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我到了小學升初中年齡,那年,考試是沒有的,入學是就近的。住相近區(qū)域的男女孩,被填鴨式地裝入一個學校。在一個校園,你的同學往往也是你的左鄰右舍,上學看得到,回家也遇得著,操場上一起耍,排隊前后見發(fā)小。
我的學校: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學,在徐匯區(qū)康平路。我往學校去的一條路,從近烏魯木齊南路的肇嘉浜路上起始,由東向西行到高安路,右拐直走,過建國西路,越衡山路,走到康平路,然后左轉,斜穿馬路,便到學校,行走20分鐘左右。另走反向一條路,從肇嘉浜路左手轉入烏魯木齊南路,向北行進,到建國西路左拐,西行幾步過馬路入安亭路,前行至永嘉路左轉,一路再西行到達與衡山路交集的高安路,也由高安路行至康平路入校。
康平路上的作者母校
兩條都可到達學校的路,一個順時針的半圓,一個逆時針的半圓,加起來一個大大的橢圓。這橢圓周圍,遍布我們幾百個同班同校同齡的男女同學。
讀書不考試,老師沒權威
我們一個年級共11個班,我在2班。一個班四五十個人,一排課桌為男孩,一排課桌坐女孩。喧鬧的“復課鬧革命”階段,有最早的學習場景記憶:一位約50歲左右的男老師,教語文,聲音抑揚頓挫,戴副深度眼鏡,左手不時要扶眼鏡架,話音帶濃重的蘇北味,不仔細聽便含混不清。有人起哄,說聽不懂,甚至取笑學樣。因為讀書不考試,老師無權威。那老師在學生的嘩然中顯出無奈。我感覺他有強烈的自尊心,學生哄鬧他不說話,皺眉抿雙唇,在黑板上寫板書,很漂亮的字,或詩或文。他用這樣的方式讓我們一時安靜。但他再開口,學生繼續(xù)喧嘩。有時他不說一字,也不寫字,那呆滯的眼睛,長久看窗外,喉結上下咽動。
我們當時的班主任是教“工基課”的王子英老師,專業(yè)知識講得我們聽不懂,說話結巴。但她人好,沒脾氣。原本她不教課,在學校實驗室,老師一個個少了,讓她湊合上。她總對我們說:“要學點東西啊,你們一點本事都沒有,以后怎么辦?”情到深處還落淚。
“蘇北語文老師”離開,換了新老師:王建華,上海人,華師大畢業(yè)的高材生。換王建華來教語文課,王子英老師很推崇:“他水平頂呱呱,同學們要珍惜。”當年20多歲的王建華中等以上個子,國字臉,黑密的絡腮胡,粗粗的濃眉,雙眼炯炯發(fā)亮,上課語言佳,普通話標準,上海話清晰,幽默話時有。大概是“一片紅”的教課內(nèi)容單調(diào)乏味,他經(jīng)常不按書本內(nèi)容來,教起來海闊天空,甩開書本,指哪說哪。而聽者似懂非懂,不咀不嚼,隨風而去。有趣的是,不管聽懂聽不懂,只要王建華入教室,教學氣氛便是好,男女同學眼睛都瞪大,課堂紀律達優(yōu)良,他一張開嘴,鎖定人心,是水平?是魅力?在不測試教學水平的學習環(huán)境里,聆聽一個年輕的智者談東道西,現(xiàn)在想來,是我們的福分和享受。但又隱約覺得,王建華和我們這些渾渾噩噩的學子沒多少情感。他看我們的眼光,由上斜斜地俯視,最多有幾絲憐憫。課上完,片刻不留離去,課內(nèi)作業(yè)沒有,課外功課絕無。及至幾十年后的今天,我們一幫同學想到了他,心底涌起很濃的情感,想上門尋找當年灑脫不羈地教了我們許多、又似乎什么也沒有教誨的“英俊才子”。但有人痛徹地說:“王建華老師,名師,不在了,生了病,走了——也是五十四中學的大損失?!?/p>
痛哉。于我們,是失落,是沉重,是大遺憾。
找啊找啊找啊找,找到幾個好朋友
當年在五十四中學附近,有兩個“100弄”:康平路100弄,高安路100弄。住在這兩個弄里的,多為干部家庭及子弟。不少干部子弟的特點,是穿著父輩留下的舊軍裝,說著很溜的普通話。他們?nèi)后w性強,如果打架,也一致對外。他們結伴來去,也引來睥睨。
我住的肇嘉浜路公寓樓里,因為上學讀書,我和臉黑的俞永新走在了一起。在同一幢樓內(nèi),我家住二樓,俞永新家住一樓。我那時出身差,他是光榮的工農(nóng)子弟,但這無礙我們一起上學。我不喜歡大庭廣眾說話,自卑,獨思。俞永新在鄉(xiāng)下長大,到城里讀書。他有個脾氣兇猛的媽媽,還有個喜歡惡作劇的弟弟,俞永新則老實木訥異常淳樸。我們一起談對現(xiàn)實的沮喪,憧憬未來的新路。應該是我說起:畢業(yè)后我們一起到黑龍江大興安嶺,在最美最遠的邊疆,在自由廣袤的山野森林勞動,彼此依靠。這時他總是聽,仰望藍天地遐想。
斑駁的?;丈嫌涗浟私ㄐ5哪甏?/p>
