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重要的史家與文學家王世貞(1526—1590),著作等身,熱愛藝文,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文化領域。他主導文壇二十年,以豐富文采加上具有史觀縱深的評論,觀察并記錄下十六世紀的大明繁華。
澎湃新聞獲悉,10月5日,“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yè)”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對外展出,展覽以133件(組)院藏珍品,通過展現王世貞精彩的一生與他的志業(yè),進而一窺晚明的文化盛況,認識當時充滿創(chuàng)意與多元競爭的文化生活,并經由王世貞的史家之眼,透視繁華下的文化底蘊。
據悉,此次展覽中有8件屬臺北故宮博物院限展書畫,包括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唐懷素《自敘帖》、南唐董源《龍宿郊民圖》、元趙孟頫《鵲華秋色》等,均為美術史上的赫赫名跡。值得關注的是,罕見的金瓶梅最早刻本《金瓶梅詞話》明萬歷四十五年刊本也在展覽中出現,主辦方稱,這一詞話很可能是王世貞的復仇之作,作者憑藉強大的文化話語權與史學長才,透過文筆與史筆,讓嚴嵩父子的奸臣形象牢牢深植于民間,也被永久載于史冊。
“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yè)”海報
王世貞(1526年-1590年),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今江蘇省太倉市)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少年得志的王世貞,22歲便考上進士,但卻在34歲時遭遇巨變。父親王忬(1507—1560)慘遭陷害后,他淡出政治圈,之后多數時間留在家鄉(xiāng),從事著述、游歷、交友、賞鑒等活動。他擁有不少收藏,對造園、書畫、古籍、陶瓷、緙繡到珍玩等,都有深入涉獵。
王世貞(1526年-1590年)像 (非此次展品)
主導文壇二十年的王世貞,特別推崇晉唐法書、宋畫、宋瓷,并主張以圖證史。他提出“畫史五變”的概念,清楚點出風格的時代變化。對于當代的藝術、工藝創(chuàng)作,王世貞也多有評論。他于書法特別推舉“吳中三家”、辨析緙絲作偽現象、批評當時明官窯盛行的狀況,都顯示出他具有敏銳的眼光與不趨流俗的見解。
在當時的區(qū)域競爭中,他帶領蘇州,與徽州、松江等新興勢力,進行精彩多樣的文化角力。豐富文采加上具有史觀縱深的評論,使王世貞受到眾人推崇,成為文化品位認證的權威。再透過創(chuàng)制園林、鼓吹宗教信仰、發(fā)掘被忽視的紀實山水、倡導新風尚的紀游圖繪等,更帶起一片流行新風潮。
他認為“天地間無非史而已”,因此專注于搜集、整理史料,具批判性又豐富的著述成為后世撰修《明史》的基礎材料,也借由他的史家之筆,寫盡世間繁華,并借此報得父仇。透過全面觀察與深入評論各種藝文發(fā)展,他為后世紀錄了大明盛極一時的文化盛況。
近年來學術界有關王世貞的研究相當熱門,臺北故宮博物院豐富的典藏恰可展現王世貞的一生志業(yè),展現他如何以自身天賦與文化資本優(yōu)勢,以史家的宏觀視野留下許多影響后世的言論,積極主導各式藝文活動,從而塑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圖景。
楔子:收藏與家難
民間盛傳嚴嵩(1480—1567)為強奪王家所藏的《清明上河圖》不成,而趁機報復,世貞之父王忬更因此遭陷而死。為了復仇,據說王世貞創(chuàng)寫出膾炙人口的《金瓶梅》。嚴王兩家恩怨復雜離奇,故事真假難辨。然而,嚴嵩失勢后的抄家清單《天水冰山錄》與《鈐山堂書畫記》,確實顯現其驚人豪奢的財富。無論是嚴嵩父子的收藏,或是《金瓶梅》書中的世界,都充斥著晚明物質生活的繁華與講究。出身官宦世家的王世貞,也是從小就熟悉書畫品鑒,過著品味不凡的生活。政治勢力的對抗與豪奢品味的競逐,化為收藏的聚散,為晚明的繁華揭開序幕。
宋 張擇端 清明易簡圖 卷(局部) 第一檔 10.5—12.25
張擇端《清明易簡圖》卷畫幅上有王世貞、嚴世蕃(1513—1565)的假印,推測是明后期作偽者,附會王世貞父親王忬(1507—1560)以復制的《清明上河圖》搪塞嚴嵩(1480—1567)父子,后來惹禍致死的故事,所刻意制作的本子,借以抬高畫價與可信度。
宋 張擇端 清明易簡圖 卷(局部) 第一檔 10.5—12.25
卷末有“翰林畫史臣張擇端進呈”款,許多招牌如“孫好手饅頭”、“潘家黃耆圓”等,都與《東京夢華錄》所記相同。人物面容姿態(tài),描繪得相當仔細,活動熱鬧豐富,為仿本中的佳作。
