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為一個開埠早、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特大型城市,在西風東漸的歷史條件下,成為我國近代以來最著名的文化大埠。以海納百川為主要特征的城市文化也參與并影響著中國現代文學的創(chuàng)建,上海由此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重鎮(zhèn)。
個性鮮明的“海派文學”,是一種以上海為書寫對象的現代都市美學建構,它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現代”一詞的解碼器。上海學術界相信,編撰一套反映海派文學特點,系統(tǒng)匯集各家各類作品及相關資料的“海派文學大系”,不僅對更加深入扎實地推進海派文學的研究不可或缺,而且對整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來說也極具意義。
日前,“海派文學大系(1872—1949)”正式啟動。它是“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圖書出版專項規(guī)劃項目之一,由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文科資深教授陳思和,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子善主持,并聘請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張偉,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郜元寶、段懷清、欒梅健組成編委班子。全書規(guī)模預計為50卷,約2500萬字,是海派文學乃至整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填補空白的基礎性項目,將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第一套有關“海派文學”的大型叢書,既包含歷史文獻作品,也包含當代學界的海派文學的研究成果。
1月25日,“海派文學大系(1872—1949)” 項目發(fā)布儀式暨專家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出版社舉行,與會專家會就該項目收錄范圍、分卷內容、編撰體例等具體事項展開了充分研討。
“海派文學”這一概念經歷了非常復雜的演變。
在陳思和的印象里,自從魯迅于1930年代對“京派”“海派”有酷評以后,“海派”一詞基本含有貶義;到了1980年代初,“海派文學”一說依然少有人提及,學界多以“現代都市文學”或“新感覺派”這樣的具體名詞指代,但難以全面表達上海于百年歷史中形成的文化氛圍;進入1990年代,上海經濟有了魔術一樣的飛躍發(fā)展,這首先帶來了人們對上海未來的想象,而想象需要參照系,于是參照系變成一種懷舊,“海派文學”開始出現于這股懷舊風里,“那時候張愛玲也開始出來了,百樂門也開始出來了,上海三四十年代各種各樣的繁華景象都開始進入人們的記憶。這時 ‘海派’開始漸漸有了一點正面的意義。”
而今,“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歸納與梳理也為“海派”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對 ‘海派’進行重新定義、重新理解、重新闡釋?!标愃己捅硎?,“歷史發(fā)展到今天,上海原來一些相對光榮的歷史越來越呈現出正面的意義,‘海派文學大系’的研究和出版會對今天上海的新時代文化建設產生很好的借鑒作用。至于 ‘海派’的內涵怎么界定?如何在這套書里注入新海派的解釋?如何通過以往文學的梳理和呈現對今天有所指導?這也是我們編這套書需要做的工作?!?/p>
“《海派文學大系》雖然是對‘海派文學史’的較全面的回顧,同時也努力使讀者意識到這樣以更寬廣的眼光重新打量‘海派文學’具有新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标愖由普f。
陳思和
陳子善
在“海派文學大系(1872—1949)” 之前,陳思和與陳子善也從事過各種各樣的“海派”相關研究出版工作。他們合作策劃過一套“海派小說長廊”,包含了《劉吶鷗小說全編》《葉靈鳳小說全編(上下)》《滕固小說全編》《穆時英小說全編》幾種,封面還印上了老式月份牌,非常精美。還有一套由上海作協(xié)組織編撰的《海上文學百家文庫》,以120多卷的規(guī)模,精選19世紀初期至20世紀中葉在上海地區(qū)出現的230多位作家的約5000萬字代表作品。
“《海上文學百家文庫》編寫的出發(fā)點主要還不是‘海派’這個角度,而是從近代以來上海廣義文學層面來討論,包括今天說的紅色文化。所以那套大書不僅有海派作家,還有左翼作家及其他作家的作品。”陳子善說,“我們以前或多或少做過一些這方面的整理與介紹工作,但比較全面地體現當下對‘海派文學’這段歷史的認知或者把握的,應該還沒有?!?/p>
他表示,整個編委團隊想通過“海派文學大系”,一方面把大家公認的海派文學作品選進來,另外也努力發(fā)掘仍然被忽視的甚至被淹沒的有代表性的海派文學作品,包括各個時期的舊體詩。以此,讓讀者感受豐富多彩的海派文學。
據悉,“海派文學大系(1872—1949)”計劃由文學理論卷、通俗小說卷、新文學小說卷、近代散文卷、現代散文卷、舊體詩卷、新詩卷、翻譯卷、史料卷等組成。其中,舊體詩、包括非虛構在內的散文、翻譯文學等被納入頗具新意。對于舊體詩,編委會提出海派舊體詩的文學樣式是傳統(tǒng)的,但題材是新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是了解當時社會和文化的重要渠道。又比如翻譯文學,在海派文學中是極為突出且地位重要的組成部分,海派翻譯文學以小說為主,在詩歌、散文、戲劇等方面均有涉及,上世紀30年代發(fā)端的左翼文學的翻譯與出版亦成為海派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