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十萬貫、騎鶴與上下?lián)P州

今春的某日,突然看到一位同事發(fā)的圖文并茂的朋友圈,圖是揚州瘦西湖的春光與畫舫,桃嬌柳媚,碧波瀲滟;配的文字是“空纏十萬貫,不得下?lián)P州”。

緣起:“空纏十萬貫,不得下?lián)P州”

今春的某日,突然看到一位同事發(fā)的圖文并茂的朋友圈,圖是揚州瘦西湖的春光與畫舫,桃嬌柳媚,碧波瀲滟;配的文字是“空纏十萬貫,不得下?lián)P州”。這是把著名的“腰纏十萬貫,騎鶴上(下)揚州”略改了一下,顯屬有感而發(fā)。我則立刻心有戚戚,想跟同事互動一回,遂靈機一動,在這條信息后追了句:“既乏十萬貫,亦難下?lián)P州”,意謂同事富于資財,只是因疫情而不得下?lián)P州;而我,“窮措大”一個,更無力下?lián)P州去逍遙快活。其實,我只是存心“掉書袋”,做點翻案文章,調(diào)笑罷了。

引發(fā)此文寫作靈感的圖

引發(fā)此文寫作靈感的圖

這一時興起之舉,并未結(jié)束。我接著把截圖發(fā)給一學生看,他表示贊同,但附上大哭的小黃人表情,好像顯示他比我更窘,更無法實現(xiàn)下?lián)P州的心愿。為了安慰他,我急中生智,又續(xù)了句:“掙上十萬貫,疫散下?lián)P州?!睕]想到學生樂不可支,反過來調(diào)侃我:“分我十萬貫,師徒下?lián)P州?!蔽乙啻髽罚澳X洞大開”,繼續(xù)文字游戲:

“管他多少貫,都要下?lián)P州”——灑脫;

“腰纏無十萬,官遣下?lián)P州”——出差;

“囊中無一貫,看人下?lián)P州”——羨慕;

“此間風月好,何必下?lián)P州”——反語;

“不費十萬貫,紙上下?lián)P州”——看書。

學生拊掌,師徒莞爾。這細節(jié),是春天疫情中的小插曲,記錄下來,不過是博人一粲,略抒久困于疫的愁郁而已。

到了晚間,我的職業(yè)敏感突然來襲,憶起詩詞中其實有“下?lián)P州”和“上揚州”兩種說法,究竟何者為是?十萬貫、騎鶴與揚州又有何關(guān)聯(lián),為什么放在一起?想到這里,我困意全無,馬上行動起來,查文獻,費思量,試圖解決問題。

揚州的歷史沿革錯綜復雜,約略言之,今之揚州,乃隋唐以來之揚州。其地向稱繁麗,不但大賈云集、富甲天下,而且有亭臺花月之勝、笙歌粉黛之樂,成為無數(shù)人心目中的“樂國”。宋人以為,甚至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都未足以盡揚州之美;最好也最到位的,寫到極致絕倫的揚州詩,乃唐人張祜之《縱游淮南》:“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辈坏谶@里生活,最后還要終老于此,戀戀紅塵,生死不離,才算得遂心愿。揚州的魔力大矣!既然如此,那就來揚州吧。怎么來呢?——“下?lián)P州”或“上揚州”。

盤點各種“下?lián)P州”

先說“下?lián)P州”。南朝時無名氏的《那呵灘》其四就寫:“聞歡下?lián)P州,相送江津灣。愿得篙櫓折,交郎到頭還。”后世送情郎下?lián)P州,就成為一種相對常見的抒情模式,這多是在樂府和文人擬樂府中用之。明末陳子龍《懊儂歌》(其三)云:“咿啞江陵烏,集歡檣子頭。白皙江陵女,隨歡下?lián)P州?!眲t是寫一對情人攜手下?lián)P州。

