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年前,1772年的10月,在英格蘭德文郡的奧特里的鄉(xiāng)村牧師家中,第十三個,也是最小的小孩薩繆爾·泰勒·柯爾律治(又譯為柯勒律治)出生。或許一方面天生如此,一方面因為有一個動輒引用希伯來文工作和談話的牧師父親,柯爾律治的語言與談話天分自兒時就非常突出。他多少帶點遺憾,但更多是帶著驕傲曾經(jīng)說起自己兒時“從來沒有像小孩那樣思想過;也從來沒有像小孩那樣說話過”。曾經(jīng)為了生計差點從事牧師工作的柯爾律治,被浪漫主義時期著名的批評家威廉·哈茲里特認為是當時最雄辯傳神的布道者。二十幾歲的他在詩作《忽必烈汗》中曾經(jīng)渴望自己像希臘神話中的安菲翁一樣,可僅僅依靠音樂的力量在空中重建忽必烈汗神奇的逍遙宮殿。韋奇伍德家提供的年金資助讓他不必以牧師為生,可以安心寫詩。然而遇見騷賽與華茲華斯之后,二位偉大詩人的詩才讓他懷疑自己作為詩人的天分,也是因此,寫詩不再是他的主業(yè),他成為一個批評家,哲學家與演講家。曾經(jīng)的哈佛大學教授喬治·赫伯特·帕默認為西方文學的鼎盛時期是口頭文學時期,在荷馬的《伊利亞特》與《奧德賽》中處處都可聽見聲音。而且,他認為最好的文學作品是具有真實話語活力的文學作品,無論是柏拉圖的對話錄,還是受歐洲大陸影響的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作品,甚至是十八世紀以約翰遜博士、埃德蒙·柏克為代表的最雄辯的作家們。在這個傳統(tǒng)中成長起來的柯爾律治則成為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前三十多年間最出色,最有魅力的談話家。在同時代人對他的記錄,回憶,以及后人對他一再的回顧中,尤其是在二百五十年后的今天,這位一生受身體病痛之苦,但一講起話來總是神采奕奕非同凡響的詩人,除了他早年間大家都說出名字的幾首詩外,更多地是一個以雄辯的談話家的形象出現(xiàn)。而這不僅是柯爾律治,以及他之前的很多偉大作家的魅力所在,在他之后,也從來不乏這樣充滿魅力的雄辯者存在。
柯爾律治
英國傳記作家弗蘭克·哈里斯(Frank Harris)在對他與奧斯卡·王爾德在一八八四年倫敦的初次見面的記錄中特別強調(diào)了兩件事情,一是讓他反感的王爾德身材方面的油膩與肥胖;一是王爾德的談話如此迅速且徹底地扭轉(zhuǎn)這不適的第一印象的事實。哈里斯的描寫特別生動,他特別指出,談話中的王爾德的嘴唇極其迷人、重要,即使他大笑時,一顆讓人震驚的黑牙也不影響其魅力。他也描寫了那雙灰色眼睛的美麗。在所有的王爾德的傳記中,哈里斯這本是出了名的不準確,甚至還因此被告上了法庭,但他對王爾德這一外形的油膩與談話的魅力之間張力性的描述卻有極大的準確性。八十七年前,在一七九七年,也是在英格蘭,離倫敦不遠的多賽特郡的一棟叫“瑞思堂”(Racedown)的房子里,詩人華茲華斯的妹妹多蘿茜·華茲華斯在寫給朋友的信中這樣描述她初次見到的塞繆爾·泰勒·柯爾律治(1772-1834):
一開始我覺著他有些普通,也就三分鐘吧;他面色蒼白,瘦削,嘴很大,嘴唇很厚,牙齒不太好,半卷的黑色頭發(fā)又長又亂。但是你若聽他講上五分鐘你就會全然忘記他的外在。他的眼睛又大又圓,瞳孔不是黑色的而是灰色的;這樣的眼睛若是長在嚴肅之人臉上便會給人一種無趣的印象;但是在他臉上卻述說著他活躍的心靈的每一種情緒:它比任何我見過的眼睛都多有一種“詩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放的一轉(zhuǎn)中”(莎士比亞?!吨傧囊怪畨簟?。第五幕第一場提修斯之言。朱生豪 譯)的感覺。
