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關于岳飛之死
通常,對于岳飛之死,人們首先關注的是,究竟宋高宗為元兇還是秦檜為元兇。而殺害岳飛的動機,則一般認為是主戰(zhàn)妨礙了和議,因遭橫禍。這些探討和認識,無疑都從不同層面和程度接近了歷史真相。
對于岳飛研究,我近年來的思考,則跳出和戰(zhàn)是非的認識框架。
南宋伴隨著政權重建逐漸走上正軌,需要把在勤王基礎上形成的多路私家軍隊變成天子親兵。從這一層面考量,在軍隊國家化的進程中,削兵權是必然之勢。把韓世忠、岳飛等人招入朝廷,除授為樞密副使,這是懷柔的一手。處死岳飛則是強硬的一手。
杯酒釋兵權與鐵血削兵權,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由于采取強硬措施,必然會遭遇反彈。投鼠需要忌器,柿子要撿軟的捏。岳飛軍隊的戰(zhàn)斗力雖強,但人數(shù)不多。因此在諸大將當中,岳飛最弱,也最無勢力背景。這就很不幸地使岳飛成為開刀的首選。岳飛之死,具有這樣的必然性。
我的這一分析,相信可以成為研究岳飛悲劇形成的一個因素。不過,最近讀到一些史料,讓我想到了另外一個因素。
岳飛畫像
一則史料指示的思路
我們先看史料。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九“紹興八年三月條”載:“尚書兵部員外郎張戒守監(jiān)察御史,用中丞常同薦也?!崩钚膫饔诖讼掠幸粭l考證,述及了張戒之所以被薦的原因。
戒之除,《日歷》亦闕。兵部及御史臺《題名》并在此月,今因閭邱盺改除附書之,當求他書考其本日。戒之待次嚴陵也,同與戒遇,問之曰:“諸將權太重,張丞相既失,今當何以處之?”戒曰:“茲甚不難,但當擢偏裨耳。吳玠既失,而曲端受死。楊沂中建節(jié),而張俊勢分。自然之理也?!蓖笙苍?“此論可行?!奔榷徽?,首薦戒焉。
李心傳講述的逸事中,說到常同和張戒對軍隊將領權重和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的方式。由于張戒跟常同的見解相同,而且又顯示出很有謀略,因此,入朝擔任言官之首御史中丞的常同,很快就把在嚴陵待闕的張戒拉入朝中,在他的部門擔任了監(jiān)察御史。
張戒進入朝廷擔任要職,于是便有機會面圣,把他的見解直接闡述給最高統(tǒng)治者宋高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九于“紹興八年四月戊子”記載:“監(jiān)察御史張戒入對。因言諸將權太重。”在張戒進言之后,君臣間還有如下對話:
上曰:“若言跋扈則無跡。兵雖多,然聚則強,分則弱,雖欲分,未可也?!?/p>
戒曰:“去歲罷劉光世,致淮西之變。今雖有善為計者,陛下必不信,然要須有術?!?/p>
上曰:“朕今有術,惟撫循偏裨耳。”
戒曰:“陛下得之矣。得偏裨心,則大將之勢分。”
上曰:“一二年間自可了?!?/p>
戒曰:“陛下既留意,臣言贅矣?!?/p>
這組君臣對話,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首先我們可以看出,削兵權的進言,顯示了張戒的一貫認識。并且也表明前面引述李心傳附注的記載可信無誤。他跟高宗所講的削兵權的主張和方式,與他“嚴陵待闕”之際跟常同講的完全沒有二致。更可以玩味的是,高宗的態(tài)度?!叭粞园响鑴t無跡。兵雖多,然聚則強,分則弱,雖欲分,未可也”,這句話,反映了高宗對削兵權的兩難猶豫。無跋扈之跡,是無把柄。有心削兵權,但又擔心造成兵勢減弱。讓高宗苦惱的是,如何既削兵權,又不會自毀長城。對此,張戒以“淮西之變”的近例提醒高宗須講究方法。
