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韓松落《春山夜行》:在西北的春天里走向荒野

在西北,即便是春意也是凜冽的。2023年春,作家韓松落的首部短篇小說集《春山夜行》出版。

在西北,即便是春意也是凜冽的。

2023年春,作家韓松落的首部短篇小說集《春山夜行》出版。十幾篇故事的寫作時間橫跨過去的二三十年,從做著白酒生意的異鄉(xiāng)人,到巡回于西北各地的女子演講團,從半自傳式的《媽媽的語文史》,到記憶里的“農場故事”,韓松落在小說里扮演著別人的命運,也重新打撈著自己的生命經歷。

出版小說之前,韓松落寫了多年的專欄,出過好幾本和電影、音樂、娛樂相關的評論文集。而在《春山夜行》里,那些90年代的音樂和電影有時候會浮現出來,和作者自己的人生軌跡不謀而合。他執(zhí)著地在小說里重現二三十年前的情形:人們剛剛開始使用電腦和網絡,蒙著迷霧的小城還沒有變成真正的城市,一個人若是失蹤了,就會徹底消失。

韓松落


“不管當時還是現在,我想寫的,始終就是一些畫面和漂浮在畫面上的凄愴感?!睂τ陧n松落來說,這些小說大多開始于某些畫面,蜿蜒的山路,一排又一排的果樹,黃昏下的城外小鎮(zhèn),在大段的靜物里,喚起的是流動的西北風景以及西北人不斷遷徙的生活。在后記里,韓松落將這種從畫面開始的寫作習慣追溯到五六歲時用彩色鉛筆寫下的“故事”:他用不知名的紅色“點點花”涂抹了一個單純又危險的故事。在往后的幾十年里,這個故事原型從未消失,而是隨著他對于植物、對于世故的知識逐漸成長出來。到了《春山夜行》里,在北方嗆人的曠野上,這些小人物的故事像濃霧一樣升起,散開,又合上,如同他所形容的西北人,一輩子都在走向荒野,那也算是一種根源和歸宿。

 

走向荒野和異域

澎湃新聞:《春山夜行》是你的第一部小說集,創(chuàng)作年代橫跨了二三十年。這些故事是如何被選擇和收錄起來的?

韓松落:過去二三十年時間,盡管我絕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寫隨筆和專欄了,但哪怕一年就寫一兩篇小說,整個下來還是攢了不少的小說,可以出兩三本書,但我只選了這些故事放到這本書里,首先是它們質量差不多,文學性比較強。第二個標準是整體調性比較接近,都是講述城市和人命運的故事。第三是我希望它們能夠體現時代感,時間和場景能連綴起一條時代線。

澎湃新聞:在這些短篇小說里能看到大篇幅對于西北“嗆人”的風景的描寫。你如何看地域性寫作?會愿意被貼上西北作家的標簽嗎?

韓松落: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我極力地避免讓自己成為某一個地方的寫作者,不想給自己加上“西北”這樣一個標簽。一方面是我當時寫的好多東西都是電影、娛樂、流行音樂、時尚這一類,我覺得“西北”這樣一個標簽可能會影響大家對我寫的文章的閱讀和判斷,你一個鄉(xiāng)巴佬也可以寫這個?另外一個原因是,幾乎在我1995年剛開始寫作的同時,我就開始上網了,到了1997年,網絡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網絡一直在影響我的寫作和生活,讓我覺得我是一個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的人,也是屬于任何地方的人,地理屬性好像不是那么重要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在新疆出生長大,在甘肅生活,這種長期的遷徙、流轉,讓我的屬地概念極其淡薄,任何地方都不屬于我,我也沒有必要屬于任何地方。我以飛地的姿態(tài)存在,但作為飛地本身,我似乎也沒有體現任何一個地方的特征。

但是二三十年過來,我深深覺得人還是需要落地,需要有一套根系,尤其在小說的世界里,這個根系尤其重要。你無法全然虛空,全然虛無。即便虛無,也需要用具體的事物加以映襯,即便反對一個地理屬性,也先要擁有一個地理屬性。中國古話說“江山之助”,和丹納的《藝術哲學》有相近的意思,就是一個人所擁有的地理環(huán)境會造就他的性格,一個地方的山川會幫助你形成創(chuàng)作風格。

