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小滿祈蠶:江南蠶桑民俗意象中的神人世界

夏歷三月,又稱“蠶月”,以清明“蠶花會”標識一年蠶事的開啟;“吳興以四月為蠶月”,蓋因江南桑蠶,四月最為繁忙;臨近小滿,蠶蟲“上山”結(jié)繭,小滿節(jié)氣后收繭繅絲,蠶戶家家過“祈蠶節(jié)”

夏歷三月,又稱“蠶月”,以清明“蠶花會”標識一年蠶事的開啟;“吳興以四月為蠶月”,蓋因江南桑蠶,四月最為繁忙;臨近小滿,蠶蟲“上山”結(jié)繭,小滿節(jié)氣后收繭繅絲,蠶戶家家過“祈蠶節(jié)”;五月端午,“謝蠶會”上酬謝蠶神,意味著一年蠶事階段性結(jié)束,在神靈的庇佑下繼續(xù)孕育蠶桑生活的新篇章。可以說,伴隨著蠶業(yè)生產(chǎn),從新春到五月的江南,不間斷地上演了一系列諸如:“掃蠶花地、供蠶神像、逛蠶花會、祛蠶祟”等民俗活動,串聯(lián)起一條鮮明的蠶桑生活時間軸,它不僅調(diào)動著蠶戶的生產(chǎn)勞作與生活,更反映了人與蠶桑、自然之間的親近和諧,從而演化成為江南文化中最具標識、浪漫且詩意的符號。

蠶業(yè)生產(chǎn)過程中相關(guān)的信俗活動,是與中國發(fā)達的絲織技藝密不可分的。2009年9月,由浙江?。ê贾菔?、嘉興市、湖州市、中國絲綢博物館)、江蘇?。ㄌK州市)、四川省聯(lián)合申報的“中國蠶桑絲織技藝”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與蠶絲織繡相關(guān)的國家級非遺已多達77項,其中包含了一大批蠶桑信俗相關(guān)項目,如2008年入選的浙江德清的“掃蠶花地”,浙江桐鄉(xiāng)的“含山軋蠶花”,2011年入選的湖北遠安“嫘祖信俗”等。二者共同形成了中國絲綢文化的完整結(jié)構(gòu)與體系,而豐饒的蠶桑民俗更成為其中最具深層文化意涵的重要部分。

一、祈蠶中的蠶神崇拜

相傳小滿節(jié)氣是蠶神誕辰,祈蠶節(jié)多在小滿期間舉行。蠶農(nóng)各家哪一日“放蠶”,祈蠶節(jié)便于哪一日舉行,并無固定的日期。先民將蠶視作“天物”,為了感念蠶神恩賜與祈求蠶業(yè)豐收帶來富裕生活,以多種形式向蠶神祭祀。

有文字可稽的蠶神祭祀,最早可溯至殷商。甲骨文卜辭上有“蠶示三牢”的字樣,意思是以“三牢”(牛、羊、豬)的禮節(jié)祭祀蠶神?!吨芏Y·天官·內(nèi)宰》記“中春, 詔后帥外內(nèi)命婦始蠶于北郊,以為祭服?!闭f的是貴族們春天要在北郊舉行祭蠶儀式?!抖Y記·月令》中述:“是月也(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鳴鳩拂其羽,戴勝降于桑。具曲植籧筐。后妃齊戒,親東向躬桑。禁婦女毋觀,省婦使以勸蠶事?!笨梢娨匝?、豬二牲祀蠶神已是重要的宮廷祀典。

甲骨文 “蠶”字

甲骨文 “蠶”字

到了《后漢書·禮儀志》中:“是月(永平二年三月) 皇后帥公卿諸侯夫人,祠先蠶,禮以少牢”,出現(xiàn)了“先蠶”的稱謂。被后世奉為“先蠶”的嫘祖,傳說是黃帝的元妃,教民育蠶治絲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妒酚洝の宓郾炯o》中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隋書.禮儀志》中詳細描述了從周到隋的國家祭祀蠶神體系:“后周制,皇后乘翠輅率三妃三女弋,御媛御婉,三公夫人,三孤內(nèi)子、至蠶所, 以一太牢親祭,進奠先蠶西陵氏神?!睆拇藭r才明確了先蠶祭祀,祀的是嫘祖。