那個歲月里,總有些兇狠角色。在我一個班內(nèi),有個“獨行俠”,誰也不敢惹他,和別人的關系幾乎絕緣。有人說他身上總帶著一把戰(zhàn)斗的器械,一不順心,會拔出來敲你。一個巧合,我們一起走回家。學校到他家,是到我家的一半距離。走完綠蔭下的康平路,走入筆直的高安路,穿過種滿法國梧桐的衡山路,進入偏窄的永嘉路,再折向靜謐的安亭路,安亭路向南到建國西路,他家到了——竟是一棟小洋樓。路上他突然問我讀了哪些書。比如他就讀過大部頭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馬克思傳》。這讓我驚異,心靈受到?jīng)_擊。原來他那時是家里唯一的男人,他要保護媽媽和妹妹,保護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最強橫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他在家的時候,就啃著家里的幾本書。
我們成了朋友,很秘密地。在他那里,我像搞地下活動般地揣回來幾本書看。除了他說的幾本,還有《牛虻》和列寧的《哲學筆記》。天啊,后面那本書,我怎么看都無法卒讀。
小說《牛虻》
“找啊找啊找啊找,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笑嘻嘻,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蹦鞘渍遗笥训母?,我們小學時候就唱,在中學,竟在如此的環(huán)境,找到這樣的朋友。但,這個今天我已無法記憶出名字的朋友,在我們相知沒多久驟然離?!麄儼犭x了那洋房。無情無義無告別地,他走了。
有了一本兩本書,就是你的珍貴財富
之后我知道,在我偷偷饑渴地讀著幾本當年的“禁書”時,也有人在讀、在學,在荒蕪的知識田野苦苦追尋。后來也知道,康平路、高安路兩個100弄里的干部子弟同學,不只是穿著父輩的舊軍裝,他們中有不少突出者、優(yōu)異者、存大志者。他們鍛煉體魄,洗冷水浴,長跑,苦讀西方哲學、世界文學書籍,他們要學了本領,解放全人類。
同學中的出類拔萃者在中學的后兩年紛紛嶄露頭角。那個一臉憨笑謙恭的馬曄華,不意之間寫了份大字報式的決心書,充滿哲理和詩情,且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讓我們驚嘆折服。費大為是一個突然高大地站立在我們面前的畫家。平常的課他絕對兩耳不聞,手上的筆在一個本子上涂抹人物動物植物石庫門建筑。那是1970年前后,他突然爬到校園大門內(nèi)二十多米高的腳手架上,把當年風靡全國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放大好多倍地畫到了好幾米高的油畫板上。畫成,我們每天進出都在仰望這幅巨大的畫作。我們在崇拜自己的同學中焦慮自己的無知,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一無所有兩手空空。
校園一景
那時,如果你家中有一本或兩本書,便是你的知識財富和福氣。私底下的書籍交換在火熱展開。記得我的手上有一本關于批判當年蘇聯(lián)修正主義者赫魯曉夫的書,還有一本書的來源,我絕對閉口不說的:利用放寒假去了趟松江,師從我那曾經(jīng)是地主的外公學寫古詩,“平平仄仄平平仄”地悶頭背了幾個禮拜,努力學門別人可能沒有的“一技之長”?;厣虾G埃夤f我“孺子可教”,將伴他大半生的《陸游詩選》忍痛送我。于是,以這兩本書為“本錢”,我交換來了高爾基、屠格涅夫、普希金、雨果、羅曼羅蘭、莎士比亞、安徒生等等名人名作,夜以繼日地貪婪閱讀。
記得中學分配前,聽到了一則令人震驚痛惜的消息:前兩屆的一位干部子弟同學,勇敢地奔赴珍寶島前線保家衛(wèi)國,卻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慘烈犧牲。多少同學因此熱血沸騰,畢業(yè)了,到前線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1971年,我們17歲,真的畢業(yè)分配了,黑臉的俞永新激動地來找我,說他已決定,不是去大興安嶺,是小興安嶺。因為那年,我們學校分配去大干一場的邊疆地區(qū),只有小興安嶺。他閃亮的眼睛望著我,我卻只能躲閃。我說我兩個姐姐已在遙遠的農(nóng)村插隊,如果我一定堅持離開上海,母親要與我從此“永訣”。
我的七零屆畢業(yè)的好朋友俞永新,就此雄赳赳去了小興安嶺;也是七零屆的我,拋棄了曾經(jīng)的向往——遙遠的東北、壯美的森林農(nóng)場,轉身走入上海工人階級的隊伍。
可追憶的三年中學,隨即戛然而止。(文/鄭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