我開始接受這種“江山之助”,刻意屬于西北,刻意落地,西北也慢慢深入到我生活的角角落落里,我的思維方式,我小說里的風物人情,慢慢地越來越西北。我開始刻意強調這個過程,甚至有點欣喜地呈現這個過程,以至于,西北人的性格呈現也成為這部小說集的一個核心。比如第一篇《春山夜行》,通篇都在講西北人是怎樣的,西北人性格里的禮儀感,西北人的邊界意識,西北人做生意和交流的方式,西北人跟別人的隔膜是什么。

但我依然不太希望被貼上西北作家的標簽。因為人們對于西北有一個固定的想象和印象,他們會期望在小說里看到戈壁、荒漠,看到麥子地,看到鄉(xiāng)土故事,看到藏族阿媽、花兒歌手的生活,是所謂的“游客凝視”。這種期望、這種凝視也是一種干擾,違背這種期望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那我能做什么呢,我希望用我的寫作,用我的生活,給“西北人”這個印象增加一些新的因素,一些新的理解角度。我沒有駱駝,也沒有駱駝證,我并不會拉牛肉拉面,也不會扭脖子,更不會唱花兒(盡管我努力學了),我用電腦,我穿FDMTL,看A24出品的電影,我知道你們試圖游客凝視我,我在嚎叫,在試圖掙脫。有意思的就是這個過程,一邊接過標簽,一邊對標簽進行深加工再進行反對。

澎湃新聞:你在后記里寫到寫作是你“走向荒野的室內方式”,是不是也和西北的地域性有關?

韓松落:對。我們的文化傳統里,或者說以中原為核心的文化傳統里,有一個重要的命題,是尋找桃花源,就算人在桃花源,都還不夠,還要穿過明明暗暗的洞穴隧道,去找另一個更幽閉更不被世情干擾的桃花源。但生活在西北的人好像是走向了另外一個方向,本來就生在荒野,又在不停地走向荒野。就像破罐子破摔一樣地去擁抱一個不那么繁華,不那么討喜、不那么有進取心的世界。而那個世界,是個異域。意識到這一點以后,就想用我的小說大刀闊斧地去體現西北人的這一面。

所以我故事里的人都在“出走”,不是走向大城市,走向桃花源,走向烏托邦,而是走向荒野,走向瘋狂,走向那種顛簸的沒有盡頭的長路?!洞荷揭剐小防锏摹靶小?,也是有這么一個意思在里面。盡管他們走的范圍可能很有限,但是這種行走是西北人骨子里的一種東西,走不遠也要走。也有很多人去了北上廣,貌似去了他們的桃花源,但是他們根本不能真正融入,他們的性格,他們的行動和周圍的人還是不太一樣,大城市也不可能真正接受他們,北上廣對他們來說還是一個荒野,一個較為繁華的荒野。西北人這種把任何地方都能異域化的特質,讓我非常著迷。

澎湃新聞:《天仙配》《迷城》《天使之聲》有好幾篇小說里都有失蹤的情節(jié),它們出現在鄰居或者報紙等第三者的敘述里,有時候好像變成都市傳說??梢哉f這些感受和體驗都根植于童年和故鄉(xiāng)嗎?

韓松落:我覺得和時間和地點都有關系。在我生活的年代,也就是這個小說里的人生活的年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北人在不停地往外走,去有更多水的地方,去更溫暖的地方,去適合生存的地方,去更好賺錢的地方。這是深植在西北人基因里的,所以,西北歷史上也有好多未解之謎都是和遷徙有關的。

這種出走如果發(fā)生在現在,可能不那么太像“失蹤”,但在八九十年代,出走就是永別,就是失蹤。在我成長的年代,不停地有人從我生活里走出去,一旦走了,就完全沒有下落,就再無音訊,就徹底失聯。一旦失聯了,他對于你來說,其實就等于消失了。人竟然會消失,一個那么具體的,活生生的人居然會消失,這件事讓我非常困惑,尤其在我成長的年代,給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人能這么輕易消失,那么人存在的意義是什么,他出現在你的生活中的意義又是什么。我耿耿于懷,所以寫了很多失蹤,這本《春山夜行》和下一本小說集里的所有故事,都是和失蹤有關的。

不過,就算到了現在,通訊這么發(fā)達,很多人在離開西北以后,還是會“失蹤”,還是會變成“都市傳說”,因為他離開的目的,就是世俗的成功,一旦不成功,就沒有重新出現的必要。失敗就是一次徹底的社會性死亡,我覺得非常有意思,這也是我這一代的西北人在通訊不會中斷后,還要接受的失蹤。

小說的音樂感和畫面感

澎湃新聞:好幾篇小說的故事都有年代感,很多事情發(fā)生在八九十年代到千禧年,為什么會執(zhí)著于去寫過去的那個年代?