至北宋劉恕《通鑒外紀》:“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元妃,始教民育蠶。”,又有羅泌《路史·后紀五》:“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皮膚凍裂)之患,后世祀為先蠶?!庇捎谏PQ帶來穩(wěn)定的收入并可作為主要的賦稅來源,自宋以降,先蠶祀典為歷代王室所重視。由皇后親自主導(dǎo)的“先蠶”祭祀,往往成為由帝王親率的“先農(nóng)”祭祀的配套禮制,“耕種紡織,猶言農(nóng)?!?。到了元代,王禎的《農(nóng)書》匯總了魏、晉、北齊、后周至隋朝的歷代先蠶壇的不同規(guī)格,并繪制“先蠶壇”,中央豎立先蠶靈位,四周由皇后率領(lǐng)群妃拜祭。“先蠶”助祭,從教化的角度來說,可“正人心,成風(fēng)俗”,對中國農(nóng)業(yè)社會“男耕女織”穩(wěn)定的生產(chǎn)與家庭構(gòu)成,對于皇族統(tǒng)治、天下太平的鞏固,乃至華夏傳統(tǒng)文化體系穩(wěn)定的維持,均有著深遠的意涵。

元代王禎《農(nóng)書》中的先蠶祭祀

元代王禎《農(nóng)書》中的先蠶祭祀

相比于正統(tǒng)地位的先蠶,另一位蠶神“馬頭娘”則明顯更具民間意味?!榜R頭娘娘”亦被稱為“馬明王”“馬鳴菩薩”“蠶花娘娘”,民間流傳甚廣的“馬皮蠶女”故事由“蠶馬神話”演化而來,其源最早可溯至《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所記的“歐絲”女子?!皻W絲之野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jù)樹歐絲。” 但這里的蠶神雛形尚未與“馬形”相聯(lián)系。戰(zhàn)國時期,荀子《賦篇》記有“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是第一次將蠶女與馬形聯(lián)系在一起的記述。日本延歷寺沙門安然撰的《悉曇藏》中描寫了,昔有馬國在南天竺國之境內(nèi),當(dāng)?shù)厝藷o論聲音還是樣貌都酷似馬匹,“馬鳴菩薩”曾經(jīng)化身為蠶蟲現(xiàn)身該國,“自口出絲令人作衣”。東晉干寶《搜神記·女化蠶》則是完整講述了“馬皮蠶女”的故事的文獻:“女及馬皮,盡化為蠶,而績于樹上?!钡搅怂稳舜髹摹妒箬薄分?,“蠶馬同本”條目引述了《搜神記》故事,并指出民間的蠶神“馬頭娘”與“馬鳴菩薩”在情節(jié)與文本上,已融合在了一起。

明刊本 蠶女 《三教搜神大全》

明刊本 蠶女 《三教搜神大全》

此外,地方的蠶神祭祀多軌并行且具有典型的地域色彩。例如蜀地祭祀的蠶神是蠶叢氏、青衣神。蠶叢,文獻載其為古代蜀王。傳說他曾服青衣教人蠶桑,肇興蠶織,死后被尊為青衣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載:“傳蠶叢氏初為蜀侯,后稱蜀王,常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蠶事。鄉(xiāng)人感其德,因為立祠祀之。祠廟遍于西土,罔不靈驗,俗概呼之曰青衣神?!?總之,在中國的蠶神體系中,官方與民間,上層文化與下層文化兼收并蓄、并行不悖的祭祀系統(tǒng),是中國民間信仰中饒有趣味的文化現(xiàn)象。