宋·劉松年《中興四將圖》中的岳飛畫像(左二)
高宗的定算與行動
其實,究竟怎么處置,高宗心里早已有了定算,很自信地向張戒說,“朕今有術”。接著便把他的術和盤托出:“惟撫循偏裨耳?!薄皳嵫浴保褪莾?yōu)待和收買大將手下的將領,提升他們的權力,以分權達到削權的目的。我們可以看出,高宗的“術”與張戒跟常同以前講的方式完全相同。所以張戒不僅一口贊同,還指出了這樣做的效果:“得偏裨心,則大將之勢分。”“陛下既留意,臣言贅矣”這句話是說,既然皇帝您已有主意,留心此事,那就無須我多說了。可見張戒很高興、很贊同高宗的想法。
從高宗與張戒的對話可見,高宗對削兵權不僅有術,更有時間表。“一二年間自可了”,就明確地道出了高宗對削兵權的時間設想。高宗與張戒對話的時點是紹興八年(1138)春,此時對金作戰(zhàn)的一些大捷還未出現(xiàn)??梢姼咦趯ο鞅鴻鄬嵲谑翘幮姆e慮已久。此后的兩三年間,紹興和議,岳飛被處死,相繼發(fā)生。由此也可以看出,事態(tài)完全是按照高宗的時間表展開的。
作為一個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高宗,無論從個人的皇位穩(wěn)定,還是從王朝的長治久安,都需要一種政治的平衡。何況南宋建立不久便發(fā)生的“苗劉之變”,讓高宗險些失去皇位。驕兵悍將對高宗的刺激相當深。因此,高宗很早就生出削兵權之念毫不為奇?!吨信d兩朝圣政》卷一二記載宋高宗這樣稱贊趙普:“唐末五季藩鎮(zhèn)之亂,普能消于談笑間。如國初十節(jié)度使,非普亦孰能制?輔佐太祖,可謂社稷功臣矣。”宋高宗稱贊趙普在北宋初年的主要貢獻,其實內(nèi)心的觀照正是南宋當時武將跋扈的現(xiàn)實?!氨漆尡鴻唷弊鳛橐豁棥白孀诜ā?,高宗也要效仿了。至于用酒還是用刀,那只是根據(jù)政治情勢而采取的不同策略,重要的在于削兵權。
其實,讓張戒贊同的“撫循偏裨”的策略,高宗也是汲取了來自士大夫的智慧。作為知州,守衛(wèi)德安整整七年的陳規(guī),《宋史》卷三七七本傳記載他見到高宗時,首先進言說:“鎮(zhèn)撫使當罷,諸將跋扈,請用偏裨以分其勢。”對于陳規(guī)的建議,“上皆納之”。就是說高宗欣然接受。元人陳桱在《通鑒續(xù)編》卷一五明確記載:“召入對,首乞罷鎮(zhèn)撫使。帝納之,自是不復除鎮(zhèn)撫使?!蹦纤谓⒅?,為了鼓勵抗金,作為權宜之計,對一些地方的文武守臣授予了可以世代世襲的鎮(zhèn)撫使。這類似于唐代藩鎮(zhèn),等于是在擁宋抗金的前提下,默認地方軍閥存在。文臣陳規(guī)也在授予之列,但主要以武臣為主。七年守城,見慣了武人跋扈的陳規(guī),從保證王朝長治久安的士大夫政治建設的大局出發(fā),不顧犧牲自己的利益,向高宗提出了這項建議。于是,“撫循偏裨”便成為高宗的抑武之術。陳規(guī)建言與高宗接納的時間節(jié)點是在紹興三年。是時為南宋王朝建立的第七個年頭,剛剛結(jié)束顛沛流離的亡命局面,由無序到有序,政權運作漸次走向正軌,盡管弱勢,也有了一定的底氣同勁敵金朝談判議和。此時的士大夫和高宗已經(jīng)有了抑武的念頭與方策。
