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武黎嵩副教授整理點校的《柳詒徵家書》(以下簡稱《家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分別出版了線裝和平裝兩種版本?!都視烦擞坝×r徵晚年家書全文,還做了整理點校及必要的注釋,這是柳氏晚年家書首次面世,向世人展示了一代歷史學家柳詒徵在1949年至1953年間的生活情形,是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
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兵敗如山倒。在江蘇國學圖書館任事二十余年的柳詒徵在反對圖書運臺、力主就地轉移保護,并監(jiān)督裝箱封存圖書后,辭去館長之職,留女兒柳定生繼續(xù)在該館任職。1949年4月,南京解放前夜,年逾古稀的柳詒徵攜妻赴滬,在上海受陳毅市長之邀請,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兼圖書組主任,直至1956年2月去世。前后六年又十個月,是柳詒徵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上海長居,也是他整個人生的最后階段。這本《柳詒徵家書》(以下簡稱《家書》)便是柳詒徵定居上海后,向留居南京百子亭的女兒柳定生、女婿章德勇(字誠忘)的去信,起于1949年4月,止于1952年11月,共計44封。
柳詒徵(1880-1956),字翼謀、希非,晚號劬堂老人,江蘇丹徒人(今屬鎮(zhèn)江市)。柳詒徵是學衡派及民國時代東南學派的代表學者,中國近代著名文獻學家、教育家、目錄學家,中國現代歷史學研究的先驅,與陳寅恪、陳垣并稱“南柳北陳”。據張舜徽考證,“歷史”一詞就是由柳詒徵《歷代史略》而來,沿用至今。由于種種原因,柳詒徵學術長期并未得到足夠重視。改革開放以來,柳詒徵的學術思想和文化理念重新受到關注。1982年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收錄柳定生《柳詒徵傳略》一篇。1986年,《柳翼謀先生紀念文集》作為《鎮(zhèn)江文史資料》第11輯專輯出版。1991年,柳曾符、柳定生編輯的《柳詒徵史學論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隨著相關文獻資料逐漸豐富,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柳詒徵早年的學術貢獻,比如通過柳詒徵研究學衡派的思想路徑、研究其圖書館學理論,研究其部分史學論著,以及人際網絡等。1990年代以后,以孫永如著《柳詒徵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初版,2015年再版)為標志,柳詒徵個人傳記的系統(tǒng)性整理與研究逐漸興起。2002年,囊括柳詒徵個人自傳及其同事、學生、后輩紀念文章的綜合文集《劬堂學記》,由柳氏后人柳曾符、柳佳編輯,著名學者錢鍾書署題、卞孝萱作序,上海書店出版,為學界多所關注。同時,一些論文也涉及于此。近年來,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著意弘揚南高—東大學術傳統(tǒng),在其主辦的《新學衡》雜志上,柳詒徵等學衡派學者的個體史研究愈加豐富,呈現出跨學科、跨文化、跨國家的多重學術新意。
