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鄭成功“開辟荊榛逐荷夷”,“確保臺灣入版圖”,拔除了橫在中國海洋發(fā)展穴位上的心腹大患,成為中國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掌握臺灣海峽和南海的制海權(quán),阻止了西方海上霸權(quán)勢力向東亞的擴張,“豎起了亞洲人將西方殖民者趕出亞洲殖民地的第一面旗幟”,是17世紀亞太海域的大英雄。
中國大陸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臺灣依然徘徊在祖國統(tǒng)一的大門外。1982年2月1日,是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二十周年的紀念日,6月23日,又是他逝世三百二十周年。在這樣的歷史時刻舉行隆重紀念活動,激發(fā)為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的神圣大業(yè)而奮斗的精神,就具有了重要的意義。
1981年6月間,中共福建省委決定于1982年2月在廈門召開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二十周年紀念大會,并在這一年里陸續(xù)開展系列紀念活動,包括在廈門建立鄭成功雕像,整理充實廈門和南安的鄭成功紀念館并重新開放,整修南安水頭鎮(zhèn)的鄭成功墓,舉辦鄭成功研究學術討論會,出版有關鄭成功的圖書、史料和研究著作等。
巨型花崗巖石雕刻的鄭成功雕像,要求建立在廈門的海邊。1981年6月起,專業(yè)人員考察了鷺江兩岸的虎頭山、燕尾山等11個地點,最后定址在鼓浪嶼東南角的覆鼎巖。8月,福建省委第一書記項南親自出馬,邀請女雕塑家、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創(chuàng)作研究室副主任時宜教授設計創(chuàng)作。10月,時宜到福建找到后調(diào)入廈門大學藝術教育學院的李維祀、孫钖麟,福建省博物館的王繼權(quán)、曹恒等雕塑家協(xié)助,開始緊張的工作。重新整理充實的廈門鼓浪嶼鄭成功紀念館,新建的南安石井鎮(zhèn)鄭成功紀念館新館,整修一新的南安水頭鎮(zhèn)的鄭成功墓園,則如期在1982年2月1日重新開放。1982年3月12日,國務院公布鄭成功墓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學術討論會組織委員會由福建省社聯(lián)副主任、福建省歷史學會會長、廈門大學副校長傅家麟(即傅衣凌)教授任主任委員,廈門市委副書記洪文廣、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林子東任副主任委員。會議地點定在廈門大學。傅先生受命后,立即發(fā)動全省史學界積極投入,撰寫學術論文,編輯史料和研究著作,為召開一場規(guī)模宏大的學術討論會做準備。廈門大學歷史系、臺灣研究所、南洋研究所和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的老師,省社會科學研究所、省方志辦、省博物館和廈門、泉州、漳州的文史工作者,都熱烈響應。1981年12月,陳碧笙教授的《先王實錄校注》,率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傅先生在1981年11月間寫信給南開大學鄭克晟教授,邀請他的父親鄭天挺先生參加鄭成功研究學術討論會。鄭老是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曾任西南聯(lián)大總務長,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副校長,中國史學會主席團執(zhí)行主席。他1920年9月在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yè)就接受廈門大學的聘書,1921年參與廈門大學籌建與教學,兼任圖書部主任,是廈門大學早年的杰出校友。鄭老時年82歲,得知這一消息,欣然同意,提交一篇論文,并約時在南開大學訪學的日本東北大學教授寺田隆信聯(lián)袂同行。不料,鄭天挺先生于12月20日逝世,未能實現(xiàn)重返廈大的宿愿。
1982年2月1日,福建省各界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二十周年委員會在福州正式成立,福建省委書記、福建省政協(xié)主席伍洪祥任紀念委員會主任委員,福建省副省長、省社聯(lián)主任張格心,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民革主委傅柏翠,福建省社聯(lián)副主任、廈門大學副校長傅家麟為副主任委員。紀念委員會委員共46人,其中有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曾鳴、臺灣研究所所長陳碧笙、全國臺胞聯(lián)誼會副會長兼福建省臺聯(lián)會長朱天順等。
2月20日,在廈門影劇院召開“福建省各界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二十周年大會”。到會近2000人,我和廈門大學歷史系、臺灣研究所及臺籍師生共50多人參加了會議。老照片收藏家紫日先生向我提供了從未公開發(fā)表過的這次大會的場景和大會發(fā)言及會后活動的珍貴照片,令人倍感親切。
在廈門影劇院舉行的紀念大會主席臺。
