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賞荷,于杭州人而言,尋常亦風雅。初夏時節(jié),尋“小荷才露尖尖角”,仲夏時節(jié),觀“新荷漫沼葉田田”,盛夏時節(jié),賞“接天蓮葉無窮碧”,秋霜時節(jié),可“留得殘荷聽雨聲”,甚而風中、雨后亦有“葉有清風花弄影”“碧玉羅盤弄水晶”……水鄉(xiāng)荷塘,碧葉風翻,芙蓉紅艷,風景的爛漫與情意的纏綿都在此處相通。
澎湃新聞獲悉,由浙江省博物館主辦的“一一風荷舉——荷文化與杭州西湖”于7月8日在西湖美術(shù)館開幕。展覽展出從新石器時期至近現(xiàn)代的荷花主題文物、工藝品170件/組,從六朝雞首壺、越窯青瓷、宋元龍泉窯蓮花紋青瓷、到陳洪綬《荷花雙蝶圖軸》,無不透露著荷主題文物的魅力與風雅。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杭州西湖大規(guī)模種植荷花,應可上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漢時期,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到魏晉南北朝時已遍及大江南北。佛教的盛行,促進了佛教藝術(shù)的興起,蓮花因其身處淤泥卻不染,且花、果、子并存,頗具佛性,又是佛教創(chuàng)法所在地印度的國花,成為佛教的標志,佛教的許多法物都與蓮荷有關(guān)。蓮花被大量裝飾在六朝器物上,既順應當時的時尚,也具有相當?shù)拿缹W價值。
南朝 越窯青瓷蓮瓣紋龍柄雞首壺 浙江省博物館藏
雞首壺是六朝青瓷的典型器。南朝士族門閥崇尚“秀骨清象”,此時期的雞首壺也呈現(xiàn)器型修長、雞首高聳的姿態(tài),柄多做成龍首形,肩腹部多刻劃蓮瓣紋。
南朝 甌窯青瓷蓮瓣紋罌 1964年浙江瑞安云江社區(qū)龜門山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罌俗稱“盤口壺”,為漢以后流行的器式。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歷經(jīng)漢、魏晉的流傳,在南北朝得到大力傳播,佛教藝術(shù)也融入了社會生活。佛教中蓮花與佛教義理相容,人們欣賞蓮花,更向往佛教所宣示的無爭平和的境界,蓮瓣紋在此時盛行一時。
南朝 越窯青瓷蓮瓣紋碗 浙江省博物館藏
南朝 越窯青瓷蓮花紋盤 浙江省博物館藏
漢代至南北朝,飲茶之風在江南一帶逐漸流行。東晉、南朝時期,專用的茶具從飲食器中分化出來,專用于飲茶的托盤之盞出現(xiàn)。托盤內(nèi)底中心下凹,周圍有凸起的托圈,形制與唐代“茶拓子”銘記的金銀茶托基本一致。茶具上飾蓮紋,正與佛教的盛行相合,南朝青瓷蓮紋盞、盤,可以作為早期茶具的代表。
繞郭荷花三十里 拂城松樹一千株
唐五代時期,荷景已成為杭州的重要園林景觀。有“繞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的景致。五代吳越王錢镠立國東南,崇佛建寺,杭城以“東南佛國”之名遠播華夏。在佛教教義中,蓮花為佛家圣花,是生命與光明的象征,寓意清凈的功德和清涼的智慧。佛家經(jīng)典,禪宗公案,常見蓮荷身影。佛教的盛行與荷花的大規(guī)模種植形成了合力之勢,并最終推動了荷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除了佛教藝術(shù)造像,在建筑、繪畫以及銅鏡、石刻等工藝形式中也常見蓮荷裝飾。