唐 懷素 自敘帖 卷(局部) 國寶 第一檔 10.5—11.15(限展)
唐 懷素 自敘帖 卷(局部) 國寶 第一檔 10.5—11.15(限展)
唐 懷素 自敘帖 卷(局部) 國寶 第一檔 10.5—11.15(限展)
唐 懷素 自敘帖 卷(局部) 國寶 第一檔 10.5—11.15(限展)
唐 懷素 自敘帖 卷(局部) 國寶 第一檔 10.5—11.15(限展)
懷素(約活動于八世紀后半),本姓錢,字藏真。生于湖南,后赴長安,草書受顏真卿(709—785)等名流賞識贈文,大歷十二年(777)摘錄寫成此卷。細筆勁毫寫狂草大字,全作奇蹤變化,神采動蕩而不失法度,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
拖尾文徵明(1470—1559)跋云,本卷為北宋蘇舜欽(1008—1048)藏本。明中晚期在蘇州流傳,也曾為陷害王世貞之父的嚴嵩(1480—1567)一度持有,足見當時嚴嵩收藏精彩之一端。
宋 徽宗 詩帖 卷(局部) 國寶 第二檔 2023.2.8—3.21(限展)
宋 徽宗 詩帖 卷(局部) 國寶 第二檔 2023.2.8—3.21(限展)
宋 徽宗 詩帖 卷(局部) 國寶 第二檔 2023.2.8—3.21(限展)
宋 徽宗 詩帖 卷(局部) 國寶 第二檔 2023.2.8—3.21(限展)
宋徽宗(1082—1135),姓趙名佶,神宗(1048—1085)第十一子,哲宗(1077—1100)之弟。喜好藝術,書畫無不精工。行草正書筆勢勁逸,近法黃庭堅(1045—1105),遠宗薛稷(649—713),俊挺瘦勁,別成一體,稱“瘦金書”。
本卷見于抄沒嚴嵩(1480—1567)私產的《鈐山堂書畫記》著錄,且卷首仍留明代清點籍沒品的“南昌縣印”半印,足證曾為嚴氏收藏。是宋徽宗存世書跡中字體最大的作品,行筆較小字更為挺拔剛強。
明 蘭陵笑笑生 金瓶梅詞話 明萬歷四十五年刊本
《金瓶梅》中所標示的作者為蘭陵笑笑生,長久以來,笑笑生的真實身份一直是未解之謎。不過,這本奇情之書于晚明問世之后,許多人堅信故事出自王世貞之手。推測的基礎來自于王世貞對嚴嵩(1480—1567)一家的怨恨,認為王世貞經由小說的撰寫,以達到嘲諷及批判嚴氏家族的目的。當中,經由描述西門慶與蔡太師所形成的腐敗官僚,暗指嚴嵩一家違背禮法的政治作為,而“西門”慶這個名字與嚴世蕃(1513—1565)“東樓”齋號恰好相互呼應,更加深了如此的聯想。
全人養(yǎng)成與權威建立
天生異稟,過目不忘的王世貞自小飽覽群書,擁有豐富文化資本,突出于眾人之上。家難之后,專心于文藝活動上,建“離薋園”以避世。后來又找到幽僻之地,開造“弇山園”,并且開放給知交好友參訪,園林成為社交生活的重要舞臺。過人的充沛體力,更讓他可以縱橫于各式雅集聚會中。王世貞早年對抗嚴嵩、張居正(1525—1582)當權者,有著行俠仗義的形象;不斷地文會與結社,朋友滿天下;再運用他的博學與批判能力,創(chuàng)建出一套文藝點評機制,這些都使他逐漸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很快地,王世貞的影響力便擴及全國,在李攀龍(1514—1570)過世后,領導文壇長達二十年以上,成為十六世紀下半葉文化界的領袖人物。
清 顧沅輯 吳郡名賢圖傳贊 清道光九年顧沅刊本 第一檔 10.5—12.25
清 顧沅輯 吳郡名賢圖傳贊 清道光九年顧沅刊本
蘇州藝文薈萃、名人輩出,歷代編制的鄉(xiāng)賢畫傳大多早佚,或殘缺不全。藏書家顧沅(1799—1851)搜羅古今名賢圖像 570 人,先是在道光年間重修滄浪亭之后,由匠師刻石,嵌入亭旁新建的名賢祠墻壁;后來才又附入小傳、贊辭,雕版印行。王世貞、王世懋兄弟繪像皆出自孔繼堯手筆,衣冠配飾經過審慎考證,不妄加臆測虛造,人物面容多帶笑意,和藹可親。贊辭稱世貞“精于吏事”,世懋“嚴正守禮”,兄弟二人“終雪父冤”,可謂公允而確當的歷史評價。
明 王世貞 山園雜著 明萬歷間刊本
明 王世貞 山園雜著 明萬歷間刊本
王世貞不僅縱橫文壇,亦深諳園林修筑與品評,引領江南筑園風氣之先,所修建之“弇山園”更名滿天下。王氏喜游覽各地名園,有多篇園記傳世,他認為實體園林終究會消滅,唯有訴諸文字方能“以永人目”。
明 王世貞 山園雜著 明萬歷間刊本
本書分上下二卷,收錄題詠自家園林的詩文,書前以四幅版畫呈現部分園區(qū)景觀。自序提及編著此書“以代余答”,由王世貞撰寫八篇園記分區(qū)介紹園景,且透過圖像呈現游園路線,回應到訪客人的常見疑問,是一部山園主人現身說法的林園導覽書。
明 王世貞銘涵星硯
明 王世貞銘涵星硯
硯作長方抄手式,硯底挖空成斜面,可將手伸入托起,是宋代特有的硯式。硯臺的墨池畔有一短柱突起,柱心為石眼,呈青綠略帶黃色,一般喻為“星”。石眼是成巖過程中鐵質成分不斷聚集形成的結核體。宋人十分重視石眼,將黑色墨池中的石眼想像成夜空中的星或月,賦予文雅的藝術內涵。硯壁刻王世貞草書題詞:“玉為質,溫潤而栗;金為聲,和之則鳴。世貞?!贝嗣鞣滤纬幊浞址从惩跏镭懙让魅藢τ谒未幕难瞿街?。