大會由紀念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格心主持,紀念委員會主任委員伍洪祥發(fā)表重要講話。他指出:鄭成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鄭成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他不畏強暴,反抗侵略,收復臺灣,維護祖國領土的完整和統(tǒng)一。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臺灣同胞將同大陸人民一道,為完成祖國統(tǒng)一的光榮任務而奮斗。
紀念委員會主任委員伍洪祥講話。
紀念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傅柏翠、傅家麟,省臺聯(lián)會會長朱天順,廈門市代表、副市長許祖義,南安縣副縣長吳美玉,南安石井鄉(xiāng)旅港同胞余新河也在大會上講話。
紀念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傅柏翠代表各民主黨派講話。
紀念委員會副主任、廈門大學副校長傅家麟講話。
福建省臺聯(lián)會會長朱天順講話。
廈門市代表、副市長許祖義講話。
南安縣副縣長吳美玉講話。
南安縣石井鄉(xiāng)旅港同胞余新河講話。
21日,鄭成功雕像在鼓浪嶼覆鼎巖舉行奠基儀式。參加“福建省各界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二十周年大會”的省市黨政軍領導及群眾代表500多人出席,廈門市市長吳星峰主持奠基儀式,廈門市委書記陸自奮發(fā)表重要講話。
廈門市委書記陸自奮在鄭成功雕像奠基儀式上講話,后排左二為傅家麟副主任委員。
會后,與會嘉賓還參觀了日光巖下整修重新開放的鄭成功紀念館。
伍洪祥主任委員(左)聽取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張宗洽(右)的講解。
鄭成功雕像決定采用“泉州白”花崗巖雕鑿嵌接而成,1982年4月完成設計,并用石膏打磨制作4尊雕塑樣本。5月雕像創(chuàng)作組帶著雕像小樣和覆鼎巖照片到北京,全國美協(xié)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江豐,全國文聯(lián)書記處書記、美協(xié)副主席華君武,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館館長劉開渠,雕塑專家王臨乙、曾竹韶、王合內(nèi)、傅天仇等聽取匯報,并提出建議。又到福州、廈門、南安等地公開展示,征求各界人士意見。
此時,有關鄭成功的圖書、史料等的出版穩(wěn)步推出,為鄭成功研究學術討論會做了充足的前期準備。1982年2月,廈門鄭成功紀念館校阮旻錫《海上聞見錄》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3月,廈門大學鄭成功歷史調(diào)查研究組編《鄭成功收復臺灣史料選編》(增訂本)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4月,廈門大學歷史系以原編《鄭成功研究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為基礎,重編為《鄭成功研究論文選》,1982年6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4月,組成鄭成功研究學術討論會學術組,由孔立、陳在正、鄧孔昭選編《臺灣鄭成功研究論文選》,6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5月,張宗洽、何丙仲編《風流千載憶延平:詠懷鄭成功詩詞選集》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7月,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編《鄭成功史料選編》,由福建省鄭成功研究學術討論會組織委員會鉛印成冊。
7月26日至8月1日,在廈門大學召開福建省鄭成功學術討論會,來自國內(nèi)各地以及日本、美國的學者共一百二十多人參加了會議。
大會收到論文五十余篇。國內(nèi)提交的論文有:鄭天挺《關于鄭成功》,許大齡《民族英雄鄭成功為捍衛(wèi)祖國領土完整而斗爭》,王鐘翰《清政府對臺灣鄭氏關系之始末》,施聯(lián)朱《鄭成功收復臺灣及其對高山族的政策》,郭松義、何齡修《鄭成功和施瑯》,吳奇衍、黃武《略述鄭氏在臺灣的屯墾》,劉伯涵《鄭成功與東林復社的關系》,鄭克晟《關于〈臺灣外紀〉的作者江日升》,王鐸全《關于鄭成功和施瑯的評價》,秦寶琦《鄭成功創(chuàng)立天地會說質(zhì)疑》,陶誠《論鄭成功在收復臺灣中的軍事才能》,許良國《關于臺灣鄭氏政權(quán)興亡之我見》,張小林《試論鄭經(jīng)建設臺灣》,徐揚杰《歷史地評價鄭克塽率臺歸清問題》等14篇。