北宋木刻套色版畫 《蠶母像》 溫州博物館藏

北宋木刻套色版畫 《蠶母像》 溫州博物館藏

二、祈蠶中的儀式展演

(一)公共空間的蠶花廟會

建廟祈蠶,是中國自上而下的先蠶祭祀的民間崇拜體現(xiàn)。祈蠶愿文是蠶農(nóng)在廟會上以文書表達蠶蟲茁壯、絲帛豐收愿景的方式。敦煌文書S.5639所錄的《蠶農(nóng)愿文》生動地寫道:“……絲?倍獲于常年,絹白全勝于往歲……蠶食如風(fēng)如雨,成繭乃如岳如山?!毙蜗蟮乜坍嫵隽诵Q農(nóng)溢于言表的迫切之情;《荊楚歲時記》中記祭拜蠶女“當(dāng)令君蠶桑百倍”;《太平廣記》的《蠶女》故事則提到四川廣漢有蠶女卻極為靈驗“每歲祈蠶者……皆獲靈應(yīng)”。故而,不難理解華夏大江南北遍設(shè)蠶神祠廟,而江浙地區(qū)尤盛。如山西夏縣有最古老的“先蠶娘娘廟”;四川鹽亭縣金雞鎮(zhèn)有高十余米,依山鑿成的嫘祖石像;江南絲織業(yè)興盛,更是形成了水鄉(xiāng)澤國遍布的蠶神廟,如蘇州機神廟、盛澤先蠶祠、震澤絲業(yè)會館嫘祖像等等。

蠶花廟會是江南祈蠶的公共空間形式。在浙江湖州桐鄉(xiāng)、含山一帶,每年清明前后舉行“祭龍蠶會”或稱“軋蠶花”,會期三到五天不等。據(jù)傳,宋高宗時封“馬鳴王”為蠶神,傳諭各地修建廟宇供奉,一時香火興旺。江南發(fā)達的水系,為蠶花廟會增添了江南舟船的華彩。祭祀伊始,蠶神像從廟里請至江中兩條并連的船上,從四方搖舟而來蠶農(nóng),紛紛向蠶神供奉素食果品,叩拜行禮以祈當(dāng)年蠶花豐收。禮畢,蠶神被抬回廟中,各色船只于江中開始競演,既是酬神的演樂,也是娛人的風(fēng)尚。如精致彩燈裝飾的龍燈船,彩臺高搭的名閣船,兒童扮演戲出角色;竿船上,藝人在數(shù)丈高的粗竿上表演雜耍,而拳船上,則上演驚心動魄的拳腳飛騰。舟船往來,圍觀者終日不散。清代乾隆年間沈焯在他的《清明游含山》記錄下了此番景象:“吾鄉(xiāng)清明儼成案,士女競游山塘畔。誰家好學(xué)哨船郎,旌旗忽閃恣輕快”。

蠶花廟會上另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是香客中無論男女老幼頭上均會戴上一朵用彩紙或絹制作的“蠶花”,取意“蠶花茂盛”,是祈蠶儀式中不可或缺的象征物與蠶繭豐收的預(yù)兆。詩句“紅綠蠶花頭上插,男女老少似海洋”描寫的正是趕香會的蠶農(nóng)爭相觀看,你軋我擠的熱鬧場景。簪戴蠶花由此也成了江南蠶婦特殊的裝飾,有《蠶花歌》云:“蠶花生來像繡球,兩邊分開紅悠悠,花開花結(jié)籽,萬物有人收。嫂嫂接了蠶花去,一瓣蠶花萬瓣收”,唱出了蠶戶對絲繭豐收的祈盼與期冀。

蠶花廟會上售賣的蠶花

蠶花廟會上售賣的蠶花

(二)私人空間的祛蠶祟

另一祈蠶空間則是更為私密的家宅,包括祝興與祛祟兩種方式。祝興的方式以“掃蠶花地”為代表,這是一種從古老的祈蠶儀式演化而來的民間說唱表演形式,可在家中、蠶室等處進行。通常由女子單人唱舞,而以小鑼在旁伴奏。表演者頭戴蠶花,身穿紅裙,手里拿著紅綢,模擬掃地、糊窗、撣蠶蟻、采桑葉、喂蠶、捉蠶、換匾、上山、采繭等一系列與養(yǎng)蠶生產(chǎn)相關(guān)的動作,敘述了養(yǎng)蠶勞動生產(chǎn)全過程中,蠶花娘娘會送來吉祥的蠶花以示庇佑。唱詞富有濃郁的吳方言特色,如“……今年蠶花掃得好,明年保倷三十六(六六順)。高高蠶花接了去,親親眷眷都要好。年年掃好蠶花地,代代子孫節(jié)節(jié)高?!睒O討口彩。整場掃蠶花地歌舞曲目共三十八段演繹歌詞,在每段的鑼鼓過門伴奏下,表演程式化的“掃地”舞蹈動作。最后,表演者高舉蠶匾,東家娘子接過蠶匾,在象征慶賀蠶繭大豐收的高潮中結(jié)束。