雖然總體上關于柳詒徵的研究愈加全面、充分,但一手史料僅限于柳詒徵簡寫之《我的自傳》、《自傳與回憶》等,尤其是涉及柳詒徵晚年思想、生活和學術者更為寥寥。已知存世的柳詒徵個人文獻本就十分有限,留有《劬堂日記》未刊,其晚年資料尤其稀見,較為單一的史料來源也限制學者們對于晚年柳詒徵的了解和研究??梢哉f,在《家書》出版前,柳詒徵晚年的生活細節(jié)和思想情況是模糊不清的?!都視穼⒘r徵已不可多見的書信筆跡以彩色影印呈現,寫信人的諄諄教誨、音容笑貌猶在眼前,讀之令人五味雜陳,人生百態(tài)仿佛濃縮于此。
《家書》在不經意間留下了柳詒徵晚年提煉的學術思考,生動再現了他道術相濟、一以貫之的學術旨歸和人生追求。五四新文化運動一百周年前后,學界嘗試發(fā)現“五四新文化”更豐富的內涵,長期被視作站在新文化對立面的學衡派也有更多面向值得被發(fā)現。柳詒徵自幼受到系統(tǒng)扎實的儒家傳統(tǒng)教育,又接受西學東漸與新文化的洗禮,歷經晚清政權、北洋政權、國民政府和人民共和國的滄桑巨變,是后人觀察近代中國社會和思想“變”與“不變”的典型人物。《家書》從“私人文獻”角度,以1949年前后這個中國近現代的又一次新舊交替為歷史背景,使后人得以從個人生活與心境、工作情況與交往、學術思想與方法等三方面,近距離地觀察到柳詒徵讓人陌生又熟悉的選擇與堅守。
一、“我們對任何人,總以寬恕仁慈為主”
柳詒徵自幼家境貧寒,艱苦的環(huán)境磨練出了他堅韌的內心。他自晚清起長居南京,任教治學??箲?zhàn)期間,顛沛流離。他從不貪戀優(yōu)渥的地位,堅辭“禮樂館”館長一職。1949年,他選擇與圖書一道留在大陸?!都視饭蠢樟肆r徵的晚年軌跡,展現了其晚年生活和心態(tài)的細節(jié)。
1949年柳詒徵抵達上海,首先面臨的是一家十二口人在動蕩中失去生活來源的問題。雖然文物保管委員會的工作暫時解決了柳家燃眉之急,然而家口漸多,柳詒徵依然三年兩遷。這或許與當下一些年輕科研人員的境遇類似,不同的是柳詒徵彼時已年過七旬。初遷上海,柳詒徵住“兆豐公園(愚園路)對過,中央研究院分所物理工廠內一〇七號”。雖然“俟汝母來即日起火”,他卻說自起火“門口買東西甚方便”。沒想到火去水來,“是夜颶風大作,雷雨傾盆。院中大樹,吹折數株,電線吹斷,電燈不明,各處淹水”。出行不便,他卻感激地說“其實我們并未少吃一頓,院中人都很照應我們”。一年以后,他感恩“家運慢慢好轉,總是天恩祖德所及。社會中人待我公道,不可不知足耳”??墒遣痪弥?,柳又陷入“我雖在滬上,無處住也”的窘境。1952年8月,柳終于“覓好房屋,前門南昌路356,后門霞飛坊308”,“租的樓下一間”。沒有定居一直是柳詒徵晚年心頭一病,“我想向后許有相當的房子,不妨再搬”。不料,說罷此話后不久,這里成為他最后的歸宿。
