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越王勾踐。一提起勾踐,大家就會想到他臥薪嘗膽、復仇吳國的故事,他也因此成為刻苦自勵、艱苦奮斗的象征。很多人也佩服伍子胥,他可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忠臣,給人留下不惜性命、直言進諫的印象。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品讀《吳越春秋》,就會發(fā)現(xiàn)勾踐和伍子胥形象的崩塌:他們成了兩個說謊大師——在趙曄的筆下,勾踐和伍子胥是靠一路說謊才獲得成功的。事實上,說謊的又何止是他倆!從創(chuàng)立吳國的太伯到篡位謀反的闔閭,從身居高位的范蠡到甘作綠葉的漁父,在吳越爭霸的過程中幾乎人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說謊。他們?yōu)槭裁匆f謊?他們怎樣說謊?趙曄對說謊濃墨重彩的描寫又體現(xiàn)了他對哪些問題的思考?換一種角度解讀吳越爭霸,多一種視角理解這段歷史!
《吳越春秋》中刺客的遭遇告訴我們,有的人說謊是為了自己,而有的人說謊是為了別人。為自己說謊,是上流社會的特權。無論是勾踐、伍子胥還是吳國的先王們,都處在社會的頂端。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上層社會的身份本身就擁有了說謊的權利,因為如果不說謊,他們就隨時可能失去現(xiàn)有的身份。夫差的結局已經對此作了完美的注腳。
相反,《吳越春秋》中社會地位低下之人所說的謊言,都是為了上流社會的利益。趙曄向我們講述了不同的故事,告訴我們地位低下之人的說謊能力可以同樣的高超,但是他們并不能將謊言轉化成自己的榮耀。不過,他們也并非一無所獲。當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替貴族們說謊后,他們不但間接為自己的家人帶來了現(xiàn)實利益,而且也以某種方式獲得了不朽。用生命來換取不朽究竟是否值得?我們不得而知,《吳越春秋》告訴我們,普通人能且只能通過說謊,用自己的生命來贏得一點補償。
漁父和女子的說謊與自盡
先來看一看漁父的故事。伍子胥在逃亡吳國的路上被緊緊追趕,差一點無法逃脫。這時候來到了大江邊,他看到江上有漁父劃著船從下游逆水而上,于是就大聲呼喊:“漁父渡我!”絕望的伍子胥高聲喊了好幾遍。漁父想要幫他渡過大江,但是看到旁邊有人窺視,于是就唱到:“日月昭昭乎侵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p>
這是一幅有趣的畫面。伍子胥和漁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先秦,漁父是一個獨特的形象?!肚f子》中有漁父,屈原遇到了漁父,甚至姜太公都是一個漁父。漁父不但能夠渡河,而且打漁。這兩種技能都充滿了象征性的色彩:渡河意味著可以幫助別人渡過難關,而“得魚忘筌”則是得道的體現(xiàn)。因此,這里的漁父是一個普通人,但也是一位智者。相反,伍子胥雖然出身顯貴,卻是個莽撞的年輕人,還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提攜。他只會大聲地喊叫,完全無暇顧及四周情況,甚至只是本能地請求漁父幫忙,而根本沒有考慮對方是什么人。用我們的老話來說,此時的伍子胥還不會說謊。