至四月,蠶戶有蠶禁習(xí)俗。元代白珽《余杭四月》寫道:“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瓗准倚Q事動,寂寂晝門關(guān)。”明代謝肇淛《西吳枝乘》也提及了此俗:“吳興以四月為蠶月,家家閉戶,官府勾攝征收及里囗往來慶吊,皆罷不行,謂之蠶禁?!毙Q禁時期,多到了蠶眠關(guān)鍵期,直接影響到蠶繭質(zhì)量的好壞與數(shù)量的豐歉。于是蠶禁祈蠶,家家戶戶要張貼蠶神像。舊時江南蠶農(nóng)家中,往往會在特別方位的墻壁上砌神龕以供蠶神像,又稱“神碼”或“碼張”,這是一種印制在紅色紙張上的木刻蠶神畫像,江南一帶各處煙雜店、香燭店、南貨店均有售賣。神像被蠶農(nóng)“請”回家中,貼在蠶室里供奉,體現(xiàn)的是對蠶神的敬畏之心與祈求蠶事旺盛的愿景。

除了張貼蠶神像以祈蠶外,還要使用厭勝的方式“祛蠶祟”。清乾隆四年《湖州府志》載:“育蠶之家設(shè)祭以禳白虎。門前用石灰畫彎弓之狀,蓋祛蠶祟也”。相傳,白虎星等惡煞威脅蠶蟲,須祛祟驅(qū)趕白虎。祛祟的方法,一是于白虎星神像前供奉酒肉,使其飽餐,以免作祟;二是貼門神或門前掛弓箭圖形,或是地面以石灰畫白虎,恐嚇其不敢接近;三是取食螺螄并將其殼撒于屋頂。俗傳病蠶名“青娘”,靈魂躲于螺螄殼內(nèi),吃螺螄可使其無處藏身,拋撒則是驅(qū)其遠走高飛,以保蠶繭豐收。

蠶房貼門神也是祛蠶祟的表現(xiàn)形式?!吨腥A全國風(fēng)俗志》載:“每屆養(yǎng)蠶之期,各家購極大花紙二張,貼于門上,謂之門神將軍?!比缣K州桃花塢木版年畫中的《蠶花茂盛》,旗幡上印有“馬明王”的字樣,另一類型《群芳勝會》上,寫著“馬鳴王娘娘千歲”。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蠶花茂盛》 與《群芳勝會》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蠶花茂盛》 與《群芳勝會》

《天工開物》述“凡害蠶者有雀、鼠、蚊三種。雀害不及繭,蚊害不及早蠶,鼠害則與之相終始”。蠶事懼鼠患,而花貓可以克鼠,中國傳統(tǒng)木版年畫里的《蠶貓圖》既是此類題材。蘇南地區(qū)多將紙印的五色蠶貓貼在墻上,糊在蠶匾底下,以禳鼠患。如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蠶貓逼鼠》與《貓王鎮(zhèn)宅》,繪有一雙花貓口叼或掌壓一鼠,意為壓制。門上貼此圖,一是提點蠶農(nóng)防范鼠患,二則告知蠶禁時節(jié),勿擾蠶家清靜。又如,上海小校場年畫中的《蠶花茂盛.五谷豐登》圖,牡丹寓意富裕生活,蝴蝶與花貓諧音“耄耋”代表康寧長壽;另有《蠶花茂盛》圖,繪制了蠶婦參與的整個育蠶過程,象征著蠶業(yè)豐收所帶來的富庶生活。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蠶貓逼鼠》與《貓王鎮(zhèn)宅》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蠶貓逼鼠》與《貓王鎮(zhèn)宅》


上海小校場年畫《蠶花茂盛》

上海小校場年畫《蠶花茂盛》


上海小校場年畫 《蠶花茂盛 五谷豐登》

上海小校場年畫 《蠶花茂盛 五谷豐登》

與紙上印刻蠶貓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則是民間在蠶房里供奉泥塑蠶貓的習(xí)俗。清代鄭元慶《湖錄經(jīng)籍考》記述道,“范泥為貓,置筐中以辟鼠,曰蠶貓?!毙Q農(nóng)飼蠶時,最恨老鼠嚙咬蠶種紙和蠶繭,故在蠶房中擺供蠶貓。每年蠶月之前,蠶室打掃干凈,堵好鼠洞后的第一件事是到蠶花廟會上“請蠶貓”,認為廟會上的蠶貓受神感應(yīng),更為靈驗。泥塑彩繪的蠶貓被放在墻角僻靜處,不僅能退鼠,還能辟惡。