新舊交替之際,柳詒徵還面臨其他生活考驗和挑戰(zhàn)。1949年4月柳攜妻乘火車赴滬,“車過鎮(zhèn)江后,登車者頗擁擠。汝母因玻璃被擊碎,頰受輕傷,幸尚無恙”。驚慌之后,他不禁感嘆“多年以來,尚未有此等團聚之樂”。其時經濟未穩(wěn),柳家頗為清苦,“各物仍貴,惟有抑節(jié)忍耐耳”?!拔壹沂?,尚有六口半之生活費無著也。目前只好先將米賣出,有便寄來。以后再想辦法?!绷欢荣u字養(yǎng)家,可是他身為一介布衣,“生平不能營商”,況且“各方動蕩,商肆亦不景氣”,于是“只有切實節(jié)約,否則須另有來源”。
面對人情世故,柳詒徵他也發(fā)出學者的苦衷:“讀書固不易,處世尤難”,“且讀書即須留意,書上所說人情世故,莊子說‘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必須閱歷世故透徹,才知莊子所謂?!贝送?,當時還有空襲的危險,1950年春節(jié)柳詒徵便在“演習防空”、“做避警之舉動”中度過。晚年疾病纏身,諸種壓力襲來,身體每況愈下,“我目光日壞,不能看小字,也不能寫小字”。病重的一次,他連日腹瀉,“與尹老立談時,泄瀉滿褲”,“昨僅瀉一次,全是鮮血”。
柳詒徵堅持承擔家庭責任,每以“老妻”呼妻子,“老太太身上疼,格外要吃”,相濡以沫之情溢于言表。他盡力接濟兒子屺生一家,兼負孫輩學費、藥費等,“今年寄我十萬,我分五萬與屺生”。他體諒女兒忙碌,“知公事忙迫,尚宜抽暇休息”。他勸慰女兒道“汝等怕我吃苦,我是不敢不吃苦,要能吃苦,總可以減少我晚年的罪”。信每結尾,他必致“外孫好”,“我匯款是與兩外孫買糖吃,亦自愧其菲耳。”此番舐犢、伉儷深情,《家書》俯首即見,令人動容。
柳詒徵以身作則,家風謹篤。他十分重視兒孫教育,“小元好學,可喜之至”,“每日仍舊看書寫字,教曾興讀書寫字?!彼麑ν逶鴮O也都關心,“小雄入交大”、“小丙在電廠起居飲食都好”,慈祥長者風度盡顯。他對女兒工作時常悉心教導:“來信說在圖書館閱書者之偷書,則多年已然,不自今日始矣。故管理圖書館閱覽室者,亦不容易,非刻刻當心不可”?!胺彩露家婷嫦氲剑瑴蕚渲苊堋?,“斟酌商量”。他還勉勵女兒,“好在汝為館事最為努力,人所共知”,“慢慢的圖事,亦不吃虧”。他一生勤苦,曾作四句《劬堂銘》:“劬以永年,堂以象征,攻書食力,鮮民之生”,告誡后人矢志讀書、自食其力。
讀書與賞花,是柳詒徵在不安和艱苦中的兩大慰藉。他屢次吩咐女兒帶書來看,愛書簡直達到“癡迷忘我”的境界:“我只想看書,永遠看不了,也就是一樂,不想吃不想玩也。”他說:“吾尤耽戀會中之書。最近有金山姚氏大批書來,只怕看不及耳?!薄拔医鼇碓跁袑?丛~曲一類之書,甚有興趣”,“早晚尚有姚姓、朱姓之書運來,真是目不暇給”。《家書》同樣展示了許多柳詒徵晚年的閱讀書目:《韓國小史》《野獲編》《日知錄》《茶香室叢鈔》等等。
柳詒徵愛花不亞于讀書:“院中有花木可看,靠近兆豐花園”,“間壁有一賣花之所,一早到會,我總先去看花。又有一個黃家花園(相距亦不遠),種花更多”。他熱愛生活,善從平凡生趣,“看看市容,亦有樂趣”。《家書》留下他的《和何敘甫詞》一首:“是處園林看海棠,今年真不負春光,情天無界媚紅妝。褪粉猶留冰雪艷,飄香怕惹蜂蝶狂,端相畫意寶斜陽?!彼吹健案魈幘栈ㄊ㈤_,南京想亦如此”。即便在上海,他也惦念著“清明前后,院中群花當盛開矣”,經?!跋氚僮油?、龍蟠里花事亦正盛也”,也思念著女兒一家。