“下?lián)P州”成為一個著名典故,主要還是拜隋煬帝楊廣所賜。楊廣雖是有名的昏君,但他疏浚運河,卻頗有功績,那著名的大運河溝通了長江、黃河、淮河、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令揚州成為交通樞紐、商貿(mào)重鎮(zhèn),日益繁華起來。楊廣三下?lián)P州巡幸,更于江都置宮館,還留下了《泛龍舟》詩:“舳艫千里泛歸舟,言旋舊鎮(zhèn)下?lián)P州。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無疑有著濃濃的揚州情結(jié),后來的《隋煬帝艷史》《隋唐演義》《說唐》等小說還虛構(gòu)了他在揚州的艷遇——跟美女瓊花的故事。這自然是靠不住的“戲說”而已。

到了唐代,寫“下?lián)P州”最著名、最精彩的,無疑是李白。他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睒O膾炙人口,《唐宋詩醇》評云:“語近情遙,有‘手揮五弦,目送飛鴻’之妙?!痹谧蠲篮玫臒熁ㄈ隆跋?lián)P州”,遂成為人人歆羨的樂事。李白的妙筆,必然對“下?lián)P州”的流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還有一首《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六):“濯錦清江萬里流,云帆龍舸下?lián)P州。北地雖夸上林苑,南京還有散花樓。”其實此詩頗具迷惑性,幾個地名,風馬牛不相及。詩里的南京,實指成都。安史亂中,玄宗倉皇逃到蜀地,其中的“下?lián)P州”云云,系用事,大有美化逃跑的意味。太白真是善于用典,把天子之“蒙塵”,依然寫得那么富麗堂皇,甚至令人產(chǎn)生?;笾小?/p>

杜甫也寫到“下?lián)P州”,《解悶十二首》(其二)云:“商胡離別下?lián)P州,憶上西陵故驛樓。為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游?!睋P州果然是東南最繁華富庶的都會,而“下?lián)P州”也有可能是為了“國際貿(mào)易”,唐時的西域胡商就常往來其間,亦引發(fā)了杜甫的游興。但杜甫只是向往,并未真到過揚州。晚唐杜牧則真的在揚州留有風流韻事,小杜自言“十年一覺揚州夢”,詩里也用過“下?lián)P州”,他最有名的揚州詩應屬“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贈別》)。

李白、杜牧等名詩人的千古麗句,令“下?lián)P州”成為風雅之事,后人再作,就喜歡在詩中營造一種優(yōu)雅氛圍、斯文格調(diào),如南宋鄭震《荊南別賈制書東歸》:“回首荊南天一角,月明吹笛下?lián)P州”;元代楊維楨《篳篥吟》:“春風吹船下?lián)P州,夜聽笛聲江月流”;明代王世貞《過德州不及訪于鱗有寄》(其二):“最好漸圓新夜月,片帆無賴下?lián)P州”,無論是月明吹笛、春風吹船,還是片帆無賴,都把“下?lián)P州”描摹成詩意的、令人神往的佳事。

有正必有反,并非所有的“下?lián)P州”都讓人向往,也有的是不得已而為之。宋人周行己《病中思歸呈千之十七兄》有句:“白首遑遑謾世憂,我今問米下?lián)P州”,就是為了生計,哪還有瀟灑可言?明初袁凱《江上舟中聞笛》云:“誰家吹笛倚江樓,江上行人夜未休。獨有思家兩行淚,為君揮灑下?lián)P州?!彪m思家念親,卻凄凄惶惶、身不由己地“下?lián)P州”去也。

直到晚清民國,“下?lián)P州”都是詩詞中常見的典故,如楊圻就多次用,錄其《臨江仙·怨意》一首:“飛絮游絲無定意,芳菲欲問無由。吹簫人在小紅樓。珠簾玉砌,滿眼是春愁。雨后風前憐別夜,一床閑夢悠悠。桃花春水下?lián)P州。江南江北,還在海西頭。”這濃濃的離愁別怨,如何排遣!

