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shù)

虎兆豐年: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里的“百獸之王”

虎一直被視為力量和勇氣的化身,我們向往它的氣魄,敬畏它的勇武威猛,它也因此獲得“百獸之王”的美譽。

虎一直被視為力量和勇氣的化身,我們向往它的氣魄,敬畏它的勇武威猛,它也因此獲得“百獸之王”的美譽。美國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了不少世界各地、不同時期描繪虎的藝術(shù)品,和我們一起賞虎畫,尋虎運,迎接春節(jié)的到來!

并駕齊驅(qū)的虎與龍

虎崇拜可以追溯到華夏文明起源之初,和國人對龍的信仰一樣,數(shù)千年不衰。《易經(jīng)》之乾卦將虎視為“陰”,將龍視為“陽”。漢代重五行、講究四象,在龍與虎成為四大神獸的一部分的同時,也有了“左青龍、右白虎”、“東青龍、西白虎”的說法。西漢編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也將兩者并提,寫道:“虎嘯而谷風生,龍舉而景云屬”,可見它們之間的淵源之深。虎與龍的視覺組合也有著悠久歷史,代表強盛,寓意祥瑞、安定。

東漢中后期,龍虎紋風行。不論是被看作權(quán)力象征的青銅禮器,還是融入尋常百姓生活的銅鏡,都成為這個獨特紋飾的載體。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的東漢銅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東漢時期龍虎紋銅鏡,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rx17560/518

東漢時期龍虎紋銅鏡,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rx17560/518

這件藝術(shù)品展現(xiàn)的畫面有著豐滿的結(jié)構(gòu)和立體的造型,描繪的龍與虎活靈活現(xiàn)。古人本就相信銅鏡具有消災避難、免除不幸的作用。它與龍虎紋的結(jié)合,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當時工匠的巧思奇想和鑄銅技術(shù)的高超,還有民間對于好運的向往。

虎和龍都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隨著佛教從印度經(jīng)中國向東傳播之際,龍虎形象逐漸深入日本和韓國,開始與當?shù)氐姆鸾趟囆g(shù)相融合,也在其他藝術(shù)形式中大放異彩。十七世紀初,虎成為日本畫家喜愛的題材,在無數(shù)繪卷和屏風畫內(nèi)“自由馳騁”。

岸駒,《龍虎圖屏風》,1835年,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2016.314a-b

岸駒,《龍虎圖屏風》,1835年,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2016.314a-b

活躍于江戶時代中后期的岸駒(Kishi Ganku)畫虎堪稱一絕。這對折疊屏風就由他繪制,龍虎之斗的驚心動魄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展露獠牙的猛虎屹立于山巖之上,一聲咆哮震天撼地,與盤踞天邊的巨龍激烈對峙。在岸駒筆下,老虎身手矯健,神情專注且威武。站在屏風之外,我們似乎能聽見它那渾厚的吼聲,感受到它的王者氣魄。

岸駒能對老虎的神態(tài)和氣質(zhì)拿捏到位,得益于他海納百川的藝術(shù)態(tài)度。他融合各方畫派的特點,比如狩野派(Kano school)粗獷的行筆和強勁的線條,也講求圓山四條派(Maruyama-Shijō school)推崇的寫實和詩意的平衡,同時吸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氣韻生動”。

融入生活日常的“百獸之王”

自古以來,龍被描繪為一種能行云布雨、登天潛淵的神獸,與政治頗有淵源。隨著朝代更替,龍也逐漸成為皇權(quán)的象征。百姓希求安居樂業(yè),因而敬畏龍,期望這位天地的使者能賜福人間,保佑風調(diào)雨順。相比之下,虎文化的發(fā)展則脫離政治,主要發(fā)生在民間,與之相關(guān)的藝術(shù)也因此更具人情味,給人以質(zhì)樸的審美體驗。

威嚴的百獸之王之所以會成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前文提及的虎紋的流行,以虎為造型的生活用品和裝飾品的普及也發(fā)揮了不小的作用。

清代花紋虎形枕,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64.858

清代花紋虎形枕,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64.858

瓷枕始燒于隋代,在唐宋時期進入繁榮階段,出現(xiàn)各式各樣的造型,設(shè)計精致的紋樣也層出不窮,其中最惹人注目的當屬虎形枕。在制瓷技術(shù)走向巔峰的宋代,使用虎形瓷枕蔚然成風。金代,戰(zhàn)亂平息后制瓷業(yè)恢復發(fā)展,虎形枕的人氣有增無減。原因大體可以歸結(jié)為兩點。一,在民間傳說的影響下,人們普遍相信虎能驅(qū)邪,能保護家庭免受疾病的侵擾。二,磁州窯在北宋迅速崛起,一躍成為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之一,它引領(lǐng)時尚,燒制的虎形枕數(shù)不勝數(shù)。

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的這件藏品線條流暢,虎身為琥珀色,上面繪有黑色條紋,虎背上紋的則是花卉。在這里,虎不再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山林野獸,而是扶正鎮(zhèn)邪的保護神,模樣溫順。

下圖雕像中的老虎同樣憨態(tài)可掬,威嚴之余多了幾分活潑可愛。

遼代虎坐像,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68.705

遼代虎坐像,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68.705

虎形象在今天的中國民俗生活中仍然可見。虎頭帽、虎頭鞋、布老虎......這些手工吉祥物已經(jīng)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寄托的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的美好愿望。