唐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變相圖 1956年浙江龍泉金沙寺華嚴塔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寫本,卷軸裝。經(jīng)卷殘本分上下兩部分:下為《佛說阿彌陀經(jīng)》中的一段經(jīng)文,上為依據(jù)經(jīng)文所繪的彩繪變相圖。圖中有三供養(yǎng)人居左,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居右,天花祥云散落虛空,表現(xiàn)的是俗世供養(yǎng)人來到極樂凈土,持花禮敬阿彌陀佛的情景。畫面中央繪天宮樓閣,樓閣下有七寶池,中有四朵蓮花。據(jù)《佛說阿彌陀經(jīng)》所載,“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p>
唐 荷花鳥紋銅鏡 浙江省博物館藏
鏡為八出葵花形,圓鈕,雙鸞夾鈕相對,腳踏花枝。鈕上荷花一枝,一鳥啄蓮子。鈕下荷花一枝,蓮蓬上飾鴛鴦一對。鏡緣四花四鳥相間環(huán)列。
唐 越窯青瓷荷葉形托盞 1975年浙江寧波和義路遺址唐大中二年紀年墓出土 寧波博物院藏
托盞由茶盞和盞托配套組合而成。造型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盞托仿荷葉形,邊緣四等分向上翻卷,形成風吹葉卷的動感;盞口沿作五瓣花口形,外壁壓印五條內(nèi)凹棱線,形成五個花瓣的界線效果。盞托中心內(nèi)凹,上承茶盞,渾然一體,如荷葉承載著荷花在水中蕩漾。托盞光素無紋,釉色青翠、瑩潤如玉,釉面亮潔均勻,造型設(shè)計巧妙,制作精巧。
五代吳越國 銅觀音像 1957年浙江金華萬佛塔地宮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觀音頭戴花冠,冠飾化佛,束高髻,面相長圓。頸飾項圈,胸掛瓔珞,身穿天衣,下體著裙。左臂屈肘,右手置膝,結(jié)珈趺坐于束腰仰覆蓮座上。仰蓮的蓮瓣寬大飽滿,十分寫實。束腰飾有球形飾,覆蓮的蓮瓣為寶裝式。蓮座上刻題記:“弟子徐仁岳吳充珠共造永充供養(yǎng)”。
五代 越窯青瓷鴛鴦紋荷葉蓋罐 浙江省博物館藏
五代越窯青瓷因吳越國的推動而臻于鼎盛。不僅胎美釉潔,造型和紋飾也是匠心獨具。此件蓋罐,器蓋是仿生的荷葉,腹部為細線刻劃的蓮池鴛鴦,刻劃逼真,生機盎然。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北宋時期,荷花在西湖廣泛分布,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南宋時期,荷景成為了宮廷、宅院的重要園林景觀,賞荷成為潮流。楊萬里筆下“西湖舊屬野人家,今屬天家不屬他。水月亭前且楊柳,集芳園下盡荷花?!睂懗隽宋骱镥\繡、荷花搖曳的荷塘盛景。宋代大儒周敦頤,以名篇《愛蓮說》,將荷花意象與文人修為緊密結(jié)合,荷花成為君子之花、文人“比德”之物。在文人意趣的主導下,文房雅玩、家具陳設(shè)、茶酒香事,均與荷花結(jié)緣,用賞之余,妙趣橫生。