不僅有念頭和方策,在這一年,高宗還有具體行動?!端问贰肪矶恕陡咦诩o》于紹興三年九月乙亥條載:“以劉光世為江東、淮西宣撫使,置司池州;韓世忠為鎮(zhèn)江建康府、淮南東路宣撫使,置司鎮(zhèn)江府;王為荊南府、岳鄂潭鼎澧黃州、漢陽軍制置使,置司鄂州;岳飛為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置司江州?!睂τ诒砻嫔峡粗皇擒婈狇v防的記載,《通鑒續(xù)編》卷一五在轉(zhuǎn)述之后分析道:“時諸將擁重兵而無分地,劉光世在鎮(zhèn)江,月費至二千萬緡。每聞易鎮(zhèn),則設辭不奉詔,有急復遷延以避之,朝廷無如之何。故命四人易鎮(zhèn)?!备鶕?jù)這一分析可知,對一直不聽調(diào)遣命令的四大將及其部隊,此時做了駐防調(diào)整。擁有了一定控制力的高宗,小試牛刀,來了個大軍區(qū)對調(diào)。這既是抑武的步驟,也是一種試探。而據(jù)《宋史》卷二八《高宗紀》的記載,到紹興五年四月,鎮(zhèn)撫使也一步一步地最后廢除了。
士大夫政治下的文武與和戰(zhàn)
回到前面的話題。其實,讓我更感興趣的是張戒的認同。在尚未與高宗溝通之前,他就有與高宗完全相同的認識。不僅是張戒,另一個文臣常同也持有相同的認識。不僅兩個人有和諧的對話,常同還把張戒引為同志,拉入朝廷。這兩個人的認識實際上反映的是當時文臣的普遍認同。為什么他們的認識如此一致,都主張削兵權呢?如果說“苗劉之變”是對高宗的強刺激,那么,在張戒與高宗對話的前一年紹興七年剛剛發(fā)生的“淮西之變”,文官兵部尚書呂祉被殺,則是對文臣造成的近距離強刺激。
北宋伴隨著科舉規(guī)模的擴大,造成前所未有的強勢的士大夫政治?!皾M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辈粷M足于“春風得意馬蹄疾”,沒有了“坐而論道”,也可以跟皇帝叫板,“為與士大夫治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群體,主宰了上百年的政治。靖康之變,不僅打碎了一個處于鼎盛的王朝,也改變了歷史進程。
南宋初建,艱難中興,必須依賴軍事實力,只能坐視武人跋扈。當政權建設逐漸走上正軌,走狗良弓,都需要讓讓位了。士大夫們不能容忍唐末五代的驕兵悍將再度回到歷史舞臺,政治的主宰還應當由科舉精英來擔任。在這樣的意識主導之下,必然會出現(xiàn)新的文武之爭。從這個角度審視張戒、常同這些士大夫為何要主張削兵權,就不難理解了。
那么,對于岳飛之死,秦檜處于什么角色呢?秦檜是宰相,但他不是武臣,作為身份還是士大夫。宰相可以說是士大夫政治的最高代表。除了執(zhí)意對金乞和的施策使然,秦檜也頭痛武將的跋扈。當時的武將也確實強勢。那段“莫須有”的對話,不光反映的是秦檜的模棱兩可或蠻橫無理,還反映了韓世忠的強勢,他敢于闖到政事堂公開質(zhì)問秦檜。因此說,在秦檜的內(nèi)心,也一定有著與張戒、常同等士大夫們一樣的意識。甚至以秦檜所處的地位而言,他要專權,要樹立權威,可能這種意識更為強烈。
岳飛的影視形象
最近,李裕民先生仔細研讀史料,認為《宋史·岳飛傳》所載韓秦“莫須有”的對話當系“子虛烏有”,出于后來的編造(《新視野下的“莫須有”故事》,《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李先生的具體考證指出,高宗與秦檜合謀害死岳飛,韓世忠在當時高壓的形勢下贊同這一舉措。而孝宗受禪即位后既要出于重振抗金士氣,為岳飛平反,又要為太上皇高宗開脫罪責,韓世忠之子則為了重塑其父的光輝形象,于是在岳飛被害三十多年后,孝宗命趙雄另行撰寫的碑文,便出現(xiàn)了“莫須有”的故事。李先生的考辨,沿著歷時性的特定時代背景,考量歷史結(jié)果形成的綜合因素,亦即我所經(jīng)常強調(diào)的合力作用,相當令人信服。不過,即使“莫須有”的故事并不存在,韓世忠沒有表現(xiàn)出跋扈的強勢,也不會改變我從文武之爭這一視點考察所得出的結(jié)論。