“飄香怕惹蜂蝶狂”,《家書》在平凡的生活日常之余,將柳詒徵的人生志趣娓娓道來:“我們對任何人,總以寬恕仁慈為主,遇事吃點虧,庶可彌禍消災。我非膽小的人,目擊時人困苦艱難,許多意外之事,日日以‘戒慎恐懼’自勉。”他說:“要能學到遇困逆不動氣,總能算是學問。其余弄筆墨、驚見聞,不算學問也?!绷r徵將讀書治學與個人修養(yǎng)緊密結合,貫徹生活始終。在信息快速化、碎片化的當下,可謂是“家書抵萬金”。《家書》將這位可親可敬的學者的人生感悟娓娓道來,想必對普通讀者也深有裨益。
二、“吾盡吾心,不敢偷安”
“山河險要難資敵,志乘奇書且北行”(王仲犖祭柳詒徵詩句)。收集與整理中華古典圖書文獻,是柳詒徵一生鍥而不舍的事業(yè)。1937年日寇全面侵華,柳詒徵畢全力將南京圖書外運。他曾慨嘆:“我視圖書館,重于自己的家,重視館藏圖書甚于自己的家產,愛護無微不至。抗戰(zhàn)時期,我把館藏書籍搬運遷藏,但至今已損失了一部分。我對祖國文化未克盡全責?!睋r徵的學生、原復旦大學副校長蔡尚思回憶,南京光復時,柳詒徵以七十老翁奔走收書,竟跪地哀求?。ú躺兴迹骸丁粗袊幕贰祵ёx》)《家書》談及抗戰(zhàn)失書,字字滴血:“我所最痛心者,興化所失各種叢書,迄今不返?!绷r徵主事南京國學圖書館長達二十余年,收羅中國古代圖書冠絕一時,并編有《國學圖書館總目》四十四卷、《現存書目》二十二卷、《國學圖書館小史》一冊,《圖書館年刊》十冊,《盋山書影》宋、元各一冊,《版本略說》一冊,等等。由于前車之鑒,1949年柳詒徵力主存書南京,使后來的南京圖書館有今日之況。
對南京“館事”的關心貫穿《家書》始終。1949年6月,他仍致力于追書?!芭d化之書,大約總可追得若干也。” 7月,他關心“館中善本查點恐無訛”,不久再問“館中情形如何?”他知道卸任南京館事后,“根本我對此館不必再問,第作為聞談耳”,可這座圖書館已經成為柳一生的牽掛和惦念,始終“望(女兒)以詳情告我”,不斷詢問“館中珍本已運出否”、 “館中諸好均候”。至1952年,他還關切“南圖、南大各方新事,均望隨時告我。”
隨著上海生活逐漸展開,《家書》對當下工作的描述漸多。柳詒徵初來乍到,“一事不能做主”,人情冷暖,個中自知。“實際編纂組職員,雖有七八人,沒有一個夠跟我學習的,大都一竅不通,一書不讀,但個個有機心,會說鬼話,造言生事,播弄是非,所以我刻刻防備他們,不敢懈怠?!痹谶@種不定的氣氛中,柳詒徵仍貫徹已道,兢兢業(yè)業(yè),“在昨日雖然沒有裁掉我,我也要感覺到局勢之不定。好在所編《書目》已得十之八九,在四月內可以告一段落。這是我的計畫。但人事如何,我也無從決定?!彼恍南驅W,不十分看重地位和名譽:“會中之人妒我,毀我,我也不管。只聽我與書的緣如何。我和書的緣在,就可以徹始徹終的整理清楚,且可以發(fā)揮貢獻于世?!?/p>
限于個人身體與工作環(huán)境的不適,柳于1950年7月請辭,“我前函辭兼組長,即不辭委員,仍愿在會中編輯。聽其酌給生活費,此見我之本心。因組長要負一組之責,組員雖有七八人,不能共同努力,我即為人受過,且以薪水優(yōu)厚,會內會外皆注目于此。倘能少領薪水,則無問題矣?!薄叭绱?,則我仍看書編目,拿錢不多,無人忌我。”“不兼主任,我可算如釋重負”,“且我越努力,人越不做”。他不禁感嘆“韓文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可見,一個和諧安定的“學術微環(huán)境”對科研工作者至關重要。