明 王世貞 五言草書 第二檔 12.28—2023.3.21
王世貞的扇面書作傳世少見,此為其一。書《秋日離薋園即事作》自作五言古詩一首,收錄于《弇州山人四部稿》中?!半x薋園”為王氏所建私家園林之一,位處太倉(今蘇州市),筑成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
王氏書法以行草見長,且直抵魏晉堂奧,朱謀垔(1584— 1628)稱其“筆法古雅”。全篇用筆靈動,墨色層次豐富?!斑b”字偏旁部首“?”之結體與章草有關,反映書學之來歷與涵養(yǎng)。
明 周天球 墨蘭(局部) 第一檔 10.5—12.25
明 周天球 墨蘭(局部) 第一檔 10.5—12.25
明 周天球 墨蘭(局部) 第一檔 10.5—12.25
明 周天球 墨蘭(局部) 第一檔 10.5—12.25
這件手卷是蘇州畫家周天球(1514—1595)1580 年為徽州儒商方用彬(1542—1608)“元素”所作。畫卷分十段畫各式蘭草,空白處眾人題跋,多達六十余則,包括蘇州、徽州、江西、廣東各地文人、名妓、僧人。由這些題跋可見當時江南縱橫交錯的人際網絡,其中不乏王世貞的友人。
王世貞頗欣賞周天球的書法。此年,他應王世貞之請再度抄錄《道德經》,以交換王世貞之后為他立傳。
明 王世懋 行草書七言律詩 第一檔 10.5—12.25
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號麟洲,王世貞弟。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官至南京太常少卿,著有《王奉常集》《藝圃擷余》等。善書法,兄力推引之,曰:“吾王氏墨池一派,為烏衣馬糞奪盡,今遂奄然。庶幾可望者,吾季耳。”顯見對胞弟之期許。
本幅書《焦山訪汪伯玉司馬時方率子弟設大齋》七言律詩一首,草法嫻熟,意氣昂揚。汪伯玉即汪道昆(1525—1593),后五子之一。隆慶六年(1572)擢兵部右侍郎,故稱司馬。由此得見二人交游,亦可推測是三十七歲之后所作。
元 張雨 題倪瓚像 國寶 第二檔 12.28—2023.3.21
這件描繪元末高士倪瓚(1301—1374)的名作,卷末有王世貞于 1565年的觀跋。由相鄰的同時期題跋可知,這件名跡當時為蘇州著名文人張鳳翼(1527—1613)收藏。1560年王世貞父親去世后,王氏兄弟回到蘇州守喪。直到1564年服滿后,才較積極參與蘇州文人的集會,結交各方友人。此卷卷末觀跋即為一例,也可見當時蘇州相互借觀藏品的風雅賞鑒活動。
收藏與典籍孕育出全方位的藝文史觀
王世貞長年收集書畫,更喜歡對收藏進行深入的研究。被歸為明代“后七子”之一,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力主復古,收藏上似乎也有類似傾向。奠基于所見的文物,參閱歷代典籍,加上綜觀全局的能力,孕育出他與時人不同的藝文史觀。他在書法上推崇魏晉的古雅,與當時文人喜愛宋代書法不同。對于當代書壇,他提出“吳中三家”的說法,至今仍是書史主流。繪畫上他則認為應該重視宋畫,力排當時以元代文人畫為主流的看法,還提出“畫史五變”的主張,將繪畫風格演變置入歷史框架中,見解獨到,至今仍有其影響。對于工藝作品,他也有不俗的見解,認為當重視宋瓷,而非藝術市場上盛行的宣德、或永樂、成化的明代官窯。他更指出當時偽作宋代緙絲的狀況,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與新視野。透過廣泛全面性的紀錄,王世貞重現了晚明藝術市場的繁榮,當時藝壇發(fā)展的盛況,且以史家縱橫古今的觀點,加以深度的評論,影響深遠。
明 王世貞 弇州山人四部稿 明萬歷五年王氏世經堂刊本
《弇州山人四部稿》是王世貞早期著作的整理集結,分賦、詩、文、說四部共180卷。其“說部”收錄《藝苑卮言》《宛委余編》等七種著作,展示王世貞有關文學思想理論的一家之言,以及遍考古代名物故實的淵博學識,形成全方位的藝術文化視野;而將“說”與賦、詩、文獨立并列,亦屬文集編纂史上的創(chuàng)舉。《四庫全書總目》評論王世貞“才學富贍,規(guī)模終大”,且“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過于世貞者”,精準道出其雄厚的著述能量與影響力。
宋 無款 松陰庭院 冊頁 第二檔 12.28—2023.3.21
作品采俯瞰角度描繪庭院一角,主建筑懸山式屋頂,當心間為廳堂,一婦人晝寢將醒,檐廊侍女或捧水、或提布囊尾隨。庭園的須彌座式花臺上疊石高聳,一旁花葉繁茂,繪法極工細,為南宋小幅精品。
畫面右側存“貞”“元”連珠印半印,為王世貞藏品。王世貞深具史家涵養(yǎng),從事書畫鑒藏也關注畫史發(fā)展,他認為不同時期的畫史皆具特色,因此南宋作品也別具時代意義。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卷 國寶 第一檔 10.5—12.25