北宋 龍泉窯青瓷蓮瓣紋五管蓋瓶 浙江省博物館藏
五管瓶又稱多管瓶、五端壺,因瓶肩部各面分布著直立的多棱形或圓形管而得名,是龍泉窯初創(chuàng)時期特有的器物類型。這件蓋瓶,全器仿生造型,器蓋雕飾成含苞欲放的覆蓮花,肩部刻飾仰蓮紋,肩腹部堆飾波浪紋并間以五個荷莖狀花口管,腹部刻劃多重覆蓮瓣,造型端莊挺秀。是北宋早期龍泉窯的代表作。
北宋 龍泉窯青瓷蓮瓣紋蓋瓶 浙江省博物館藏
蓋瓶胎質(zhì)細膩,釉色清雅,重瓣仰蓮紋的刻劃和荷葉形器蓋的設(shè)計,相輔相成,生動逼真,代表了五代末北宋初龍泉青瓷在仿生器物設(shè)計上的高超水平。
南宋 凸花魚藻紋銀盤 1982年江蘇溧陽平橋鄉(xiāng)小平橋村宋代窖藏出土 鎮(zhèn)江博物館藏
圓形淺盤,折沿,平底。沿上鏨刻一周三角形紋飾,腹壁飾蓮瓣紋,底心鏨刻圖案栩栩如生,蓮池中心漂浮著一朵巨大的荷葉,荷心上雕刻游龜,四條鯉魚則圍繞荷葉,在荷花盛開的蓮池中追逐嬉戲,恰似夏日荷塘盛景。
魚藻紋是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喜愛的題材之一,它廣泛地出現(xiàn)在繪畫以及陶瓷、金銀器等產(chǎn)品之上。南宋洪適《生查子》題為“姚母壽席,以龜游蓮葉杯酌酒”的詩文中寫到“碧澗有神龜,千歲游蓮葉。七十古來稀,壽母杯頻接。”可見宋人以龜游荷葉紋寓意壽吉,魚則同“余”,象征富足有余。
南宋 龍泉窯青瓷蓮花紋夾層碗 浙江省博物館藏
南宋 龍泉窯青瓷蓮花紋夾層碗 浙江省博物館藏
夾層碗又叫孔明碗。碗面作淺盤狀,下裝腹壁近直的碗形座,底心鏤一圓孔,碗底與碗心呈雙層夾空,底中心鏤孔與空腹相通。盤心刻劃折枝蓮花,爽利遒勁的刻劃,仿佛寫意花鳥,將風荷之姿刻劃得清雅脫俗,形神俱足。碗外壁刻劃仰蓮紋。南宋時期是龍泉窯蓮瓣紋碗大量生產(chǎn)的時期,這個時期的蓮瓣紋碗做工精湛,線條柔和,別有一番韻致。
南宋 龍泉窯青瓷蓮花紋碗 浙江省博物館藏
南宋 龍泉窯青瓷蓮花紋碗 浙江省博物館藏
碗內(nèi)壁刻劃盛開的荷花及荷葉,紋飾舒展流暢,清雅飄逸。外壁刻仰蓮紋,蓮瓣內(nèi)填篦紋。蓮花被佛教奉為圣花,兩宋之際,三教合流,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又被儒家奉為高潔品性的象征,這一時期的龍泉窯產(chǎn)品盛行內(nèi)外壁刻劃花,且內(nèi)壁往往是折枝荷花的紋飾題材。
南宋 龍泉窯青瓷蓮花紋鳥盞 浙江省博物館藏
鳥盞又名鳥食罐。宋代花鳥畫興起,想要畫出形象生動的花鳥畫作,就需要對花朵、禽鳥做近距離的細致觀察,為此很多花鳥畫家開始在自己的家中養(yǎng)花養(yǎng)鳥,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文人士大夫的一種嗜好。在士大夫文化的主導下,養(yǎng)鳥成為了當時整個社會的普遍喜好。
此件鳥食罐呈含苞欲放的蓮花形,外壁裝飾層疊仰蓮紋,施粉青釉,形成“出筋”的現(xiàn)象,由于釉層薄,向下流,蓮瓣尖露出胎的火石紅色,恰如花瓣尖上的一點紅,更顯明麗生動。可謂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結(jié)合。
白公堤畔煙湖空 四月未盡荷花紅