日本本土雖然沒有老虎,但日本的藝術(shù)品中從不缺乏虎的形象。武士階層崇拜虎,是因為它驍勇好戰(zhàn)的品性,而吸引藝術(shù)家的,或許更多是想象的余地。日本畫家筆下的虎,有時和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虎形象類似,兇猛而強大,但偶爾他們也會將老虎描繪得十分俏皮。

礒田湖龍齋,《龍虎斗》,1780年,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35.402

礒田湖龍齋,《龍虎斗》,1780年,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35.402

江戶時代,浮世繪興起,日本繪畫的主題由宮廷文化轉(zhuǎn)向市井生活。無論是藝伎舞女、武士、劇院演員,還是社會時事、民間傳說、歷史典故,亦或是名山秀水,畫家都能將其生動演繹,為觀者講述一幕又一幕引人入勝的故事,反映當時的人間百態(tài)和平民階層豐富的思想情感。

十二生肖是浮世繪的題材之一,礒田湖龍齋(Isoda Koryusai)就特別為其創(chuàng)作了系列作品。在這兩幅版畫里,虎的姿勢和神態(tài)雖然相似,和它互動的人物卻不相同,所帶來的觀感也大相徑庭。圖一中的老虎雙眸清亮,仿佛在與坐在屏風前休憩的女子相望,兩者均為主角,虎的形象也瞬間變得靈動,充滿個性。圖二中格外顯眼的則是玩鬧的孩提,虎圖屏風更像是陪襯,描繪的是兒童大膽、好奇的天性,以及嬉戲的歡愉。

礒田湖龍齋,《虎》(出自“風流十二生肖”系列),1770/72年,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28.948

礒田湖龍齋,《虎》(出自“風流十二生肖”系列),1770/72年,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28.948


礒田湖龍齋,《虎》(出自“風流小兒與十二生肖”系列),1773年,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25.2209

礒田湖龍齋,《虎》(出自“風流小兒與十二生肖”系列),1773年,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25.2209

鳥居清滿(Torii Kiyomitsu)愛描繪時而繁華時而寂寥的花街柳巷,也愛勾勒歌舞伎演員和舞女。在他畫筆之下,男性莊重,女性窈窕。鳥居清滿對服飾細節(jié)的處理也極其細膩。即便是再復雜的紋飾,他也能鮮活地還原。正值新年,他又提筆記錄下虎圖屏風前助興的演員。她們身著色彩亮麗的服裝,手捧樂器敲出節(jié)奏,步伐輕快,極富動感和韻律。與舞者相伴的老虎姿態(tài)端正,卻略帶一絲調(diào)皮,為畫面注入新的生機。在如此喜慶的場合下,人與百獸之王相處甚歡,好一派祥和之景。

鳥居清滿,《虎圖屏風前為新年助興的藝人》,18世紀,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25.1999

鳥居清滿,《虎圖屏風前為新年助興的藝人》,18世紀,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25.1999

從宮殿到寺廟到平民住宅,從紙質(zhì)到絲質(zhì),幾個世紀以來,屏風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三張版畫也帶我們再度認識到這點。

虎的野性之美

在悠悠歷史長河中,虎不僅成為東亞藝術(shù)家的摯愛,也頗得歐美藝術(shù)界的欣賞。

虎終究是屬于自然的掠食性動物。在自然界無情的生存法則之下,虎一直勇往無前、所向披靡,這或許才是它的本性。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以石版畫為創(chuàng)作媒介,將虎與熊之間的一場對決定格下來。這張畫構(gòu)圖簡單,寥寥幾筆,卻讓人感受到兩者間的緊張氣氛:處于膠著狀態(tài)的虎與熊互不相讓,保持著警惕,蓄勢待發(fā)。

愛德華·蒙克,《虎與熊》,1908/09年,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63.346

愛德華·蒙克,《虎與熊》,1908/09年,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63.346

與之風格相對的,是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對虎的刻畫。他崇敬自然界,常常去巴黎動物園寫生,記錄老虎和獅子是他恒久不變的興趣。同時,他長期觀察家貓的動態(tài),這也有助于他對大型貓科動物形象的塑造。雖然他似乎從未在野外遇到過未被馴服的動物,但他筆下的猛獸總是富有原始的野性。

歐仁·德拉克羅瓦,《孟加拉虎》,1829年,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27.1645

歐仁·德拉克羅瓦,《孟加拉虎》,1829年,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27.1645

 

歐仁·德拉克羅瓦,《阿特拉斯山脈上的獅子》,1829年,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27.1646

歐仁·德拉克羅瓦,《阿特拉斯山脈上的獅子》,1829年,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編號:1927.1646

德拉克羅瓦筆觸細致,這頭孟加拉虎的形象十分立體,每一縷毛發(fā)都特別逼真。它壓低身體,全神貫注地盯著遠處一頭剛捕獲獵物的雄獅,窺測形勢,伺機而動。

早在古羅馬時期,孟加拉虎和巴巴里獅子就是針鋒相對的仇敵。強悍善戰(zhàn)的古羅馬人喜歡將巴巴里獅子放入斗獸場,而孟加拉虎則是與之決斗的對象。在北非食肉動物的三巨頭之首面前,孟加拉虎豪不遜色,它們甚至常常取得勝利。這一回它們再度對上,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壬寅虎年已至,春節(jié)期間,希望大家有機會親身感受源遠流長的虎文化,在生活尋找寓意吉祥的虎形象,收獲更多好運,“虎”氣滿滿開啟新一年!

(本文原標題為《虎兆豐年 || 藏在藝術(shù)品中的“百獸之王”》,全文原刊于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