王世貞提倡對宋畫的重視,因此在品賞時,也常將畫作與五代、北宋大家作品相比擬,以示稱賞。《重江疊嶂》即為一例。題跋中將此畫與五代的荊浩(約 850—911)、北宋的李成(916 967)和郭熙(約 1023—1087 后)相提并論,足見其推崇之意。這件名跡幅首鈐“貞元”連珠印,幅末鈐“乾坤清賞”等印,并賦寫長文為跋,是王世貞鑒賞自己收藏書畫的標準樣式。
唐人 明皇幸蜀圖 軸 國寶 10.5—11.15(限展)
圖繪唐玄宗(712—756 在位)避安史之亂逃往四川的故事,花木繽紛的崇山峻嶺,襯映出絡繹于蜀道的隊伍。紅衣棕馬正要過橋者,便是唐玄宗。此畫有不少摹本存世,本幅應是宋摹。畫上有項篤壽印,顯示曾入項家收藏,與項家交好的仇英(約1494— 1552)就有摹本傳世。全幅青綠重彩敷色濃艷,山石造型古拙奇矯,是唐代李思訓(約 653—718)、李昭道(675—758)風格的代表,也是明人認知中典型的唐代山水。王世貞所看過的海天落照圖,即為此類風格的擬古之作,大小李將軍的山水是畫史五變中的第一變。
五代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圖 軸 國寶 10.5—11.15(限展)
本幅因有明顯的巨然山水風格,雖未具名,仍被視為巨然作品。巨然(活動于10世紀后半),鐘陵(今南京)人。南唐滅亡,隨李后主降宋至汴京。善畫山水,是董源(?—962)的學生,畫史并稱董巨。描繪山巒的長線條“披麻皴”與山頂的叢石“礬頭”,為董巨山水特征。然而董源多作江南圓緩連綿山丘,巨然則有以披麻皴繪制高聳山岳之作。王世貞指稱“荊、關、董、巨又一變也”是山水畫變化的第二波,董巨為其中的江南風格,與荊關的北方風格恰成對照。
宋 范寬 臨流獨坐圖 軸 國寶 2.8—3.21(限展)
主山堂堂的雄偉構圖,雖無畫家款印,清代時歸于范寬(約950—1031)名下。本幅確有近范寬風格之處,如山頭密林、樹木造型,與山石輪廓方折且使用側筆皴擦,都可在《谿山行旅》圖中見到。然而全幅不見雨點皴,主山氣勢稍弱,霧氣彌漫其間,文士獨坐水旁,又與范寬風格不類。本畫曾為蘇州王獻臣(1493年進士)所藏,應為時人理解宋代巨幅作品的依據。王世貞也曾提到山水畫到李成(916—967)、范寬又有了新的變化,是北宋繼唐、五代之后,山水的新發(fā)展。
宋 夏圭 觀瀑圖 冊頁 國寶 第二檔 12.28—2023.3.21
扇面右方兩株巨松聳立,夾峙水亭,中有童仆一名,雅士二人,一人倚坐,一人舉手指向右前方,只見山間一灣瀑布,緩流成溪又過水亭之下,流入前景湖中。近景雜樹已帶紅葉,當是初秋時節(jié)。遠山水渚一片煙雨迷茫,岸邊小舟輕系,整體氣氛悠遠而自在。南宋畫家常作邊角式構圖,更擅長描繪特定季節(jié)與天候變化下的自然景致。瀑布右側畫緣則有“夏珪”題款。一如王世貞所言,山水至南宋劉松年(1124—1182)、李唐(約 1070—1150)、馬遠(活動于 1190—1224)、夏圭(活動于 1180—1230 前后)又有新變也。
元 王蒙 具區(qū)林屋 軸 國寶 第一檔 10.5—12.25
“具區(qū)”是太湖古名,“林屋”則是太湖中洞庭西山下的林屋洞。層疊山石以牛毛皴干擦,呈現湖石特殊質感。樹木則以赭石、藤黃、朱砂點染,秋意繽紛。粼粼水波,充塞幅間。繁密構圖上屋舍錯落,文人快意生活其中。王蒙(1308—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是趙孟頫(1254—1322)外孫。王世貞心中的元四家是趙孟頫(1254—1322)、吳鎮(zhèn)(1280—1354)、黃公望(1269— 1354)與王蒙(1308—1385)。他認為倪瓚是逸品,不應列入尋常的品類。他指出王蒙畫風濃郁深至,而中國山水畫到了黃公望和王蒙時又一變,并影響了明代吳地繪畫。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局部) 第一檔 10.5—12.25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局部) 第一檔 10.5—12.25
唐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卷 米芾跋 第一檔 10.5—12.25
在書法史上,王羲之(303—361)書《蘭亭序》一直有如夢幻般存在。據說初唐書法家褚遂良(596—658)曾臨摹其真跡,傳世甚多版本。本幅為黃絹材質,內文“領”字從“嶺”,反映褚臨本的重要特征。王世貞購得此卷,據卷后米芾(1052—1108)所題,再作前后二通長跋,詳述本幅流傳過程,辯證為禇臨真跡,并盛贊書法。后來傳至日本再入藏“蘭千山舘”,今寄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 冊頁 國寶 第一檔 10.5—12.25