元朝統(tǒng)治者對西湖廢而不治,以致西湖湮塞,荷景荒蕪。明代,經(jīng)數(shù)次修擴建,終于重現(xiàn)“種荷花滿湖,堤畔柳絲成畦”“兩湖光艷,十里荷香,如入山陰道上,使人應接不暇”的景致。晚明江南地區(qū)清供與崇古之風盛行,士大夫醉心于此,常借物抒懷。荷可觀葉、賞花、采實,賞用期幾乎與其生命周期等長,而無一可廢之處,兼具耳目之賞和物用之實。明人愛蓮成癖,大量著書立說以論玩賞之道。
元 鴛鴦臥蓮形白玉爐蓋 浙江省博物館藏
白玉,留黃色玉皮。鴛鴦翹首,口銜蓮枝,縮頸臥伏于蓮葉之上、蓮花與蓮蓬之中,羽冠較長,鳳眼,以密集細線刻劃出上翹的羽翅,姿態(tài)生動。鴛鴦左右兩側(cè)分別琢刻綻放的蓮花與精巧的蓮蓬,胸前一片枯荷,以黃皮子形態(tài)呈現(xiàn)。所臥蓮葉呈覆狀,邊角起伏,并琢雙勾線以為葉脈。
明《遵生八箋》在玉器分類中對“爐頂”有專門記錄,爐頂?shù)募y飾包羅萬象,常見龍紋、蟠螭紋、春山秋水紋、荷葉鷺鷥紋、鴛鴦臥蓮紋等,形態(tài)各異,生意盎然。
元 龍泉窯青瓷龜心荷葉碗 浙江省博物館藏
元 龍泉窯青瓷龜心荷葉碗 浙江省博物館藏
碗內(nèi)壁刻雙線荷葉脈,碗心貼一模印小龜。龜游蓮葉,是唐宋元時期十分流行的題材之一,常作為銅鏡、瓷器、玉器與金銀器的裝飾紋樣,除寓長壽之意,亦含人們對政治清明的向往。
元 龍泉窯青瓷刻花菱口盤 浙江省博物館藏
菱口盤為元代龍泉窯創(chuàng)新產(chǎn)品。內(nèi)底刻劃的簡筆荷花,則是元代龍泉窯青瓷上的常見紋樣。此類器物在外銷瓷中多有發(fā)現(xiàn)。
明 陳洪綬 荷花雙蝶圖軸 中國美術(shù)學院美術(shù)館藏 絹本設(shè)色 縱63cm 橫24.5cm
陳洪綬(1599—1652),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浙江諸暨人。早年受業(yè)于劉宗周、黃道周門下,1642年曾到北京為國子監(jiān)生,授中書舍人,供奉內(nèi)廷,不久即離京南歸。明亡后在紹興云門寺出家為僧,自號悔遲、老遲,后在杭州以賣畫為生。擅畫山水、人物、花鳥,皆精。畫有古意,“淵雅靜穆,渾然有太古之風”,對后世影響極大。著《寶綸堂集》。此幅繪雙蝶荷花,托君子胸次高懷其中,雖素則華,雖拙勝巧,雅正古樸又鮮活氣象,沉著淵靜又空靈蕭散。
明 龍泉窯青瓷蓮花形燈盞 浙江省博物館藏
全器由三部分組成,上部為小盞,外壁飾貼塑蓮瓣,中間為蓮葉形淺盤,下為二層方形底座,中空,細柱,外壁盤、底座間隔處飾有貼塑的花朵裝飾。全器造型繁復,式樣華美。
明 和合二仙玉帶扣 杭州博物館藏
人物紋玉帶飾。玉料呈青白色,玉質(zhì)純凈,是將一件圓形玉料對半制成帶鉤和帶扣兩片。玉工運用透雕和陰刻技藝描繪和合二仙的形象,帶鉤的玉片上刻畫的童子手持一圓盒,帶扣的玉片上的童子手持蓮枝,其身后為一片荷葉,兩片玉片相扣合處雕刻一朵盛開的蓮花。其余部分透雕纏枝卷草紋和卷云紋。圓盒與荷花諧音“和合”,兩位童子的形象為和合二仙,寓意婚姻的美好和合。
湖邊不用關(guān)門睡 夜夜涼風香滿家
清康熙三十八年,“麯院荷風”在蘇堤跨虹橋西的岳湖獲得重建。康熙皇帝改“麯院荷風”為“曲院風荷”??滴?、乾隆南巡后,把江浙文化帶到了北方,圓明園的蓮荷風情園——曲院風荷,即按照西湖曲院風荷的布局所建。清代的蓮荷文化進一步向世俗方向前行,與蓮有關(guān)的吉利祥瑞的圖形和詞語深入人心,祥瑞觀念也通過蓮荷的音、形和意得以外化和傳承,成為從宮廷貴族到普羅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符號。
