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韓國王陵出土“建業(yè)人”墓磚解讀

最近一則關(guān)于東亞考古的報道引起了我的注意。據(jù)報道,2021年在韓國忠清南道的武寧王陵的入口處,出土了一塊墓磚。

最近一則關(guān)于東亞考古的報道引起了我的注意。據(jù)報道,2021年在韓國忠清南道的武寧王陵的入口處,出土了一塊墓磚。這塊有著蓮花紋案的墓磚引人注目的是,在側(cè)面刻有七個漢字:“造此是建業(yè)人也?!?/p>

武寧王陵是百濟第25代王武寧王及其妃子的陵墓。在1971年修建古墳群排水設(shè)施時偶然發(fā)現(xiàn)。陵墓出土的墓志云:“寧東大將軍百濟斯麻王,年六十二歲,癸卯年五月丙戌朔七日壬辰崩到”。癸卯年為公元523年,為中國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由此可知,武寧王陵距今已有將近1500年的歷史了。

建業(yè)是中國南京的古稱。始稱于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年),東吳孫權(quán)欲建帝王大業(yè),改秣陵縣(今南京)為建業(yè)縣。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改建業(yè)為建鄴。鄴指鄴城,是河南古地名,為司馬氏的發(fā)跡之地。改名建鄴,寓有不忘故土之意。后來因為避西晉愍帝的諱,又改稱建康。

那么,“建業(yè)”出現(xiàn)在韓國古代的王陵,意味著什么呢?韓國國立扶余文物研究所這樣解釋說,這表明造磚的工匠來自中國。不過,報道還援引有韓國公州教育大學李炳鎬教授的見解,認為盡管從字體來看,大約是出自中國人刻寫,但“建業(yè)人”究竟是磚石的制造者,還是參與整個陵墓的建造者,尚難下結(jié)論。

李炳鎬教授還指出,從墓磚上發(fā)現(xiàn)“建業(yè)”可見,當時百濟和中國有過交流。關(guān)于這一點,應(yīng)當是無可置疑的事實。古代朝鮮半島,與中國大陸既有著陸路交往,也有著海路往來。關(guān)于這些史實,我在既往的研究中都有所涉及。比如,我考證日本史上第二次獲得中國王朝賜印“親魏倭王”印的時間,比《三國志·魏志》記載的景初二年晚一年的關(guān)鍵史實證據(jù)就是,司馬懿在景初二年(238)八月平定割據(jù)遼東乃至朝鮮半島一帶的公孫淵之后,打通經(jīng)由朝鮮半島的陸路,第二年六月日本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才能暢通無阻地向曹魏派遣使者。

至于海上往來,從南朝宋開始就有日本五個倭王前后十余次向中國南朝派遣使者,以求獲得封號。簡單按年代縷述一下,425年,倭王讃遣使上表進貢,“詔除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王”。438年,“四月,以倭國王珍為安東將軍”。443年,“二十年,倭國王濟遣使奉獻,復以為安東將軍、倭國王”。451年,“二十八年七月,安東將軍倭王濟進號安東大將軍”。462年,“六年三月,以倭國王世子興為安東將軍、倭國王”。478年“二年五月,倭國王武遣使獻方物,以武為安東大將軍”。同年六月,“又詔新除使持節(jié)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王武進號為鎮(zhèn)東大將軍”?!端螘酚涊d:“贊死,弟珍立,遣使貢獻,自稱使持節(jié)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表求除正,詔除安東將軍倭國王。”

為了取得國際關(guān)系的平衡和區(qū)域霸權(quán),當時朝鮮半島的政權(quán)也爭相恐韓地向中國大陸王朝派遣使者,請求封號。從史籍記載看,公元355年,“高句麗王釗遣使謝恩,貢其方物,儁以釗為營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營州刺史,封樂浪公王如故”。這是北燕慕容釗的冊封。無獨有偶,在朝鮮黃海南道安岳郡五菊里的安岳3號古墳內(nèi)發(fā)現(xiàn)的357年的墨書題榜中,墓主人也帶有“平東將軍”的字樣。372年,“簡文帝成安二年正月,百濟王遣使貢方物。六月,遣使拜百濟王余句為鎮(zhèn)東將軍,領(lǐng)樂浪太守”。416年,“(義熙)十二年,以百濟王映為使持節(jié)都督百濟諸軍事、鎮(zhèn)東將軍,百濟王”。420年,“宋高祖永初元年,百濟王余映進號鎮(zhèn)東大將軍”。

與上述史籍記載時代接近的武寧王陵,出土的墓志署銜“寧東大將軍”,無疑也是同樣歷史背景下的產(chǎn)物。

短期存在的統(tǒng)一的西晉,讓朝貢體制獲得了一定的恢復。立國江南的東晉,雖然失去了中原,由于直接傳承著先進的中華文化,所以并未失去正統(tǒng),星散分立于中原以及各地的政權(quán)居然還有不少依然奉東晉的正朔。這一正統(tǒng)優(yōu)勢,又為后繼的南朝各政權(quán)所承續(xù),便使東亞的朝貢冊封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吸引著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政權(quán)由陸路或渡海來朝,向大國東晉以及后來的南朝尋求正統(tǒng)地位,以期與周邊的其他政治力量抗衡。