同王爾德一樣,柯爾律治也是英國文學史上最著名、最有魅力與才華的談話者之一。無論是以信息不準確而聞名的哈里斯還是以準確、細膩而聞名的多蘿茜都是這種天才式談話者的見證人。
作為天才般談話者的柯爾律治是沃爾特·杰克遜·貝特的《柯爾律治評傳》所述關(guān)于柯爾律治的閃光點之一。從最早在德文郡的奧特里圣瑪麗鎮(zhèn)的家中,以其談話被父親以及其他人信任,到倫敦的基督公學中以其談話吸引了包括查爾斯·蘭姆在內(nèi)的同學的追隨,再到劍橋大學時候的呼朋引伴,以及畢業(yè)后的二十幾年內(nèi)“他能出入任何圈子,與任何人等自如交談,無論對方是屠夫、學者還是批評家,場合是政治集會還是一位論派的集會;”柯爾律治能在任何場合就任何話題對任何人進行精彩的談話,總是能讓他的聽眾傾倒。哈茲里特在其講座《論在世的詩人》(On the Living Poets)中這樣寫談話中的柯爾律治:“他談起話來沒完沒了;而且你希望他沒完沒了地談下去。”在哈茲里特聽來,柯爾律治的談話不僅能讓他聽到如管風琴一樣的聲音,而且這種聲音本身就像是一種思想的音樂。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比年輕的哈茲里特更崇拜柯爾律治,他一想到要去拜訪柯爾律治,就感覺金色的落日與夜晚銀色的星照亮了他的希望與前景之路,對他的談話無論是其聲音還是其內(nèi)容有更生動、更富有情感的描寫。哈茲里特在其成名作《時代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Age)中將柯爾律治稱為那個時代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談話者。在不止一處,哈茲里特強調(diào)柯爾律治談話的毫不費勁與自發(fā)性。無論是玄學、邏輯學、哲學還是文學、歷史、政治等話題,柯爾律治總可以非常不經(jīng)意地輕松地談出來。他的知識儲備如此豐富,以至于他根本不需要為談?wù)撊魏卧掝}做任何準備。這樣的形容在我們常人看來,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紤]到很多年后,愛爾蘭詩人葉芝曾經(jīng)在聽過王爾德講話后說,從來沒有聽過任何一個人像王爾德的談話那樣完美,就像是他精心寫了一個通宵,但一切又那么自然,哈茲里特對柯爾律治的評價并非夸張之辭。與哈茲里特一樣體驗柯爾律治沒完沒了的談話的還有后者的另外一個年輕的崇拜者與追隨者,托馬斯·德·昆西。他回憶二十二歲的自己在一八零七年初次會見柯爾律治時,對方接連三個小時在政治、哲學、宗教等各方面口若懸河般談話,而自己一點兒話也插不進去。他甚至非常幽默地用了一個條件狀語從句:“如果那能被稱之為談話的話”。按常理來說,談話是“彼此的對談”。在這種他“完全沒有任何機會對之貢獻”的談話中,德·昆西完全有理由懷疑這個詞的含義。但是如哈茲里特一樣,他也希望柯爾律治可以永遠沒完沒了地談下去,因為他享受并且希望那些迷人的格言警句、真理等可以被永存。談到這種希望時,德·昆西用的英文詞是“embalmed”,字面意思是“做防腐處理”。與哈茲里特的感受別無二致。自兒時的廣泛閱讀以及早慧的天性都是柯爾律治這天才般談話藝術(shù)的基礎(chǔ)。
《柯爾律治評傳》