柳詒徵工作勤勉,對事對人責任心極強,“我若有此緣分,必須弄成功,要走也不能走”。他始終記掛著對他人的承諾,“若不將會中現有之書編成目錄,殊對不起徐”,“惟有我因編目事,一天忙到晚,我也不怨不尤,只求盡我之力,對得起人”。其實他也有回南京的機會,一度猶豫,“鄭(振鐸)詢我愿回龍蟠否,予謂不再干館長,惟如有研究部,尚愿為研究員?!笨伤K究“恐傷感情”,未能成行。他還堅持學習,“會中各項職員,雖然認我為老舊派、不合潮流,但我盡力工作,比其他委員不同,也就成了一種公論。并且我對人客氣,總說我不懂什么,現在只可跟著大家學習。”
柳詒徵對待讀書編目有如生命。他說:“吾盡吾心,不敢偷安,吃干條?!敝x稚柳回憶柳詒徵在上海工作時,“不辭衰病,率先與同人并力勞動,力疾搬書,同人雖力加勸阻,亦不可作罷”。旁人看柳詒徵自討苦吃,可他卻肩負責任感和榮譽感,總能苦中作樂:“我現日日忙查姚氏書??雌潆s亂,觸目傷心。其中有多少好書,又使我自幸,垂死之年,尚得補從前所未見。所以雖終日勞苦而不辭?!?/p>
《家書》也是柳詒徵工作進度的通告,后人可以從中一窺其精益求精的治學態(tài)度:“我在會中三四個月,僅編成《叢書目錄》一種,然尚須從容修改,不算定本。其他門類,只可俟新年慢慢編次耳?!薄皶袝?,已有叢書、志書、史部、集部、經部五類。惟子部尚未清理,大約再得一月,六類之目即可寫油印。再加一個月,補綴遺漏,便算告一段落?!薄安贿^眼光不行,上午可以寫稿,下午就不能寫了”。(一九五〇年九月廿七日)
柳詒徵向來以清正廉潔、秉公直言來自我要求。1925年,他便在東南大學“易長風波”中痛斥國民黨權貴破壞教育秩序,被污蔑報復也在所不惜。晚年工作中,他繼續(xù)追求風清氣正的工作環(huán)境,堅持公私分明。他說:“所請增加研究費,須有真能研究之員,在館實干不可”,不能“拿錢不做事”。他自慚道:“自從改組以來,我們工作日少,止慚無功食祿?!彼膱猿忠步涍^了國家和人民的檢驗,他在“三反、五反”中,“只有一個痰盂的問題,真是好極”??杉幢闳绱肆蛉诉€是叮囑女兒,“痰盂務必照價陪(賠),我刻刻怕汝打虎小事”。他吃飯亦不多占,“因為旁吃饅頭,多則六七枚,少則四五枚,我只能吃兩個,就攜一個回家,并不隔占他人?!蔽淅栳哉硇S啎r發(fā)現,就連家書本身,用紙也并非公用,甚至只是廢紙的邊角。柳詒徵對貪污浪費現象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批判:“稍稍有飯吃,也就不管大家和地方的事,一切文獻都不關心,或者只想把公家的好東西收到私人家里去。民族墮落,都由于此?!?/p>
柳詒徵還提倡遵循學術自身的規(guī)律:“外行要干涉做書之事,以為一蹴即成”,“至于到寧研究,亦以能得相當助手為要,否則仍是我唱獨角戲”。“去年我到此會,常與尹老談八字曰:‘因方為珪,因圓成壁’。一切不能妄作主張也?!彼€提倡遵守學術道德,“平心靜氣討論學術,不立門戶,不爭意氣”,絕不因意見不同詆毀他人。世人多以為學衡、新文化水火不容,卻很少注意到柳詒徵與胡適措辭嚴謹慎重、甚至互相客氣地論學的一面。