懂得不用說真話卻能表達自己想法的是漁父。他的唱辭看似并未直接回答伍子胥的請求,卻委婉地傳遞了信息,讓伍子胥在蘆葦叢中等著。伍子胥于是就到了蘆葦叢中。漁父又唱道:“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月已馳兮,何不渡為?事寖急兮,當奈何?”這是告訴伍子胥趕緊上船。聽懂了的伍子胥于是上了船。“興”是古代詩歌常用的手法,簡單來說,即說的是某件事物卻先講別的東西。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把興等同于說謊,但是興的的確確是一種間接的表達。漁父的唱辭可以做多種理解。在他和伍子胥的交流中,就是告訴對方趕緊上船;而在不知情的人聽來,可能就是在感慨時光易逝去吧。
伍子胥從蘆葦叢中出來上了船,漁父知道他想去哪里,直接把船劃到了“千潯之津”??堪逗?,漁父看到伍子胥一臉饑餓的模樣,就對他說在樹下等著,自己去替他拿點吃的。漁夫走了之后,伍子胥心里起了疑心,于是又躲到了蘆葦深處。過了一會兒漁父回來了,拿著麥飯、鮑魚羹和濁酒到了樹下一看,發(fā)現(xiàn)伍子胥不見了。漁父再一次唱了起來:“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這一次輪到漁父反復唱了多次,正如伍子胥當初大叫求救的那樣。
這一幕的對比也依然強烈。原先走投無路的伍子胥毫無戒備之心,而在順利渡河之后反倒變得警惕了起來。先前漁父隱晦地唱辭獲得了伍子胥的信任,而當漁父直接說給他取食物時,伍子胥反而誤以為那是要出賣他的謊言。漁父的“豈非窮士”之問,正是為了讓他放心的雙關之語,既真又假。一方面伍子胥的確是一位落魄的“窮士”;另一方面他并不僅僅是一位普通的“窮士”,而是被人追殺的昔日貴族子弟。漁父讓伍子胥覺得其所問的是第一種含義的“窮士”,這樣伍子胥才會放心地認為漁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事實上,后來的情節(jié)告訴我們,漁父其實完全清楚伍子胥是誰,因此漁父在這里故意裝作不認識伍子胥,從而終于獲得了他的信任。
伍子胥從蘆葦中出來后,漁父一臉無辜地問:“我看見你餓了,去為你拿吃的,你為什么嫌棄啊?”伍子胥回答說:“性命原本是天給的,現(xiàn)在我的命是您老人家給的,哪里還敢嫌棄呢?”伍子胥的話也是半真半假。同樣都是半真半假,漁父的“假”是為了讓伍子胥安心出來吃飯,而伍子胥的假則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尷尬。說到底,漁父是為了別人而伍子胥是為了自己。
兩人吃完了飯,分開之前伍子胥把自己價值百金的寶劍解了下來,給漁父說:“這是我先父的寶劍,價值百金,作為對您的報答?!边@時候漁父說:“我聽說楚國有法令,規(guī)定抓到伍子胥的人,賞賜粟五萬石,加官晉爵,我哪里是貪圖百金之劍的人?”漁父終于說出了實話——自己早就知道伍子胥的身份。漁父拒絕了寶劍,勸伍子胥趕緊逃走,不要被楚國抓住。伍子胥還想問漁父的姓名,漁父說,今天的情況非常兇險,你本來是個“賊人”,我?guī)土四阒笠渤蔀榱恕岸沙\”,兩個“賊人”相聚,最重要的就是少說話,何必還要問姓名呢?漁父的回答再一次闡明了“言”的微妙作用:他不愿意對伍子胥說假話,可是這時候也不方便說真話??梢娝且粋€懂得何時說謊話、何時說真話、何時保持沉默的人。然而,此時的伍子胥并不知道該怎么說話。臨走前他告誡漁父說:“把濁酒蓋好了,不要讓別人看見。”漁父答應了。伍子胥走了幾步,回頭再看漁父,發(fā)現(xiàn)他已經把船翻了過來,沉于江中自盡了。
擅長掩飾的漁父雖然能用謊言來幫助伍子胥渡江,但是卻無法用自己的真話獲得伍子胥的信任,因此只能以自盡來讓伍子胥安心。漁父的死證明了“真話”的無奈和無力。伍子胥的告誡表明了他對漁父的不信任,而他的回頭則再一次表明了他的懷疑。從頭到尾,伍子胥都沒有對漁父抱有百分百的信任:不是懷疑他會出賣自己,就是懷疑他無法妥善善后。那么,漁父何至于要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伍子胥的信任呢?
