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尋找人與自然的“共同性”

人類學和自然保護工作分別如何看待“共生”與“共存”的理念或方法?具體而多元化的在地經(jīng)驗與人的一般性的價值與感受有著何種聯(lián)系?

人類學和自然保護工作分別如何看待“共生”與“共存”的理念或方法?具體而多元化的在地經(jīng)驗與人的一般性的價值與感受有著何種聯(lián)系?如何在理解“共生”的基礎上,從人類中心、擴張性的“全球”視角轉向一種“行星式”的思維?面對“共同的焦慮”以及全球性的生存危機,我們應當怎樣做?

以這些主題為對話的內容,人類學家項飆與環(huán)境保護領域學者、行動者呂植進行了分享。兩位學者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入手,討論在面對“共同的焦慮”與包括氣候變化與生態(tài)危機在內的全球性生存危機的當下,我們應當如何建立思維框架、尋求共識。據(jù)悉,本次對話為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自2021年起舉辦的“面向共生與共存的未來:由自然哲學到行星式治理”系列研討會的系列活動之一。本次對話由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員展翼文主持。

活動海報


“共生”是生物學中的概念。德國的微生物學家巴利(Bary)在1879年第一次提出共生/symbiosis的概念,用來指代互利互惠、共同生存的生物模式?,F(xiàn)今,共生關系一方面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構成物種演化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共生的概念也隱身于生態(tài)倫理、社會科學、哲學等領域,“共生”這一概念已經(jīng)變成包括本體論、認識論等復雜的意群。

“共生”系列研討會,就希望在廣義的共生意群概念啟發(fā)下,探索怎樣重新思考人與社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多種邊界、如何在這種基礎上發(fā)掘新的社會凝聚力,構建一種真正跨物種、跨族群、跨文化的后人類世全球秩序的可能性。

對話現(xiàn)場


從“多物種的生命民主”談起

項飆首先分享了一個關于共生的小實驗:

兩個藝術家于2019年發(fā)起了一個名為“多物種的生命民主”的項目,他們在柏林找了一片廢棄的綠地,先做調查,把這塊綠地里所有的生命物種列出來,從細菌到真菌、蘑菇到花草還有喬木,以及蝸牛、鳥、松鼠;然后向社會征集了15名參與人員,每一個人選一個物種作為它的被代表者,這15人(也就是15個“生命物種”)會組成一個議會,大家需要仔細研究自己的代表的物種的生存狀態(tài),在議會中提出自己的生長方案,當然在議會中,一個方案總是會被質疑,比如要擴大真菌的生長面,喬木會不高興,但是真菌可以跟細菌、苔蘚進行聯(lián)盟。

這個項目最近的一個辯論是關于綠地里面的塑料垃圾,幾乎所有的“議員”都說塑料是對生物不好的,要清理掉。但是代表蝸牛的“議員”反對,因為塑料過夜之后會集中水珠,蝸牛很喜歡塑料垃圾中潮濕的小環(huán)境。這次辯論僵持不下,最后通過投票解決,塑料垃圾被全部剔除。

項飆稱,歐洲很多城市都有這樣的一個議會:多物種議會?!拔覍@樣的項目非常感興趣,我首先感到,之前的那種崇拜自然、讓自然自己恢復的思路在很多地方是不可行的?!?/p>

項飆也由此項目推及到對于人這個物種的討論,他提出“究竟可不可以把整個的人這個物種作為一個單一的、一體的行動者來看?”生命民主這個項目也提示著,多物種之間的關系探討也可以用于重新調解人和人的關系。

“人和自然的關系很難弄清楚,但是你和附近的關系是可以理解的,不能改變環(huán)境、氣候變暖,但是至少你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其次,當把自然因素引入你對自己的生活、你對你和別人社會關系之間思考當中的一個變量,然后來調節(jié)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你和別人的關系。調節(jié)之后,可能會形成一個新的社會樣式。由此推及到‘國的意志’的概念,如果所有的公民都能夠意識到附近、意識到他和很具體的物理環(huán)境的關系,他對幸福生活的理解,他對“國”應該發(fā)揮什么樣功能的理解可能都會非常不同?!?/p>

“明確的共同性要作為一個動態(tài)的愿景”

與項飆對話的呂植是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的教授,呂植的工作是關注自然保護的研究和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致力于尋求自然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一種基于證據(jù)和實用的解決方案。她長期在中國西南山地和青藏高原開展大熊貓、雪豹等瀕危物種的研究,觀察自然與人類活動的互動。