作為有十三個孩子的家庭中的幼子,貝特認為,柯爾律治自兒時就養(yǎng)成了依賴別人而非被人依賴這種性格,所以很自然他就會想方設(shè)法討好別人。這也導致他性格中的兩個極端,一是自我貶抑,一是慣于“妙語連珠的即興言說”。貝特也提到,兒時的柯爾律治有著超過同齡人大量閱讀,在家中,父親又常常跟他講述天文學的知識,柯爾律治的想象力也因此早就習慣于“浩瀚的天地”。他常常在他們所住的牧師住宅旁邊的教堂墓園中,把墓碑當作觀眾,表演他在書里讀到的內(nèi)容。貝特沒有提原因,我想可能是因為作為年齡最小的小孩,他在家里很難找到玩伴。有趣的是,這種孤獨卻讓他成為一個在人群中非常自在的人。離開家鄉(xiāng)之后,從基督公學開始直到他的生命盡頭,他就再也不乏聽眾或觀眾了。包括貝特和里查德·霍爾姆斯在內(nèi)的柯爾律治的傳記作家們都會提到柯爾律治在基督公學期間的一件事情。他在倫敦的斯特蘭德大街上,展開雙臂,想象著自己是游過赫勒斯滂海峽去見情人的利安德,卻無意碰到一位陌生人的衣服,結(jié)果就被懷疑是小偷??聽柭芍谓忉屒宄螅吧吮淮騽?,為年幼的柯爾律治買了一張圖書館的借書證。在柯爾律治的另外一個傳記者謝默斯·佩里(看來,這件事情是諸多將要發(fā)生的事情的典型之一,即,在其中,柯爾律治用他奇特的語言魅力讓所有出現(xiàn)在他生命中的人為之著迷??聽柭芍尾皇且话愕南矚g閱讀,他曾經(jīng)一連用三個read(閱讀)來解釋他的整個生命(whole being):my whole being was……read, read, read。一生窘迫,柯爾律治自己并沒有經(jīng)濟能力購買太多書。德·昆西在柯爾律治去世后寫的一篇文章中,曾經(jīng)提到自己在格拉斯米爾的“鴿舍”居住時,在村子另外一個角落被叫作“艾倫班克”(Allan Bank)的房子中,柯爾律治在華茲華斯的家中居住期間,曾經(jīng)最多向他借過五百本德語書。柯爾律治這是嗜讀如命,而且記憶力驚人??催^的這些書很多都留在了他的記憶中,出現(xiàn)在他的談話里。貝特引用了與柯爾律治一樣同是從基督公學來到劍橋大學的查爾斯·勒格萊斯對他在一次小型晚餐中,他能夠一字不差復述上午讀完的書。
如同對各個話題,各種知識充滿熱情一樣,柯爾律治在閱讀中也是對各種類型的書籍充滿熱情。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到斯賓諾莎的哲學再到他本國的哲學家哈特萊、貝克萊(他曾如此關(guān)注、崇拜哈特萊的思想,為長子取名哈特萊,次子取名貝克萊)再到德國的謝林、康德等哲學思想,他對其的了如指掌皆源于對這些哲學家作品的瘋狂閱讀。他閱讀文學、游記,著名的《忽必烈汗》便是在閱讀一本游記之后的夢中產(chǎn)生。在閱讀莎士比亞的基礎(chǔ)上,他曾做了一系列的關(guān)于莎士比亞作品的講座,那些講座集也最終成為了他的留世之作。他閱讀政治,一度追隨英國政治哲學家威廉·葛德文,他出版《政治家手冊》。他閱讀歐幾里得,對數(shù)學有濃厚的興趣。他閱讀化學書籍,并且曾計劃與華茲華斯一起做化學實驗。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的閱讀當然少不了神學著作。他為邏輯著迷,閱讀大量邏輯學的書籍。以上種種,也只能讓我們對柯爾律治的閱讀窺豹一斑。這個以“read, read, read”為生的人,書籍對于他,或許就像天降食糧嗎哪(manna)之于曠野中的以色列人。
《華茲華斯、柯爾律治詩選》