柳詒徵年輕時便奉行南高師校長江謙的“三不敷衍”宗旨,“一不敷衍自己,二不敷衍古人,三不敷衍今人”;晚年同樣“只想有生一日求學一日,學至末日方罷”,但已力不能及。他“時時有生平未見之書”,“只憾不能盡量摘抄”,“想起顧亭林七十即逝世,對于《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等也不過隨便摘抄,并未成書,只好算了?!彼荒堋拔娜芜\,并不焦急”?!拔夷炕瓒@了,自知不久,與人無爭,隨緣樂道?!边@不是消極的“無為”,而是排除雜念,忠于職守:“我是時常想著種種的人的困苦艱難,隨時知足,不怨望他人。只想將文稿整理就好了?!边@種為國為公的工作和學習態(tài)度,今日仍能給后人很多啟發(fā)。
三、“以舊學貫通科學方法”
直到今天,包括柳詒徵在內的學衡派學者依然經常被刻板地冠以“文化保守主義”之名,乃至被認為是“封建的”,與五四新文化相悖。其實早在1901年隨繆荃孫赴日考察之后,柳詒徵便借鑒那珂通世之作寫下《歷代史略》,積極投身于新式學堂的建設。他目睹彼時中日國力懸殊,立志道:“茍有血性,能無憤恨,而坐視祖國人死守舊習而不變哉!”柳詒徵的表弟、著名甲骨文專家鮑鼎曾言柳氏一生有“三大變”,卻未做分析,徒留各方猜測?!都視窡o疑使柳詒徵晚年最后之一“變”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柳詒徵自早年起便重視自然科學,曾為中國科學社社員;到了晚年,唯物史觀更加明顯。他說:“我久想編一部《人民生活史》,聚的材料已不少,再能坐定編纂,也可算是一種貢獻也”;“一面查奴隸資料,一面照《人民生活史目》,看一部書,做一種記號。等有書記,分類抄出?!薄霸诩覍憽段ㄎ锸氛劇?,已寫了五六篇。如人從猿猴學習勞動以及斗爭、坦白、奴隸等問題,我都從中國經史及甲骨文、古文、小篆中臚舉證據。又引舉衣服、飲食等等發(fā)明進步,也可算是《中國人民生活史》的一部分?!?/p>
更重要的是,《家書》揭示了柳詒徵晚年轉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變”。他尤其重視經濟基礎和實踐的作用:“大抵都屬馬克思學說,道德變遷都由經濟作用。本來清朝的讀書人,只將圣賢之說作為做文章的題目,一切都不實行,實行的就是呆子。不待帝國主義的人壓迫得來,已經是唯利是圖。及經外力壓迫,生計艱難,又無知無識,一切茍偷。雖然不曉得馬克思的學說,所有現象都在馬氏所說公例之中。到今日,格外如風偃草,總說從前封建舊習不好,就是改造思想,表面雖說改造,其實仍是各人保定各人的老思想,只揀自己合式的罷了。”柳詒徵晚年自感“幸獲馬列主義理論,矢志努力工作”。這是世人往往忽視的一點。
柳詒徵晚年進一步強調開放吸納,提倡科學方法,中外并蓄,靈活運用。他總結說:“能得外國學者同事,最有進益”,“我數十年來,能以舊學貫通科學方法,乃是與許多留學生相處得的益處。中國老先生沒有科學頭腦,故爾思想落伍,龍蟠諸人不前進,也是因為沒有新人切磋鼓舞”,“大家都只在舊路上走,越走越窄。只能做兩句詩詞、發(fā)發(fā)牢騷,訴說窮餓,罵罵人,真可憐的很。”“但我是不問什么書,都有他的好處,要看人能運用。太史公所謂‘好學深思,心知其意’,是讀書要訣,全在人能活用耳。”這可謂柳詒徵晚年學術思想集大成之表述。