上文列舉的“下?lián)P州”的作品,以行路、送別、寄遠居多;此外,在詠史懷古中亦大有用武之地,歷代不乏佳作。古代的揚州,幾番興衰,其繁華愈勝,而搖落愈悲。從鮑照《蕪城賦》的盛衰之嘆,到姜夔《揚州慢》的黍離之悲,佳篇甚多,不煩枚舉;而隋煬帝的“下?lián)P州”,又提供了獨特的懷古視角。南宋朱繼芳的《揚州》云:“金陵王氣水東流,流到淮南(一作東淮)古岸頭。夜半一聲天上曲,錦帆天子下?lián)P州?!庇脳顝V巡幸事,詠古傷今,含蓄有情。明人王恭的《臺城送客之廣陵城》在送別中寓有興亡滄桑的意味:“金陵樹里送行舟,二十四橋春水流。腸斷瓊花天上去,更無歌管下?lián)P州?!币嘣~清句麗,感慨不已。明呂時臣《過山陽有感》云:“黃金散盡不封侯,始信浮生總浪游。漂母祠前芳草暮,淮陰道上白云秋。帆收遠寺鐘初定,角轉(zhuǎn)重城水亂流。多少英雄死無處,何如吹笛下?lián)P州。”同為詠史,卻略見新意。末尾言英雄功業(yè)皆為虛幻,何如下?lián)P州瀟灑快活?

值得留意的是,在僧人詩偈中,“船子下?lián)P州”屢見不鮮。這源于《景德傳燈錄》所載之唐代福州雪峰義存禪師語錄:

問:“寂然無依時如何?”

師曰:“猶是病。”

曰:“轉(zhuǎn)后如何?”

師曰:“船子下?lián)P州?!?/p>

“船子下?lián)P州”乃一譬喻,借以形容修行中達到的高妙境界,或許類似乘船中那種“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舒適恬逸感,其中有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之妙。此后僧禪詩屢用之,北宋高僧釋宗本《辭眾》就云:“本是無家客,那堪任便游?順風加櫓棹,船子下?lián)P州?!币嗍俏虻烂钫?。

用“下”字,當跟揚州的交通和地理位置大有關(guān)系。古代到揚州,一般都是水路,而揚州在中國的東部,離海不算遠了,所謂“海西頭”。如果從中原一帶到揚州,那就是“下水船”,即從西往東順水下駛的船,故用“下?lián)P州”是水到渠成的,也是順理成章的。無論是隋煬帝的下?lián)P州、還是清乾隆的下江南,用“下”固然有水路順流而下之意,但不可忽略,還有一層皇帝居高臨下巡游的意味。當然,如果處在揚州下游或南邊,而往揚州去,從地理位置上則是“上揚州”了。

清刻本《揚州畫舫錄》

清刻本《揚州畫舫錄》

美麗的夢:多金、成仙加“上揚州”

上面梳理的這條“下?lián)P州”線索,跟標題里的十萬貫、騎鶴,似乎沒有太多關(guān)系。真正有關(guān)聯(lián)的,是“上揚州”。

十萬貫,在古代泛指發(fā)大財,史書中記載“數(shù)十萬貫”的地方甚多。小時讀《水滸》,屢見“十萬貫金珠寶貝”,就覺得這是潑天富貴了。唐代即有“錢十萬貫……可通神矣”之說(張固《幽閑鼓吹》)。宋太祖曾想用桑維翰這樣的大臣(其時桑已死),左右言此人太愛錢,活著也不能用,太祖說了句極風趣的話:“窮措大眼孔小,賜與十萬貫,則塞破屋子矣!”(按,宋人筆記載之頗多,錄自陳善《捫虱新話》上集卷二)令人絕倒。竊以為,十萬貫或可喻為今之財務自由,似甚應景。而騎鶴,一開始就與道教的成仙飛升有關(guān)。鶴在古代文化中被認為是長壽、優(yōu)雅、吉祥的象征,仙人多騎鶴,在鶴前加一仙字,即有超塵出世之思。白居易是較早用騎鶴典故的詩人,其《酬贈李煉師見招》有句云:“曾犯龍鱗容不死,欲騎鶴背覓長生”。賈島《游仙》亦用之:“歸來不騎鶴,身自有羽翼?!敝了?,詩文用得更多。

