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世界人道主義日當天,聯合國難民署(UNHCR)難民主題書展“流動的世界,不變的家”在PAGEONE書店北京坊店舉行。
今年世界人道主義日的主題,是“眾志成城”。據統(tǒng)計,現今全世界因戰(zhàn)爭、沖突以及災難被迫流離失所者已上升至1億,占全球人口總數的1%。此次書展旨在呼吁人們關注被迫流離失所問題,并紀念受人道主義危機影響的人們,以及向他們伸出援手的人道主義援助工作者。
聯合國駐華協(xié)調員常啟德致辭
聯合國駐華協(xié)調員常啟德(Siddharth Chatterjee)在書展開幕式上表示:“作為聯合國大家庭中的一員,聯合國難民署一直處于人道主義一線,致力于應對緊急情況中最需要人性化處理的部分:人們被迫逃離暴力、沖突和迫害。值此世界人道主義日,我們再次回顧聯合國人道主義工作的重要性、有效性和積極影響,而其中不能缺少難民署的貢獻?!?/p>
聯合國難民署“流動的世界,不變的家”難民主題書展,曾于今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首次舉辦。為紀念世界人道主義日,今次以全新面貌再度呈現。書展精心選取并推薦了22本與難民相關的書籍:它們書寫難民,也由難民書寫。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于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痹谛≌f《追風箏的人》中,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曾如此寫道,以拷問自己和世人的良知。而在波斯尼亞裔德國作家薩沙·斯坦尼西奇,在2019年摘得德國圖書獎的小說《我從哪里來》的中文版封面上,拎出的一句話也令人唏噓不已:我出生在一個如今已經不復存在的國家里。
書展現場
就澎湃新聞記者現場觀摩,這些書大都呈現了難民如何與苦難搏斗,如何生存并開始新生活的故事。如卡勒德·胡賽尼,以及“一位因爭取教育而改變了世界的女孩”馬拉拉·優(yōu)素福扎伊等難民作家也早已為中國讀者所熟知。作為故事的講述者,他們在文字方面所展現的天賦讓讀者更加深切地體會到難民的生活及思考,特別是當人們了解到,這些作家自己就曾因戰(zhàn)爭、沖突和迫害被迫逃離家園時,這種感覺便更加強烈。
聯合國難民署駐華代表盧沛赫(Vanno Noupech)在發(fā)言中呼吁,“希望大家在參觀展覽和閱讀這些書后,能夠找到一種紐帶,激勵我們繼續(xù)了解包括難民在內的被迫流離失所者,并通過行動支持他們?!?/p>
書展上展陳的書籍
除了所選書籍,書展內容還包括圖片、視頻,并陳列了12件難民被迫逃離家園時會隨時攜帶的物品,讓參觀者直接感受難民所面臨的困境和內心不滅的希望。
難民逃離家園時攜帶的物品
在觀展過程中,公眾將會了解難民因何逃離家園,又如何生存并開始新的生活,以及他們?yōu)闁|道社區(qū)所做出的諸多貢獻。與此同時,觀眾也能感受到被迫流離失所者對家園不變的懷念,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正是這份共通的情感,能將不同的人連接在一起。
詩人西川致辭
中國當代詩人西川在開幕式上發(fā)言說:“在我生活的環(huán)境我很少意識到難民的存在。但他們會帶給我不安,讓我想到我們生活的脆弱性,每當我意識到他們與我共同生活中在這個星球上。總得為他們做點什么。”現場,西川還即興朗誦了一首埃姆蒂塔爾·馬哈穆德的詩作《我們的土地》,“若你讀到此詩/我原諒你/你我的心已漸行漸遠/我的孩子/不再有你初生時的愛意……”
近些年來,聯合國難民署在華持續(xù)推出與藝術、文學以及電影相關的公共文化活動,提高了中國公眾對全球被迫流離失所者,以及難民問題的認知。就此次書展而言,通過文學作品的展示,難民署希望以一個又一個故事描摹出難民肖像,將其背后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
聯合國難民署駐華代表處新聞官員許楠在布展現場。
聯合國難民署駐華代表處新聞官員許楠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我們期待用書中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化解冷冰冰的統(tǒng)計數據帶給世人的感受。疫情之下,大家都對生命的無常有了更強的共情能力。而對于那些距離我們遙遠的人們,關注本身就是一種力量?!?/p>
“流動的世界,不變的家”主題書展,將持續(xù)到2022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