柳詒徵以圖書編目為例,倡導古今、國際的比較視野,放到今天仍有啟發(fā)意義:“編錄圖目需有兩種觀念:一則,某書某圖比某書某圖精當,如焦理堂之《群經宮室圖》、張皋文之《儀禮圖》、黃以周《禮書通故》中之附圖,都須能就古書比較得失,此乃為專門學者計。一則,普通學者不知從前文化,如元魏時洛陽及隋唐時之都城,均有圖在《河南志》中,閱圖可以知其時建國規(guī)模,且可與日本之平安京即西京之規(guī)模作一比較,閱之即知日本規(guī)劃都城,系仿效唐朝,有圖目以指引學者參考,則原原本本一目了然。此項工作固非短時間所能竣事,但做一日有一日之益,閱一書得一書之益?!?/p>
柳詒徵的文學觀,也頗有“文史互證”的批判之風:“施耐庵事須查蔣瑞藻《小說考證》,聞白駒場尚有其后裔”,“興化水鄉(xiāng)頗與《水滸》中所說梁山泊水蕩相近。至其由《宣和遺事》演變?yōu)橐话倭惆藯l好漢,則文人憑空想像,不一定是在興化觀察而得。我昔嘗詢林琴南,《水滸》與《紅樓夢》孰優(yōu)。林謂《紅樓夢》優(yōu)于《水滸》,以《紅樓夢》中小姐、丫頭各有各的特色,全書到底不懈。《水滸》到天罡星尚一一有特色,地殺星即不能一個一個的不同,此其才之不及也。然比之《七俠五義》等書,終是杰作?!?/p>
在求新的同時,柳詒徵嘔心瀝血地整理、傳承中華古典文獻。他說:“我在龍蟠里十許年,編成《年刊》十巨冊,以及印行各書,一一都有關系。無如到圖書館的人,不肯虛心先將《年刊》及印行書仔細閱覽,遂覺整理現有書籍,都要從頭學起。其實,已經我十余年之整理,無奈人不曉得,只見十鉅冊之書,不能一目了然,遂只可望洋而嘆,索性一本不看?!彼蕿槿颂莸目嘈模谎噪y盡!
“畫地談形勝,無人識柳生”。柳詒徵一開始就沒有將目光局限在象牙塔里。辛亥革命后不久,鎮(zhèn)江米市混亂,他曾面見孫中山請平此事。晚年疾病纏身,他也繼續(xù)秉承社會責任,以學術關照現實。他針砭民國多年教育之弊:“近若干年,教育誤人,以致青年的耳目心思都不會用,或用錯了,可嘆得狠”,也為年輕人“遭受失業(yè)的苦痛”而“最為關心”。他盛贊“三反、五反”運動滌除舊習的意義,深切地表達了對新政權的支持和期待:“同人經此次試驗,自將各人底里暴露,要之程度不夠,為過去社會習慣污染,甚為可憐”,“止希望后來青年都能實踐道義耳?!彼€關心發(fā)展民眾文化,“假使有思想,照蘇俄辦法,每一縣每一鄉(xiāng)都開辦圖書館、博物館,何愁沒事做,沒飯吃?!?/p>
柳詒徵以晚年顧亭林自況,也秉承經世致用的前人學風。先生之道,在立身為公;先生之術,在治學致世。竊以為,柳詒徵的思想、視野、方法,核心就在于“道術相濟”?!靶g即道也,為古今人所共由之道”,“其術猶可以用之今日,而造福于未來?!?/p>
四、重新認識學衡派的契機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東西文明更加深入地交融、碰撞的格局下,中國人該如何確定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認同?百年前學衡派留下的思想資源和文化遺產對今人又有何啟發(fā)?