韓松落:我覺得人都是在很久之后,才知道自己處在時間線上的什么位置,處于什么樣的坐標。到了我這個年紀以后,我知道過去的每個瞬間,我在什么位置上了,這種知道,讓我產生一種特別強烈的時間感和喪失感,所以我特別愿意寫時間跨度很大的故事,有意地把人和物放在很長的時間線上,不停地走,不停地喪失,催生出流逝感。這本集子里特別能體現這種追求的就是《五怪人演講團》,小說的后半段我用了電視劇梗概的方式來寫,3400字寫了6個人20年的生活,想用節(jié)奏非常快的講述來突出這種時間流逝的感覺。

有話說,過去是一個異域,特別能概括我的感受,在時間和地理的雙重撞擊下產生的感受。我每次想起我的過去,我覺得像是另一個人經歷過的另外一個時間里的事情,那種異域感非常強烈,過去的那個世界是真的嗎?還是我虛構出來的?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可以縫合到一起嗎?所以我一次次地寫它們,其實是在確認它們,不停地用書寫的方式重返過去那些地方,讓那種異域感不要太強烈,讓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不要互相成為他者。 

澎湃新聞:在時間線上,很多故事并不是線性敘事的,而是和主人公的視角回憶有關。像是《媽媽的語文史》里面是用音樂來做線索的。這種有點“意識流”的敘事方式是怎樣形成的?

韓松落:我十四五歲的時候,《追憶似水年華》和《尤利西斯》在國內出版了,我也啃完了這兩本書,但是這兩本書沒有對我的寫作產生影響。意識流的寫作方法,似乎一直沒能對我產生影響。畢竟,我是站立在中國俗文化的基礎上,對“故事”有強烈的要求。

1997年,我開始寫《媽媽的語文史》的時候,之所以能寫成那個樣子,我覺得更多是受到了電影的影響。當時,海外電影的DVD和VCD已經開始在市場上流通了,一些音像店還開辟了刻錄盤業(yè)務,我得以看到很多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電影,也接觸到這些電影所依賴的文本,比如羅伯-格里耶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和杜拉斯的《情人》。這種視覺和文本聯動的方式,對我影響巨大。我假設我寫下的文字,都是建立在一部電影的基礎上,試著拿文字去描繪我的視覺想象。

還有一些電影我沒能看到,但僅僅是對這些電影的描述,就對我產生了很大影響,例如杜拉斯的《卡車》,在很多年里,我只看到介紹,知道它是兩個人念出來的,兩個人用話語,構筑出了一條長路,一輛卡車,一個司機,以及一個搭車的女人。我憑借這點介紹,想象出了一部電影,這部由我想象和生成的電影,也對我產生了影響。等到二十年后,我真正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反而沒那么激動了,它也沒有能夠滲透到我的感受里。

澎湃新聞:說到音樂,除了寫作,你還寫歌,寫樂評,音樂在你的寫作里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韓松落:很重要的角色。我有兩個想做而沒做成的職業(yè),一個是畫家,另一個是音樂人。這兩個愿望沒有成功,但是后來都用文字的方式轉化了。寫作的時候,我會用音樂和繪畫的方式來解決一些問題。