(三)祈蠶與人生儀軌

祈蠶除了體現(xiàn)在蠶業(yè)生產(chǎn)不同的階段,更形成了江南蠶戶人生儀軌的特殊見證,如婚喪嫁娶與民居營建的蠶桑習(xí)俗。在浙江海鹽一帶,女方婚嫁要“送蠶花”,象征性地選擇一張蠶種或是幾條蠶蟲作為婚嫁的信物送到夫家。由準婆婆穿著紅色絲綿襖接收這些信物,意味著將娘家的“蠶花運”帶至夫家來。接親時,夫家要向四周拋撒“蠶花銅鈿”以代替棗子、花生的“撒帳”儀式。新婦“回門”前,要在家中女性長輩面前打開嫁妝箱,一一點數(shù)陪嫁的衣裙等,俗稱“點蠶花”。而“望山頭”是指“望儂山頭高,祝儂蠶花熟”,系由岳父母帶著豬蹄、黃魚、軟糕、枇杷等來到新婿家,一是看望一對新人,二是傳授育蠶技術(shù),預(yù)祝新組建的家庭日后能繭花豐收,生活富足。新女婿必須殷勤款待,因為“望蠶訊”者是“蠶花娘娘”的送福送財之人,必須好好招待,討其歡心,以保將來蠶繭豐收。

蠶鄉(xiāng)在建造新屋上梁時,要舉行古老的賧神儀式“接蠶花”。上正梁時懸掛的紅綠綢絹須由娘家制作,交由木匠掛于正梁之上,并向下拋撒事先備好糕點、銅鈿、糖果等,由房主夫婦手扯被單接拋撒下來的物品。木匠欣然唱起《接蠶花》歌:“四角全被張端正,二位對面笑盈盈;東君接得蠶花去,看出龍蠶廿四分。大紅全被四角齊?夫妻對口笑嘻嘻;雙手接得蠶花去,一被蠶花萬倍收?!?/p>

除了建房上梁,“接蠶花”還會在各種特殊時間節(jié)點與重要人生儀式的祈蠶場合上演。通常由贊神歌手準備一桿秤、一塊手帕、一張蠶花紙、一張蠶神馬幛交給主人,同時誦唱“蠶花歌”:“稱心如意,萬年余糧;蠶花馬,蠶花紙,頭蠶勢,二年勢,好得勢;采取好繭子,踏得好細絲,賣得好銀子,造介幾埭新房子……”。女主人則恭敬地將各物收藏,稱“接蠶花”,等到端午“謝蠶花”時再拿出久藏的蠶花紙、蠶馬幛祈禱一番,然后焚化掉??傊闲Q桑人家的生活處處留下了祈蠶的印跡,表達了向往富裕、祥和生活的訴求與愿景。

三、結(jié)語

唐朝元稹在《詠廿四氣詩·小滿四月中》詠道:“小滿氣全時,如何靡草衰。田家私黍稷,方伯問蠶絲?!?,反映的是地方長官親自問蠶的關(guān)切;宋代翁卷《鄉(xiāng)村四月》中的“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贊美的是鄉(xiāng)村四月蠶桑耕織的農(nóng)家生活與即將迎來豐收的喜悅。優(yōu)美的詩篇,無不反映出在悠久漫長的桑蠶勞作中,中國先民形成的“敬蠶重桑、愛蠶護桑”的美德與傳統(tǒng),承載著“不掇勞作,天人和諧”的中國精神與樸素信仰。

如今,作為世界的文化遺產(chǎn),中國的蠶桑文化正以傳統(tǒng)節(jié)日為載體,多方位地開展了一系列蠶桑文化的復(fù)興與重塑,譜寫出了新時代蠶桑生活的華彩樂章。江南的蠶桑民俗,是集中呈現(xiàn)江南山水相依、風(fēng)俗相近、人文同輝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蘊含著江南地區(qū)共通的文化基因與共享的文化資源。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中,江南蠶桑民俗文化可作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方式,助推長三角“文化一體化”,從而建構(gòu)起江南文化的社會認同。

(作者方云,民俗學(xué)博士,上海大學(xué)國際教育學(xué)院講師。)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