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水滸傳》中為什么愛吃牛肉,很少吃豬肉

《水滸傳》中的肉食給人印象深刻,疑問也極為明顯——梁山人物愛吃牛肉,很少吃豬肉,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 《水滸傳》中吃肉的種類與次數(shù)

《水滸傳》中的肉食給人印象深刻,疑問也極為明顯——梁山人物愛吃牛肉,很少吃豬肉,事實果真如此嗎?

在當代學術史中,這一問題至少可以追溯到赫奇的《為什么〈水滸〉上的人物愛吃牛肉》(1980)。王玨、李殿元的《〈水滸傳〉中的懸案》(1997)也提出了 “《水滸傳》里為什么很少吃豬肉”的疑問,該書反駁 “《水滸》里的人物并不少吃豬肉”的說法,轉而提出另一問題——“《水滸傳》中也有幾處提到豬肉,但避免吃”,為什么盡量避免吃豬肉?這一問題似乎并不簡單。王守亮教授反對少吃或避免吃豬肉說,認為“梁山好漢的重要筵席上必有豬肉,他們對豬、羊、牛、馬等肉類一概來者不拒”。王前程教授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水滸傳》中肉食共二十種,包括牛肉、羊肉、豬肉、鴨、鵝等,在梁山人物的飲食結構和內容中,面、肉、酒、湯分別占比19.05%、23.81%、15.48%和13.10%,肉食比重最高。肉食之中,殺牛、吃牛一百八十七次,殺羊、吃羊一百零六次,宰馬、吃馬三十二次,宰豬吃肉僅有二十三次(王前程《〈水滸傳〉酒肉文化與北方游牧習俗的關系及其意義》,《江漢論壇》 2004年第10期)。質言之,梁山人物的飲食結構中,肉食比例最高,而肉食之中牛肉最多,宰吃豬肉雖然不是次數(shù)最少的,但確實不多,少吃豬肉是讀者的正常觀感,也符合文本的描述。

《水滸傳》劇照


概括言之,《水滸傳》的確多次提及宰豬吃肉,但次數(shù)上遠不及牛肉。食牛有多種解釋,通行觀點認為,在肉食的著名場面中,牛肉與梁山好漢的豪氣、壯碩、武力相配,吃牛肉更加符合英雄的人物設定。然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牛肉是不是大眾飲食,吃牛肉是否合法?

二 宋代食牛的法禁與肉食種類

農耕時代,牛作為生產(chǎn)資料的重要性成為共識。牛與生產(chǎn)、生活的關系如此密切,以至于牛是否可以食用成了重要問題。

宋代明令禁止殺牛。據(jù)《宋刑統(tǒng)》“故殺誤殺官私馬牛并雜畜”條:“諸故殺官私馬牛者,徒一年半。贓重及殺馀畜產(chǎn)若傷者,計減價準盜論。各償所減價;價不減者,笞三十。其誤殺傷者不坐,但償其價。主自殺馬牛者,徒一年?!睆穆蓷l來看,故意或過失殺傷官私馬牛、屠殺自家馬牛均處刑罰,立法的理由是“牛為耕稼之本”,即牛是農耕的根本。立法禁止的目的在于保護農家生計,在于保護農耕極其重要的生產(chǎn)工具,也在于維系農業(yè)社會的穩(wěn)定。從淳化二年(991)到紹興五年(1135),官府多次頒布法令,嚴禁宰殺耕牛和普通牛。種種詔令和《宋刑統(tǒng)》“故殺誤殺官私馬牛并雜畜”條包括起請條的懲處對象均為屠牛。除此之外,另有《宋刑統(tǒng)》“盜官私馬牛殺”條,宋代禁止屠牛的法條可謂完備。當然,禁止殺牛的法條先秦已有,兩宋延續(xù)這一傳統(tǒng)而已。

然而,法條是否為具文?蹇雪梳理兩宋屠牛法令與案例,認為是否執(zhí)行禁止殺牛法令關系到官員的獎懲,但實際上大多數(shù)地方官員并不嚴格執(zhí)行,一般不干涉治下的百姓殺牛,即使某些官員令行禁止,繼任者也不一定延續(xù)禁令,“法律規(guī)定不能隨意殺牛,官府在執(zhí)行中采取的方式是不隨意干涉殺?!保ā端未I(yè)若干問題研究》)。殺牛案例見于《名公書判清明集》,有三例。其一為胡穎的《宰牛當盡法施行》。胡穎在判詞中驚詫任職的地方殺牛食肉之風盛行,肉店賣售牛肉,在城市、鄉(xiāng)村皆是日常。其二為劉克莊的《宰牛者斷罪拆屋》,劉堂“以屠殺為業(yè)”,開有“酒坊肉店”,平日殺?!昂梧蠢矍О兕^”,由此可以反證食牛是生活日常。即使皇帝嚴禁殺牛,兵卒也并不遵行。其三,紹興元年,宋高宗“車駕在會稽,時庶事草創(chuàng),有旨禁私屠牛甚嚴,而衛(wèi)卒往往犯禁”。從胡穎斷案的驚詫到衛(wèi)卒的犯禁,可見當時食牛風氣之盛,雖有被譽為名公的法官依法懲罰,但這種典型性執(zhí)法反射出司法實踐對屠?,F(xiàn)象的漠視。

《水滸傳》劇照


宋代食牛雖有法禁,但并不是今人熟悉的“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水滸傳》中“切二斤熟牛肉來”“切一大盤牛肉”“買了二十斤生熟牛肉”等飲食習慣雖有官府嚴禁的法制背景,但不影響民眾的日常食用。