用生命來換取伍子胥信任的并不僅僅是漁父。伍子胥繼續(xù)趕路前往吳國,不小心在路上生了病,只能在溧陽一帶要飯。剛好有女子在河邊洗被子,身邊帶著食物。伍子胥就問她說,夫人您能否給我吃一頓飯?女子回答說:“我獨自與母親居住,三十還沒有嫁人,我不能給你飯吃?!蔽樽玉憔驼f,夫人看在我窮途末路的情況下,稍微給點東西吃吧,何必嫌棄呢。女子看出伍子胥并非普通的乞丐,就把自己的食物恭恭敬敬地給了他。伍子胥吃了一會兒就停了下來。女子說:“您要去遠方,何不吃得飽一點呢?”伍子胥吃完了之后,臨走前又對女子說,把您的壺漿藏好了,不要讓別人看到。女子聽了之后感嘆說:“唉!我獨自和母親住了三十年,獨善其身,不愿意嫁人,的確是不應該把飯給男子?。∥也辉敢庥诙Y儀有所虧欠,你走吧。”伍子胥走了以后又回頭看,發(fā)現(xiàn)女子已經投江自盡了。
和漁父一樣,女子看出伍子胥并非常人,她的選擇和漁父的有不少相似之處:同樣是幫助伍子胥,同樣是被伍子胥懷疑,同樣是選擇了自盡——甚至連自盡的方式也一模一樣。伍子胥的反應也讓我們感到熟悉:同樣的叮囑,同樣的回頭。我們還記得,要離在成功刺殺了慶忌之后,沒有能夠自盡于江中,而是只能伏劍而死;而女子和漁父一樣,都是成功地投江而死。水象征著上善與永恒,他們二人成功選擇投江,意味著趙曄對他們的肯定。他們的善,在于他們的死為伍子胥最后的復仇作出了貢獻;而他們的永恒,則正是復仇后的伍子胥給他們帶來的。
生命帶來的補償
伍子胥在吳國手握大權之后,率軍擊敗楚國,鞭楚王尸以復仇,隨后帶領吳國大軍攻打鄭國,以報當初鄭定公對自己的迫害之仇。面對吳國的大軍,鄭定公頓時手足無措,于是對鄭國上下下令說:“如果有能讓吳國大軍撤退之人,我和他分國而治?!边@時候漁父之子出來說,他能夠退軍,不用一兵一卒,只要一根船槳在路上唱歌就可以。鄭定公就給了他一根船槳。當伍子胥大軍抵達鄭國城外時,漁父之子在路上扣著船槳唱道:“蘆中人?!彼煌5爻疤J中人”,伍子胥聽到后大吃一驚,說:“為什么這么唱,您是什么人?”漁父之子回答說:“我是漁父的兒子。我們鄭國的國君害怕吳國的大軍,在國內發(fā)令說:有能夠讓吳國退軍的,和他分國而治。我想到先父和您曾經在路上相逢,因此現(xiàn)在向您乞求保全鄭國?!蔽樽玉銍@道:“我蒙您父親大恩,才有了今天。上天蒼蒼,怎么敢忘記大恩呢?”于是伍子胥就放過了鄭國。
漁父通過自盡,為自己的兒子帶來了加官晉爵的機會。同樣,女子的自殺也給家人帶來了財富。伍子胥凱旋回到吳國,路過溧陽,嘆息說:“我曾經在這里挨餓,向一位女子要飯吃,她給我吃了之后,就投水而亡。我想用百金來報答她,但是卻不知道她家在哪里。”于是伍子胥把百金扔到了江水之中。
過了一會兒,有一位老婦人哭著走了過來。路人問她為什么哭得如此悲傷,老婦人回答說:“我有個女兒,和我一起住了三十年而未曾婚嫁。曾經在這里洗被子,遇到了一個落魄的君子,給他吃了飯,又怕事情敗露,因而自投于江中?,F(xiàn)在聽說伍子胥來了,可是沒有得到他的補償,我自己覺得女兒死得不值得,因為這個原因我這么傷心?!甭啡苏f:“伍子胥想要以百金作為回報,不知道她家在哪里,把百金扔到了江中就走了?!崩蠇D人于是就從水中取了百金回了家。
老婦人所說的話頗有值得玩味之處:首先,她的話告訴我們當年的女子和漁父一樣,已經知道了伍子胥的身份,只是裝作不清楚他是誰而已;其次,她明確指出女兒是為了幫助伍子胥掩蓋身份而自盡的,換言之,女子雖然沒有說什么假話,但是的確為了伍子胥而想欺騙世人;第三,在老婦人看來,女兒的死是需要回報的,沒有“償”的話女兒就是“虛死”。