《家書》的出版既帶給后人一個走近觀察、重新評價、深入理解柳詒徵乃至學衡派的價值和意義的契機,也提供了關于以上問題的參考答案:“只怕沒有一種理想,能說出中國特別好處,和今日新文化相合之點。此則關系學理,不系乎博覽矣。”柳詒徵的學術方法一以貫之,他一直以中國之文獻材料,貫通古今中西學術;他的學術宗旨亦貫徹始終,既放眼世界,“欲知中國歷史之真相及其文化之得失,首宜虛心探索”,更始終以中華民族文化之傳承與復興為己任。他一直身體力行1922年發(fā)表在《學衡》的發(fā)刊詞:“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942年,在抗戰(zhàn)最為艱苦的歲月里,柳詒徵輾轉數月來到重慶的中央大學柏溪分校,講學著書。他堅持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相信中國民族和中華文化復興的那天終會到來。他在《國史要義》中說:“任何國族之新心習,皆其歷史所陶鑄”,“深察之,則其進境實多”,“過去之化若斯,未來之望無既。通萬方之略,弘盡興之功,所愿與吾明理之民族共勉之”。晚年,柳詒徵進而以馬克思主義理解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可以說,柳詒徵在求新求變的同時,始終以中國本土為立足點,博覽西學,兼收并蓄,開拓創(chuàng)新,這同樣不失為一種弘揚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具體方式。今之學者,如將《家書》與柳詒徵著述對照閱讀,或可繼行古今中外融通之學脈。
柳詒徵的為人、處事、治學,一以貫之;柳詒徵的家風、作風、學風,一脈相承。身為一介布衣,他不但能安貧樂道,更有悲天憫人的家國情懷:“外間有許多沒事的人及窮苦的人,找我?guī)椭沂禄蚪桢X,實在也都可憐。我每自念,即此租屋、用人、攜帶阿四等等,都是天幸,不敢想安樂寬裕也。”工作坎坷,但他能出于公心,“向來抱辭高居卑、辭富居貧之義”,而且并無學術門戶之見。他說“天下一家,四海皆兄弟,無分彼此也”。柳詒徵不但自己著述頗豐,善待來國學圖書館的研修者,還曾任教于清季之江南高等學堂、兩江師范學堂、江蘇商業(yè)學堂及民國之東南大學、中央大學等多所知名學府,高足成蔭,宗白華、陳方恪、胡煥庸、茅以升、唐章珪等著名學者皆出自其門下,為中國學術近代化貢獻良多。錢穆對此高度評價:“柳氏講學南雍,隱然為一方重鎮(zhèn)?!?906年,時任兩江師范學堂監(jiān)督李瑞清定下校訓“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柳詒徵一生真乃此訓的踐行者。從柳詒徵的這些人生志趣和工作作風中,后人也可以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示。
《家書》還有多維度的解讀空間和文獻價值,有待后來者進一步發(fā)掘。比如,《家書》可作為柳詒徵的書法來欣賞、研究。柳書融魏碑力度氣勢于唐人行書,兼具厚重與靈動,徐悲鴻曾贊嘆“翼公題詩,為鄙畫增色不少”?!都視冯m為柳老古稀之筆,歷經數十載,而今字跡仍力透紙背,令人震撼?!都視愤€收錄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或可從圖像史、生活習俗、服飾史等角度進行研究?!都視烦霈F了柳詒徵的很多同事和故交,如高二適、鄭振鐸、賀昌群、徐平羽、竺可楨、金崇如、袁同禮、蔣復璁、顧頡剛、張靜秋、趙萬里等等,如與其他人物年譜相互參照,或可填補教育史、交往史方面的空白;《家書》還有很多細致的生活描述,有待學者從日常生活史、經濟史等方面加以考察。這些內容,均有賴于武黎嵩副教授嚴謹細致的考證點校。本書的前言后記亦提供了大量歷史背景,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多視角。當然,我們也期待更多有關柳詒徵乃至中國近現代優(yōu)秀學者的寶貴史料被發(fā)掘整理,以進一步豐富關于近現代史的認識。
柳詒徵書法
柳詒徵書法
柳詒徵去世后,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的悼詞概括了其一生的經歷和貢獻:“春秋博記,目錄專攻,著述老劬堂,如翁耋壽能臻,續(xù)史完成新著作;作客金陵,避兵蜀道,艱難明大節(jié),此日中樞為一,招魂幼年舊家山?!倍袢チr徵逝世已一甲子有余矣。翻開《家書》,隨著歷史的厚重畫卷與個人的溫情手書徐徐展開,相信讀者諸君自有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