我在寫作的時候,特別希望達成一種音樂和畫面的邏輯,一個場景到下一個場景,我希望是用感受力上的東西來達成鏈接和過渡,而不是敘事的邏輯。就像我在后記里說的,基本上我寫每一個場景,首先都是有一個畫面的,我只不過是在描述這個畫面。而在音樂里,一段音樂到下一段音樂,也是有自己的邏輯的。這個小說集的很多篇目,我都是用這樣一種方式來構造的。比如《五怪人演講團》,我覺得那是一篇音樂小說,羅列拼貼了很多事件、人物故事和世界大事,這中間沒什么敘事邏輯,是一種音樂的邏輯,好像時間在背后流動,把所有的事粘貼在一起?!短煜膳洹防?,一個故事講完,后面忽然有一大段事無巨細地講索蘭和兒子留下的東西,這部分在文字上可能有點難理解,但是在音樂上就解釋得通:一個樂曲,可能前面幾個樂章已經把該表達的表達完了,但還是會來一個樂章,重復前面的主題,用來消退激情,也用來形成余味。甚至,在樂曲演奏完,在演出結束后,樂手們還會進行余興派對,這個余興派對可能通宵達旦,長度遠遠超過正式演出,我的小說也是想以主題重演和余興派對的方式作為結尾,達成樂曲的結構。

文學和女性都是一種境遇

澎湃新聞:這部小說集大多數故事都是以女性為主角,你在寫作的時候為什么會想要用女性視角?

韓松落:用女性視角對我來說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從小到大很多時間都是和我母親生活在一起,我看到了她生活中的很多細節(jié),也完全理解她的各種困難,也會透過她的視角看待事情。甚至連我母親的片言只語也給我?guī)砹撕艽蟮挠绊?,成了我的一個行動指南。我甚至覺得,我其實在有意無意地模擬和延續(xù)我母親的生活。

尤其有意思的是,我母親和我們一家人的生活,是有一個斷裂帶的,我們從新疆到了甘肅,經歷了這場斷裂,于是就會有比較,就會發(fā)現人的境遇,女性的境遇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跟著環(huán)境和時勢的變化而變化。原來在新疆,我母親都被叫作同志或者主任,回到老家甘肅,突然就被喚作“婆子”了,周圍的人把她叫“鄭婆子”。類似這樣的事件有很多,這種斷裂,也組成了我對于女性的認識。

女性視角就自然地出現在我的小說,甚至我的隨筆評論里。我之前寫過一本關于女明星的書《我們的她們》,還有很多影評,都是關于女性的。

另外,我比較固執(zhí)地認為,一個時代開始產生變化以后,無論是好是壞,最先被影響的就是女性。所以當我想寫這個社會的變化的時候,我愿意用女性來作為一個“試紙”,用女性的遭遇、變化和命運來試探這些事,來探測時代的進展或者后退。

澎湃新聞:你在后記里說到“去寫作,那他就是一個相對意義上的女性”,認為寫作本身就是具有女性特質的事情。但是歷史上那些被稱作“大文豪”的幾乎都是男性,一直到最近,女作家可能仍然需要為自己的寫作謀求表達空間。你對此是怎么看的?你理解的寫作的那種“相對性”和女性特質是怎樣的?

韓松落:歷史上的大文豪確實都是男性,但是這種大文豪的地位僅限于文學寫作這個體系,他們在整個社會體系里是非常弱勢的,一個本來位于社會上層,生活在貴族家庭的人,一旦開始寫作,完了,你頓時就成了整個社會的異類,人們虎視眈眈地盯著你,看看你什么時候爆發(fā)巫性。我覺得在這一點上和女性其實是一致的,所以我們的社會里始終把文藝當做一種陰性的事物,覺得你是情緒化的,你會歇斯底里,你會有一些不合時宜的表達,你是有破壞性的等等。我覺得這二者之間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勾連,就像前段時間流行的那句話:女性不是一種性別,是一種境遇。文學藝術和女性一樣,不單是一種身份,也是一種境遇。當一個人開始寫作的時候,他就被整個社會視為“女性”了。

澎湃新聞:你現在的日常寫作狀態(tài)是怎樣的?之后會有哪些作品計劃?

韓松落:現在第二本小說中短小說集已經寫完了,下一本已經完成了一些篇目。今年的目標就是能寫三本中短篇小說集,明年開始就寫長篇了?;旧铣送獬龌顒?,我是有時間就會在家寫東西。有時候要寫一些我不太熟悉的職業(yè)領域或者社會階層,我會花一些時間用來采訪。

我覺得到了我這個年齡,再不寫就來不及了,我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還有人工智能已經在方方面面地取代我們,在它還沒有自主意識之前,我想盡可能去多寫一些東西,哪怕就多寫一篇,多寫一年。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