柯爾律治這種談話的天分也讓他比別人更容易成為一個講演者。一度為了生計,柯爾律治有幾年會進行收費的講座。有些講座的內(nèi)容根據(jù)他的朋友亨利·克拉布·羅賓遜的記錄,大都是他在私下與朋友的談話中談到的內(nèi)容。我們很難想象這類講座是講演者精心準備的,或許即興的成分也很大。而且,據(jù)羅賓遜說,這樣的講座“幾乎完全比不上他的談話”。不僅講座的內(nèi)容來自于談話,有時候談話還會“耽擱”講座。一八一一年十二月五日,羅賓遜去參加柯爾律治的講座。講座宣傳的是要講《<羅密歐與朱麗葉>與莎士比亞的女性角色》。但是他卻即興談起了學校里的鞭笞還為之辯護,認為那至少比約瑟夫·蘭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 1778-1838)的懲罰體系要好。蘭卡斯特反對體罰,他提倡的懲罰體系是或者對學生當眾羞辱,或者關(guān)禁閉。聽眾一頭霧水,找不到這個話題與要講的話題之間的聯(lián)系,或許,連講演者本人也知道這之間并沒有任何聯(lián)系。之后又談起伊麗莎白一世與詹姆斯一世與查理一世的區(qū)別。至少,伊麗莎白一世與詹姆斯一世是莎士比亞時期的君主。但與主題也沒有什么關(guān)系。然后又講起歐洲語言,批評詩歌辭藻,等等。講座的話題極度跳躍,沒有任何主線。我們并不知道那些付費聽講座的人對此什么反應,但在無論魯賓遜還是蘭姆的記錄中,我們看到了他們對這個朋友一貫有的困惑與寬宥。一八一二年六月五日的講座中,宣傳的內(nèi)容是《奧賽羅》,但柯爾律治講起《冬天的故事》來。魯賓遜提到這一點時說柯爾律治有些過度跑題。我們暫且不去考慮柯爾律治本人是否對每一次收費的講座進行了精心準備,但他不止一次在講座上的跑題雖然讓讀者困惑。但于講話者本人,這至少說明他那取之不盡的強大的大腦中的儲備隨時可以噴涌而出。有一次,柯爾律治在給魯賓遜的書信中說自己有那么多的事情,卻只有那么短的時間,實在忙不過來。魯賓遜并未在回信中提到這一點,但他在日記中寫,如果柯爾律治可以稍微專注一下,并且克制一下人生中常常出現(xiàn)的“離題”,他就不會如此抱怨了??聽柭芍卧?jīng)提及過自己在講座或布道時的離題,雖然稿子已經(jīng)備好,但是常常:
忘了[我]應該做的,[我]沉浸于一個熱情洋溢的幻象,一個流暢的句子,一顆快樂和舞動的心,&輕易就點燃的性情,&想到哪里就慷慨激昂地說到哪里。
柯爾律治本人是能意識到這一點的,“想到哪里就慷慨激昂地說到哪里”或許能解釋所有漫無邊際卻又精彩絕倫的談話內(nèi)容。柯爾律治的侄子也是女婿亨利·柯爾律治在柯爾律治去世后一年即一八三五年以《桌邊談話》(Table Talk)為書名整理出版了每次談話中他所記錄下來的后者講述的方方面面的精彩內(nèi)容。一八三六年他對這部作品又進行了修訂與補充。
柯爾律治手稿
他在談話中的“離題”這一特點常常被認為是其人生弱點之一,甚至是,用同屬湖畔派詩人同時也是其連襟的詩人羅伯特·騷塞的話來說,“對其無與倫比智力的浪費”。年輕時的摯友并且曾與柯爾律治同住格雷塔府(Greta Hall)那么多年的騷塞對其有著最直觀的觀察,“可憐的柯爾律治”,騷塞說,“總是說,‘我從明天開始’”。一八三三年,柯爾律治離世的前一年,美國作家愛默生來倫敦海格特吉爾曼的家中拜訪了柯爾律治。一八五六年在他的《英國人的性格》(English Traits)中,他哀嘆了柯爾律治悲劇性的一生及其未能完成任何一部杰作的遺憾。后來,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父親,著名的文人、哲學家萊斯利·斯蒂芬(Leslie Stephen, 1832-1904)在他的《圖書館時光》(Hours in a Library)第三卷中的最后一篇關(guān)于柯爾律治的文章中數(shù)次問同一個問題,如此有才華的柯爾律治,為什么作品那么少呢?字里行間也在講述柯爾律治無法集中注意力專注某一件事情的弱點,而這,在他看來,是一個哲學家需要的品質(zhì)。很明顯,這也是,在他看來柯爾律治作為一個哲學家也無法成就什么的原因所在。對于這樣一個其偉大聲名建立在如此少的作品上的一個偉大的詩人、哲學家,自然會有一代又一代人去探尋其中緣由。在羅旺斯勒主教看來,這種“對方法的缺少毀了可憐的柯爾律治”。他認為柯爾律治無法條理地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貝特也提出柯爾律治對他的朋友托馬斯·普爾、騷塞等“一次只做一件事”的欣羨之意。