歷來,只有征戰(zhàn)才給了武將廣闊的馳騁空間,而和平時期的到來,則自然會減弱武將工具性的存在意義。因此“狡兔死,走狗烹”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是勢所必然。鐵血殺戮與杯酒釋權所顯示的不過是方式的不同。南宋朝廷在江南站穩(wěn)腳跟,并且逐漸強盛,在這種形勢之下,武將必然要讓位。此時,不待殺岳飛這樣殘酷的悲劇上演,一些政治嗅覺敏感的武將一定也會收斂氣焰。其實,早在岳飛被害的大半年前,任命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這種明升暗降,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削兵權的“文”的一手。不過,南宋此時的形勢跟北宋初期皇權強盛的政治形勢不同,高宗的權威已經(jīng)受到過“苗劉之變”的挑戰(zhàn),當時還曾被迫退位。因此,為了徹底立威,一定要動用“武”的一手,必須開殺戒。見機知微,看清了這種形勢的韓世忠采取很乖巧的配合姿態(tài),并非沒有可能。士大夫們所顯示的立場,無疑也成為南宋朝廷決策收兵權的一種催化劑。
和與戰(zhàn),都是政治。不過,武人站在自身的立場,一般主戰(zhàn)。如《宋史》卷四一二《孟珙傳》記載宋理宗問和議之事,孟珙就如是回答說:“臣介胄之士,當言戰(zhàn),不當言和?!倍娜说目剂縿t比較復雜,既有對外的戰(zhàn)略認識,又有對內(nèi)的政治權衡。并且,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文人的優(yōu)勢。一定的實力基礎造就了和平的環(huán)境,士大夫重新成為政治的主宰,因而主和便成為當時的政治主旋律。在這樣的形勢之下,不識時務的主戰(zhàn)派便成為以各種方式清除的對象。主戰(zhàn)的岳飛,不僅讓主和的秦檜視為必欲除之的眼中釘,甚至也讓一向以主戰(zhàn)著稱的張浚誤解岳飛有吞并其他軍隊擴充實力的野心。無論主戰(zhàn)還是主和,秦檜和張浚的身份都是文人士大夫。岳飛悲劇的內(nèi)在因素,從這一視角亦可窺見一斑。
遠離戰(zhàn)爭、減弱武人存在意義的“紹興和議”,也成為削兵權的外在因素。同時千萬庶民渴望和平、結(jié)束戰(zhàn)亂的呼聲,又成為這一政策取向的民心支撐。于是,高宗的念念心結(jié),士大夫的復勢愿望,加之北宋以來形成的士大夫政治傳統(tǒng),諸多的政治合力,便形成了歷史結(jié)果,遂使岳飛的悲劇不可避免地上演了。岳飛被害,當時在政治上沒有產(chǎn)生太大的波動,在民情上也沒有出現(xiàn)很大的反彈,其實也很說明問題。對岳飛遭遇的悲情訴說,始于多年后宋孝宗即位初的一度主戰(zhàn)之時。