朝鮮半島政權(quán)和日本列島的政權(quán),向中國王朝紛紛請求獲得帶有“征東”“平東”“鎮(zhèn)東”“安東”“寧東”等字樣的封號,而中國王朝也樂于封贈。因為這顯示了朝貢冊封體制下中央王朝的權(quán)勢延長,既有“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權(quán)力下放意味,也有宗主國對該地域政權(quán)的安定期待。朝鮮半島政權(quán)和日本列島的政權(quán)希望獲得這樣封贈,則是期待狐假虎威,借通過朝貢冊封體制獲得的這一封號,來威懾周邊的其他政權(quán),以及取得征伐的正當性。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就有了很多的人員往來,不僅是政府使者,還有不少平民,甚至還有移民。據(jù)日本方面的記載,在540年,就有7353戶“秦人”被編入日本的戶籍。

從這一視點來看,武寧王陵出土的墓磚所記“建業(yè)人”,就極有可能是由中國的江南如建業(yè)等地前往朝鮮半島的工匠。

為什么要在墓磚上刻上“造此是建業(yè)人也”幾個字呢?其實這是一種傳統(tǒng)習慣的承襲。眾所周知,商周的不少青銅器上鑄造或刻畫有銘文。這一傳統(tǒng)到了戰(zhàn)國時期就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在很多器物上,會刻寫進工匠的姓名等。這種狀況,被稱作“物勒工名”。為什么會這么做,或許是個人意識的覺醒,或許是某種意義上的“文責自負”。對這些原因,我們且不去追究。但從歷史上大量遺留下來的刻有姓名的磚石,到古籍刻工姓名的存在,都表明“物勒工名”是歷代沿襲下了的一種習慣?!霸齑耸墙I(yè)人也”,亦猶此也。

由武寧王陵出土墓磚的“建業(yè)人”銘文,還讓我想到相關(guān)的另一個問題。這就是古代東亞文化傳播方式的問題。且以漢字傳播為例。

我在日本的大學一直在講授一門課叫“漢字文化論”。在講授漢字是何時、又如何傳入日本時,我查閱一些資料,毫無例外地認為,是通過儒學經(jīng)典或佛教經(jīng)典等書籍媒介將漢字傳入日本的。比如《隋書·東夷傳》就講:“無文字,唯刻木結(jié)繩。敬佛法,于百濟求得佛經(jīng),始有文字?!端问?日本傳》引用日本的《王年代記》說:“應(yīng)神天皇甲辰歲,始于百濟得中國文字?!比毡镜摹豆攀掠洝芬灿涊d:“名和邇吉師,即《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并十一卷,付是人即貢進?!被仡檶W者的既有研究,基本上也沒有脫離上述史料的認識視野。

書籍作為載體為東亞各個地域傳播了漢字,這無疑是一個不爭之事實。但除此之外,應(yīng)當還有別的因素。比如說物的因素。早在東漢初年的公元57年,日本使者獲得的“漢委奴國王”,便是這樣的因素。此外,還有更為重要的,則是人的因素。最早讓我產(chǎn)生這樣的認識的,是考察日本有關(guān)漢字傳來的考古資料時讀到的一則銘文。

日本熊本縣玉名郡和水町有一處前方后圓古墳,是清原古墳群中規(guī)模最大古墳。這一古墳推測筑造于5世紀末到6世紀初之間。明治六年(1873年)開始發(fā)掘,出土了大量陪葬品。其中有一把鐵刀,帶有75個漢字的銘文。作為日本年代最早的記錄文書,后來被指定為國寶。鐵刀的銘文如下:

臺(治)天下獲□□□鹵大王世,奉事典曹人名無□弖,八月中,用大鉄釜并四尺廷刀,八十練,□十振,三寸上好□刀。服此刀者,長壽,子孫洋々。得□恩也,不失其所統(tǒng)。作刀者名伊太□,書者張安也。

5世紀末到6世紀初,尚屬漢字傳入日本的初期,還沒有發(fā)明記錄日本語音的片假名或平假名,都是直接書寫漢字,對于人名也是以擬音漢字表示。引起我的關(guān)注的,是銘文的最后一句“書者張安也”。這個書寫者“張安”,盡管有日本學者解讀作“東野治之”,但似乎沒有過硬的確鑿證據(jù)。在我看來,“張安”就是一個中國人的名字。在當時多數(shù)日本人還無法嫻熟地使用漢字撰寫文章乃至書寫文字時,當?shù)鼐恿舻闹袊吮阌辛擞梦渲亍?/p>

這一銘文的例證表明,以漢字為載體的東亞文化傳播,人的因素也不容忽視。這次韓國武寧王陵出土墓磚中“造此是建業(yè)人也”的銘文,再次顯示了東亞文化傳播中的人的存在。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