廈門大學提交的論文有:傅衣凌《關于鄭成功研究的若干問題》,葉國慶《〈明季遂志錄〉與〈鄭成功傳〉——兩種〈鄭成功傳〉的作者及其史觀》,陳碧笙《關于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幾個問題》《鄭芝龍的一生》,韓振華《再論鄭成功與海外貿(mào)易的關系》,陳國強《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偉大貢獻》《臺灣高山族支持鄭成功收復臺灣》,孔立、陳在正、鄧孔昭《鄭成功評價的方法論問題》,孔立、李強《李自成·多爾袞·鄭成功——歷史的合力之一例》,陳在正《評1647至1654年清鄭之間和戰(zhàn)的得失——兼與臺灣歷史學者商榷》《1654至1661年清鄭之間的和戰(zhàn)關系及其得失——兼與臺灣歷史學者商榷》,呂榮芳、葉文程《鄭成功在廈門的軍政建設》,楊國楨《臺灣與大陸大小租契約關系的比較研究》,林仁川《試論著名海商鄭氏的興衰》,林其泉、鄭以靈《鄭成功經(jīng)濟思想試探》,鄧孔昭《清政府對鄭氏集團的招降政策及其影響》,施偉青《有關鄭成功抗清的幾個問題》《有關施瑯的幾個問題》,顏章炮《論臺灣歸清對海峽兩岸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陳動《鄭氏時期臺灣農(nóng)民的田賦負擔》,楊錦麟《論鄭成功與南明宗室的關系》等21篇。
福建省內(nèi)學者提交的論文有:朱維干《鄭成功光復臺灣的壯烈事跡》,林祥瑞《論鄭成功的愛國主義思想》,林慶元《鄭成功復臺后臺灣土地的開發(fā)及其歷史意義》,翁國珍《陳永華對臺灣早期文教事業(yè)發(fā)展的貢獻》,黃志中《試論鄭成功的經(jīng)濟思想及其實踐》《論施瑯的歷史功績》,鄧華祥《略論鄭成功為建立和鞏固廈門根據(jù)地的斗爭》,唐曉《鄭成功治軍試探》,楊彥杰《1650至1662年鄭成功海外貿(mào)易的貿(mào)易額和利潤額估算》《鄭成功兵額與軍糧問題》,陳泗東《鄭成功焚青衣處地點無誤說》,黃天柱、廖淵泉、蔡長溪《試評鄭經(jīng)的功過》,鄭景堂、陳煥章《試論鄭成功的練兵治軍和用人》,張宗洽、潘文貴《論鄭成功的抗清及其與復臺的關系》,黃文英《鄭成功父子三次進軍長泰初探》等15篇。
參加討論會的美國、日本學者有寺田隆信等7人,提交論文的有美國學者衛(wèi)思韓(John. E. Wills. Jr)《從外國來看鄭成功——西文資料與世界歷史觀法》,日本學者濱島敦俊《試論明末東南諸省的抗、欠租與鋪倉》等2篇。
開幕式后,與會學者在廈門大學專家樓前合影留念。除論文作者外,參加會議的還有:省社科所副所長林子東等,《歷史研究》雜志的諸葛計,福建人民出版社李瑞良,廈大教授莊為璣、蔣炳釗、林金枝、許宏業(yè)等人。
開幕式后,鄭成功研究學術討論會留影。
我受傅先生委托,負責接待日本東北大學寺田隆信教授,北海道大學濱島敦俊教授和南開大學鄭克晟教授,和他們一起參加在廈大招待所二樓會議室舉行的分組討論。
寺田隆信(右)、鄭克晟(中)、楊國楨(左)。翻譯為廈大外文系日語專業(yè)的紀太平老師(后)。
左起:楊國楨、鄭克晟、紀太平、寺田隆信、濱島敦俊。
我向大會提交論文《臺灣與大陸大小租契約關系的比較研究》并在會上發(fā)言,參會的諸葛計先生面索拙文交給《歷史研究》編輯部,后在《歷史研究》1983年第4期發(fā)表。
會后,孔立寫了《鄭成功研究學術討論會述評》,發(fā)表在《歷史研究》1982年第6期??讋觽?、章平寫了《福建省鄭成功研究學術討論會綜述》,發(fā)表在《廈門大學學報》1982年第3期。我寫了《關于鄭成功時代若干經(jīng)濟問題的討論》,發(fā)表在《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82年第3期。
孔立評述說:提交大會討論的論文“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人物評價、史實考訂等方面,研究了鄭成功收復臺灣、開發(fā)臺灣、鄭清關系、抗清活動、軍政建設、軍事才能、經(jīng)濟活動和經(jīng)濟思想、文化教育,鄭氏與南明、天地會、東林復社的關系,以及對鄭成功、鄭芝龍、鄭經(jīng)、鄭克塽、陳永華、施瑯等人的評價問題。從廣度來說,比以往有較大的擴展,在深度方面也有更大的進步”。其中還提到“有些論文在研究方法上作了一些新的嘗試,例如有的作者運用了比較研究的方法,把鄭成功與同時代的幾個杰出人物作比較,把臺灣和大陸的大小租契約關系作比較,把鄭氏時期的田賦同荷蘭統(tǒng)治時期、清朝統(tǒng)治時期作比較,從而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有的青年作者對鄭氏的軍糧、海上貿(mào)易額和利潤額、田賦等進行估算,企圖用量化的材料說明問題,有的青年作者探討了鄭成功的心理狀態(tài)和思想構(gòu)成,試圖說明歷史人物的個人特點對歷史進程產(chǎn)生的作用”,又說,“思想比較活躍,敢于針對國內(nèi)外學者的不同見解,展開爭論,反映了史學研究日益繁榮”。
本次會議論文由會議學術組于1982年10月編成《鄭成功研究論文選(續(xù)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出版)和《鄭成功研究論叢》(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7月出版)。傅衣凌先生為《鄭成功研究論文選(續(xù)集)》寫了序言,原稿由孔立先生保存,承蒙他的厚愛,轉(zhuǎn)交我珍藏。
今年是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六十周年。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是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勢不可擋。站在廈大海邊,遙望覆鼎巖上的巍巍鄭成功雕像,心潮起伏。謹以此文紀念這個永遠令人銘記的日子,懷念為研究鄭成功作出杰出貢獻的史學界前輩與同仁同道。借鑒歷史,服務當今,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應為金甌無缺作出努力。
傅衣凌作序手跡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