然而,與《水滸傳》不同,牛肉不是宋代最重要的肉食種類。姜雪博士考察宋元食文獻認為,羊肉在飲食中的應用最多且最為廣泛。從皇室到官僚再到市民,羊都是最重要的肉類。據(jù)孫劉偉的考證,北宋宮廷“食用羊肉幾乎上升到‘祖宗法度’的高度,宮廷的肉食消費以羊為主對普通士民的飲食偏好產(chǎn)生重大影響”(《北宋東京飲食文化研究》)。所謂“祖宗法度”,是指“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宋室宮廷消費羊肉的量可謂巨大,宋真宗時,“御廚歲費羊數(shù)萬口”。羊廣泛地用于祭祀、賞賜、外交等場合,甚至是官員俸祿的一部分。所謂上行下效,市民階層也以食羊為潮流?!端疂G傳》中宰食羊肉的次數(shù)僅次于牛肉,“一邊割羊勸酒”“黃羊肉美滿金盤”“宰了一腔大羊”“只見酒保提一腳羊肉歸來”等,可以視為當時風氣的反映。

羊肉風行兩宋,為各個階層所喜愛,并不意味著豬肉消費的比例最低。宋代宮廷食羊,也吃豬。魏華仙認為,“豬肉消費數(shù)量在逐年增多,前計神宗時全年為四千一百三十斤,到南宋時它已成為常用肉食”(《宋代消費若干問題研究》)?!稏|京夢華錄》云:“唯民間所宰豬,須從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萬數(shù)?!笨梢娯i肉消費數(shù)量之大。在平民飲食中,豬肉僅次于羊肉?!端疂G傳》中吃豬肉的次數(shù)確乎不多,豬肉鋪倒是至少提到兩次。被魯達三拳打死的鄭屠“開著兩間門面,兩副肉案,懸掛著三五片豬肉”。楊雄的岳父潘公屠戶出身,石秀與潘公開肉鋪,“打并了作坊豬圈,趕上十數(shù)個肥豬”,吉日開張。豬肉鋪的出現(xiàn)可謂豬肉流行于市民社會的旁證。

綜上可知,宋代飲食,無論是上流社會還是市民階層,牛肉都不是最重要的肉食,羊、豬等家畜則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肉類來源?!端疂G傳》中牛肉獨領風騷,雖不是對兩宋史實的描述,但不妨礙讀者的閱讀快感,這一現(xiàn)象該如何解釋?

三 《水滸傳》法律世界的寫實與虛構

梁山人物的食肉習慣與宋代飲食習慣并不完全相符,食牛雖是普遍的社會風尚,當為時人的生活常識,但屠牛法禁并不全是具文,《水滸傳》為何根本不提官府反復申明的法令?

《水滸傳》只字未提宋代的食牛法禁,是作者及其塑造的人物缺乏法律意識嗎?水滸中人多有強烈的法律意識,單就刑案而論,從統(tǒng)治者到造反者,皆知好漢們的諸多行徑觸犯刑律。魯達三拳打死鄭屠,知道“灑家須吃官司”而逃,他的上級領導小種經(jīng)略相公回復府尹的追責道:“既然犯了人命罪過,你可拿他依法度取問?!蓖瑯?,犯罪者的家屬也知曉事情的嚴重程度,朱仝、雷橫緝捕宋江,宋太公說:“老漢是識法度的人,如何敢藏在莊里?!弊髡邔π塘P實施的描寫也頗為詳盡。林沖誤入白虎節(jié)堂,刺配滄州,所謂刺配是“斷了二十脊杖,喚個文筆匠刺了面頰,量地方遠近,該配滄州牢城”。學界不乏《水滸傳》涉及的犯罪與刑罰等是否與宋代法律制度相符的考證,一般認為書中的法制描寫符合宋代的法制史實,換言之,水滸作者塑造的江湖在法網(wǎng)之中,《水滸傳》有其法律世界。

那么,如何解釋水滸知法而不言吃牛法禁?俞耕耘先生在《〈水滸傳〉的虛構與寫實》中說道: “《水滸傳》為了主題編排,為了讀者過癮,不惜修改歷史和邏輯,大致是歷史真實讓位于戲劇效果的考慮。”(《北京日報》,2020年12月15日第14版)若用卞孝萱先生的觀點,則是文史互證,即以史釋文和以文證史,以歷史知識解讀文學作品,以文學作品中的描述考證史事。以宋代肉食風氣和法禁考察《水滸傳》中的肉食即是文史互證中的前者,“以史釋文”,考察的宗旨不是批評《水滸傳》杜撰或演繹宋代的肉食,而是分析梁山人物的肉食有多大程度的史實依據(jù)。因此,梁山人物的食牛,考諸史實可謂失實,但文學效果遠勝于食用豬羊,堪稱極佳。此論而論,卞孝萱先生的“史學失實”與“文學極佳”可謂寫實與虛構。在《水滸傳》的法律世界中,梁山人物的肉食也有寫實與虛構之別。吃牛肉的次數(shù)最多是虛構,但肉食風氣是寫實,吃牛肉而不談法禁是虛構,但日常生活中食牛是寫實,面對虛虛實實的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在宋代的法律史實與《水滸傳》的法律世界之間穿梭,方可更加深入地理解。

當然,文學想象與法律現(xiàn)實有明顯區(qū)別,以《水滸傳》的法律世界分析梁山人物的食牛與法禁,虛實之間,解讀空間得以擴大?;蛟S,這就是以法律史解釋文學作品別樣的魅力吧!

(作者單位:廣東海洋大學法政學院)

本文首發(fā)于中華書局《文史知識》雜志2023年第三期,澎湃新聞經(jīng)授權轉載,原題為《<水滸傳>中的吃肉與法律》,現(xiàn)標題為編者所擬。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