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8日),在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公布了溫州朔門古港遺址重大考古發(fā)現。專家表示,此次發(fā)現的遺跡群,規(guī)模龐大、體系完整、內涵豐富,實為國內外罕見,成功再現了宋元時期溫州港的繁榮景象,是溫州作為“千年商港”的堅強實證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絕佳闡釋。
遺址景觀
溫州朔門古港遺址位于溫州市鹿城區(qū)望江東路東首,位于溫州古城北大門——朔門之外,北鄰甌江,與江心嶼雙塔隔江呼應。2021年10月,該遺址在配合望江路下穿工程項目考古前置工作中被發(fā)現,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溫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開展考古勘探與發(fā)掘,發(fā)現了古城水、陸城門相關建筑遺跡、成組碼頭、磚鋪道路、木質棧道、干欄式建筑、水井、灰坑等保存較好的古代遺跡,并出土了沉船2艘,以及數以噸計的宋元瓷片堆積和形式各樣的漆木器等重要遺物,各類遺存年代跨度從北宋延續(xù)至民國時期,尤以宋元為主。
遺址俯視圖
遺址總平面示意圖
古港發(fā)掘區(qū)分區(qū)圖
發(fā)掘區(qū)除東西兩端的朔門甕城遺址及水門河堤岸向南伸出外,主體呈東西向條帶狀,位于南北兩排工程排樁內,與現代岸線大致平行。遺址發(fā)現的碼頭、棧道等遺跡亦橫向分布。碼頭遺址除1座為北宋斜坡式碼頭外,多呈臺階式。斜坡式碼頭依托山腳基巖而建,用塊石砌筑而成,呈平緩斜坡狀。臺階式碼頭自江岸向航道伸出,平面呈長方或長條形臺階狀,石包土心結構,碼頭中部填土上墊木板,板上鋪平整方磚,砌筑考究。
溫州朔門古港遺址
宋元時期與明清時期甕城遺跡
北宋碼頭
南宋碼頭
遺址發(fā)現的2艘沉船均為福船。其中一艘殘存船頭及部分船體,變形嚴重。斷成南北兩段,總殘長12.4米,最大殘寬4.1米。殼板魚鱗狀搭接,并楔有鐵釘。船出有大觀通寶銅錢。根據隔艙板殘存數量推測,該船全長約20余米。另一艘沉船發(fā)現于深達9米的西部隧道基坑底部,仍在發(fā)掘。
南宋沉船
官用棧道位于甕城出城道路北面,樁基由至少7組立柱(每組為兩立柱架一橫梁)等距離(約2.7米)南北向筆直排列,做工考究。據相關史料記載,棧道附近即館驛所在。棧道以東還分布干欄式建筑四組。
棧道遺跡
遺址出土了數以噸計的古代瓷器殘片,九成以上為龍泉窯產品,應來自甌江上、下游各個窯場。絕大多數的瓷片堆積呈現出條帶狀集中分布的狀態(tài),且年代集中于元代,堆積特征鮮明;北宋時期雙面刻劃花的瓷器則多出自地層中,數量亦較為可觀。這些標本多數沒有發(fā)現使用痕跡,應為貿易瓷在運輸、轉運過程中的損耗品。其他窯系有甌窯褐彩繪瓷、建窯系黑釉瓷(建窯、遇林亭窯、茶洋窯、吉州窯)、青白瓷系(義窯、景德鎮(zhèn)窯)等。部分瓷器外底有墨書,如“姓氏+直”“直”“東”“西”“上”“綱”等。遺址中還出土部分溫州漆器、捶丸、磚雕、建筑構件以及貝殼、植物種子等豐富遺物。
朔門外沿江一帶屬于古代溫州 “北埠”商業(yè)區(qū),此次發(fā)現的古遺址形象地重現了宋元時期溫州“北埠”港區(qū) “城腳千家具舟楫,江心雙塔壓濤波”的真實景象——中國當時上等瓷器、漆器、絲綢、茶葉等從這里啟運駛向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國家。尤其是數量龐大的龍泉青瓷產品,就是從溫州入海,走向世界,展現了“天下龍泉”的盛世場景。
瓷片堆積
部分相對完整瓷器
龍泉窯青釉人物紋、花卉紋瓷片
龍泉窯青瓷片
專家表示,此次發(fā)現的遺跡群,規(guī)模龐大、體系完整、內涵豐富,實為國內外罕見,成功再現了宋元時期溫州港的繁榮景象,是溫州作為“千年商港”的堅強實證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絕佳闡釋。從遺址的價值和保存狀況來說,它也是最完美的海絲遺址之一,堪稱近年來我國海洋考古、城市考古的重大收獲。
遺址公園示意圖
目前,第一階段野外發(fā)掘工作基本結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正與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開展多學科研究。同時,遺址保護規(guī)劃、遺址公園建設規(guī)劃,以及遺址納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體系的相關工作,也在積極推進之中。
(本文據央視新聞、快點溫州,“浙江考古”微信公眾號,部分圖片源自浙江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