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shù)

金石家吳大澂:姑蘇城東結(jié)古歡

今年是金石家吳大澂(1835—1902)逝世120周年。這位清同治七年的進士,原名大淳,字清卿,又字止敬,號恒軒、白云山樵、愙齋等。歷官陜甘學(xué)政、河南河北道、太仆寺卿、太常寺卿等職。

今年是金石家吳大澂(1835—1902)逝世120周年。這位清同治七年的進士,原名大淳,字清卿,又字止敬,號恒軒、白云山樵、愙齋等。歷官陜甘學(xué)政、河南河北道、太仆寺卿、太常寺卿等職。受到外祖父韓崇、業(yè)師陳奐等人的影響,終其一生致力于金石文字之學(xué)的研究。

近年來,學(xué)界多側(cè)重于對愙齋所藏金石之研究,討論其書畫收藏者并不多。近日,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了李軍著作《結(jié)古歡:吳大澂的訪古與傳古》,書中介紹了吳大澂的書畫鑒藏與流散。

“古歡”一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出現(xiàn)得很早,《古詩十九首》的《凜凜歲云暮》里就有“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之語。不過,根據(jù)《文選》李善注,“古歡”意為“昔之歡愛”,指與“良人”相對的舊愛之人,后乃延伸出故雨、舊友之義。明清以后,收藏家往往將家藏古物視為良友,“古歡”逐漸頻繁見于詩文別集、筆記中。

吳大澂像  吳氏家藏


吳大澂(1835—1902),原名大淳,后避同治帝諱,改名大澂,字清卿,又字止敬,號恒軒、白云山樵、愙齋等(圖2)。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同治七年(1868)進士,散館授編修。歷官陜甘學(xué)政、河南河北道、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廣東巡撫、河?xùn)|河道總督、湖南巡撫等職。受到外祖父韓崇、業(yè)師陳奐等人的影響,終其一生致力于金石文字之學(xué)的研究。所著有《說文古籀補》《愙齋集古錄》《字說》《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權(quán)衡度量實驗考》《古玉圖考》等。裘錫圭先生稱“關(guān)于《說文》‘古文’的時代,吳氏的新說確是劃時代的創(chuàng)見”,并認為較之王國維,“他也許可以看作戰(zhàn)國文字研究的奠基者,至少可以看作最重要的一個先驅(qū)者”。羅福頤先生在梳理元明清三代學(xué)者對戰(zhàn)國古璽印的認識后,認為“吳大澂作《說文古籀補》,亦收錄璽文,是為古璽文字有著錄之始”。不同學(xué)者多方面的評價,無疑是對吳氏金石學(xué)成就的肯定。

吳大澂致潘祖蔭札  篤齋藏


吳大澂致潘祖蔭札  篤齋藏


吳大澂致潘祖蔭札  篤齋藏


吳大澂致潘祖蔭札  篤齋藏


吳大澂的一生,因放任外官的緣故,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曾見其用“五岳游其三九州歷其八”白文方印,堪為寫照。江南、京師、中原、西北、關(guān)東、嶺南、港澳、湖湘各地,無不留下他的政績,考學(xué)掄才、勘界賑災(zāi)、屯墾息訟、督工練兵、招撫土匪,甚至為領(lǐng)土主權(quán)與外國列強談判,據(jù)理力爭,重立界碑,是他作為清廷要員日常政治生活的寫照。至于荒野跋涉,每遇摩崖刻石,駐足摩挲,遣工椎拓,舟行旅宿,晨夕篝燈,剔抉鉤摹,檢書考校,纂述心得,則又是作為文人學(xué)者“與古為徒”的金石生活。

他的篆書深受吉金文字的影響,生前即為師友所推重。至于繪畫則遠法董、巨,近師“四王”、惲、吳,同時前輩中最推重杭州戴熙。顧廷龍先生《吳愙齋先生年譜敘例》稱其畫“兼擅人物、花卉、翎毛,而以山水為最工,蓋宗法王石谷、惲南田,于元明及清初諸名家亦復(fù)擷采英華,乳融腕底”。在愙齋的金石生活里,文人書畫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如將對訪碑活動的美好向往,付諸紀(jì)游圖冊的描繪,又如將藏器全形拓結(jié)合個人肖像的裝池,作為獨特的風(fēng)雅寄托。這是對傳統(tǒng)的繼承,更是發(fā)揚。