黃庭堅(1045—1105),北宋四家之一。本幅約書于 1100 年,內容是1087 年左右答贈王詵(1048—1104后)的七絕一首。詩中說自己已過中年,難有心情作詩,實則過謙。全作用筆蒼勁、沉著,墨色由潤而枯,章法由緊漸松,當是信手拈來,一氣呵成。王世貞曾稱贊黃氏書法“橫逸踈蕩”、“饒有姿態(tài)”,并說本幅“翩翩老致而結構森然”,誠不誣也。
唐 杜甫;宋 郭知達集注 新刊校定集注杜詩 宋寶慶元年廣東漕司刊本
唐 杜甫;宋 郭知達集注 新刊校定集注杜詩 宋寶慶元年廣東漕司刊本
唐 杜甫;宋 郭知達集注 新刊校定集注杜詩 宋寶慶元年廣東漕司刊本
明代前、后七子高舉“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復古旗幟,極力推尊杜甫其人其詩,地位更在李白之上。王世貞認為杜甫七言律詩的成就最高,臻至“圣”境;而《秋興八首》其一,更是整個唐代七律的壓卷之作,也因此成為晚明書家最熱衷書寫的杜詩名篇。王世懋舊藏宋廣東漕司刻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詩》,是現存較早也相對完整的宋代杜詩集注本。漕司本開版宏爽、字畫端勁、刻印具精,宋人書目便已譽稱“最為善本”,可謂集所有宋槧佳處于一身。
明 杜堇 玩古圖 軸(局部) 國寶 第一檔 10.5—12.25
畫面描繪濱水園林中的文士鑒賞活動。園內陳設精雅,長桌滿布鐘鼎爐碗等各式器用,主人坐賞古物珍玩,另一人則神情專注地審視器物,旁亦備有琴棋書畫等游藝雅事。王世貞曾贊譽杜堇(約活動于1465— 1505)筆下的人物樓閣“嚴雅深有古意”,本幅即承襲南宋院畫精謹雅致之畫風。
畫家題識說明玩古應求博古知今,借由考辨古物理解禮樂制度,以作為立身處事之本。作品反映明代文人好古、善鑒藏的文化氛圍。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國寶
水仙盆器身橢圓,口沿外侈,上鑲銅扣,底部平坦,在窄邊棱下有四足。水仙盆的釉色青中帶藍,器身轉折釉薄處可見淡淡粉紅光。器表滿布開片,器外底有汝窯瓷器特有的芝麻形支釘痕六枚。王世貞在他論及一代風氣之升降、變革的著作《觚不觚錄》中曾提到:“窯器當重哥汝”,清楚表明其對宋代汝窯瓷器的高度肯定,這種價值觀也與他書中所提的“畫當重宋”相當一致。
明 永樂 甜白云龍紋高足碗
高足碗的口部外侈、深壁、高圈足。胎質細膩,碗壁細薄,全器施潔白溫潤的白釉。器身內壁錐拱云龍紋,碗心有“永樂年制”雙行四字篆書款。王世貞之弟王世懋在《窺天外乘》中說:“……我朝則專設于浮梁縣之景德鎮(zhèn)。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骔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碧貏e標舉出永樂時期內府燒造的甜白瓷器,一直到十六世紀仍受珍重的情形。
明 宣德 青花仕女圖碗
仕女圖碗以青花為飾,器外壁在遠山近水、樹木云彩之間,畫有二位麗人。其中一人于閣中吹簫,另一位凌空跨鳳而來。外底帶“大明宣德年制”楷書雙圈款。仕女圖是宣德時期青花瓷器上首創(chuàng)且極具代表性的紋飾,除了如本件的吹簫引鳳,還有乘鶴、拜月、水榭納涼、秋夕詩意、海棠詩意等。王世貞在《觚不觚錄》中寫道:“……十五年來忽重宣德,以至永樂成化,價亦驟增十倍?!笨梢钥吹叫聲r期瓷器在當時躍升為賞鑒主流,并反映市場價格的情形。
明 成化 斗彩人物圖杯
這件杯斂口,深壁,淺圈足。器外壁以水域、樹林區(qū)隔成二方空間。其一畫綠袍高士與攜琴紅服童子,立于林間松下;另一則繪有紅袍男子坐于岸上,與捧書綠服童子同觀水中禽鳥。器外底并有“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楷書雙方框款。王世懋在《窺天外乘》中提到成化時期作品時,特別指出“所燒尚五色炫爛”,可見豐富多彩的作品,是十六世紀文人賞鑒成化器時的首要對象。而成化時期作品也在此時,逐漸與宣德器比肩,受到更多的追捧和贊賞。
宋人 緙絲仙山樓閣 冊頁 第二檔 12.28—2023.3.21
緙絲除了可以欣賞,也用作書畫包首,一來保護書畫,二來有助于識別卷內作品種類。王世貞見過一幅緙絲《仙山樓閣》,制作精工但不太得畫趣,是宋代裝經函舊物。這件展品緙織樓閣人物,構圖中軸對稱,織造特點鮮明,與趨同繪畫的緙絲確實風格有別。王世貞還提到,當時用新緙絲充當古董,以謀高價,但不難分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另一緙絲,構圖為此作半幅,上方添加偽題,署名元代虞集(1272—1348)??磥?,王世貞時代前后,這類“仙山樓閣”緙絲頗受歡迎,多所制作。
