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清明上河圖局部
明代的揚州曾經發(fā)生過一次古怪的洪水,時間是在嘉靖十八年的七月。
當時,洪水突然而至,淹沒了當地幾十處鹽場,大量百姓死于水災,“大水漂沒揚州鹽場數十處,而人民死者無算?!?/p>
比較怪異的是,這一年長江下游并沒有暴雨和大水的記載。鎮(zhèn)江府與揚州府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翻看《鎮(zhèn)江府志》,里面記載了嘉靖年間的多次大水,但嘉靖十八年這一年卻沒有提及。說明當年的七月,長江下游雨量正常,上游也沒有洪水過來。
記錄這次水災的是《七修類稿》,書中同時記載,就在揚州被大水淹沒的同一天,長江對岸的鎮(zhèn)江發(fā)生了另一件怪事,性質卻完全不同,就是長江水面突然大幅下降,“揚子江水下數十丈,金山露其腳。”
明代揚州、鎮(zhèn)江
就是說,金山附近的長江水面驟然降低了幾十丈,平時深深隱沒在江水之中的山腳完全裸露出來,這就意味著,長江在這一段突然斷流、干涸了。
江水水面一下子降低幾十丈,說法有些夸張,但也說明,當時水面突降的現象極其震撼。
金山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明代時,金山還是長江之中的一個小島,最高的地方大約六十米。山上有金山寺,故事中的水漫金山就是指的這里。到了清代,因為長江中泥沙的淤積,原本在江心的金山逐漸和長江南岸融合到了一起。
那么,讓揚州損失慘重的洪水從何而來?金山附近的長江水又跑到哪里去了呢?難道是滔滔的長江水瞬間漂移到了揚州?
《七修類稿》給出了一種解釋:金山附近斷流之后的幾天,鎮(zhèn)江人聽說,變異發(fā)生的同一天,江北的揚州發(fā)了大水:“始知隨風擁之而去揚也。”
原來當天還刮了大風,當時人們的判斷是,金山一帶的長江水都被大風吹到了揚州去。
《七修類稿》的作者郎瑛是杭州人,正好生活在嘉靖年間,他的記載應該不會太離譜。而稍晚的《萬歷野獲編》中也有類似的記錄:“七月,揚州大水漂沒鹽場數十處。是日揚子江水陷下數十丈,中流金山至露其腳如平陸,蓋大風卷水而北也?!?/p>
明代清明上河圖局部
然而,即使是最強勁的龍卷風、最大級別的臺風,都很難把一江之水席卷而去,拋灑到另一個地方。
那么,嘉靖十八年七月的那一天,揚州、鎮(zhèn)江之間的長江水究竟出了什么問題?
答案還是要到揚州那邊去找。
揚州是大運河的樞紐,長江和大運河在此交匯。為了調節(jié)江、河的水量,這里建有多處水門和減水閘。而且由于各種原因,向北的水道經常改換。
在揚州的大運河邊,有一個叫瓜洲的地方,這里有復雜的水壩,建于明初的洪武年間,水壩一共十五處,排列在東、西兩港之間。
《明史·河渠志》中說,到了明英宗時代,又在白塔河的大橋閘筑壩,讓來往的漕船分流。
嘉靖十八年七月那次奇怪的洪水,就和這些水閘、水壩有關。
注意,《七修類稿》中認為,突然消失的長江水是“隨風擁之而去?!闭f明當時刮著極大的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每年七八月間都會有臺風襲來,一般都會形成強列的東南風。
所以我認為,當年曾經有過一次大臺風,挾裹著長江水,在揚州涌入大運河。高漲的河水沖毀了許多水壩、水閘,運河潰堤,滔滔洪水瀉入周圍的鹽田和低地。
水往低處流,于是更多的長江之水轉而向北流入大運河,給揚州一帶帶來巨大的破壞。而金山位于揚州以下不遠的地方,所以流過這里的長江水驟然減少,出現文章開頭所說的現象。
于左撰