呂植談到,自己與項飆的研究路徑不同,她是先投入自然中去做事情,現(xiàn)實會將各種問題推到自己面前。呂植十九歲開始研究大熊貓,跟蹤了大熊貓八年時間。上世紀九十年代,呂植和一只名叫嬌嬌的大熊貓所處的森林遭到了大規(guī)模的砍伐。呂植回憶,當時每一天都有六十多輛大卡車,裝滿砍下來的樹木運走。呂植和她的老師、同學們跑了很多部門,最終保留住了森林,可是當?shù)氐姆ツ竟と藚s因此失去了工作。

“熊貓的這件事情引發(fā)了我對自然保護的關注,也引發(fā)了我對人的關注。去年夏天又去看望了幾個當時的老人,現(xiàn)在80多歲了,生活也沒有那么富裕。當時林業(yè)局小黑板上寫著‘此地禁止科學研究’,其實是禁止我們進入。再說起自然保護理念,確實有一個非常深的公平性問題:保護工作的受益者、受損者是誰?都是后來工作中的現(xiàn)實撲上來教育我們的事情?!?/p>

呂植與熊貓


項飆接著人類對熊貓表現(xiàn)出的普遍的喜愛來談,“我們對熊貓表現(xiàn)出的共同的喜愛比較典型地反映了人類中心的審美觀點,熊貓可能讓我們想到嬰兒的狀態(tài)。”

但是項飆認為,“共同性”應該是一個我們應該邁向的目標,關鍵是要塑造出溝通和對話、互相交流的機制。讓各個地方大家的經(jīng)驗不一樣,以形成不同的觀點和對話的機制,然后慢慢引向那個目標。正如呂植所講的,當?shù)氐胤搅謽I(yè)局、生態(tài)保護區(qū)附近居民的生計是全球都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他們對自然保護有自己的觀點和理解。通過補償或者是什么樣的方式把他們的考慮統(tǒng)一到更廣闊的對話、協(xié)作過程中來這是問題的關鍵。

“回到哲學的問題上,在理念上闡發(fā)共同性肯定是有效果的,而且是闡發(fā)得越明確越好。但是明確的共同性不要作為一個口號來執(zhí)行,明確的共同性要作為一個方向、作為一個遠遠放在那里很動態(tài)的一個愿景。大家都覺得自己可以參與到一個愿景中,都覺得自己可以說一點稍微不一樣的話,但是方向一致。這樣的生態(tài)構造出來可能是重要的。”項飆說。

構建意義

呂植總結自己的實際工作經(jīng)歷,她認為,很多發(fā)展過程不是循序漸進的,而是突然的變化。突然的變化是需要前期積累的,積累在哪兒?就是在實際的案例上,需要不斷地做嘗試,在嘗試過程中尋找到底什么是關鍵因素。

“我們自己做一些嘗試,在熊貓的棲息地里養(yǎng)蜂,蜂蜜讓老百姓有一些收入,讓老百姓理解森林和收入之間的關系。可以從一個利己的角度出發(fā),隨著森林的恢復,動物多起來、好起來,大家對自己森林的自豪感提升了。這樣逐漸帶來的是價值觀的改變。我們有時總是忽略了精神需求、忽略了其他層次的需求。對于人來說,受尊重被認可,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維度,精神上的需求也是特別重要的,這個層面上,當?shù)氐睦习傩帐强梢宰龊芏嗍虑榈??!?/p>

項飆也分享,在他做田野調查的時候也常聽到基層干部們講,老百姓就是要錢、要實惠。并且普通群眾在接受調查時也是這樣講的。“我們知道人會覺得這口氣、這份尊嚴、他的感情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xiàn)在在主流話語上,活生生地把那些很自然的感情上的、尊嚴上的、價值觀上的需求給你抹掉,簡化成老百姓就是要實惠。實惠一定要轉化為物質、經(jīng)濟上的實惠?!?/p>

要解決這個問題,項飆認為需要從幾個方面著手,原來日常中的尊嚴感、情緒沒有辦法通過比較正常的方式來表達與實現(xiàn),所以要靠一些非常宏大的象征來表達,造成公共交流當中沒有辦法交流的斷裂的局面,所以我們需要把情感和尊嚴的表達從公共話語里帶回來;其次就是如呂植一樣,花更多時間與不同立場的人交流;而人類學哲學的研究理論要更多“學以致用”,項飆說:“希望我們的研究不是給出一些什么結論,或者是直接的政策推薦,而是給出一個工具,普通老百姓能夠建構自己的意義?!?/p>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