十萬貫、騎鶴、揚州,這三者是怎么合在一起的呢?可以說源自唐詩?!把p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收入了清人所編的《全唐詩》,題為《言志》,下有釋文:“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愿為揚州刺史,或愿多貲財,或愿騎鶴上升。其一人云云,欲兼三者?!笨鬃佑忻裕骸邦粮餮誀栔??”對蕓蕓眾生而言,似不必侈談什么鴻鵠之志。釋文中的三個志愿,很“接地氣兒”,至少“不裝”。三事單獨實現(xiàn)已難得,合并或可稱“最高理想”。自古以來,多數(shù)國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做官,如果能在富足的好地方做官,更是求之不得。揚州是人間樂土,在此做刺史絕對屬于上等的“美差”。除了做官,多金、成仙也是人人羨慕的。而有一人,胃口奇大無比,要兼得這三樁好事:做揚州刺史、多金、騎鶴飛升;而把它們合成一句——“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就橫空出世了!噫吁嚱!三樁人所歆羨的美事一并實現(xiàn),快何如哉!詩里的揚州,原意是指到揚州做官,而用“上”字,不但有去、到之意(今猶常說:上班、上學、上哪兒去),還顯示出飛升的意味,似乎“上揚州”是去人間天堂,且與騎鶴正相匹配,而詩也就有了仙氣,刻畫出得道升天之逍遙。說到底,十萬貫、騎鶴和“上揚州”用在一起,還是源自一個“欲”字,很多人想魚與熊掌兼得。古人擅長精煉,如能將十字簡化成一詞,以喻三事,豈不更妙?于是“揚州鶴”又成專有名詞,一詞總?cè)拢稳祟H喜用之。但睿智的蘇軾已潑了一瓢冷水:“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世間那有揚州鶴?”(《於潛僧綠筠軒》)癡兒何其多也!

從文獻上考察,“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最早見于宋代,如葛立方《韻語陽秋》、僧人詩偈等,蓋當時已成歌謠諺語,流布人口;而詩句再加上“三難并”事跡,最早也見宋代文獻,如類書《事類備要》《古今事文類聚》(偽托王十朋的《東坡詩集注》亦載),而出處則寫《小說》,后乃有云為南朝梁殷蕓《小說》者。此書久佚,今人輯錄之《殷蕓小說》,收此條于三國“吳蜀人”中。清人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曾辨《殷蕓小說》所言之揚州為建業(yè)(江寧),非今之揚州,可參。

從用事的角度考訂,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三事,在宋以前詩文,從無合并用之者。退一步講,三事各自單用,亦自唐人始。故筆者以為,《全唐詩》收錄似較合適,蓋唐人始單言之,繼而又“三合一”,而宋代成口頭禪,更廣泛運用之。若為三國時典故,何以整個六朝、唐代無言之者?傳言出自《殷蕓小說》,并無確鑿證據(jù),誤傳的可能甚大。且詩文典故、意象的成立、運用和固定,是有其過程的。再考慮揚州在隋唐發(fā)展成人所向往的大都會,空前繁盛,故將此典故的出現(xiàn)時間斷在唐代,遠比斷在三國合理。其真正流行、家喻戶曉,則在宋代。

請允許“想得美”

今人嘲諷異想天開者,每戲云:“想得美!”宋人筆記中已有“美事不兩全”的慨嘆,王楙《野客叢書》卷十三云:“‘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天下美事,安有兼得之理!夏侯嘉正喜丹灶,又欲為知制誥,嘗曰:‘使我得水銀銀半兩,知制誥三日,平生足矣!’二愿竟不遂而卒。白樂天棄冠冕而歸,鍛煉丹灶,未成,除書已到。世事相妨,每每如此。蓋造化之工,不容兼取,既欲為官,又欲為仙,安有是理邪!”白居易、夏侯嘉正都成“反面典型”。十萬貫是俗世之發(fā)大財,而騎鶴則是得道成仙之快意,還要饒上在富庶的揚州做官,真是黃粱美夢,注定無法實現(xiàn),只能再說一句“想得美”!