宋 朱克柔 鹡鸰紅蓼 冊頁 重要古物 第二檔 12.28—2023.3.21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提到,晚明以新制緙絲充作舊古董,借此索取高價。除了強調與古代繪畫大師的關聯,以提高緙絲書畫身價外,明代還塑造出一股追捧宋代緙絲名家的風潮。如今所知宋代緙絲織手以朱克柔最負盛名,卻也面目最復雜。此作是鏤繪集錦冊第六頁。全冊十一幅緙絲,大小不等,集錦而成。其中,帶“朱克柔印”織印的就有四幅,面貌各不相同。本頁畫幅上有張镠印記,張氏為清初揚州裝裱名手兼古董商,或許此冊曾由張镠匯集裝裱或經手。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卷(局部) 第一檔 10.5—12.25
明 文徵明 自書紀行詩 卷(局部) 第一檔 10.5—12.25
文徵明(1470—1559),蘇州人。名壁,字徵明。詩文書畫具工,亦精鑒藏,蘇州文壇領袖,被王世貞譽為當代三位最好的書法家之一。
此詩為其入都途中所作,過15年后書此。用筆遒勁利落,一絲不茍,講究筆鋒變化,結體緊結,筆意連綿不斷,顧盼多姿。由于追隨門生眾多,文徵明的行草也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時代風格。
明 祝允明 書陶淵明閑情賦 冊頁 第二檔 12.28—2023.3.21
王世貞認為明代書壇中,最杰出的就是祝允明(1461— 1527)、文徵明(1470—1559)與王寵(1494—1533),而提出吳中三家的觀點,至今仍是書史上的主流說法。
此冊用筆利落精致,線條潤澤凝練,圓厚中帶著清雅氣質,單字富變化巧思。撇、捺、橫與豎,往往縱橫伸展,起著統(tǒng)整的效果。此冊風格獨特,表現出不羈的個性,代表他在小楷上融會貫通的非凡成就。
明 王寵 千文 卷(局部) 第二檔 12.28—2023.3.21
明 王寵 千文 卷(局部) 第二檔 12.28—2023.3.21
王寵(1494—1533),字履吉,蘇州人。去世時僅四十歲,被王世貞譽為當代三位最好的書法家之一。
書風源于王羲之(303—361)、虞世南(558—638),不過當代祝允明(1461—1527)、蔡羽(?—1541)對他影響更大。此草書布局疏朗,以拙取巧,帶有樸質天真的風骨。乍看雖然平淡,然結字、筆畫卻相當富有變化,自有疏秀出塵與瀟灑超逸的特質。
階級與區(qū)域多重競爭的盛況
在文徵明(1470—1559)過世后,王世貞成為蘇州地區(qū)賞鑒的領導者。當時晚明各地也有不少的鑒藏家,如嘉興項元汴(1525—1590)、新安汪道昆(1525—1593)、詹景鳳(1528—1602)、松江莫是龍(1537—1587)等人,這些人有的是大財主,有的是當地的仕紳或布衣,來自不同的階級與區(qū)域,深具財力與鑒賞實力,在挑戰(zhàn)著蘇州藝文鑒賞的權威性。這個單元特別呈現了當時藏家遍布江南,收藏眾多的盛況,也見證了王世貞與他們之間的競合。清初曾有記載,王世貞帶著眾多蘇州藝文人士訪游徽州,并且與當地才俊舉行了多回合的才藝競賽。無論這樣的盛大文會是否真的舉行過,傳聞本身卻清楚描述出蘇州文人與徽州商人的競合關系。傳聞的最后,徽州才俊因為得到王世貞的認可,而似乎獲得了勝利。然而這個結果,更顯現王世貞作為藝文領袖,以及當時才藝高低品階的論斷者的權威性。
西漢 項元汴銘玉蟬
漢代玉蟬,原是喪葬禮儀中放置于大貴族口中的用玉,借以祈求羽化重生之意,后世改變用途加上可系帶的穿孔。正面及背面陰刻篆字:“金章宗御題晉右軍將軍王羲之瞻近龍保帖真跡,明墨林山人項元汴秘賞?!痹翰厝L梅ㄌ麅鹊臅x王羲之(303—361)《瞻近帖龍保帖》有歐陽玄至正丁酉(1357)年題跋,提到該帖瘦金體的簽貼為金章宗(1189—1208)仿宣和書法。項元汴(1525—1590)為嘉興人,是明末收藏名家,該帖亦有項氏收藏印記,因此可見玉蟬所記實與明代法帖收藏相關聯。
明 歙硯附周柱款百寶嵌硯盒
圓硯,外環(huán)硯池,仿辟雍硯硯式。安徽歙石,材質細膩而發(fā)墨,是晚明仿古硯。硯附木盒,以螺鈿及染色的漆、木、骨、角片嵌飾成五彩分明的花鳥圖,梅干頭棲著喜鵲,樹下有椿花相映。盒底嵌銀絲成“吳門周柱”四篆字方印。晚明流行以諸色寶石、珊瑚、牙角、螺蚌、漆木,雜錯鑲嵌圖畫者,稱為“百寶嵌”。嘉、萬時期最擅此技的名匠為周姓,王世貞《觚不觚錄》列舉名匠時,即稱周治。而張岱《陶庵夢憶》書之為周柱,贊其為“吳中絕技”。
晉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冊 國寶 2023.2.8—3.21(限展)
根據題跋,盧姓畫商將此帖賣給王穉登(1535—1614),后來成為劉承禧(?—1662)收藏。王忬死后,在徐階(1503— 1583)與劉澯(1504—1563)、劉守有父子相助下,恢復官銜。王、劉二家交情非同一般,劉承禧又是《金瓶梅》的首刻出版者,更顯二人關系之特殊?!犊煅r晴帖》原為王羲之(303—361)的尺牘,由于真跡不傳,此唐摹本遂成珍貴法帖,也是乾隆皇帝(1711— 1799)珍藏的三希之一,兼具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
