為同治、光緒帝師。
盂鼎全形拓(拓本)
洋務運動開始的1860年,也正是潘祖蔭宦海旅途的最高處。清王朝最后的榮耀——同治中興當中,潘祖蔭居功甚偉。世人評價他秉性直爽,敢于直諫,不計禍福。咸豐十年(1860)三月,左宗棠在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府中襄理軍務,頗受器重,然而為忌恨者所參劾,罪將不測。
潘祖蔭三次上疏密保,說明左宗棠為人誣陷,并薦其能,“于地形厄塞險要,了若指掌——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左宗棠因此獲起用,隨同曾國藩襄理軍務,后獨領一軍,并成為“同治中興”的名臣,后贈潘祖蔭盂鼎以表感謝之情。
潘祖蔭為尋求救亡圖存的良方也殫精竭慮,曾上疏多次財政軍務之策。咸豐十一年(1861),他提出“勤圣學”“求人才”“整軍務”“裕倉儲”“通錢法”等建議;他認為應該讓“在廷大小諸臣,各抒所見,各舉所知,廣開言路,毋拘常例。果有學識超群、名實兼副者,破格錄用”。他還提出“免各省之錢糧,以蘇民困;汰厘捐之名目,以紓民力;嚴行軍之紀律,以拯民生;廣鄉(xiāng)會之中額,以收士心”等時務良策。光緒七年(1881)中俄《伊犁條約》簽訂,潘祖蔭等條陳善后策,包括練兵、簡器、開礦、造船、籌餉等五事。
蘇州博物館所藏《潘祖蔭日記》共十二冊,涉及同治二年、光緒七年至十六年(缺十四年)。主要內(nèi)容大致包括:上朝議政、職務變遷、政務工作、交游書信、金石圖書、花銷賬目及身體狀況等,是研究晚清時政、經(jīng)濟和人文的重要資料。
以此為底本,蘇州博物館編《潘祖蔭日記》整理本也于2022年11月正式出版。并且,館藏《潘祖蔭書札》也獲2023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即將整理出版。
《潘祖蔭日記》不分卷(稿本)
讀書既求先賢之慧,也為閱己自省?!班l(xiāng)路幾時盡,旅人終日行?!比耸佬锌停瘹g離合,愿能在蘇博的一頁頁水墨木石之中,留下人生旅程的山水佳話。
蕓香二酉:蘇州博物館藏善本古籍碑帖特展
展覽時間:2023年4月4日 - 7月9日
展覽地點:蘇州博物館本館(東北街204號)二樓書畫廳
(本文原標題為《蘇博展訊丨蕓香二酉,旅人八方》,轉刊自蘇州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