清 董誥 西湖十景畫冊 浙江省博物館藏 紙本設(shè)色 縱16.3厘米 橫32.5厘米
董誥(1740-1818),字雅倫,號蔗林,富陽(今屬浙江杭州)人,生于順天府(今北京)。董邦達長子,精書法,善繪畫。此冊封面有“藻耀湖山”簽,內(nèi)寫西湖十景。此頁為“曲院風荷”,上題御制詩:“客來春日未開荷,花事難探趣亦多。聞道明湖香十里,臨風如聽采蓮歌?!?/p>
清 任頤 荷花雙燕圖軸 浙江省博物館藏 紙本設(shè)色 縱180.1厘米 橫44.6厘米
任頤(1840—1896),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改名頤,字伯年,以字行,號山陰道上行者,山陰航塢山(今屬杭州蕭山)人。寓居上海,鬻畫以終。繪畫題材廣泛,人物肖像、花鳥山水無一不能;技 法全面,重視寫生。在其繪畫題材中荷花雙燕較多見。此幅荷花勾勒填粉,隱于荷葉之中,荷葉風飛翻動,荷塘中蘆草密密叢叢,兩只燕子斜掠水面,觀者目極處,荷風涼涼。
曾經(jīng)錢鏡塘收藏。
清 余集 一路青蓮圖軸 浙江省博物館藏
余集(1738—1823)字蓉裳,號秋室,仁和(今杭州)人。官至侍讀學士,告歸后,日以文藝自娛。性醇正高介,尤好引掖后進。工山水,筆清秀逸,有“山光在掌,云氣生衣”之致;善仕女,風神靜朗。此幅繪白鷺青蓮,借諧音寓意,署款“乙丑(1805年)夏撫陳洪綬筆意”。
曾經(jīng)錢鏡塘收藏。
清康熙 青花蓮塘紋筆筒 浙江省博物館藏
筆筒內(nèi)外施白釉,釉色清亮。外壁青花繪一鷺、蓮塘,寓意“一路連科”。此紋飾取鷺與路、蓮與連的諧音,表示科舉仕途順利,是對科舉時代應試考生的祝頌語,清代瓷器上多見。古時士子為求功名,特別喜愛這一題材之裝飾。
清 荷塘清趣魚子紋歙硯 浙江省博物館藏
魚子紋歙硯,屬歙硯名品之一。是以硯石中均勻分布有密集小黑點,狀如魚子(魚卵)而得名。石質(zhì)泛青而細膩,可呵氣成霧。該硯硯面上刻一荷塘,蓮花搖曳,又以硯池擬蓮葉。文人清雅,盡在其中。
清雍正 粉彩荷花水草紋盤 浙江省博物館藏
粉彩,又稱“洋彩”,在琺瑯彩瓷的基礎(chǔ)上燒制,屬釉上彩。雍正粉彩多在白釉面上直接施彩作畫,胎質(zhì)細白、釉色瑩潤,器型以日用瓷為主,兼有文房用具等陳設(shè)瓷。該盤內(nèi)底粉彩荷花蓮葉水草紋,釉色溫潤,呈現(xiàn)淡雅柔麗之感。外底“精雅古玩”青花雙圈雙行篆書款。
清同治 粉彩蓮瓣形碗 鎮(zhèn)江博物館藏
碗為多重蓮瓣立體造型。外腹通體施以淡綠色釉,碗內(nèi)壁和外底為松石綠釉。在每層蓮瓣上涂胭脂紅彩和線描花脈紋,底部紅彩方框內(nèi)書“大清同治年制”六字篆書款。
清雍正 “清蔭堂制”款青花纏枝蓮托八寶紋盤 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件主題紋飾作典型“蓮托八寶”紋,內(nèi)底、外壁皆繪之。內(nèi)底繪有方勝、盤腸、秋葉、拍板等,外壁則繪銀錠、果子、銅錢、火珠、雙角、聚寶盆、如意、拍板,上下分別有雙圈弦紋。外底“清蔭堂制”雙行楷書款。
荷葉似云香不斷 小船搖曳入西泠