貝特提到柯爾律治“對任何話題都有真正的熱情”,柯爾律治的另外一個知名亦最權(quán)威的傳記者理查德·霍爾姆斯在其兩卷本的傳記中不止一次強調(diào)很多事情都是柯爾律治“真正的興奮與熱情”的結(jié)果。他特別提到這一點在早些年被朋友們稱贊,但后來卻成了朋友們口中的柯爾律治的弱點。有趣的是,無論是蘭姆、騷塞,還是柯爾律治后來熟識并且成為至交的普爾、華茲華斯,甚至一開始崇拜后來總是不斷攻擊柯爾律治的哈茲里特最一開始都是被其出色的談話吸引,冷靜拘謹嚴肅如華茲華斯也完全被其征服,他也在這些談話中感受到了一個極其強大的大腦。在日后很多年中,華茲華斯的創(chuàng)作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而且他也在精神上非常依賴這位哲學家朋友。即使二人的友誼經(jīng)歷了一些起起伏伏,一直被批評家詬病自我的華茲華斯也非常深沉地說,柯爾律治是他認識的人中最偉大的一個。后來華茲華斯在挽詩《聞?wù)材匪埂せ舾袢ナ烙懈屑促x》中所用的詞匯也在表達著他對這位朋友熱情的欣賞以及對所有這一切逝去的悲傷:“有著天神一樣額頭與眼睛的/興高采烈者已經(jīng)在塵土中安息?!边@兩行多么生動地為讀者留下了總是非常熱情又異常睿智的柯爾律治。
一直伴隨著打字的我的是在我面前的一個帶著柯爾律治畫像與他關(guān)于熱情的名言的紙板做成的杯墊。杯墊上寫的是:沒有什么比熱情更有感染力?!案腥玖Α边@個詞他用的是“contagious”,這個詞字面意思是“有傳染性”。那么如柯爾律治所說的,他的熱情不僅能“傳染”給他的同時代人,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兩個世紀之后,我依然能感覺到柯爾律治撲面而來的熱情。而這種熱情讓我對包括知識在內(nèi)的世間一切充滿了熱情。所以我在二零一八年的夏天,于英國湖區(qū)的格拉斯米爾的格拉斯米爾客棧,看到我房間內(nèi)的這個杯墊時,就把它與我一起帶回了國。這難道這不是他的成功嗎?雖然愛默生哀嘆柯爾律治的悲劇性,他也特別強調(diào)知識淵博且非常有思想的柯爾律治“講出了”他那個時代不同凡響的批評。而且,愛默生特別指出,若非柯爾律治常常在個人談話中的表達,人們會以為英國思想中的杰出部分在英國本土罕有人賞識,只有在德國與美國才能被人欣賞。愛默生本人就是慕英國的杰出思想而來的美國人。是柯爾律治自己讓整個英國人免受這種責難。這種評價何其高。而這功勞也是來自于他親身體驗的柯爾律治談話方式及其內(nèi)容的魅力。即使柯爾律治的生命當時已近尾聲,那種魅力也絲毫未減。一八八六年三月十三日的《圣詹姆斯報》上有一篇匿名的關(guān)于柯爾律治的文章,是關(guān)于“偉大的談話家”系列三篇中的一篇,另外兩篇分別是關(guān)于歌德與馬丁·路德的。這位匿名的作者寫道:
像柯爾律治、歌德、路德、約翰遜與塞爾登(Selden)這些人的《桌邊談話》的出版讓我們幾乎希望他們這一生可能什么都沒做,只是用來談話,而且他們身邊總是隨時有人在記錄。在談話中,他們傾吐出自己最優(yōu)秀的思想……這尤其符合柯爾律治的情況……我們當前文化中所擁有的“美好與光明”主要受益于柯爾律治而非當今的任何一個英國人。