第二章?第一節(jié) 書畫鑒藏與流散

明代蘇州經(jīng)濟的繁榮,催生出以沈周、文徴明為代表的吳門一派,在書畫創(chuàng)作與鑒賞方面產(chǎn)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余波一直延續(xù)至清代。吳大澂的祖父吳經(jīng)堃(1794—1838),號慎庵,生性好古,素好米襄陽書畫,得董其昌書“米庵”二字,摹以顏其室,并請奚岡畫《米庵圖》。吳大澂對書畫之喜愛,很大程度上受到祖父的影響。吳湖帆《吳氏書畫記》卷首著錄王翚《春江曉別圖》、傅山《道經(jīng)偈》冊、奚岡《仿米山水》軸三種,均為吳經(jīng)堃舊藏之物?!锻跏葹楫惞嫶航瓡詣e圖》一條記周德浩題簽“石谷《春江曉別圖》,慎庵藏”。此圖于太平軍占領(lǐng)蘇州期間曾從吳家流出,清光緒十五年(1889)秋,吳大澂于河南開封坊間見之,遂購回寶藏,并題:

此先大父慎庵公舊藏,題簽為周遠香先生德浩所書。光緒己丑秋九月,大澂得于汴梁,重付裝池,并記。

冬花名跡今安在,春草閑房舊有圖(吾家雙林里故宅為金孝章先生春草閑房遺址,先大父舊藏奚鐵生《春草閑房圖》,兵燹后失之)。豈意虞山留尺幅,竟從合浦認還珠。劫灰久歷琴書盡,祖澤難忘翰墨娛。珍重清芬傳一脈,故家喬木幾榮枯。大澂又題。

吳大澂得此圖時,已在南倉橋營造新宅,從雙林巷春草閑房(圖1)遷出?!洞航瓡詣e圖》后歸吳湖帆,今下落不明。民國二十二年(1933)四月初一,吳湖帆又從江陰籍收藏家陳名珂(1892—1972,字季鳴,號文無)處獲吳經(jīng)堃舊藏傅山《道經(jīng)偈》冊、奚岡《仿米山水》軸。其中,傅山一冊有吳慎庵藏印及春草閑房鑒賞印,吳湖帆以自藏傅山另一書冊易回,奚岡一軸為陳氏所贈,吳湖帆因步吳大澂題《春江曉別圖》原韻題詩:

尋思春草聯(lián)吟卷,解后冬花寓意圖(鐵生別號冬花庵)。烏目金臺完瑞璧(石谷送異公金臺之作,先高祖舊藏本,紅羊時佚去矣。光緒己丑,尚書公督河汴梁,乃購歸焉),朱衣云笈演聯(lián)珠(傅青主《云笈經(jīng)偈》冊亦高祖舊藏,與此圖皆藏江陰陳氏,陳君同日贈余。青主號朱衣人)。遺經(jīng)幸得神長護,祖典歡從劫后娛?;乜疵准疑缴?,墨華翠滴未曾枯。

吳大澂  春草閑房圖  蘇州博物館藏


由此可知,傅山所書道經(jīng)為《云笈經(jīng)偈》。另外,葉恭綽舊藏元雪庵和尚草書《草庵歌》長卷后有觀款一行:

甲申長至日,拙安陳貫霄、慎庵吳經(jīng)堃、省吾汪國琛、研樵張培敦同觀陳氏米庵。

按:甲申為道光四年(1824),吳經(jīng)堃三十一歲,從上文所述知其與畫家張培敦(1772—1846)有交往。雪庵和尚《草庵歌》長卷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而吳經(jīng)堃等觀款一段則被割裂,流落于外,數(shù)次現(xiàn)身拍場,今歸私人收藏,至為可惜。