老婦人的話應該也同樣適用于漁父。漁父之子也認為自己父親之死應該獲得回報。如果這是一種普遍的觀念,那么也許我們可以推測當漁父和女子選擇自殺時,就知道自己的性命能換來什么。的確,在貴族和普通人之間存在著地位的不平等,普通人即使說謊也是為了前者,然而他們還是可以用自己的性命或多或少地換取一些補償。他們的不朽不是體現(xiàn)在自己的流芳百世之上,而是通過伍子胥的功業(yè)而得以展現(xiàn)。與此同時,他們也為自己的家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我們大可不必認為趙曄在告訴大家普通人可以用謊言加生命來改變原有的地位不平等。普通人并非一無所獲,但是他們別無選擇。當漢代的儒者們幻想著用仁義來改變世界的時候,趙曄用敘述表明這樣看似美好的愿望不過是空中樓閣。
正如著名漢學家魯惟一(Michael Loewe)所說,漢代存在著不同的階層,每個階層都具有相應的權利。作于東漢的《吳越春秋》無疑體現(xiàn)了這一觀念。在漁父和女子看來,為了伍子胥而死是他們的義務,是他們理所應當?shù)倪x擇。這也正是要離義無反顧地選擇獻出妻子孩子和他自己生命的緣故。說是選擇,其實并無其他路子可選。和要離不同的是,漁父和女子為伍子胥所作的掩飾沒有直接傷害到他人,因此他們可以有所補償,而要離則只能陷入兩難的道德困境。漁父和女子的眾多相似之處表明,相對于性別來說,階層在他們的命運中起到了更為決定性的作用。
不說謊的后果
那么,地位較低的普通人如果選擇不說謊會有什么后果呢?《吳越春秋》中也給了我們這樣的例子。夫差伐齊之前做了一個夢,想要找人占卜。他的大臣王孫駱推薦了公孫圣。公孫圣的兄長不過是個亭長,社會地位不高。當聽到吳王召見的消息時,公孫圣伏地而泣,以至于他的妻子揶揄他說真是個鄙陋之人,聽到有見君王的機會,居然哭得像下雨一樣。公孫圣仰天嘆曰:“不是你想得這樣的……我無所可逃,哭成這樣,既是自哀,也是為吳王感到哀傷?!?/p>
雖然公孫圣一心想隱居避害,但是他選擇對吳王說實話,即使實話會惹怒吳王。公孫圣見了夫差之后坦白地說:“臣不言,身名全,言之必死百段于王前。然忠臣不顧其軀?!惫珜O圣毫不隱諱地指出夫差的夢表明吳國會被越國所滅。這樣的話當然觸怒了夫差,不過公孫圣表示“臣好直言,不顧于命”,最后被夫差殘忍地殺害。
公孫圣的遭遇固然可嘆,然而其中有兩個細節(jié)更加值得注意。一個是作為夫差近臣的王孫駱推脫說自己不會占夢,是他推薦了公孫圣。夫差問他意見,顯然王孫駱對此是擅長的,他說謊說自己不行,是因為他知道占夢時說真話的后果。謊言讓他成功地把災難轉嫁到了公孫圣身上,再一次表明為自己說謊是貴族們的特權。另一個細節(jié)是公孫圣強調自己的“忠”與“直言”,他認為忠臣就應當直言。從漁父和女子的故事來看,兩個人都可以為了幫助地位高的伍子胥而選擇不“直言”;相反,地位低下的公孫圣始終堅持直言。選擇為伍子胥隱瞞身份的漁父和女子盡管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一方面幫助了伍子胥,另一方面則為家人獲得了補償。反觀公孫圣,他的直言并沒有使吳王和吳國避免悲慘的下場,他的死也沒有得到任何的回報。
有趣的是,口口聲聲要做一個忠臣的公孫圣卻是一個具有道家之風的人。他自稱“受道十年,隱身避害,欲紹壽命”,結果卻執(zhí)著于做個直言的忠臣而喪了性命。這是不是意味著無論信奉的是儒家還是道家,在當時一個社會地位低下的人只要不會說謊,就會一無所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