五代南唐 董源 龍宿郊民圖 軸 國寶 10.5—11.15(限展)
董源(?— 約 962),擅畫江南山水,對后世的文人畫影響極為深遠。畫作采鳥瞰角度,以披麻皴和點苔法畫出層疊山巒,樹叢繁茂,呈現蓬勃生機。
董其昌(1555—1636)審定為“董北苑龍宿郊民圖。真跡?!庇砂衔目芍f歷丁酉(1597)董氏得此畫于潘光錄,他是潘允端(1526—1601)三子潘云夔,亦是松江書畫鑒賞家莫是龍(1537—1587)的女婿。莫是龍除收藏宋元名家外,更是南北宗山水之論的開創(chuàng)者。此作應為莫是龍收藏遺物,亦可知松江派對董源的推崇與重視。
元 趙孟頫 鵲華秋色 卷 國寶 10.5—11.15(限展)
元 趙孟頫 鵲華秋色 卷 國寶 10.5—11.15(限展)
王世貞和項元汴(1525—1590)兩人都精通書畫鑒賞,且互相不服。沈德符(1578— 1642)《萬歷野獲編》中稱王為“大賞鑒”。王世貞認為項元汴(1525—1590)眼力低下,僅能以重資強取豪奪法書名畫。項元汴則與詹景鳳(1528—1602)說,王世貞兄弟是瞎?jié)h,唯獨作古久矣的文徵明(1470—1559)具有雙眼,如今只有自己和詹才是鑒藏巨眼。此作是趙孟頫(1254—1322)1295 年為周密(1232—1298)所繪,首段華不注山,末段鵲山,中段大片水澤在前,連成一片開闊平遠的視野,其間點綴茅舍、漁人,營造出恬淡平靜的氣氛。
明 仇英 仿小李將軍海天霞照圖 卷 第二檔 12.28—2023.3.21
重青綠設色山水于夕陽余暉中閃閃發(fā)光,猶如仙境。卷后有吳寬(1435—1504)、文徵明(1470—1559)跋,稱此為項元汴(1525—1590)托仇英(約1494—1552)摹李昭道(675— 758)之作。吳寬卒時,仇英至多十余歲,項元汴尚未出生,此幅題跋與畫均偽。據王世貞記載,嚴世蕃(1513—1565)曾透過某太守自吳城湯氏手中掠奪一卷李昭道《海天落照圖》。而湯氏曾讓仇英摹過一本,后來賣給了王世貞。當時有眾多此類青綠山水偽作流傳于世,本幅題名雖為海天霞照,或可借以想像王世貞所收類似之作。
創(chuàng)領風潮定義繁華
身為當時藝文界的領袖,王世貞帶動不少新興風潮,更定義出當代的繁華。他熱愛園林,生平將不少的資產投注在園林的建造上,為園林寫有品賞紀游文字再加上園林圖繪,對園林畫的制作有更加推波助瀾的作用。伴隨著旅游風潮,他首創(chuàng)帶著畫家旅行,制作出風格與意義迥異于前的紀游圖冊,這是贊助者具體影響藝文創(chuàng)作的實例,更成為清代類似圖繪的先例。談到當今無人不曉的《本草綱目》,也是在獲得他的認可,并為之寫序推薦之下才順利出版。王錫爵女兒曇陽子,因為王世貞的強力推薦,她的信仰很快就盛行起來。后人所作掛于他名下的《西王母傳》讓西王母的圖像流傳更廣。這個單元,透過王世貞所帶起的風潮,清楚反映出他“聲華意氣籠蓋海內”的盛況,以及繁華由他定義的意氣風發(fā)。
明 錢穀 紀行圖 冊頁
此套冊頁原由王世貞所訂制,欲記錄1574年進京舟行旅程所見。然而錢穀(1508—1578)似乎不愿遠行,只繪制了從王世貞的小祗園到揚州之水路景致。圖冊共有32開,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錢穀張復合畫水程圖冊》的上冊幾乎一樣,筆調卻更加清麗雅致,或許是錢穀又另外重制的復本。錢穀,字叔寶,江蘇吳縣人。少孤貧失學,后游于文徵明門下。擅長山水、蘭竹,晚年常為王世貞作畫。王世貞也曾為錢穀、陸治(1496—1576)等吳門畫家作傳,對他們禮遇有加。
明 錢穀、張復 合畫水程圖 冊頁
明 錢穀、張復 合畫水程圖 冊頁
此套圖冊分為上中下三冊,共有圖84開,以及后副頁題跋兩開。由王世貞委托錢穀(1508—1578)、張復(1546— 1631)繪制。據題跋得知,這是王世貞于萬歷二年(1574)從家鄉(xiāng)經大運河進京的圖像紀錄。前32開由錢穀繪制小祗園到揚州路途;后面52開則是張復伴隨王世貞北上于途中所繪,后再交由老師錢穀加以潤色而成。圖冊內容與傳統(tǒng)勝景圖不同,除了沿岸景致,還有原先不曾入畫的行政機關與河道設施,是王世貞指導下的紀實圖像,更照見王世貞以圖保留歷史的企圖。
明 剔紅八仙慶壽人物筆筒
圓柱形筆筒,髹漆厚重,漆色深紅潤澤,錦地之上復刻叢樹、云朵及,人物,雕刻層次多,用刀直陡,具有嘉萬朝雕漆的特色。筆筒中景為成列八仙,以張果老為首,手捧壽桃,獻給上方的西王母。八仙是晚明流行的吉祥題材,八仙慶壽更是宋元以來戲曲中不可少的主題,只是八仙和西王母同時出現的畫面中并不多見。這里的西王母盤坐于鳳鳥之上,手持如意,前有侍童,后有侍女,自天而降,和八仙相迎,歡慶而熱鬧,是文人文化與大眾文化相互融合的作品。
明 顧繡八仙慶壽掛屏(十一) 西池王母 軸(局部) 第一檔 10.5—12.25
本幅為八仙慶壽掛屏十二軸之一,素綾地彩繡西池王母。全系列除八仙外,另含西池王母、南極仙翁、和合二仙,每幅繡一仙人。