劉子健先生在《兩宋史研究匯編》(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1987,200頁)也指出岳飛被害是“君主專政,官僚輔佐,共享權力的制度下必然的結(jié)果”。劉子健先生盡管沒有使用合力以及士大夫政治的用語,但所指出的綜合因素正是這種歷史結(jié)果形成的合力,而權力共享,無疑也是我所講述的士大夫政治的顯著特征。
結(jié)語:文武之爭的負面遺產(chǎn)
縱觀南宋的歷史行程,盡管以后一直存在有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但和平時期居多,這就為士大夫政治再度成為主宰提供了現(xiàn)實保障。和平時期只需要維持軍備,武人注定不會成為政治舞臺的主角。
形成長時期歷史延續(xù)的士大夫政治,讓士大夫重文輕武的意識根深蒂固。即使是在特別需要武將來守衛(wèi)江山的時期,士大夫也不會消除對武人的內(nèi)心輕蔑?!锻ㄨb續(xù)編》卷二四記載宋度宗對辭任的賈似道再度任相,授予了節(jié)度使的名銜,卻惹得賈似道火冒三丈,說“節(jié)度使乃粗人之極致爾”。建節(jié)是武將求之難得的榮譽,在士大夫眼里居然一錢不值。賈似道的這句話正是士大夫?qū)ξ淙似姷淖匀涣髀丁?/p>
在跟高宗議論削兵權之后兩個月,據(j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〇記載,張戒又有關于和戰(zhàn)的進言,其中講道:“必兵強而后戰(zhàn)可勝。戰(zhàn)勝而后中原可復?!庇纱丝梢姡鲝埾鞅鴻?,僅僅是為了壓抑適足形成威脅因素的武將高官,并不是要自毀長城。面臨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武備還是需要增強。就是說,需要軍事,但前提是必須置于士大夫政治的掌控之下。
兵權成功削除,正如高宗之愿。借用虞云國先生的話說,他終于讓趙家的軍隊姓了趙。新一輪文武之爭,士大夫大獲全勝,亦如士大夫之愿。岳飛個人悲劇落幕,形成的大氛圍卻讓人人皆大歡喜。岳飛的府邸成為太學新址,士大夫政治的全面恢復,南宋的以文抑武,這也是一個象征性的標記。在時代的大潮中,個人的悲劇像是瞬間消失的飛沫。飛沫消失,空馀憑吊,歷史依然前行。
不過,矯枉往往過正,一個傾向?qū)е铝硪粋€傾向,此后的南宋權相輩出,則顯示了士大夫政治的極致發(fā)展,走向了變質(zhì)。這種變質(zhì)的士大夫政治對政權帶來了很大的損害,導致南宋的軍隊國家化也沒有能夠徹底完成。這一隱患,到了后來,無論是對金還是對蒙,便清楚地顯現(xiàn)出來。南宋作戰(zhàn)的諸多失利,可以說都與軍隊私家化的狀態(tài)難脫干系。
政治的穩(wěn)定狀態(tài)一定是表現(xiàn)在各種力量的平衡。以殺岳飛為標志,在文武之爭上,士大夫占了上風,其實也對政治造成了傷害。《通鑒續(xù)編》卷二二記錄了南宋末年士大夫余玠對宋理宗講的一番話:“方今指即戎之士為粗人,斥為噲伍,愿陛下視文武之士為一,勿令偏有所重。偏則必至于激,文武交激,非國之福?!薄拔奈浣患?,非國之?!保喃d這句話未嘗不是對包括岳飛悲劇在內(nèi)的政治教訓的總結(jié)?;赝麣v史,南宋滅亡除了不可抗的外因,而究其內(nèi)在因素,在政策與策略上對文武關系協(xié)調(diào)失當,不能不說是加速南宋滅亡的一個因素。這可以視文武之爭為宋代歷史走向帶來的負面遺產(chǎn)。
(本文首刊于《文史知識》2021年第3期,澎湃新聞經(jīng)授權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