這位匿名作者在這里提到的“美好與光明”是一八六九年英國思想家、詩人馬修·阿諾德在《文化與無政府狀態(tài)》中第一章的題目,也是他所認為完美的同義詞,而完美是他認為的文化應該追求的目標。如之前愛默生所認為的那樣,是柯爾律治私下的談話讓他意識到,英國文化及其中的杰出思想并未流失到國外。雖然愛默生并未用到阿諾德的詞匯,但他所指的與阿諾德認為文化應該追求的目標相去不遠。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美好與光明”的發(fā)端者還是這種思想的守護者,柯爾律治的談話皆有一份功勞。這位匿名作者提到的“而且他們身邊總是隨時有人在記錄”,主要是在說《桌邊談話》這本柯爾律治談話錄的出版。如上文所言,這是他的侄子兼女婿亨利·柯爾律治在與柯爾律治熟識的十五年中對每次談話的記錄集。亨利在前言中說,初次與柯爾律治談話,被他的談吐與談話內(nèi)容吸引,回到家?guī)缀跏乔椴蛔越赜浵滤牭降膶Ψ秸勗挼囊c。長此以往,柯爾律治去世時,他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積累了一大堆。他從中選擇了自己記錄的部分內(nèi)容以《桌邊談話》在柯爾律治去世的次年出版。雖然亨利自謙自己不比記錄約翰遜博士生活的鮑斯威爾,但他在柯爾律治身后的工作無疑是鮑斯威爾式的。他確實認為柯爾律治與約翰遜博士有相同之處。至少兩人都是出色的談話家。這部作品獻給了在柯爾律治生命的最后近二十年的時光里給他提供住所并且照顧、陪伴他的詹姆斯·吉爾曼夫婦。在《文化與無政府狀態(tài)》出版的同一年,柯爾律治生命中的另外一個鮑斯威爾——亨利·克拉布·魯賓遜的三卷本的《亨利·克拉布·魯賓遜的日記、回憶錄與通信》在作者去世后兩年由麥克米蘭出版社出版。魯賓遜所記錄的柯爾律治的談話、講座、生活日常以及他們的往來,甚至是柯爾律治與其他人的往來恩怨等等其精彩程度不遜《桌邊談話》,甚至還較之更為生動??聽柭芍紊俺霭娴淖髌反_實有限,很多作品都在計劃中,并未有多少真正問世。關(guān)于這一點,前面提到,很多人將此歸咎于柯爾律治的三心二意,無法專注等等。亨利在《桌邊談話》的前言中將柯爾律治比作學院(Academy)與呂克昂學院(Lyceum)中的智者,有一群求知問識的追隨者聽他講話。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就這樣與柯爾律治一起出現(xiàn)在了這種對比中,而柯爾律治經(jīng)常被引用的出自《桌邊談話》中的一句便是:每個人都是生來的亞里士多德主義者或柏拉圖主義者。他日常的思考與談話就是這樣充滿了如此濃的哲學色彩。萊斯利·斯蒂芬稱他為一個具有哲學家的眉(the brow of a philosopher)與詩人的眼(the eye of a poet)之人。在中國,孔子未寫一字,幾千年來我們也沒有錯過《論語》中的“子曰”。在西方,蘇格拉底未寫一字,柏拉圖對話錄中卻充滿了蘇格拉底的話。如果說,我們尚不能把柯爾律治與這兩位圣賢并列的話,至少我們得益于人類文化中總有記錄者,圣賢智者的思想不會因為他們沒有著書而消散在風中與歲月里。
《文學傳記:柯勒律治的寫作生涯紀事》