雖說是“想得美”,但總要允許人去想;人生實苦,如果再沒點美好的空想迷夢,豈不令人絕望?從宋代起,“上揚州”乃成一典故,時興起來,有特殊用意,與“下?lián)P州”不同。宋人王庭圭《梁道人借示丹經(jīng)數(shù)冊閱未遍輒告行歸其書贈之以詩二首》(其一)云:“丹經(jīng)汗損幾車牛,奧意難從紙上搜。相見纏腰無十萬,待看騎鶴上揚州?!边@是祝愿朋友早日成仙得道。陳與義《答元方述懷作》有云:“不見圓機論九流,紛紛騎鶴上揚州”,亦屬有感而發(fā)。在雅士的眼中,“上揚州”或許俗不可耐,于是反其道而用之,如南宋歐陽守道《題興善院凈師月巖圖》:“人言腰錢騎鶴上揚州,何如巖中月下從僧游?!边@“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之妙,又豈是“腰錢騎鶴上揚州”所能比擬的!人最不可俗也。

還有的“上揚州”用典,頗能翻新出奇。如南宋張擴《讀錢神論偶成》有云:“不愿腰纏十萬上揚州,安用呼盧百萬供一擲!”眾人都羨慕的,這位偏不,他喜歡一擲百萬地去豪賭。也是人各有志,不可強求。南宋范成大《白云泉》云:“龍頭高啄嗽飛流,玉醴甘渾乳氣浮。捫腹煮泉烹斗胯,真成騎鶴上揚州?!比蟛?,美矣;飲茶到一定境界,妙矣;以“騎鶴上揚州”形容美妙的喫茶之境,何等熨帖穩(wěn)愜!這不能不說是借鑒了高僧詩偈的用法,點鐵成金矣。

金元名臣耶律楚材《感事四首》(其一)亦用“上揚州”:

富貴榮華若聚漚,浮生渾似水東流。

仁人短命嗟顏氏,君子懷疾嘆伯牛。

未得鳴珂游帝闕,何能騎鶴上揚州。

幾時擺脫閑韁鎖,笑傲煙霞永自由。

篇幅有限,不擬疏解全詩,只看第三聯(lián),意謂想到揚州做刺史,有個前提,得先進京,金榜題名,然后才有外放的機會,可謂大實話也。耶律楚材在另一首《蒲華城夢萬松老人》末尾云:“撇下塵囂歸去好,誰能騎鶴上揚州?”徑直指出“上揚州”乃空幻之迷夢。

另,宋人宋伯仁有《揚州騎鶴樓》詩,因知宋時揚州有騎鶴樓,足見“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在當時之深入人心,竟然令“騎鶴”從文學想象變成了實地景觀。據(jù)《大明一統(tǒng)志》,此樓明時尚存,在府城東北;清《江南通志》言,在江都縣大街內(nèi),而今安在哉?

由上面的引用分析可見,“上揚州”跟十萬貫、騎鶴搭配,是“正牌”,用的也最多。特別是文人墨客用揚州典故,凡是把揚州跟十萬貫、騎鶴聯(lián)系在一起的,率多作“上揚州”,絕少作“下?lián)P州”者。雖然一字之差,但鮮有誤用,足以說明古代文士對此典故是有斟酌的。戲曲已是通俗文學,甚至文人作劇也如此用,可知一絲不茍,元代楊景賢的《西游記》雜劇就有“金釵兩股牢拴就,抵多少騎鶴上揚州”。這并非錙銖必較,而是讀書細致,造理精微。

清刻本《平山堂圖志》

清刻本《平山堂圖志》

茲舉兩位同時用過“上、下?lián)P州”的宋明文人,以見區(qū)別之井然。北宋鄒浩《招俞清老并簡康遠禪師》(其一)云:“腰錢騎鶴上揚州,妄想空來事事休。惟有三竿風月在,待君同理釣魚舟。”與“腰錢騎鶴”并舉則用“上揚州”;其《寄俞清老》末云:“一滴曹溪好消息,為君船子下?lián)P州”,與“船子”同用則是“下?lián)P州”矣。有趣的是,此二詩都是寫給俞清老的,可稱見微知著。再看明代胡應麟,其《贈戚山人伯堅》中的兩句:“底事歌魚來越郡,誰能騎鶴上揚州”;《真州逢李季宣》起云:“短棹東來不厭游,吹簫彈鋏下?lián)P州”,《青樓曲八首》(其八)末云:“二十四橋天似水,畫船乘月下?lián)P州”,上、下之間,亦是辨別清晰,洞識精微。