正是由于吳經(jīng)堃喜好書畫收藏,促成其與云東韓氏聯(lián)姻,為兒子吳立綱娶韓崇(1783—1860,字履卿)之女為妻。吳大澂自幼便在外祖父韓崇家長大,韓氏居蘇州城東南石子街仁孝里,自明代韓世能(1528—1598)、韓逢禧(1576—?)父子以來,以書畫收藏名世。吳大澂幼年在韓崇寒碧齋中與表弟汪鳴鑾等嬉戲,十二三歲獲觀徐渭畫冊,開始書畫臨摹。韓氏所藏書畫、文玩,因庚申之難蘇城陷落,多有散失。據(jù)吳大澂《辛酉日記》所記,咸豐十一年(1861)他在上海吳云幕府中,曾多次見到外祖父舊藏之物。如正月初十日記:

清晨出北門,謁吳平齋太守,見魏文靖手札真跡卷,前后倶有外祖鑒賞圖畫,亦系吾吳故物,今為二百蘭亭齋所藏。平翁以四王、惲、吳扇面囑交劉清翰齋裝裱。

按:“魏文靖手札真跡卷”即南宋理學(xué)家魏了翁的《文向帖》(圖2),后歸顧氏過云樓,顧文彬《過云樓書畫記》卷一著錄《魏文靖文向帖》云:“今歸兩罍軒,子貞、信臣、平齋皆有題跋。承兒心愛是卷,以漢銅官私印四十紐易得之?!笨梢姶颂穷櫝杏脻h印從吳家易得,后由顧公雄遺屬捐存上海博物館。此前一天,吳大澂在徐康(子晉)處,已看到外祖父舊藏之物,不無感慨:

魏了翁  文向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見拓本小品數(shù)種,中有“長壽鉤”“愿君毋相忘鉤”,魚符二,龜符一,斗檢封二,秦銅詔版三,皆諸城劉燕庭方伯所藏至名精品,李錦鴻手拓本。向為吾外祖寶鐵齋所集,匯裝小冊,城陷后姚紫垣于廁溷間得之,出贈子晉者。因憶冊中尚有“嚴(yán)道橘園”印笵,池陽宮銅行燈款識,皆有翁叔均上舍考跋,今不知流落何所。且寶鐵珍藏書籍碑版、金石書畫,不下數(shù)千種,一旦付之劫火,僅此區(qū)區(qū)燼余,如桐半焦,得遇賞音,棖觸舊懷,不能無過眼煙云之感。去臘,子晉購得俞紫芝《蘭亭真跡》,即外祖所橅石刻原本,有程心柏收藏圖書,皆南陽當(dāng)日曾經(jīng)賞鑒。兵燹之余,尚能一再寓目,客窗展玩,如遇故人。

從吳大澂所述片段來看,韓崇的收藏已十分可觀。浙江省博物館藏元人朱玉《揭缽圖》卷(圖3),為陸嘯霞舊藏,卷后有明顧潛、張寰、文彭三家題跋,清代恰有韓崇、吳大澂二家題(圖4)。韓崇跋云:

《劫缽圖》載王新城《池北偶談》,有鄧文原、趙仲穆及秋壑、鈐山圖書,后有董文敏書《寶積經(jīng)》賓伽羅事、吳匏庵、沈石田二跋,與此卷不符。相傳當(dāng)時繪圖不一本,是卷向為朱氏家藏,后歸陸氏,亦百余年矣。今陸君嘯波得諸族中,玉峰故物不致流傳他所,定有佛力呵護。不知新城所見,又落誰手。展觀數(shù)四,歡喜贊嘆,敬識于尾。時咸豐己未夏六月,元和韓崇題。

朱玉 揭缽圖(畫心)浙江省博物館藏


吳大澂觀此圖,與其外祖父同時,或即從韓氏處一同獲見,其跋云:

鬼子母者,是鬼神王般若迦妻,有子一萬,皆有大力,其最小者賓迦羅。此鬼子母兇暴妖虐,殺人兒子以自啖食,人民患之,仰告世尊。爾時即取其子賓迦羅,盛著缽底。鬼子母周遍天下,七日之中,推求不得。即至佛前,問兒所在。時佛答言:汝有萬子,惟失一子,苦惱憂愁,而推覓焉。世間人民,或有一子,或三五子,而汝殺害。鬼子母白佛言:我若得見賓迦羅,永不殺世人之子。即使鬼子母見賓迦羅于缽下,盡其神力不能得取。還求于佛,佛言:汝今受三皈五戒,盡壽不殺,當(dāng)還汝子。鬼子母敕受于三皈,及其五戒受持已訖即還其子。佛言:汝好持戒,汝是迦葉佛時羯肌王弟九女,汝作大功德,以不持戒,故受鬼形。右錄《寶積經(jīng)》賓迦羅事。

朱玉字君璧,昆山人。永嘉王振鵬在仁宗朝以界畫稱旨,玉從之游,盡其技。此卷所藏,頗著神異?!犊h志》稱其內(nèi)行修潔,薄于利欲,年既老,猶精謹如壯者,妙盡通靈,固非無本。展卷諦視,想見其下筆謹嚴(yán),掃去一切掛礙,不僅如少陵所云良工心苦也。陸君嘯霞出此囑記,并錄《寶積經(jīng)》一章。時己未夏六月,止敬室學(xué)子吳大淳敬識。

朱玉 揭缽圖(拖尾)浙江省博物館藏


題跋時在咸豐九年(1859)六月,吳大淳年方二十五歲,尚未改名大澂。同年吳大澂又曾觀董其昌四十五歲時在苑西墨禪室畫《山水》卷,以篆書題觀款:

咸豐九年歲在己未秋八月十日,鐵嶺楊能格、吳郡韓崇、汪錫珪、汪藻、潘曾瑋同觀于華光室,屬吳大淳篆題于左。(圖5)

董其昌山水卷  吳大澂跋  南京博物院藏


此卷原為徐邦達藏,前有趙世?題“董文敏水墨山水卷精品。心遠草堂珍藏”簽,并鈐“心遠草堂”朱文方印、“照讀樓”白文方印、“徐懋勛鑒藏印”朱文方印等記。卷前吳湖帆題“思翁此卷,真是右丞精髓、董巨筆墨造化而成,不可無一,不能有二”。吳氏《梅景書屋題跋記》著錄云:

此卷乃董文敏四十五歲時中年最精之作也。嘗見王廉州題云,董氏好用高麗繭楮。是卷即所謂□楮,是也。與余藏雙卷同。曾有人云董書不署“玄宰”,畫不署“其昌”,睹此卷而可知不盡然矣。先尚書公篆書觀款,尚未易名,咸豐九年只二十五歲云。

該卷今藏南京博物院,后有弘光乙酉(1645)楊文驄及清代萬壽祺、顧大申、高士奇、張照、吳云等跋,上文所引吳湖帆跋即書于曉汀觀款之后,其后又接譚澤闿、張珩、趙叔孺、吳華源、徐邦達、張大千等題記。目前所知,現(xiàn)存吳大澂鑒賞過的書畫,以上二卷為時間最早。清末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著錄“文信國慈幼堂卷”末有吳氏觀款一行,亦與外祖韓崇同時所觀:

咸豐八年戊午夏五月,平江吳大淳敬觀一過。

雖較二者早一年,但文天祥書《慈幼堂》三字一卷經(jīng)端方《壬寅消夏錄》著錄后,民國間轉(zhuǎn)歸滬上小兒科名醫(yī)徐小圃,據(jù)說1949年已隨太平輪沉沒,不復(fù)存在。更早在咸豐五年(1855),年僅二十一歲的吳大澂曾借臨韓崇所藏黃公望《九峰三泖讀書圖》卷,今其臨本尚存,原跡則杳然無蹤矣。

吳大澂未改名以前賞鑒書畫,除祖父米庵所遺留、外祖父韓崇寒碧齋中所見外,以咸豐十一年(1861)在上海寓目最多,均見于《辛酉日記》,稿本現(xiàn)存上海圖書館。原稿前有吳湖帆題記:

咸豐十一年辛酉,是年愙齋公二十七歲,正遭洪楊兵劫,避難滬上,自元旦起,至三月廿九日止,手書日記三個月。前有序言一則,越今六十余年,依舊兵戈,故鄉(xiāng)離亂,余亦避居于此。檢書重裝,敬讀一過,不勝棖觸于懷。

時在丁丑(1937)春,與獲觀徐邦達藏董其昌四十五歲《山水》卷在同一年?!缎劣先沼洝匪涬m僅存三個月,但在不足一百天里,吳大澂經(jīng)眼之物卻有百余種之多,內(nèi)中書畫頗多精品:

正月

初三日:誼亭出示羅兩峰梅花扇面,一圏一點,俱得王元章遺法,洵屬精品。

初四日:謁吳平齋太守,見四王、惲、吳扇面畫冊,內(nèi)有八大山人、石濤和尚兩帙,尤為奇妙。

十六日:至熙和明,同存伯候左青士之子盤伯,見王蓬心《瀟湘圖》卷。所藏《韭花帖》,希世之寶,聞名已久,欲索一觀,奈木匣氣潮緊閉,牢不可開,竟慳一面。

二月

初一日:居停接到新河鎮(zhèn)寓中寄出書畫箱。內(nèi)有徐青藤冊三十六幀,人物、山水、花鳥、蟲魚,無一不備,且無一不精妙絕倫,用筆奇恣,天趣生動,勃勃紙上。余一展視,似曾相識。

初六日:潘椒坡送來扇面三冊,前明名人書畫原合扇面六十幅一冊。又人物書畫一冊,自前明袁尚統(tǒng)、丁南羽起,以迄國朝翟琴峰、改七薌止,共計書畫各十六幅,皆名人真跡,精妙之品,無以復(fù)加。又明代忠貞書扇一冊十二幅,始于忠肅,終金孝章。

十二日:燈下,于金蘭生案頭見查梅壑書畫六小幀,并皆佳妙。

廿七日:候翁叔均(大年)不值,見《楝亭圖》卷三軸,題詠極多,皆國初鴻博諸名人一時杰構(gòu),惜怱怱展觀一過,不得細讀。

三月

初八日:見顏魯公書《贈裴將軍詩》真跡卷,有元明人題跋及乾隆御筆、御璽,此內(nèi)府中物也。

十七日:見宋拓《大觀帖》《岳麓寺碑》,夢英編《說文偏傍》,皆宋拓致佳本。又卷冊十余件,中有梅道人畫竹、姚云東字畫合卷,吳漁山、高澹游、馬云上畫三幀,并南田諸公題詠合冊,邵僧彌山水冊?!伴L毋相忘瓦”拓本冊,有羅兩峰繪圖及翁覃溪先生諸名人題詠,尤為精品。董文敏小楷卷亦真跡妙品,惜字不多,長不滿三尺。他若馬遠山水冊,項圣謨、王石谷畫合冊,皆曾經(jīng)眼之物。自鄶以下,不足數(shù)矣。

十八日:見立軸八幅,趙文敏墨竹、王叔明《稚川移居圖》、石田山水。陳沱江花鳥(白陽之子),有白陽山人長題。文休承山水,倪文正公字,趙文度山水,王石谷《尋梅圖》,無不精妙,閱之心目俱快。此吾蘇潘順之太史所藏,非尋常賞鑒家可比。

二十一日:從翁叔均借觀《楝亭十圖》卷,手橅一幀。

惲壽平  楝亭圖  國家圖書館藏


按:顏魯公書《贈裴將軍詩》真跡卷或即故宮博物院藏墨跡本,王蒙《稚川移居圖》應(yīng)是過云樓顧氏藏本,緣慳一面的《韭花帖》不知是否即無錫博物院藏本。惜其記錄頗為簡略,不能逐一加以蹤跡。以上數(shù)十件書畫中,吳大澂尤其欣賞翁大年所藏《楝亭圖》卷,并曾數(shù)次臨摹惲壽平(圖6)、禹之鼎等人之作?!堕D》卷后經(jīng)張伯駒之手,捐存中國國家圖書館。

《結(jié)古歡:吳大澂的訪古與傳古》李軍 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