一八一七年,柯爾律治在世時出版的《文學傳記》(Biographia Literaria)中提到《抒情歌謠集》的產(chǎn)生過程:“在我和華茲華斯先生成為鄰居后的第一年,我們的談話主題經(jīng)常圍繞著詩歌的兩大要點展開……按照這一想法,我們制定了《抒情歌謠集》的創(chuàng)作計劃。”有不少版本的英國文學史將1798年《抒情歌謠集》的出版視為英國浪漫主義的開端。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里,柯爾律治的談話功不可沒。甚至到后來1800版、1802版《抒情歌謠集》中在今天已經(jīng)成為文學批評經(jīng)典的“序言”靈感也是來自柯爾律治的談話。而在《抒情歌謠集》中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詩歌體“會話詩”。貝特引用柯爾律治的解釋是“介于詩歌和會話的‘中間物’”。詩集中的代表作是《夜鶯》以及受柯爾律治這個概念影響的華茲華斯的《丁登寺賦》。后者不僅是這本詩集的壓軸之作,也是世界詩歌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貝特特別提到柯爾律治所創(chuàng)的這種類型的詩歌影響了,自華茲華斯至弗羅斯特這一條線,甚至包括T.S.艾略特在內(nèi)的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我們難道不可以說這也是“談起話來沒完沒了”的另一個成績嗎?如若我們只是細究華茲華斯與柯爾律治這兩位偉大的詩人在友誼的巔峰期間的每一部作品,要找出完全沒有受到柯爾律治談話影響的作品真是不易。
柯爾律治之墓
柯爾律治的善談及其總是高漲的熱情常常被人歸因于他對鴉片的吸食。斯蒂芬曾說,談?wù)摽聽柭芍尾惶狲f片的話就像談?wù)摴防滋夭惶崂蠂醯墓砘?。無論是鴉片在柯爾律治的生命中,還是老國王的鬼魂在哈姆雷特的生命中,無論向好還是壞的方向來說,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部分。在蘭姆對基督公學的生活以及與其中柯爾律治的回憶中,我們已經(jīng)看到一個因談話而成為中心的一個熱情洋溢的男孩,那完全是在他吸食鴉片之前。而且在他的時代,鴉片常常是被制作成鴉片町,是合法的止痛藥劑。而幾乎大半生都與疼痛作斗爭的柯爾律治與鴉片的關(guān)系也是一言難盡。這其中好的與壞的影響,鴉片在多大程度上毀了他的一生等等,對這些問題的談?wù)撆c爭議從未停止過??聽柭芍稳ナ篮螅旭R·德·昆西認為柯爾律治并非完全是出于身體病痛方面的需要,作為一個已經(jīng)出版了《一個癮君子的自白》作品的癮君子德·昆西本人,這樣的話有多少可信度要另論。而且亨利·柯爾律治確實在《桌邊談話》的“序言”中對德·昆西的說法進行了反駁。
蘭姆在《伊利亞隨筆》中回憶的那個總是因談話而成為中心的“被救濟的男孩”自更早之前到他生命的最后,無論是中學、大學還是在英國西南部,在德國,在馬耳他,自歐洲大陸,在蘇格蘭,在倫敦,在途中,在海格特,在任何一個他出現(xiàn)的地方,他談話的地方,他一直是那個因其談話而成為中心的人。由于柯爾律治私下或公開的談話,德國的文學、哲學思想被大量地引介到英格蘭。他讓席勒、歌德、康德、謝林、費希特等的名字與思想被更多的英國人熟悉。他上乘約翰遜博士,下啟王爾德,或許英國的前首相丘吉爾也算在這偉大的談話者系列之中,這,不僅僅是他們所屬時代的“美好與光明”,也是所有時代有幸有機會讀到他們的時代的“美好與光明”。貝特引用了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的朋友托馬斯·科利·格拉頓在布魯塞爾遇到與任何人都能輕松交談的柯爾律治所發(fā)的感嘆:“他似乎在用語言呼吸”?;蛟S,這就是對偉大的談話家柯爾律治最精準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