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恭綽鑒藏編年事輯》,萬君超著,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368頁,128.00元
如果評選民國十大古書畫鑒藏家,葉恭綽(遐庵,1881-1968)應該是其中之一,也曾有“今之阮元”之譽,可見其影響力似在諸多著名鑒藏家之上。葉先生平生鑒藏過多少古代書畫?具體數目今已難以考證。1961年在香港出版的《遐庵清秘錄》(以下簡稱《清秘錄》),共收入自藏古代書畫七十九件;另有部分收藏收入于1948年完稿之《紀書畫絕句》中,而平生鑒賞過的部分古代書畫題跋,則收入于《矩園馀墨》一書。
《清秘錄》是古代書畫鑒藏研究的一部重要著錄,對今人了解許多煊赫名跡的遞藏流轉,極具參考價值。葉先生曾在《紀書畫絕句》中有云:“余昔收書畫,本為擬編《中國美術史》,藉供研考,故標準頗與人殊。三十年來,變亂頻仍,十九不能保存?!钡肚迕劁洝吠旮蹇r,先生已年界耄耋,故其在致香港友人陳君葆信中有云:“惜早經佚失各種,已無法尋記,不成全面。煙云過眼,亦只于斯?!笨芍藭z漏著錄者頗多,僅是平生所藏十之一二而已。
一個杰出人物平生的功績事業(yè),如能焜耀史冊而秩然不紊者,須以年譜文字予以記載傳之。萬君超先生《葉恭綽鑒藏編年事輯》(以下簡稱《事輯》),堪稱升級版的《清秘錄》,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葉先生“無法尋記,不成全面”的遺憾。全書以1881年至1970年為時間順序,重點圍繞“鑒藏”主題,對葉恭綽平生書畫、碑帖、古跡的鑒藏,以及文物保護、文獻展覽、社會文化活動籌建等相關事跡進行了較全面和系統(tǒng)的編排。舉凡有紀年的相關題跋、詩詞、信札、日記、年譜、報道等,經過較為嚴謹縝密的梳理與考證,放置于相應的年月坐標之中。誠如童宇博士在本書序中所說:“葉氏平生經眼的文物難以確計,有時對于某些史事的記憶也并非清晰正確?!妒螺嫛返靡岳迩迮c辨析某些記載或誤傳。如其曾稱民國九年(1920)在倫敦購入五冊《永樂大典》,實為民國八年所購?!薄耙恍┮酝鶝]有記錄時間的跋文及其與友朋的往來信札,也可據此大致定立年代日期。即便仍有未能考證具體時間者,《事輯》據其內容也可暫列為某一時間段,讓人得知事件的原委。”
《事輯》還記錄了很多未曾刊印過的稀見史料及書畫、古籍題跋。如清末民初的大藏家完顏景賢(1876-1926)的藏品散佚與流傳,葉恭綽是當年主要的經手人與見證者之一。上海圖書館藏有葉恭綽批注的完顏氏遺稿《三虞堂書畫目·附碑帖目∕論書畫詩》(1933年北平蘇氏排印本),此書雖顯簡略,且有訛誤,但仍不失為民國書畫鑒藏史研究的一部參考著作。在《事輯》中,作者將《三虞堂書畫目》中葉恭綽二十七條批注及《論書畫詩》中的三條批注,逐一錄入,沾溉學林,功莫大焉。
對葉恭綽題跋文字所提及的書畫與文物等,作者不止于撮抄轉錄,更注重于因果關系的探究與歷史場景的還原。細審行年,潛探心曲?!妒螺嫛分杏性敽啿灰坏陌凑Z一百六十余條,其中頗多個人心得。作者在本書《編例》之中說:“系編著者對上述內容之簡要補充或說明,竭盡可能博采眾說。然關于某些作品之真?zhèn)?、斷代或人事之真實性等觀點、結論,亦非無疑義之定讞公論,僅資讀者參閱考索?!?/p>
葉恭綽
比如上海圖書館藏《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張宗祥影抄翻刻本),有葉恭綽兩條跋語,對該書諸多的訛誤頗為不滿(50頁)。為使讀者能夠理解跋語的內容,作者不止迻錄了張氏《鐵如意館手抄書目》中的相關文字,并用按語予以補充說明。對不了解相關知識或歷史背景的讀者,在閱讀正文時有莫大的幫助。尤其是關于“國之重器”毛公鼎(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在抗戰(zhàn)時期及抗戰(zhàn)勝利之后的流傳,通過對有關資料的辨析與考訂,猶如老吏析案,鞠盜心思。糾正了訛傳已久的所謂“信史”,可謂“為史留真”的典型案例。
《事輯》值得稱道的還有作者擅長的新掌故筆法。比如《顧廷龍日記》(中華書局2022年版)1944年5月21日日記:“訪玉甫,適富晉主人攜示張云溪雙鉤竹長卷,朱存理《鐵網珊瑚》著錄?!比沼浳淖謽O為簡略。而在《事輯》中卻能以掌故家的博雅,對元人張遜(云溪)紙本墨筆《松竹圖》卷(譚敬舊藏,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著錄、遞藏及交易金額、幣種等,如數家珍,娓娓道來。雖今已無法確定為百分之百的真實可信,但作為歷史掌故,應可聊存一說。
又如溥心畬舊藏米芾《留簡帖》《歲豐帖》《逃署帖》冊(今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王南屏舊藏吳歷《墨井草堂消夏圖》卷(今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項圣謨紙本設色《臨韓滉五牛圖》卷(今藏上海蘇寧藝術館)、漸江(款)紙本墨筆《萬山煙靄圖》卷(今藏廣州藝術博物院)、紀曉嵐(傳)藤木煙管拓本(煙管原物今藏上海博物館),等等,多能勾稽遞傳歷史、鑒藏軼事,增添了閱讀時的趣味與愉悅感。
《事輯》不止于編排歷年事跡,更能鉤沉索隱。比如葉恭綽致吳湖帆的信札中,在談及與張珩(蔥玉)的借貸糾紛時,曾多次以“前途”指代某人,今人大多不解此二字為何義。其實“前途”二字是指代雙方中的某一方,最早出現在晚明,在明清小說中尤為流行。作者通過解蔽發(fā)覆,指出信札中的“前途”即為張蔥玉。張曾向葉借貸,后來產生糾紛?!吧系鄞嬖谟诩毠?jié)之中”,這種看似瑣屑的考證,亦可見作者的平生所學。對編年體著作而言,具體細節(jié)與時間節(jié)點是寫作的“不二法門”。
作者多年來醉心近世藝林掌故,曾以如椽之筆寫張大千,寫吳湖帆,寫百年藝苑舊事,每每旁逸斜出,趣味橫生,又大多立足于史料,不發(fā)鑿空之論?!妒螺嫛芬粫呀浀玫讲簧僮x者的好評,他踵武前賢的雄心,也應該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