文人墨客明察秋毫,而宋代的和尚有時卻“上、下”混用。宋時僧禪詩寫到揚州的頗多,有的就把“上、下?lián)P州”混淆了。佛教傳道,講究心法妙悟,而禪師喜借人所共知的俗語、口頭禪來打機鋒、參話頭,以求得佛理禪趣。既然“騎鶴上揚州”有白日飛仙之妙,禪詩用用何妨?北宋禪師釋中仁《舉與萬法為侶因緣頌》就徑直拿來:“秤錘搦出油,閑言長語休。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蹦纤蔚尼寧燇w《頌古二十九首》(其十三)亦云:“義從親處斷,貧向富邊休。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此二處的“上揚州”,已然意味著宗教意義上的超脫與自由了。如前所言,還有混用“下?lián)P州”的,南宋釋宗杲《頌古六首》(其五)云:“俱胝一指頭,吃飯飽方休。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庇秩玑尩李仭俄灩拧罚ㄆ淦呤牛┰疲骸翱祢T駿馬上高樓,南北東西得自由。最好腰纏十萬貫,更來騎鶴下?lián)P州。”問題來了,何以僧人偶爾上、下混用?或許因為僧禪詩比較接近白話詩,與民間的關(guān)系親近;而民間沒有分辨得那么細致,老百姓是“上、下?lián)P州”混用的,于是僧禪詩間或從俗,無有定準了。

妙在上下虛實之間

通過上文的梳理可見,“下?lián)P州”和“上揚州”是兩個不同的典故,含義不同,用“下”抑或“上”,是要視情況而定的。但凡表達升官發(fā)財、享受人生,或追求升天得道的,多把十萬貫、騎鶴和“上揚州”聯(lián)系起來,這往往是精神上的虛指;而真的要去揚州(包括送別),或由楊廣巡幸揚州抒興亡之感,則用“下?lián)P州”居多。另外,還有個別的特例,不贅述。從數(shù)量上考察,歷代詩詞中,用“下?lián)P州”和“上揚州”的,大約各占半壁江山,沒有出現(xiàn)一個極多、另一極少,或一個壓倒另一個的情況。

《周易·系辭上》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苯柩灾?,“上揚州”,多精神世界的暢想翱翔,一枕槐安,飄飄欲仙,“形而上”也,故用“上”;“下?lián)P州”,多現(xiàn)實生活的順流而下,實有其事,“形而下”也,故用“下”。再從情緒言之,“上”有著逆流的剛勁、昂揚的憧憬;而“下”則多順流的纏綿、離別的傷感。從詩的感覺來說,如作“煙花三月上揚州”,或略顯不符審美習慣,缺少了思念的纏綿與離別的惆悵;如作“春來騎鶴上揚州”,就顯得明快、曉暢,要和諧許多。說明這里也有微妙的審美心理的問題。

清乾隆刻本《南巡盛典》中的揚州圖

清乾隆刻本《南巡盛典》中的揚州圖

近代以來,筆者故鄉(xiāng)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民間小調(diào)《摘石榴》,寫青年男女無法自由戀愛,遂“下?lián)P州”私奔,追求美好生活。歌詞中男的提出“下?lián)P州”的想法,女的接唱:“聽說下?lián)P州,正中我心頭,打一個包袱我就跟你走。一下?lián)P州,再也不回頭……”以“下?lián)P州”來象征心目中的戀愛樂土。這倒是與明末陳子龍的寫法一脈相承。

拙文談的問題雖然細小,但因“腰纏十萬貫,騎鶴上(下)揚州”是口頭禪、歡喜事、“心外妙”,眾口流傳,甚至入了古代童蒙書(如《幼學須知》),惜人多未措意其形成時代和幽微差異,特別是未能體會古人用典的精密不茍,故不憚繁瑣,考證始末,斟酌異同。這或許也不是沒有意義的。今人談一線大都會,言必稱“北、上、廣”;而在中古時代,揚州則是當之無愧的東南大都會,或可比作今之上海,故而人人憧憬神馳。要之,這個典故形成于唐代,風行于宋代,迄今不衰,與隋唐以來揚州富甲東南、佛教的流行及世俗享樂的社會風氣等,都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

大疫已三年,百事不由人。期待疫散云開,所有的人,不管有沒有十萬貫,騎不騎仙鶴,做不做揚州的官兒,都能隨時隨地、毫無阻礙地“下?lián)P州”或“上揚州”。這一天,遠乎哉?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