托名王世貞所撰的《有像列仙全傳》中,就有刊有西王母圖像。此作王母脫離人獸結合形象,而是雍容清雅的女神樣貌。王母乘鳳凰從天而降,侍女在側,祥云環(huán)繞,衣帶翻飛。全作繡制細膩講究,鳳尾先染再繡,繡繪結合,效果新穎;擻和針、接針、網紋繡等針法變換巧妙,設色幽雅,配色多端,呈現明代晚期以降盛行的王母意象。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明崇禎十三年錢蔚起刊本 第一檔 10.5—12.25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明崇禎十三年錢蔚起刊本 第一檔 10.5—12.25
《本草綱目》為明代藥學家李時珍在歷代本草學的基礎上,配合親身考察所完成的藥物學巨著。成書之初,李時珍曾央求當時的文壇領袖?王世貞為此書作序;然而,卻被王世貞看出了書稿的不足,故將此書帶回修改。十年之后,李時珍帶著精心修訂的《本草綱目》再次拜訪王世貞。王世貞對此極為滿意,欣然作序。有了王世貞作序推薦,南京書商爭相刊刻有王世貞序的《本草綱目》。最后由南京藏書家兼書商胡承龍將此書刊刻出版,流芳后世。
明 楊爾曾 新鐫仙媛紀事 明萬歷三十年楊氏草玄居刊本 第二檔 12.28—2023.3.21
明 楊爾曾 新鐫仙媛紀事 明萬歷三十年楊氏草玄居刊本 第二檔 12.28—2023.3.21
王錫爵(1534—1610)次女王燾貞法號“曇陽子”,在十萬多人見證下于未婚夫墓前坐化升仙,在晚明成為一件轟動社會的大事,引發(fā)東南地區(qū)藝文圈廣泛而熱烈的關注。王世貞及其所撰《曇陽大師傳》,是主導這場“造神運動”最重要的人物和文獻,也帶動坊間編輯出版神仙傳記的風潮。楊爾曾《新鐫仙媛紀事》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選錄歷代修煉成仙的女性故事,結合徽派版畫藝術家的繪圖和卓越刻工,透過精致的出版品推進文本、信仰與美感的傳播。
王子復仇與創(chuàng)造歷史
《金瓶梅》書中多處影射嚴嵩之子嚴世蕃(1513—1565)的奢華淫蕩,很可能是王世貞的復仇之作。而完成于嚴世蕃伏誅后不久的《鳴鳳記》戲曲,更深刻揭露嚴嵩父子的專權納賄及其同黨的禍國殃民,也被歸為王世貞與其門人的杰作。透過《鳴鳳記》的搬演與《金瓶梅》小說的流行,加上王世貞撰寫的《嘉靖以來首輔傳》成為明史的基礎,嚴嵩父子的奸臣形象牢牢深植于民間,也被永久登載于史冊。王世貞憑藉強大的文化話語權與史學長才,透過文筆與史筆,終報得父仇。家難與宦海浮沉讓王世貞致力于藝文創(chuàng)作與評議,晚明的繁華也借由他的觀察與書寫,傳諸后世,經由他的領導,而有了新的風貌。
明 佚名 鳴鳳記 明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清代修補本 第一檔 10.5—12.25
《鳴鳳記》描述明嘉靖年間朝廷有夏言(1482—1548)、楊繼盛(1516—1555)等八位忠貞諫臣,前仆后繼力抗嚴嵩(1480—1567)父子盜權濟惡的暴行;劇中人物多以真實姓名登場,部分情節(jié)也依循史事加以發(fā)揮,堪稱中國古代戲曲發(fā)展史或文學史上第一部完整反映當代重大政治事件的傳奇作品。劇作問世后,傳唱搬演,歷久不衰,嚴嵩巨奸大惡的形象和評價,也深植人心。正因這樣的文學感染力“令人有手刃賊嵩之意”,明、清以來有不少學者都認為《鳴鳳記》的作者正是王世貞或其門人。
明 王世貞 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 明刊本 第一檔 10.5—12.25
明 王世貞 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 明刊本 第一檔 10.5—12.25
明 王世貞 嘉靖以來首輔傳 清乾隆間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國寶 第二檔 12.28—2023.3.21
四庫全書所錄之《嘉靖以來首輔傳》,明萬歷刊本原名《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為王世貞重要作品。
史學是王世貞著述的要項之一,并以之評點世事。明初廢除丞相制度,另置內閣輔政,內閣首輔地位自是重要。此書乃紀明世宗、穆宗、神宗三朝閣臣事跡,另兼及相關人士附之,生動刻畫了各傳主的事跡。與王家有著各式恩怨情仇的嚴嵩(1480—1567)父子所占篇幅甚重,雖論述不免有所爭議,卻成為后世論斷嚴嵩父子功過形象的重要來源。據悉,此次展覽將分兩個檔期展出,第一檔期為2022年10月5日—2022年12月25日;第二檔期為2022年12月28日—2023年3月21日。
(本文整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