清末列強入侵,西湖的傳統(tǒng)園林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西湖荷花也受到了較大的沖擊。20世紀50年代,西湖疏浚工程開啟,80年代以來,西湖開始有規(guī)劃地大規(guī)模種植荷花,如今曲院風荷里的荷花,已有200多個品種了。古人以詩詞歌賦的方式詠荷,今人用時尚創(chuàng)意的方式愛荷。蓮荷因形美性雅、寓意祥和,而給人帶來靈感,引發(fā)創(chuàng)新。近年來,出土自宋代地層的古蓮子,經(jīng)培育喚醒,在各地綻放。荷花儼然成為了傳播友誼的種子,溝通古今的橋梁。
吳昌碩 墨荷圖軸 浙江省博物館藏 紙本墨筆 縱98.5厘米 橫46.1厘米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鄣吳村(今屬湖州安吉)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此幅墨荷作于1886年,吳昌碩時年四十三歲。
黃賓虹 荷塘秋趣圖軸 浙江省博物館藏 紙本設(shè)色 縱106.6厘米 橫39.9厘米
黃賓虹(1865—1955),原名質(zhì),字樸存,別署予向、虹廬、虹若、虹叟等,中年更號賓虹,以號行。安徽歙縣人,生于浙江金華。以山水聞名,兼擅花鳥,渾厚華滋,重視自然之美。有《古畫微》等。此軸寫有蘆草一叢,小荷幾苗,天牛一只,蚤蚊一團。其以性靈相托,純素天然,非巧思所營,天真之下,一片清光。
常書鴻 荷花池望保俶塔 浙江省博物館藏 木板油畫 縱40.6厘米 橫53.5厘米
常書鴻(1904—1994),生于浙江杭縣,滿姓伊爾根覺羅,滿洲人。1923年畢業(yè)于浙江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染織科并留校,1927年赴法國學習油畫?;貒笕谓逃诒逼剿噷!⑺噷?。1943年赴敦煌,一生致力于敦煌藝術(shù)研究保護工作,被人稱作“敦煌的守護神”。此幅近景為里西湖荷岸,遠景為寶石山,為其晚年西湖寫生作品。
豐子愷 并著采蓮舟頁 浙江省博物館藏 紙本設(shè)色 縱34.5厘米 橫27.5厘米
豐子愷(1898-1975),原名豐潤,號子覬,后改為子愷,號緣緣堂,生于石門(今屬浙江桐鄉(xiāng)),師從李叔同、夏丏尊。其在漫畫、書法、翻譯等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出版的書集、畫集、散文著作、美術(shù)理論和音樂理論著作頗豐。畫中二女子一人一槳,并舟行于水上,荷花載舟,似是一同采蓮去。畫題為唐代崔國輔句“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蓮舟”。
晚清民國 石雕荷葉形水盂 浙江省博物館藏
民國 褐漆描金喜上眉梢紋荷葉書卷式盤 浙江省博物館藏
夏日炎炎,荷塘消暑,眼前一派明媚,風中滿是清香。
田田荷葉下,鴛鴦游魚嬉戲;蓮華裊裊間,蜂鳥蜻蜓棲息。碧波蕩漾中,賞魚戲新荷的靈動,品風動蓮香的安然。
在傳統(tǒng)文人心中,草木皆關(guān)情。荷開、荷盛、荷落,承載著高貴的品質(zhì)、詩意的生活。千年前,久客京師的錢塘人周邦彥,以“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寫盡了江南荷塘的綽約之姿,隨風而起的,除了亭亭如蓋的荷葉,還有故土難離的熱切、精神家園的追尋。
山川知夏,灼灼歲華;
荷花十里,明月天衣。
芙蕖開過尚盈盈……
此次展覽展期持續(xù)至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